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實時觀測潮汐等海洋水文要素

2020-11-30 中國網

中國網6月8日訊 日前,記者從威海市海洋局了解到,6月2日,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高忠文主任一行來到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就海洋防災減災有關工作進行調研。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丕松陪同調研。

調研組先後考察了小石島地波雷達站、氣象觀測場和水文觀測站。調研過程中,高忠文主任詳細了解了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建設、運行以及威海市海洋觀測預警報工作開展情況,並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海洋環境監測預報預警對防災減災工作意義重大,威海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希望威海能夠堅持把提高海洋觀測預警報能力和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堅持科技創新,依託重點項目,推進海洋觀測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海洋災害預警報能力,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了解到,小石島海洋觀測站於2011年底正式投入運行,2012年1月1日納入國家海洋觀測網,開展威海市北部海域近岸包括潮汐、風、氣溫、氣壓等海洋水文和氣象要素的實時觀測。目前,威海市建有5個海洋觀測站、1個地波雷達站、5處海洋浮標、10條大馬力漁船志願者觀測船舶,觀測手段由陸基觀測擴展到集陸基、海基、船基、地波雷達在內的立體化觀測,海洋觀測預警報信息發布範圍覆蓋全市近岸海域。

相關焦點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溼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27年來,通過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不斷升級換代。1988年建站安裝了從國外引進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997年對系統進行了升級更新。
  •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過往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27年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本報訊 記者徐葉青、特約記者曹金平報導:5月15日,記者從海軍機關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越)記者今天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共和國的海洋足跡 | 灘涂上建起我國首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這艘無人艇主要用於海洋氣象觀測,是50多年來我國海洋氣象觀測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駕著一葉扁舟搞觀測,到建起有人值守的海上觀測平臺,再到如今的自控駕駛半潛式專用無人艇,我國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事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1968年10月,在江蘇呂四沿岸灘涂上,矗立起一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 ...站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27年來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
    人民視覺本報北京5月17日電(記者倪光輝)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1988年1月,我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我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
  • 青島助力我國「兩洋一海」 實時觀測實現跨越式發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手」海大構建先進實時觀測系統
    近日,青島助力我國海洋科考再迎跨越式發展。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共同承擔的西北太平洋綜合科考航次在黑潮延伸體海區的科考任務順利結束,完成了我國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系統一期構建。這也標誌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兩洋一海」,即「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全面跨越發展。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隨後,浮標、潛標系統漸漸成為海洋環境調查的重要技術裝備,尤其是在惡劣的海洋環境條件下,浮標、潛標系統可以長期、連續、同步、自動地對海洋水文、氣象諸要素進行全面綜合監測。 浮標、潛標系統具有其他調查方法無法代替的作用。潛標系泊於海面以下,並可通過釋放裝置回收,可以獲取海洋水下環境剖面資料,並具有隱蔽性好、不易被破壞的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海洋一所啟動渤海野外站現場觀測
    本報訊 (記者 王 晶 通訊員 齊 敏)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舉行自然資源部渤海海峽生態通道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渤海野外站」)揭牌儀式,全面啟動渤海野外站現場觀測與建設工作。  渤海野外站前身為海洋一所2014年聯合煙臺長島共建的「渤海海峽野外臺站」,2019年10月通過自然資源部評估並納入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系列,旨在提升對渤海的現場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
  • 首個自籌資金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落戶洋口港
    在南通海事局大力支持下,10月14日,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在南通洋口港投入使用,開始為洋口港海上施工及未來港口運營提供海洋氣象預測服務。      海洋監測浮標是一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手段,採用浮標觀測技術,可全天候、連續、定點觀測氣象、水文、水質等內容,並實時將數據傳輸到岸站。
  • 天津大學海洋學院自研「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成功海試
    本站訊(通訊員 沈銀傑)2020年10月19日下午,由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自主研發的「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在山東威海海域(37°36『12.49』『N,122°7』1.27『』E)成功投放並在50米水深範圍內自主浮沉採集數據。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帕運帆賽期間,在奧帆賽場和周邊建設的浮標站、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觀測塔等觀測設施繼續投入運行,提供氣象預報服務;此外,市氣象局奧帆賽現場氣象服務專家原班人馬也再次進駐奧帆中心,憑藉著豐富的經驗為帕運帆賽提供全方位、更加精細的預報服務和形式、內容更加豐富的服務產品。按照奧帆賽模式提供氣象保障,現場工作組每天3次向賽事組委會提供5個浮標站逐時天氣預報和未來3天天氣展望。
  • 全國放魚日:「精緻城市 幸福威海」2020中國·威海首屆海洋放魚節...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張宏博 王彬 威海報導6月6日上午,「精緻城市 幸福威海」2020中國·威海首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暨世界海洋日·「放魚養水 保護生態」主題黨日宣傳活動在山東省威海市小石島國家級海洋牧場舉行。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監測2021年首個強寒潮過程
    中科院海洋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在技術人員的努力維護下,各觀測站點持續穩定運行,實時監測該寒潮過程中海洋或海島各參數變化情況,為寒潮預測預報、科學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本次強寒潮天氣給我國中東部地區帶來大範圍降溫和大風天氣,降溫幅度大、影響範圍廣,北方多地氣溫創入冬以來新低,中國氣象局啟動了氣象災害四級應急響應。
  • 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的研製
    摘要:針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以高性能單片執C8051F120為核心研製了一種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關鍵詞:海洋水文氣象;數據採集器;C8051F120;軟體設計 海洋數據採集器的基本任務是獲取氣溫、氣壓、潮位、水溫、波浪、海流等海洋要素信息,是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設備。
  • 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將在東海區業務化運行
    近日,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東海區業務化試運行驗收評審會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召開。專家組認為,在東海區試運行期間,該系統運行穩定、表現良好,符合驗收標準,基本滿足設備運維管理要求,同意通過驗收。來自自然資源部、東海局、南海局、北海局的9位專家、中心相關領導及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因此,當今海洋科學仍是一門主要基於觀測的科學,即針對海洋物理、化學、地質、生物、聲學及其相互關係開展長時間、系列的精細變化觀測,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人類生存環境變化、以及未來更大規模的海洋能源開採、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食物和水的獲取等。由於海洋對於人類生存的天然阻礙,通過觀測認識海洋、進而探索海洋、開發海洋資源,都需要藉助裝備。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在颱風監測方面,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更是在不斷地刷新颱風定點實時觀測的數據量,此次「巴威」颱風過境期間,共計7套浮標觀測系統和2套自動氣象站先後獲取到相關實時觀測數據。
  • 日照:組織完成浮標觀測站維護保養工作
    圖為日照市氣象局工作人員開展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浩然 崔廣暑 王軍報導  6月17日,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組織完成對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該浮標站對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能見度、海溫、海鹽、電導率、波浪、海流、葉綠素等要素進行實時、連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成功對世界賽艇錦標賽、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全國帆船錦標賽等重要活動提供氣象保障,多次成功地全過程實時記錄了颱風移動過程中的風、波浪和環境參數的變化等情況,填補了日照近海洋面氣象監測資料的空白。
  • 我國科學家投放儀器全程觀測南海海洋現象
    新華社廣州12月14日電(記者 梁鋼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