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丁亦鑫)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為此,自然資源部舉辦了「自然資源雲講堂」活動,邀請到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專家陳紅旗、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風暴潮專家董劍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嘯專家原野與網友分享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的認識與防治。
風暴潮是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
說起自然災害,大家腦海中也許會馬上浮現出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嘯等「排山倒海」的畫面。但其到底有哪些類型?陳紅旗解釋道,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六種。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佔90%,突發性強,危害大。
關於海洋災害,董劍希表示,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等海洋環境災害,也包括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還包括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質災害。
他指出,在我國,風暴潮是最嚴重的海洋災害。數據顯示,渤海灣、萊州灣、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廣東珠江口和海南東北部省為颱風風暴潮災害嚴重區。
提起海嘯,許多人對此有很強的感性理解和認識。原野指出,海嘯災害有三個特點,一是突發性,現代科學研究還無法有效的預測海底地震的發生;第二是海嘯波傳播時間快,留給政府和公眾的響應時間很多;三是由於其突發性,往往會在沿岸引發次生災害。
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面臨兩大考題
自然災害往往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災害防治就顯得格外重要。那麼,災害到來之前有哪些信號?該如何收取這些信號,從而對災害的防範有所準備呢?
陳紅旗指出,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面臨兩大考題:一是隱患在哪裡,二是什麼時候發生。比如,識別山體隱患有三大標準:一是山高坡陡、土石鬆動。二是坡腳崖邊、溝口谷底。三是切坡堆填、缺乏防護。大量案例表明,最大的隱患是公眾認識不足,麻痺大意,造成傷亡。
董劍希介紹了風暴潮的監測預警方式。他表示,觀測與預報是有效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之一。風暴潮觀測主要依靠潮位觀測網來開展,目前有200多個潮位觀測站,都是分鐘級的觀測數據,此外,衛星遙感,視頻攝像頭等也可以開展部分觀測。預報員依據潮位的變化、天氣系統的發展來發布風暴潮警報。
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加強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
當我們無法阻止自然災害的時候,提前做好各項預防工作尤為重要。董劍希提醒,一是加強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通過修復紅樹林、鹽沼溼地、珊瑚礁、牡蠣礁、海草床等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採用自然的方式有利抵抗風暴潮災害;二是開展海堤工程和海堤生態化建設,如在堤前重構溼地帶,種植被稱為「海岸衛士」的紅樹林,保護堤防、提高了減災能力;三是提高風暴潮觀測、預報和風險評估能力,為風暴潮災害風險防範做充分準備。減少風暴潮期間外出活動,加固漁業捕撈設施、養殖設施以及海上生產設施,加強巡查維護,做好防禦搶險工作。
地質災害如何防治?陳紅旗指出,若能根治,當然是最佳選擇。全國近三年,計劃通過隱患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減少受威脅人員300萬以上。他建議,從搬遷、工程治理、規劃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