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次同步觀測,73個站位調查,首次使用無人船測量…海洋一號D衛星海上同步觀測試驗完成

2020-09-09 i自然i海洋

圖為試驗隊員開展無人船測量作業。韓 冰 攝

  本報訊 近日,6名試驗隊員搭乘的「潤江1」號船在浙江省舟山碼頭靠岸,圓滿完成了為期34天的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

  據悉,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業務化運行的海洋水色衛星,與之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進行組網觀測。本次試驗由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牽頭組織,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等負責實施,為海洋一號D衛星載荷性能評價、產品真實性檢驗等提供真實、可靠的現場實測數據。

  航次期間,試驗隊員搶抓天氣「窗口」,開展了15次海洋一號D衛星水色水溫掃描儀的同步觀測、13次海洋一號C衛星水色水溫掃描儀的同步觀測,總航程超過4000海裡,調查了73個站位的固有光學、大氣光學、生物光學、紅外海溫等參數。試驗隊員首次使用無人船開展了10個站位的在軌測試生物光學參數觀測,獲取了一批高質量數據,使現場觀測方式由單點測量擴展到面狀測量,更好地為衛星現場數據匹配提供服務。同時,本航次通過船載海洋衛星移動定標檢驗觀測系統,獲取了將近2000公裡的紅外海溫、表觀光學特性、水質參數等觀測數據。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抓緊完成海上試驗數據處理和樣品分析,把試驗數據應用到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儘快形成一批高質量成果,有效提升我國海洋水色衛星觀測能力。(翟萬林 田 震)

相關焦點

  • 海上「天眼」HY-1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任務圓滿完成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隨著「潤江1」船舶抵達舟山,標誌著海洋一號D(HY-1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任務圓滿完成。  據悉,此次海上試驗是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
  • ...海浪同步觀測 攻克系統級合作難題——揭秘首顆中法合作海洋衛星
    海風海浪同步觀測:中法優勢互補造就海洋觀測新突破  海風和海浪的關係是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因其複雜多變而成為研究的難點。中法兩國優勢互補使得中法海洋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同時對海浪方向譜和海風速度進行測量。
  • 日本海上保安廳採用無人船 實施全天候海洋觀測
    ­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近日,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日本海和東海海域使用8艘長約3米的無人船開始24小時觀測水溫、浪高和風速。­  報導指出,以往日本工作人員必須乘船至現場進行觀測,為確保船隻安全很難持續收集重要數據。採用無人船則不會增加成本和環境負擔,使24小時收集數據成為可能。
  • 日將首次使用無人船調查海岸線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共同社4月30日報導稱,日本為了詳細掌握作為日本領海及專屬經濟區(EEZ)確定基準的低潮線,海上保安廳從本年度起將首次採用無人船實施調查。日本海岸線總長約3.5萬公裡,調查及確定估計需要數年時間,但如果能確認海岸線更靠外側的話,約447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及EEZ或將有所增加。
  • 海洋技術▏無人船在海洋調查領域的應用分析
    海洋因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而成為各國開發研究的重點。海洋調查是人們探索海洋、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的基本手段,隨著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手段、作業方法逐漸出現。傳統的海洋調查通常以調查船、浮標和潛標等為平臺,搭載各種儀器設備和傳感器完成海底探測、物理海洋觀測和生化環境監測等任務。
  • 我國科學家投放儀器全程觀測南海海洋現象
    新華社廣州12月14日電(記者 梁鋼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據朱小華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中日海洋科學家聯合開展了「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和「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兩個海洋科技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負責中方科技研究項目的組織實施。海洋二所研究員袁耀初與日本筑波大學、九州大學、鹿兒島大學、廣島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展了多次聯合觀測和研究項目,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揭開日本海洋測量船的真面目
    1968年9月,日本海上自衛隊建造了「明石」級海洋測量船,這是一級以繪製海圖為主要任務的航道測量船,標準排水量1420噸,最大航速16節,船上裝設各種海洋觀測設備,同時設有專門資料分析艙、觀測作業艇和雷達等。此後,海上自衛隊先後建造了「須磨」級和「二見」級海洋測量船。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隨船領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介紹,「向陽紅01」船於2017年12月30日開始執行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海上考察歷時46天。科考隊員克服天氣惡劣、環境生疏、浮冰肆虐和裝備條件不足等困難,在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基礎上,加深和擴展了科考內容和科學目標,取得了豐富科考成果。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設置南海北部開放航次,旨在探索海上觀測平臺共享機制,發揮國內多方科研力量的綜合優勢,加強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與資源、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
  • 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歷時4個小時,圓滿完成對颱風「森拉克」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這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對颱風探測及預報預警具有重大意義。一組組溫度、溼度、氣壓、水凝物等海洋上空和海面觀測數據,實時傳送回地面指揮系統。中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颱風綜合觀測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基於高空大型無人機開展海洋綜合觀測的空白。這是中國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簡稱「海燕計劃」)的重要成果。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據劉長華介紹,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依託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成,為我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區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產業健康發展、防災減災、國防安全等提供數據支撐,為應急處理突發事件提供調查手段和科學依據。 布放浮標和潛標 20世紀60年代,浮標、潛標技術開始在一些海洋技術發達國家投入使用。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是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在「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在我國尚屬首次,這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據悉,本次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海洋雷射雷達觀測參數,同時也對不同研製單位研製的設備進行對比。為配合雷射雷達的後向散射係數觀測,平臺上提供了海洋表觀光譜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常規測量參數,並組織了小型的同步比測試驗。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該航次由海洋一所與俄羅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聯合實施。調查結果有助於進一步研究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特定海區沉積物的空間分布規律,深入理解其晚更新世以來環境和氣候變化過程。近年來,海洋一所不斷拓展國際合作領域,取得顯著成果。2019年8月~9月,海洋一所與肯亞科研機構人員在赤道西印度洋的東非海域開展了聯合觀測航次。
  •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海洋事業的34個全國之「最」
    13.開展了我國首次遠洋漁業調查1986-1993年,南海水產研究所進行「貝勞海域遠洋漁場探察與釣捕技術研究」,派出「南鋒701」「南鋒703」海洋漁業調查船對貝勞海域進行遠洋調查。這是中國首次赴南太平洋貝勞海域開展遠洋漁業調查和生產性試驗,填補了我國大陸遠洋漁業的空白,為我國在世界各大洋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提供了寶貴經驗。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還處於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過渡期,當時的海洋科考船很少,並且大多都是通過改造而成,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科學考察和海洋探測的具體需要。據了解,新中國第一艘科考船叫「金星」號,根據退役軍艦改裝的,不是海洋科考的專業船隻。而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參與海上科考的都是一些小船,大多為幾百噸級。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包括3顆高分03C視頻衛星和6顆高分03B推掃衛星。該組衛星將與在軌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林業、農業、草原、海洋、資源、環境等行業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 打造中國首個民用海洋衛星星座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趙竹青)11日2時31分,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四顆衛星,屬於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海洋業務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