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2020-12-04 福州新聞網

碰撞智慧火花 共謀發展大計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2020-09-03 08:22:50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趙昕玥

專題研討以遠程連線形式開展。記者 鄒家驊攝

  福州新聞網9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趙昕玥)8月31日~9月1日,由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和世界大都市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專題研討活動,以遠程連線形式舉辦。

  活動中,閩江學院與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專家學者圍繞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產業發展、天然牡蠣礁現狀及生態修復技術、科學技術促進海洋農業可持續發展、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永續利用等主題開展了5場講座,重點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修復技術、科學技術在海洋生態領域的應用現狀等,與會人員分享了海洋產業發展與海洋防災減災方面的經驗做法。

  「近年來,我們在海洋生物與生態、智能漁業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外來物種入侵(如護花米草)、赤潮和微塑料監測、原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汙染治理、智能養殖平臺及漁船安全航運等,對福州海洋漁業和生態保護提供技術支撐。」閩江學院學者說。

  市海漁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加強了漁港建設、預報能力建設、漁船組織化管理、海上智慧廣播、海上漁船實時定位、應急指揮系統建設等海洋防災基礎能力建設,積極開展應急預案及應急演練、海洋防災減災宣傳,多舉措推動海洋防災減災,「福州與友好城市在漁業、港口、旅遊、科技等領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希望各會員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著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世界大都市協會秘書長奧克塔維說:「『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這一課題對所有會員至關重要,我們要秉持開放共享的態度尋求更好的對策,降低災害風險,保證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城地組織亞太區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委員會將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持續深化會員在海洋環境和保護方面的對話與合作,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城地組織亞太區秘書長博娜蒂婭·坦德拉德薇博士說。

  福州市外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專題研討活動對進一步深化會員間的交流合作,擴大委員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委員會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構建起有效對話機制和協調聯動機制,搭建「一帶一路」海上合作重要交流平臺,集聚亞太區乃至全世界沿海城市和地方資源,深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沿海城市或組織在海洋經濟、海洋環保、防災減災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專題研討活動,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社會各界持續推動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採取有力措施,切實提高災害防禦和治理能力,共同守護廣袤蔚藍海洋。」該負責人說。

相關焦點

  • 熱愛海洋事業 始終堅持自己對海洋的信仰
    還曾任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首任院長(1996-1999)、中國海洋科學委員會主席(2002-2011);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副主席(2006-2010);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1995-2010)。洪華生教授組織廈門大學團隊所研發的「三維海流數值預報和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輔助決策系統」、「風暴潮預警系統」 等有效提高了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的準確率,已開始為福建海洋防災減災及臺灣海峽周邊海域的環境安全發揮作用。2010年,該項目被科技部作為科技服務民生的案例,在「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的「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展區上展出,引起了業內專家和領導的關注。
  • 海洋專家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人民網青島10月15日電(孫陽) 2014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今天開幕,來自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海洋專家和涉海部門負責人以「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與21世紀海上絲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根據《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海洋四所將緊緊圍繞自然資源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聚焦重大創新方向,重塑科技創新力量,優化科研布局,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與聯合創新,明確了自身科技創新宗旨使命和戰略定位,以服務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踐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助力廣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使命。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浙江:打造全國領先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
    今天上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和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與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杭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打造全國領先的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建立衛星海洋遙感數據的服務示範區域分中心,推進「智慧海洋」工程試點省建設,提升浙江省海洋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水平。
  • 全國防災減災周:專家帶你一起識災避災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丁亦鑫)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關於海洋災害,董劍希表示,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等海洋環境災害,也包括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還包括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質災害。他指出,在我國,風暴潮是最嚴重的海洋災害。數據顯示,渤海灣、萊州灣、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廣東珠江口和海南東北部省為颱風風暴潮災害嚴重區。提起海嘯,許多人對此有很強的感性理解和認識。
  • 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將保障「生命安全」置於首位,昭示防災減災是氣象工作的政治之責、核心之要;「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這一部署要求,則深刻闡明氣象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定位和作用,是對「堅持以防為主」「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理念的進一步聚焦與鞏固。
  • 當動物保護面對防災減災,氣象人能做點啥 | 微聊天
    當動物保護面對防災減災,氣象人能做點啥 | 微聊天 2020-09-24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始申報了!
    ,提高生態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2020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重點支持「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一)關於「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紅樹林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國家戰略區域海洋生態修復工作部署,2020年「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重點支持紅樹林保護和修復。
  • 國家林草局與中國鐵塔合作利用通信塔等資源防災減災
    來源:新浪財經從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獲悉,在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簡稱「國家林草局」)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鐵塔」)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森林草原防火監控、病蟲害監測、沙塵暴預測預報監測、林草資源監控及應急通信保障等方面展開合作
  • 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
    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
  • 山東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累計修復海域2300多公頃
    山東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累計修復海域2300多公頃 2020-09-08 17:55: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張燕玲
  • 【科研院所】『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
    截至目前,海儀所共研製系列浮標200餘套,佔我國海洋業務浮標網的90%以上,支撐著我國「海洋資料浮標網」和「海洋氣象網」的業務運行,在國家海洋與氣象環境預報、防災減災、海洋維權、科學考察、資源開發等保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相關成果已在國際合作中得到應用並產生重大影響,團隊帶頭人王軍成研究員被授予國際人類自然生態與安全科學院院士、「金色弗爾圖娜」榮譽證書。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二是完成大亞灣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建設項目的驗收,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海洋減災建設做好示範。三是連續7年開展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與評估工作,打好了海洋防災減災的基礎數據,排查影響海洋防災減災的危險點。四是組織編制完成廣東省首個《廣東省海洋觀測網建設規劃(2016-2020年)》,目前正報省政府批准。五是完成新一輪的沿海警戒潮位核定工作。
  • 聚焦「海洋+」|整治海洋汙染在行動,深圳劍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見習記者 隋娉娉 深圳報導若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那麼21世紀對「綠色金融」的大力倡導則顯示出對生態莫大的重視。粵港澳大灣區正處在「血液」交匯處。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我國積極參與全球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中國氣象局積極推動氣象事業走出國門,在構建合作機制和平臺、推動國際氣象防災減災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架起中蒙高空氣象資料共享橋梁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通訊員 王盈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著。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新華網廈門11月6日電(記者付敏、楊維漢)6日,2015廈門國際海洋論壇暨第五屆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級論壇在廈門開幕。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 兩部委: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企業和重點項目發展
    海洋經濟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十二五」期間,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設立。涉海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建港、承接海洋工程項目、收購涉海公司等方式,拓寬了海洋產業合作模式和領域。「一帶一路」建設戰略順利實施,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環境保護、人文交流、防災減災等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
  • 2018年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標語大全 關於防災減災的內容口號
    今年(2018年)的5月12日是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關於5.12防災減災日的宣傳標語大全。  3、災害無小事 預防要及時  4、開展防災減災活動 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5、全民攜手 防災減災  6、防災減災 從我做起  7、群策群力防災減災 同心同德共建和諧  8、防災減災系萬家 關愛生命靠大家  9、普及防災減災意識 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10、防災事關你我他 減災利國又利家
  • 「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
    同時,相關成果已在國際合作中得到應用並產生重大影響,團隊帶頭人王軍成研究員被授予國際人類自然生態與安全科學院院士、「金色弗爾圖娜」榮譽證書。  服務「一帶一路」觀測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需要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技術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