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組織完成浮標觀測站維護保養工作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圖為日照市氣象局工作人員開展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浩然 崔廣暑 王軍報導  6月17日,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組織完成對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該浮標站對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能見度、海溫、海鹽、電導率、波浪、海流、葉綠素等要素進行實時、連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成功對世界賽艇錦標賽、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全國帆船錦標賽等重要活動提供氣象保障,多次成功地全過程實時記錄了颱風移動過程中的風、波浪和環境參數的變化等情況,填補了日照近海洋面氣象監測資料的空白。

  據了解,近年來日照市氣象局大力開展以海洋氣象浮標為基礎的氣象觀測網建設,與沿海氣象觀測站網形成了遠近配合、海陸搭配的新型海上氣象觀測系統,構築了一道日照海岸線外海實時氣象監測鏈,將為氣象情報收集、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與預報提供第一手實測資料,全面提升日照海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2021/1/6 11:37:56   來源:齊魯晚報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在颱風監測方面,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更是在不斷地刷新颱風定點實時觀測的數據量,此次「巴威」颱風過境期間,共計7套浮標觀測系統和2套自動氣象站先後獲取到相關實時觀測數據。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監測2021年首個強寒潮過程
    中科院海洋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在技術人員的努力維護下,各觀測站點持續穩定運行,實時監測該寒潮過程中海洋或海島各參數變化情況,為寒潮預測預報、科學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本次強寒潮天氣給我國中東部地區帶來大範圍降溫和大風天氣,降溫幅度大、影響範圍廣,北方多地氣溫創入冬以來新低,中國氣象局啟動了氣象災害四級應急響應。
  • 周口完成所轄縣(市、區)氣象觀測站
    12月4日,記者從市氣象局獲悉,周口市目前已完成所轄縣(市、區)氣象觀測站的光電式數字日照計安裝和調試工作。隨著11部DFC1型光電式數字日照計安裝完成,結束了周口市傳統人工觀測的歷史。
  • 內蒙古結束氣象臺站日照人工觀測歷史
    記者從自治區氣象局獲悉,從7月1日起,內蒙古119個氣象臺站裡的喬唐日照計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DFC2光電式數字日照計。至此,內蒙古建立氣象臺站以來日照人工觀測的歷史宣告結束。 據悉,日照觀測自動化對監測天氣氣候狀況、農業生產、氣候資源開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 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本任務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海洋三所負責具體實施。該浮標是我國在中北太平洋布放的第一套浮標,也是我國布放在太平洋最「東」的浮標。該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溼度、波浪、海流等常規水文氣象要素,而且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能夠實時觀測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等數據,此外,該浮標還首次安裝了海氣通量觀測系統和化學要素觀測系統。
  • 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 國家氣象計量站完成輻射觀測儀器校準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 通訊員邊澤強報導 3月4日至6日,國家氣象計量站輻射實驗室工作人員抓住晴好天氣過程,對各省級氣象部門送檢的輻射觀測儀器進行檢定和測試。  太陽和地球輻射(以下簡稱輻射)是我國氣象觀測的基本要素之一,定期對輻射觀測儀器進行檢定,可確保其量值準確、可靠和統一,保障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輻射觀測儀器計量工作對天氣條件的要求十分嚴格,通常只有在晴朗無雲的天氣條件下才能開展輻射儀器的室外檢定或校準。
  • 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實時觀測潮汐等海洋水文要素
    中國網6月8日訊 日前,記者從威海市海洋局了解到,6月2日,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高忠文主任一行來到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就海洋防災減災有關工作進行調研。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丕松陪同調研。調研組先後考察了小石島地波雷達站、氣象觀測場和水文觀測站。
  • 「中國造」無人冰站首次在北極「上崗」
    隨著最後一個短期冰站作業結束,8月25日,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以下簡稱「九北」)冰上作業宣告順利完成,這也意味著雪龍船將正式調轉船頭開始南行駛離冰區。科考隊領隊朱建鋼稱:「『九北』到達的最北端位於北緯84°48′,此行冰上作業基本完成了預先計劃的任務目標。」  從8月11日第一個短期冰站算起,歷時15天、跨越5個緯度,「九北」共開展9個短期冰站和一個長期冰站作業。科考隊首席科學家魏澤勳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雖然在完成冰站作業後將開始返航,可是回程中還有很多其他調查工作,任務繁重。
  • 「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範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06號綜合觀測研究浮標系統順利完成大修並重新布放,進入新一輪觀測周期。 自2007年10月第一套座底式觀測潛標成功布放以來,黃海站先後建設完成了3套直徑3米的綜合觀測研究浮標、3套直徑2米的常規觀測研究浮標、1套自容式垂直剖面觀測浮標、18套座底式水溫潛標系統和1套自動氣象站觀測系統,觀測區域主要分布於北黃海獐子島附近海域、榮成楮島附近海域和青島外海。
  • 高樓夾縫中的氣象觀測站
    兩年19個氣象臺站探測環境遭破壞今年4月,株洲市規劃局修改城東一個名為「紫東苑」的商品房項目設計高度,7棟房子由原來22層高分別不等地降低了5至8層。株洲市氣象局終於鬆了口氣。該樓盤位於株洲氣象觀測站北面約200至300米之間,這個觀測站是國家最高級別站——基準氣候站,其觀測數據要參與國際交換。
  • 銥星通信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布放太平洋
    本報訊 近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該浮標搭載了該中心自主研製的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專用溫度、鹽度、深度傳感器,標誌著浮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資料圖:永暑礁礁盤(遠景處) 中新社發 王子謙 攝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 郭金超)記者15日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
  • 婺源: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項目全面完成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汪舒報導 近日,江西省婺源縣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業務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綠化、圍欄設置和儀器安裝等調試工作已全面完成。  婺源國家氣象觀測站建設用地10畝,觀測環境保護用地70畝,總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主要建設業務樓、科普館、輔助值班用房以及一個標準觀測場。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9:海洋浮標優點是
    127.與海洋調查船相比,海洋浮標的最大優點是什麼?海洋浮標是一個無人的自動海洋觀測站,它由被固定在指定的海域, 隨波起伏,如同航道兩旁的航標。與海洋調查船相比,它的最大優點是:長期、全天候的工作。錨泊浮標能長期、定點地進行全天候、全天時的監測;而漂流浮標是用來觀測大範圍的海流、水溫、海面風和氣壓、氣溫等的浮標。
  • 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技術人員正在吊放海嘯浮標下水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