-
中國研發CTD傳感器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成功布放
央視新聞9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
銥星通信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布放太平洋
本報訊 近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該浮標搭載了該中心自主研製的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專用溫度、鹽度、深度傳感器,標誌著浮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浮標全系統在威海國家淺海試驗場、南海等海域進行了長期海上試驗,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於近日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正式開啟在深海為期一年的示範運行。 該型浮標是我國自主研發首套全國產化的資料浮標,所搭載的風速風向儀、溫溼計、氣壓計、雨量計、長波輻射計、短波輻射計、水汽濃度儀、海流計、波浪儀、溫鹽深流一體儀、釋放器、北鬥通訊機等設備均為自主研製,在測量範圍和精度等方面達到了項目技術要求。
-
「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範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自主研發全國產化裝備「OST15M型船載高...
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由該中心自主研發的「OST15M型船載高精度自容式溫鹽深測量儀」在2020西太平洋海域夏季調查航次中,圓滿完成3次海上試驗任務,最大布放深度為5915米,突破國產高精度溫鹽深測量儀最大試驗水深記錄。
-
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南極冰下湖多參數傳感器極地工作模擬試驗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消息,近期,該中心組織開展了南極冰下湖多參數傳感器極地工作模擬試驗,為多參數傳感器在南極冰下湖測量應用提供了模擬工作環境和流程的試驗驗證,獲取的測量數據為研製人員進一步提升傳感器的測量重複性提供了幫助。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海鬥一號」研發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於4月23日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奔赴馬裡亞納海溝,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了海試和試驗性應用任務。「海鬥一號」的成功研製、海試與試驗性應用,是我國海洋技術領域的一個裡程碑,為我國深淵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也標誌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了一個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
-
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這些浮標是由世界各國合作布放的,構成了人類海洋觀測史上參與國家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顯著的大型海洋合作調查項目——實時地轉海洋學觀測陣,英文縮寫Argo。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Argo計劃,目前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70多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擔任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的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中國海洋大學楊桂朋課題組首次對西太平洋海域生源硫化物實現空間大尺度觀測。華東師範大學李道季課題組針對西太海域深層水中微塑料賦存特徵使用了大體積(8噸)原位過濾方法,解決了深海採樣體積不足等問題。此外,航次還獲取了海洋上1500米層高空間解析度湍流結構剖面數據,為低緯度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這些觀測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取得持續突破。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