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2020-12-08 i自然i海洋

浩瀚的海洋中,除了有潮漲潮落、波浪起伏,還有一部分海水,像是陸地上的大江大河,朝著一定的方向奔流。這就是海流,被稱為「海洋中的河流」。

海流在全球海洋物質輸送和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海流的研究,對於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漁業捕撈、海上運輸、油氣勘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方科研人員布放觀測設備現場。受訪者供圖

近期,自然資源部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瑞祥在英國學術期刊《科學報導》上發表了關於中日韓聯合開展琉球海流觀測的論文,闡述了琉球海流結構和時空變化特徵。該論文通訊作者為實驗室研究員朱小華,實驗室兼職「海星」學者、韓國仁荷大學教授Park Jae-Hun為該論文合作者。

朱小華介紹,海水大規模的定常運動形成了海洋環流,西邊界流是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海洋物質輸送和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琉球海流與黑潮(日本暖流)同屬北太平洋西邊界流,琉球海流沿琉球群島東側向東北流動,對我國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科學認識待加強

琉球群島海域是連通我國東海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也是全球檯風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因此,了解掌握琉球群島周邊海域的海洋動力環境是開展海洋環境預測預報的重要基礎。

朱小華說:「琉球島鏈位於東海陸坡外沿,將西北太平洋的西邊界流分成東海黑潮、琉球海流兩個部分。琉球群島被這兩支西邊界流包夾起來,如同一個『三明治』。」

黑潮以強流而聞名、琉球海流以潛流而著稱。這兩支動力特徵迥異的西邊界流通過島嶼間的海峽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

慶良間海峽、吐噶喇海峽是琉球島鏈中最深和最寬的關鍵通道,在太平洋和東海水交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琉球島鏈關鍵通道的水交換過程及其機制,對保障我國東海海洋漁業發展、海上運輸安全、海上油氣勘探等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黑潮通過自南向北的熱量和水量輸送,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琉球海流作為北太平洋重要的西邊界流,彌補了日本四國島以南黑潮流量和東海黑潮流量的差,是一支可和黑潮相匹敵的海流。

近期研究發現,雖然琉球海流流量小於黑潮,但由於其特殊的潛流結構,營養鹽輸送量和黑潮相當。因此,黑潮和琉球海流對於全球氣候變化、海洋物質循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多年來,我國研究人員對黑潮尤其是東海黑潮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加深了對黑潮的科學認識。我國對於琉球海流的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琉球海流的特徵、變異、與黑潮的水交換等科學問題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認識。由於我國對黑潮和琉球海流的長期系統觀測還較缺乏,對這一海區的海洋動力過程缺乏詳盡的了解和認識。
聯合觀測獲進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日科研人員合作開展黑潮觀測,為雙方聯合開展琉球海流研究奠定了基礎。

據朱小華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中日海洋科學家聯合開展了「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和「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兩個海洋科技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負責中方科技研究項目的組織實施。海洋二所研究員袁耀初與日本筑波大學、九州大學、鹿兒島大學、廣島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展了多次聯合觀測和研究項目,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自1986年起,中日海洋科學家開展了為期7年的黑潮聯合調查研究。按照安排,雙方每年組織4個航次大規模海上調查,蘇紀蘭擔任該課題中方首席科學家。

2000~2006年,朱小華在日本工作期間隨日本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院「鹿兒島丸」號船(舊船),參與了黑潮和琉球海流的海上觀測航次。2014年10月,海洋二所與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院籤署合作協議,就聯合開展黑潮和琉球海流觀測達成合作共識。

2015年6月,中日韓科學家對日本宮古島附近的琉球海流開展了首次聯合海上觀測,在琉球群島東側海域開展了22個站位的CTD(溫鹽深儀)、LADCP(下放式聲學都卜勒儀)等觀測,布放了7套PIES/CPIES(倒置式回聲儀)和3套ADCP(聲學都卜勒儀)錨系浮標等,獲取了宮古島附近琉球海流區和黑潮區的水文觀測資料。

2016年6月,在第二次聯合觀測航次中,科研人員首次進行了CPIES遙測,完成了多個點位的深水錨系浮標的回收、布放作業,獲取了宮古島附近琉球海流區和黑潮區的CPIES、CTD和ADCP等水文觀測資料。

2017年6月,在第三次聯合觀測航次中,科研人員收回了之前布放的錨系設備(包括7套CPIES、3套ADCP、2套錨系海流計潛標),開展了CTD觀測和ADCP觀測。航次期間,科研人員完成了46個站位的CTD和LADCP觀測。

「通過這次聯合觀測,我們獲取了為期兩年的連續觀測資料,包括海底壓力、聲傳播時間和海流數據等。」朱小華說,聯合觀測為研究琉球海流時空變化獲取了極佳的觀測資料,對於闡明琉球海流起源等科學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進一步加強中韓海洋科學交流合作,2017年7月,海洋二所與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院籤訂合作研究備忘錄。

2017年底,海洋二所聯合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棉蘭老流海區開展了錨系陣列觀測。2019年底,科研人員將之前布放的儀器全部回收,相關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
國際合作再深化

中日韓聯合觀測發現,琉球群島周邊海域存在以次表層流核為特徵的琉球海流。流核大致位於500米深度,平均流速達19.4釐米/秒。從太平洋西傳的中尺度渦(海洋中的一種渦流)致使琉球海流存在很強的近100天周期變動。

研究發現,琉球海流相比同緯度的海流展示出更強的正壓特徵,首次基於錨系觀測證實了琉球海流穩定地存在於衝繩以南海區。科研人員認為,琉球海流極有可能起源於臺灣東北海區的黑潮東分支。

該實驗室研究人員劉昭君基於觀測資料和HYCOM(混合坐標海洋模式)再分析資料,揭示了慶良間海峽「深水瀑布」的時空變化特性及機制。研究發現,慶良間海峽「深水瀑布」的變化不僅受海峽兩側(東海和太平洋側)密度差的影響,還受琉球島鏈東側琉球海流強弱及位置的影響。

目前,實驗室琉球海流研究團隊的「琉球島鏈關鍵通道水交換及機制」項目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資助。

據介紹,項目將通過中日韓國際合作,進一步在琉球島鏈關鍵通道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觀測作業,在前期合作觀測獲得的長期錨系陣列觀測資料基礎上,結合走航ADCP、Argo浮標、衛星遙感資料和數值模式,研究琉球島鏈兩側黑潮與琉球海流的相互作用及關鍵通道水交換的時空特徵,闡明中尺度渦對西邊界流和水交換的影響機制,分析與評價琉球島鏈兩側水交換等過程對東海海洋動力環境的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項目的實施將對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及琉球群島周邊海洋環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對我國東海環境預測預報等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i自然全媒體


記者:方正飛

相關焦點

  • 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受訪者供圖  浩瀚的海洋中,除了有潮漲潮落、波浪起伏,還有一部分海水,像是陸地上的大江大河,朝著一定的方向奔流。這就是海流,被稱為「海洋中的河流」。《科學報導》上發表了關於中日韓聯合開展琉球海流觀測的論文,闡述了琉球海流結構和時空變化特徵。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該航次是海洋一所首次在東非近赤道海域開展浮標觀測和聯合斷面調查,邁出了與西印度洋沿岸國家海洋氣候領域合作的堅實一步。此次聯合考察也是第二次國際印度洋科學考察計劃(IIOE-2)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近年來,海洋一所還推動了印度洋海洋觀測網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積極開拓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在印度洋海域開展了一系列聯合觀測。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據悉,本次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海洋雷射雷達觀測參數,同時也對不同研製單位研製的設備進行對比。為配合雷射雷達的後向散射係數觀測,平臺上提供了海洋表觀光譜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常規測量參數,並組織了小型的同步比測試驗。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
  • 感受海洋科技魅力!雲遊「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
    8月24日-26日,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全國活動——「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通過雲遊「科學」號科考船、與船長和首席科學家面對面、海洋科學考察連線、邀請航次首席科學家作專題報告等形式,讓營員們了解海洋科學考察,探索海洋科學奧秘,感受海洋科技魅力。活動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承辦。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 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走進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秘珊瑚礁。
  • 「住建局」組織開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和海灘清潔月活動
    為深入推進中央關於環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要求,落實好遼寧省委、省政府和葫蘆島市委、市政府關於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的工作部署,全面提升興城市近岸海域海上環境品質,在興城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11月23日開始,興城市住建局組織環衛處、沿海鄉鎮開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將聯手中國氣象局開展大型海上試驗
    「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中山大學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籤約儀式上表示。中大科考實習船將成為重要依託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中大與中國氣象局「牽手」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未來地球計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28次同步觀測,73個站位調查,首次使用無人船測量…海洋一號D衛星海上同步觀測試驗完成
    圖為試驗隊員開展無人船測量作業。韓 冰 攝  本報訊 近日,6名試驗隊員搭乘的「潤江1」號船在浙江省舟山碼頭靠岸,圓滿完成了為期34天的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  據悉,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業務化運行的海洋水色衛星,與之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進行組網觀測。
  • 建立海上環衛制度堅決完成海洋垃圾汙染防治任務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吉存)市城市管理局按照國家、省、市關於開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作戰的要求,制定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工作方案》,認真開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治理體系,根據《遼寧省渤海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行動計劃》(遼住建〔2019〕110號)和《大連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大政辦發〔2019〕32號)的要求,與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下發了《大連市海上環衛工作方案》《大連市黑臭水體整治長效管理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根據工作方案搭建海洋垃圾汙染防治體系,建立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城市建成區海上環衛和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總體指導
  • 大連建立海上環衛制度堅決完成海洋垃圾汙染防治任務
    市城市管理局按照國家、省、市關於開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作戰的要求,制定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工作方案》,認真開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治理體系,根據《遼寧省渤海海洋垃圾汙染防治(海上環衛)行動計劃》(遼住建〔2019〕110號)和《大連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大政辦發〔2019〕32號)的要求,與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下發了《大連市海上環衛工作方案》《大連市黑臭水體整治長效管理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根據工作方案搭建海洋垃圾汙染防治體系,建立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城市建成區海上環衛和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總體指導
  • 「雲上科學營」帶領營員走近「大洋移動實驗室」探索海洋科學奧秘
    新華網北京8月27日電 8月24-26日,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承辦的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全國活動——「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順利舉辦。活動通過雲遊「科學」號科考船、與船長和首席科學家面對面、海洋科學考察連線、邀請航次首席科學家作專題報告等形式,帶領營員們了解海洋科學考察,探索海洋科學奧秘,感受海洋科技魅力。
  • 海洋垃圾清理需求牽出新機制 海上環衛靜待常態化
    而就相隔一年的時間,海南省要求其他沿海市(縣)也要在2021年全面啟動海上環衛工作。到2023年,海上環衛工作實現常態化、規範化管理。   據悉,海南省鼓勵市縣政府委託有資質、有實力的第三方機構開展海上環衛工作,也鼓勵合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手段,推進海上環衛工作。
  •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碰撞智慧火花 共謀發展大計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2020-09-03 08:22:50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趙昕玥
  • 中國氣象局與中山大學將合作開展海上科學試驗
    雙方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中山大學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2011年8月南海北部海洋觀測開放航次通告
    設置南海北部開放航次,旨在探索海上觀測平臺共享機制,發揮國內多方科研力量的綜合優勢,加強海洋現場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北部海洋環境與資源、解決需要長期觀測的重大科學問題提供現場試驗和觀測場所。
  • 海洋科學專題營開展海上科學考察科研實踐活動
    >  為讓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海上科考工作,增長海洋科學知識,激發探索海洋的興趣,7月22日,2018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組織營員們登上「創新」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開展海上科學考察科研實踐活動。  海上科學考察實踐活動分四個板塊,分別是乘坐「創新」號科考船進行海上調查作業,在碼頭停靠的「海鷗」號科考船上開展浮遊植物與富營養化、浮遊動物與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以及海洋汙損生物知識講解。
  • ...海浪同步觀測 攻克系統級合作難題——揭秘首顆中法合作海洋衛星
    「微波散射計和海洋波譜儀頻率相近,研製過程中,我們與法方密切溝通,前後開展5次實驗,最終解決了二者互相干擾的問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法海洋衛星總指揮、總設計師王麗麗說。  兩臺載荷的探測數據通過同化手段有機組合,互為補充,能夠進一步提高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精度,為海上船舶航行、海上作業、海岸帶管理等提供有力保障。
  • 【科研院所】『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
    1964年,國務院責成當時的第一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在青島聯合組織進行「海洋儀器戰役」,兩年後,初步取得一批成果。到20世紀70年代末,海洋儀器研製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剛剛參加工作的王軍成和單位的一些老同事,開始摸索著研究海洋浮標。在海風、海浪晝夜不斷地拍打、侵襲中,浮標獨自隨波沉浮,頑強挺立,為人類「站崗放哨」。
  • 日本海上保安廳採用無人船 實施全天候海洋觀測
    ­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近日,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日本海和東海海域使用8艘長約3米的無人船開始24小時觀測水溫、浪高和風速。­  報導指出,以往日本工作人員必須乘船至現場進行觀測,為確保船隻安全很難持續收集重要數據。採用無人船則不會增加成本和環境負擔,使24小時收集數據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