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一直致力於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
第一屆國際海洋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一屆國際海洋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ISMEG2016)」在青島黃海飯店召開。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棟教授主持,來自海內外68所高校、研究院所、出版機構的200餘名專家教授及青年學者參加了本屆會議。會議圍繞「海洋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防護」的主題展開了海洋沉積物工程特性、海洋地質災害、海岸帶工程地質等6個專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會議特邀報告13個、組織專題口頭報告57個、優秀展板報告15個。
-
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海洋數據科學發展戰略...
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 2019年4月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承辦的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中國科學院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海洋數據科學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會在青島召開。
-
共赴海洋盛事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今日起至26日舉辦
亮點1 68個項目擬籤約 總投資355億元 經過14年的精心打造,廈門國際海洋周已經成為國際組織、政府間組織、海洋相關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堪與瑞典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相媲美。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2017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在廈門舉行 最強海洋裝備及工程...
央廣網廈門11月4日消息(記者 馬寧)11月3日至5日,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海工展是我國商務部唯一批准的境內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類展會,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專注於潛水救撈、水下作業的專業展會,是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配合國家智慧海洋建設,服務於海洋工程行業的專業展示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據悉,本次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海洋雷射雷達觀測參數,同時也對不同研製單位研製的設備進行對比。為配合雷射雷達的後向散射係數觀測,平臺上提供了海洋表觀光譜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參數的常規測量參數,並組織了小型的同步比測試驗。
-
自然資源部:黃東海檢驗場海上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國產研製設備測試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消息,近日,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項目在自然資源部黃東海光學遙感檢驗場海上平臺上完成了國產設備的測試試驗,重點試驗儀器全部為重點研發計劃研製設備試驗由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浙江大學、上海技術物理所、安徽光機所、廣州水色儀器公司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同組織完成。
-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Sandra Harding校長一行訪問中國海洋大學
他表示,中國海洋大學於2017年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學校的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也更加注重與海外知名高校開展國際合作。詹姆斯·庫克大學是澳洲一所具有深厚學術造詣的大學,水產科學、生物科學是其優勢學科,兩校在學科設置和科學研究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
-
中科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召開 | 海洋領域專題研究...
2020年11月12日,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在青島組織召開中國科學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暨研究所「十四五」規劃交流會。發展規劃局局長謝鵬雲,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楊為進,前沿科學與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務局、科技促進發展局、發展規劃局有關部門負責人,海洋領域專題研究組組長、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所長王凡,海洋所黨委書記王輝、侯保榮院士、孫松研究員、孫黎研究員,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林間,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李碩,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代亮,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峰研究員,聲學研究所張春華研究員及院屬相關單位代表等
-
第八屆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行
第八屆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行、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海洋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第八屆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研討會(8th CGJIONT)」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十大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濟南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邢婷)今天,以「創新海洋科技 引領產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在青島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據了解,大會旨在深入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加強國際海洋科技領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學術、產業資源,打造海洋學術交流高端平臺,搭建「雙招雙引」平臺和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
江蘇科技大學論壇預告 | 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壇引言為加強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內的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外學者共同進步,決定舉辦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
大連海洋大學主辦的2019年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國際研討會圓滿結束
1月19日,由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實驗室主辦的2019年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國際研討會在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香港科技大學Karl Herrup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申勇教授、北京大學謝燦教授、上海海洋大學鄒鈞教授出席會議。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物理海洋室的老一輩科學家們,正是用這些「小米加步槍」的初級調研裝備,為我國的物理海洋學發展做出了許多奠基性和開創引領性的成果。 上世紀50年代末,毛漢禮先後領導了我國第一次煙威外海鮐魚漁場海洋學調查、第一次大型綜合海洋考察渤海及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聯合籌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浪觀測小麥島海浪站;翻譯出版了《海洋科學》《動力海洋學》等我國第一批現代海洋專業教材。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海洋科考船是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為開展南海北部沿岸和大陸架海洋調查,有關方面調撥的「珊瑚」號成為南海海洋所第一艘科考船。該船1961年7月19日服役,1967年4月1日起更名「挺進」號。去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在廣州舉辦新時代南海科技發展高端論壇暨南沙綜合科考學術研討會。會議回顧了我國開展南海島礁及其海域科學考察的歷程,展示了實施南沙綜合科考和南海開放共享航次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總結了寶貴經驗和相關的啟示、思考等。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巖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制地球表面的環境和生命特徵的一個基本環節。 自古以來,人類就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海洋為人類提供了數不清的魚類,帶來了航行的便利,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同時,無情的波濤也吞噬了許多水手的生命。人類一直在探索大海,但海洋科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該所「西沙—中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綜合調查研究」「華南港口工程水文和泥沙回淤研究」、《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集》和「珍珠貝人工育苗和養殖的研究」4項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
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言獻策——中國社科院海洋法與海洋事務研究...
在中心主任王翰靈的組織下,該中心通過加強海洋法及其他海洋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積極為我國海洋實務部門及海洋工作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諮詢服務。該中心是國際法所作為外交部邊海司諮詢單位的人才和技術支撐。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且國內外形勢需要,該中心於2015年10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由所屬升格為院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