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2020-11-23 人民網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

據悉,本次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海洋雷射雷達觀測參數,同時也對不同研製單位研製的設備進行對比。為配合雷射雷達的後向散射係數觀測,平臺上提供了海洋表觀光譜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常規測量參數,並組織了小型的同步比測試驗。試驗測量參數包括表觀光學參數、固有光學剖面以及水樣分析數據。試驗期間還進行了國產漂浮光學浮標、以及海氣通量觀測儀器的環境測試和比測試驗。

此次試驗將推動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開展國產海洋儀器測試的服務能力,進一步體現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除科研觀測以外的社會效益。(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
  • 自然資源部:HY-2B衛星微波輻射計海上定標試驗開啟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近日,由該中心牽頭、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協助實施的海洋二號B衛星
  • 自然資源部: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首次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順利完成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在威海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順利開展了首次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據悉,本次海試主要是對海洋能發電裝置功率指標進行測試,同時對裝置功率跟蹤、錨泊穩定性、充電等功能進行驗證。
  • 中日韓聯合開展海上觀測,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受訪者供圖近期,自然資源部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瑞祥在英國學術期刊《科學報導》上發表了關於中日韓聯合開展琉球海流觀測的論文,闡述了琉球海流結構和時空變化特徵。該論文通訊作者為實驗室研究員朱小華,實驗室兼職「海星」學者、韓國仁荷大學教授Park Jae-Hun為該論文合作者。
  • 海上「天眼」HY-1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任務圓滿完成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隨著「潤江1」船舶抵達舟山,標誌著海洋一號D(HY-1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任務圓滿完成。  據悉,此次海上試驗是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自然資源部:HY-1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從舟山啟航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載有6名試驗隊員的「潤江1」從舟山啟航,標誌著為期40天左右的HY-1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正式開始。據悉,此次試驗是HY-1D衛星在軌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衛星載荷性能評價、產品真實性檢驗等提供真實、可靠的現場實測數據,由該中心和舟山潤禾海洋科技開發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織實施
  • 北鬥珠峰「首秀」 國產設備主擔綱——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
    2020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多項最新測量技術和設備大顯身手。為人量身高,一把尺就夠。為珠峰量「身高」,需要哪些「黑科技」?記者近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採訪測繪人員和專家,盤點此次測量中的技術亮點。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用於珠峰測高此次珠峰測高將綜合運用多種傳統和現代測量技術。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將聯手中國氣象局開展大型海上試驗
    「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中山大學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籤約儀式上表示。中大科考實習船將成為重要依託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中大與中國氣象局「牽手」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未來地球計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南極冰下湖多參數傳感器極地工作模擬試驗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消息,近期,該中心組織開展了南極冰下湖多參數傳感器極地工作模擬試驗,為多參數傳感器在南極冰下湖測量應用提供了模擬工作環境和流程的試驗驗證,獲取的測量數據為研製人員進一步提升傳感器的測量重複性提供了幫助。
  • 屹立在海上的「守望者」——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級自動氣象觀測站
    屹立在海上的「守望者」——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級自動氣象觀測站(1/4) 自入秋以來,天津逐漸轉涼,海上出現大風的天數也日漸增多。作為天津唯一有人值守的海上氣象臺站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那裡的氣象觀測人員無論颳風下雨、不分白晝黑夜地堅守在那片海上,每天堅持開展天氣觀測,保證了天津海上觀測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 海洋所代表團成為國際黃東海海洋科學研討會亮點
    日前,第7屆黃東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韓國仁川仁荷大學會議中心舉行。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胡敦欣院士在會上致辭,劉瑞玉院士作了「全球氣候變化與黃海冷水動物區系」的全會報告。他通過大量翔實的研究數據及圖片,對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歷史變遷,冷水團區域內大型底棲生物的種類組成、生物多樣性、區系特點及地理分布情況等進行了系統和深刻的剖析。
  • 大科學裝置建設迎來新進展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綜合實驗樓封頂
    11月6日,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舉行綜合實驗樓主體封頂儀式據了解,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建設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總投資約5.87億元,其中科研設備投資1.829億元。建設周期為2年,預計2021年完工。
  • 中國氣象局與中山大學將合作開展海上科學試驗
    雙方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中山大學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2010-2015年)
    (1)主要內容完成國產全球定位系統(GPS)探空系統業務化試驗;開展高空綜合觀測試驗;升級7個GCOS高空氣象觀測站,提升高空溫度、溼度、氣壓和位勢高度觀測準確性,觀測精度達到GCOS高空氣象觀測網(GUAN)的指標要求(見附表1(b))。
  • 「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
    海儀所研製的浮標每天向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提供數萬組海洋水文氣象數據,為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寶貴資料。針對海洋環境監測精細化的新需求,發明臭氧消解光度法、數字加速度計式波向測量等新技術,研製了高溼、高鹽、高濁度等複雜環境動力與生態參數穩定、精準測量的浮標用系列新型傳感器,極大提升浮標的綜合觀測能力,使浮標用傳感器國產化率從10%提高到70%,扭轉了浮標用傳感器依靠進口的局面。
  • 國產設備主擔綱 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科技」
    北鬥珠峰「首秀」 國產設備主擔綱——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科技」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7日電 題:北鬥珠峰「首秀」 國產設備主擔綱——細數珠峰高程測量中的「黑科技」新華社記者2020珠峰高程測量已進入登頂測量階段,多項最新測量技術和設備大顯身手。
  • 聚焦2019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 擦亮「天眼」守望自然資源
    報告顯示,2019年,自然資源部依託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面向自然資源部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持續推進衛星觀測體系和業務應用體系建設,推動衛星遙感應用關鍵技術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支撐構建現代化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監管體系,衛星影像獲取與應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支撐自然資源部主體業務、開展省級衛星應用等方面成效顯著,衛星應用規模不斷壯大,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此外,近年來,海洋一所還推動了印度洋海洋觀測網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積極開拓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在印度洋海域開展了一系列聯合觀測。此外,海洋一所在熱帶東印度洋實施了超過20個航次的聯合科學考察,成功布放了我國第一套印度洋業務化觀測浮標和潛標系統,這是我國海洋觀測網中第一個大洋站位觀測平臺。依託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態聯合實驗室,海洋一所開展了10個聯合航次,並在安達曼海布放了一套「白龍」浮標系統,首次實現了安達曼海水文、氣象要素實時傳輸,填補了安達曼海長期觀測資料空白。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0-11-05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