銥星通信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布放太平洋

2020-09-10 i自然i海洋

  本報訊 近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該浮標搭載了該中心自主研製的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專用溫度、鹽度、深度傳感器,標誌著浮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

  自研製表面漂流浮標和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以來,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漂流浮標課題組根據不同時期衛星通信方式的技術成熟程度和用戶對通信方式的需求,不斷在浮標應用中增加不同的通信方式,先後在漂流浮標上實現了Argos、北鬥和銥星通信的成功應用。相比於其他通信方式,銥星通信速率較高,剖面浮標在水面通信時間較短,因此減少了浮標在水面的停留時間,降低了浮標被破壞的可能性和浮標在通信上的功耗,提高了浮標工作壽命。在此期間,項目組成員完成了多次技術探索與攻關,完成了天線耐壓結構設計、電路設計、數據接收與解碼軟體設計等多項技術,為漂流浮標擴大應用範圍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隨著漂流浮標通信方式的逐步完備,該中心研製的表面漂流浮標和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可針對海域等不同應用需求,完成多樣化的應用支撐,為全球立體觀測網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裝備,進一步提高中心在相關領域的業務支撐能力。(彭洪兵)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 中國研發CTD傳感器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成功布放
    央視新聞9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自然資源部:我國自主研發的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小浮標描繪大海圖
    美將投放探測器跟蹤氣候變化對海洋微生物影響自2014年以來,研究人員在南大洋部署了150多個生物地球化學剖面浮標(BGC-Argo 浮標)。但是很快,500個裝有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的海洋浮標將提供答案。據《科學》報導,近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將花費5300萬美元放置新浮標,這標誌著Argo陣列的首次大規模擴展。Argo計劃是美國與其他國家於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該項目在海上設置跟蹤浮標。目前,Argo陣列由4000個浮標組成,15年來一直跟蹤海洋溫度的上升。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Argo漂流浮標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Argo漂流浮標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Argo漂流浮標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專用設備/海洋儀器設備/海洋水文氣象儀器設備 採購單位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行政區域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務回青 帶回颱風玉兔一手資料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1月5日中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島碼頭上秋雨濛濛,「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緩緩駛入青島母港。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美軍在我兩大航母基地附近布放偵測聲納浮標,對我構成嚴重威脅!
    美、日兩國在我青島航母基地附近布放偵測聲納浮標2013年,國家安全機關在青島航母基地附近發現一套由美國和日本共同布放的偵測聲納浮標,該浮標分為水下探測儀、儲存倉、無線收發和氣囊四部,投至目標海域後通過衛星或飛機遙控工作。
  • 「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範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 銥星11號、20號墜毀;20年前長徵二號丙火箭發射-銥星,摩託羅拉...
    10月22日,銥星衛星通信系統中的11號、20號兩顆衛星墜回地球,分別在非洲中部和南太平洋區域,都在地球大氣層中完全燒毀。這兩顆衛星是1998年12月19日由我國的長徵二號丙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升空的。
  • 銥星11號、20號墜毀;20年前長徵二號丙火箭發射
    銥星衛星通信系統中的11號、20號兩顆衛星墜回地球,分別在非洲中部和南太平洋區域,都在地球大氣層中完全燒毀。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9:海洋浮標優點是
    127.與海洋調查船相比,海洋浮標的最大優點是什麼?海洋浮標是一個無人的自動海洋觀測站,它由被固定在指定的海域, 隨波起伏,如同航道兩旁的航標。與海洋調查船相比,它的最大優點是:長期、全天候的工作。錨泊浮標能長期、定點地進行全天候、全天時的監測;而漂流浮標是用來觀測大範圍的海流、水溫、海面風和氣壓、氣溫等的浮標。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溫度鹽度剖面觀測並進行深海水樣的採集(水下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