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與中山大學將合作開展海上科學試驗

2020-09-24 二三裡資訊臨夏

新華社廣州9月23日電 (記者 鄭天虹)中國氣象局與中山大學22日在廣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中山大學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於衛東說,利用中大科考實習船的優勢,雙方可合作開展氣象衛星的海上現場定標和產品驗證,共同推動大型科學計劃,如南海季風試驗、華南沿海暴雨試驗、颱風試驗等。

來源:民族日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將聯手中國氣象局開展大型海上試驗
    「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中山大學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籤約儀式上表示。中大科考實習船將成為重要依託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中大與中國氣象局「牽手」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未來地球計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暨大氣本底站科學指導委員會成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成立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暨大氣本底站科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推進氣象部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和大氣本底站的建設和發展,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帶動人才隊伍成長,推動開放共享及科普示範。
  • 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揭牌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揭牌  12月24日,記者從忻州市獲悉,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正式揭牌。  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代表著目前全國氣象部門野外科學實驗基地建設的高水平。
  • 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掛牌
    中國氣象報記者武雅麗 通訊員 董劍 王星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五臺山雲物理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在山西省五臺山氣象站正式掛牌。  該基地先後經過中國氣象局評審、現場答辯、實地考察和聯合審查環節,成功入選中國氣象局野外科學實驗基地,填補了山西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空白,作為國家部委依託山西省建設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基地)之一,將大大推動山西氣象業務、科研能力的提升。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成效凸顯
    11月13日,記者從2012年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人員會議上了解到,近兩年來,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通過密切溝通、共享信息,推動雙方在天氣預報預警技術、氣象探測、氣象服務等多方面取得了合作進展。
  • 我省首次開展海上霧霾監測
    本報訊(記者宋平 見習記者羅天嘉 通訊員謝盼)近日,唐山市曹妃甸區氣象局在海事部門和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的協助下,在曹妃甸區海域首次開展了海上霧霾專項加密監測試驗。這是我省首次開展海上霧霾監測。 海上霧霾觀測是海上氣象觀測的內容之一。
  • 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莊白羽 攝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莊白羽 孫豪傑報導 12月25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籤署《氣象重大核心技術科技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加快突破制約我國氣象業務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提高氣象預報預測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局擁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氣象局與韓國氣象廳開展北鬥衛星氣象應用技術合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與韓國氣象廳籤署《中韓氣象局關於地基GNSS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共享交換的合作交流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雙方將加強地基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共享合作交流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期間,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氣象服務、航空氣象及全球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等事宜進行了交流。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了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試驗高地 2020-06-20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山大學開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新華社廣州11月3日電(記者鄭天虹)記者2日從中山大學獲悉,由中山大學牽頭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開始建設。據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餘聰介紹,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計劃於2024年發射入近地軌道開展巡天觀測,是中國的空間光學天文臺,將為中國科學家提供觀天利器,為中國開展重大原創性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為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簡稱「聯合中心」),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致力產生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 蘭州大學與中國氣象局籤署共建大氣科學學院框架合作協議
    2020-12-22 07:10:37 來源: 浮曉蕾愛搞笑 舉報   12月17日,中國氣象局與蘭州大學籤署共建大氣科學學院框架合作協議
  • 氣象局中科院合作加強衛星氣象遙感研究應用
    2013年11月20日,中國氣象局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測量和定標重點開放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會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舉行,雙方籤署衛星氣象遙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盧乃錳介紹,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圍繞氣象衛星遙感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開展合作,促進遙感基礎研究在衛星氣象方面的深化應用。
  • 中國氣象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籤署新一輪合作協議 共推寧夏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雒璇 官景得報導10月18日,中國氣象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在銀川籤署新一輪合作協議,共推寧夏氣象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更好地保障服務寧夏「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三大戰略實施。此次合作協議的籤署,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對氣象服務地方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 無人機無人艇衛星追風車齊上陣 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科學試驗成功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唐碧報導10月13日,今年第16號颱風「浪卡」在海南省瓊海市沿海登陸。針對「浪卡」的生成發展,一場地海空天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的科學試驗於12日至14日在南海中北部(瓊海附近)海域成功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