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將在東海區業務化運行

2021-01-14 瀟湘晨報

近日,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東海區業務化試運行驗收評審會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召開。專家組認為,在東海區試運行期間,該系統運行穩定、表現良好,符合驗收標準,基本滿足設備運維管理要求,同意通過驗收。來自自然資源部、東海局、南海局、北海局的9位專家、中心相關領導及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將「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列為重大工程,要求統籌規劃國家海洋觀測網布局,推進國家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建設,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系統。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洋觀測網已擁有包括海洋站(點)、雷達、海洋觀測平臺、浮標、志願船等在內的海洋綜合觀測能力。

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是以海洋觀測設備的管理與運維為主要目標,圍繞我國海洋監測預警的重大需求,本著「連續、穩定、創新」的原則,實現對海洋觀測站(點)、志願船觀測站、海洋觀測浮標、高頻地波雷達、X波段測波雷達7類海洋觀測儀器設備運行狀態的遠程實時監控。該系統可服務於國家、海區、中心站、海洋站4級觀測設備管理部門以及各級觀測設備運維支撐部門,具備觀測設備管理、運行狀態實時監控、設備故障跟蹤、備品備件管理以及多維度的設備信息統計分析等主要業務功能,能夠為觀測設備的入網評估、狀態預測以及全網資源管理等提供輔助決策支撐,推動海洋觀測預報、防災減災、科學調查和生態預警監測能力提升。【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楊潔羽】

【來源: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2019年我國海洋觀測預警業務平穩運行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給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 我國首個衛星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開始業務化運行
    據中國自然資源報消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近日,我國珠海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觀測系統通過現場驗收,標誌著萬山定標場正式開始業務化運行。據悉,萬山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場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地面系統建設定標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美國哈維斯特石油平臺定標場、法國科西嘉島定標場、希臘加夫多斯島定標場和澳大利亞巴士海峽定標場之後,全球第五個、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衛星雷達高度計定標場,主要為我國自主海洋觀測衛星雷達高度計的在軌絕對定標業務服務。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部分內容摘自:《藍色星球II》、《加拿大海底科學長期觀測網的研究進展》、《海洋環境監測裝備技術發展綜述》2020.8.12.因此,當今海洋科學仍是一門主要基於觀測的科學,即針對海洋物理、化學、地質、生物、聲學及其相互關係開展長時間、系列的精細變化觀測,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人類生存環境變化、以及未來更大規模的海洋能源開採、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食物和水的獲取等。由於海洋對於人類生存的天然阻礙,通過觀測認識海洋、進而探索海洋、開發海洋資源,都需要藉助裝備。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2010-2015年)
    科研開發 資源配置實現優化,適應觀測業務發展的研發體系和試驗基礎平臺基本建立,自主研發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觀測設備實現國產化。綜合利用各種觀測手段,統籌規劃和建設國家氣候觀測網、國家天氣觀測網、區域氣象觀測網和專業氣象觀測網,提升自動化水平。大力加強技術裝備保障和自主研發能力,提升觀測系統穩定可靠運行水平和主要觀測設備國產化水平。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是浙江大學李培良教授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的近岸海底觀測解決方案,該系統集成各種觀測儀器,實現對各種海洋要素的在線連續觀測。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28次同步觀測,73個站位調查,首次使用無人船測量…海洋一號D衛星海上同步觀測試驗完成
    韓 冰 攝  本報訊 近日,6名試驗隊員搭乘的「潤江1」號船在浙江省舟山碼頭靠岸,圓滿完成了為期34天的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  據悉,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業務化運行的海洋水色衛星,與之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進行組網觀測。
  • 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實時觀測潮汐等海洋水文要素
    中國網6月8日訊 日前,記者從威海市海洋局了解到,6月2日,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高忠文主任一行來到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就海洋防災減災有關工作進行調研。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丕松陪同調研。調研組先後考察了小石島地波雷達站、氣象觀測場和水文觀測站。
  • ...院聲學研究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招聘...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是認識海底地殼深部、海底界面、海水水體及海面的大範圍、全天候、綜合性、長期、連續、實時的高解析度觀測的主要手段,將為國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與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研究提供支撐。
  • 我國計劃明年組建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3顆衛星,後續將與兩年前發射的海洋二號02星組網運行。屆時,三星組網運行,我國將擁有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一系列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的觀測,為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及科學應用等提供信息支撐,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提高我國海洋衛星體系的國際地位。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即將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即將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
  • 國產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觀測輻射特性
    在白令海公海區域上,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8日成功釋放了裝載著海霧觀測儀器的探空氣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據介紹,此次北極科考應用的這一海霧觀測儀器名為「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可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此次北極科考共計劃釋放40個海霧能見度剖面儀。
  • ...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助力打造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海洋二號03星是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業務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
  • 海洋二號C衛星成功發射!將大幅提高我國海洋觀測能力
    ,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自然資源部為該衛星工程牽頭主用戶部門。海洋二號C衛星入軌運行後,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觀測,有效服務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管。
  • 南海上「織」出的觀測網
    、南海深海盆、南海東北部與西北部陸坡陸架區,最長工作時間已接近10年,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潛標觀測網,規模上遠超南太平洋環流與氣候實驗(SPICE)、黑潮延伸體系統研究計劃(KESS)、努沙登加拉層結及輸運國際聯合觀測計劃(INSTANT)等國際大型區域海洋觀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