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發布 園區荒漠...

2020-12-05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發布《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公報》顯示,園區荒漠化面積減少,與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輕度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31.92% 、16.23%和8.12%。

為全面反映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科學制定區域性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重要依據,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發布了《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公報》基於地面監測資料和衛星遙感數據,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2018年草地、積雪、冰川、凍土、河流等生態環境要素進行了監測,對土壤墒情、土地荒漠化及植被生態質量狀況進行了監測評估,分析了區域內主要氣象要素變化特徵。結果表明:園區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降水量呈弱增加趨勢,平均相對溼度變化持平略減;牧草長勢良好,平均產量每畝197公斤,8月達到年最大值,綜合評定為「豐年」;積雪面積擴大,較上年度同期增加2倍,積雪日數增加;冰川面積持平略增,與第二次冰川編目數據相比,八一冰川面積略有減少,崗格爾肖合力冰川和團結峰冰川面積略有增加;最大凍土深度與近十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相比,西部地區呈增加或持平趨勢,東部地區呈微弱減小;大通河年徑流量與近十年平均年徑流量基本持平,為26.70億立方米;6至8月土壤墒情總體好於上年度同期,中部土壤水分增加趨勢較為明顯;荒漠化面積減少,與近十年平均相比,重、中和輕度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31.92%、16.23%和8.12%;植被生態質量繼續趨好,核心保護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上升趨勢略低於一般控制區。

在監測評估的基礎上,《公報》提出了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氣象監測體系,健全生態資產核算機制,全面提升當地居民福祉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和區域治理對策,為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及優化管理提供智庫支撐。下一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將不斷深化與省氣象局合作,加強生態監測科研投入,科學布局生態氣象遙感監測網絡,完善國家公園科研監測體系建設,全力打造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研高地。

相關焦點

  • 我省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
    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昆蟲專項調查成果評審會順利召開
    為全面系統調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昆蟲綱、蛛形綱等無脊椎野生動物的種類和分布,掌握其主要類群組成、區域食物鏈結構、生態功能發揮等情況。2019年7月,在「2019年第二批林業改革發展資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支持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啟動了「昆蟲專項調查項目」。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的一頭馬麝上了央視!
    ●●● cctv 秘境之眼-馬麝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 一頭雄性馬麝小心謹慎地貼著巖壁前行 棕褐色的皮毛與周圍山石枯草融為一體
  • 西北暖溼化調查:生態功能區向好,存冰川縮小凍土退化隱患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認為,不能過分誇大降水量增加趨勢對氣候狀態的改變,暖溼化趨勢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新疆乾旱區荒漠景觀的格局和乾旱缺水的現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和生態壓力將持續存在,儘管部分荒漠植被得到恢復,還要考慮持續升溫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流徑流量,不可盲目樂觀。
  • 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發布 將進一步理順完善管理機制、完成本底資源...
    央廣網北京10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10月17日,祁連山國家公園發布了其標識。相關負責人表示,祁連山國家公園將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管理機制,全面完成祁連山國家公園本底資源調查。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發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劉飛 攝)據介紹,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在設計時突出祁連山脈最高峰「團結峰」。還運用帶透視的無限大符號氣貫於祁連山的山川、森林、雪山、草原、荒漠、溼地。框內的兩塊白色寓意雪山和白雲。藍、綠、黃、橙四色和圖形造型蘊含在無限大的氣場之中,以展現祁連山國家公園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 祁連山:西部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有山地草原慄鈣土、山地森林灰褐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等十多種;主要植被有喬木林、灌叢、草原和草甸;區域土地覆蓋以草地為主,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森林、草原、荒漠、農田、水域、冰川積雪等類型在內的祁連山複合生態系統。
  • 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走進祁連山下的祁連牧場,一群群犛牛和藏羊,宛若黑白音符般在草原流淌。2019年6月11日,青海成為中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青海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獲得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經驗,為示範省建設奠定了基礎。
  • 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啟用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郭香玉)10月17日,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啟用新聞發布會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行。「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對外宣傳展示的載體,設計並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是推進體制試點工作的重要成果。」
  • 神州大地為何變得越來越綠——《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解讀
    專家: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錢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簡稱《公報》)。答:此次《公報》加大了氣象災害對生態影響的評估力度,增加了山洪地質災害影響評估,以及乾旱對鄱陽湖、洞庭湖水域面積和區域植被生態質量影響評估;增加了海河流域水源涵養功能氣象影響評估、祁連山區植被生態質量評估,完善了北方植被防風固沙功能氣象影響監測評估,重點區域產品的空間解析度精細至250米。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中國氣象報記者 黃彬  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簡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次數和影響面積均較2017年減少;進入本世紀以來
  • 青海氣象部門建成深孔地溫監測系統
    本報訊 記者王彬 通訊員姬海娟報導 8月15日,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源溼地完成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建設工作。該監測系統將極大提升青海氣象部門對高原地區多年凍土變化的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多年凍土退化評估與研究的基礎數據。  據了解,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主要以河流溼地、沼澤溼地為主體,是祁連縣及其下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
  •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綜 述2018年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青海祁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青海祁連山區域生態紅線的勘界定標、青海祁連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狀況本底監測與調查評估、青海祁連山區生態保護制度創新等項目,已全部完成項目設計和招投標等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農牧區環境綜合整治】全省安排專項資金2.55億元,其中,中央專項1億元、省級專項1.55億元,安排實施5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4月17日航拍的濟南市濟西國家溼地公園的景色。圖/郭緒雷在欣賞綠意盎然的春光時,你是否想過植被生長主要受什麼自然因素影響呢?答案是天氣氣候條件。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那麼,今年的公報有哪些看點?我國變得越來越綠了嗎?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專欄4  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發布實施  2018年6月25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與原海南省質監局聯合發布了《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DB46/455-2018)》,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研討會召開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12月4日電 (李江寧)4日,2020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研討會在西寧召開,來自國家公園建設領域的各位專家學者和管理者圍繞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祁連山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生態、地理名山,對中國西部乃至全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力,也因此孕育了極其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開展自然觀察、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等活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祁連山系雪豹靚照 雪豹幼仔罕見同框 屬瀕危物種
    2月7日,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外發布首組紅外相機在祁連山系記錄到的雪豹「靚照」。據了解,本次雪豹監測是祁連山系青海境內及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開展的首次大規模野生動物監測工作,安裝布設紅外相機154臺中,37臺相機記錄到雪豹照片及視頻251條,此前這一區域雪豹分布及種群數據空白。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自然生態 生態質量 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值為51.3,生態質量一般,與2018年相比無明顯變化。其中,建立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10處,涉及吉林、黑龍江、四川等12個省,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2.3%。2019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新增或規模擴大人類活動1019處和2785處,總面積分別為8.98平方千米和6.42平方千米。
  • 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
  • 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正式啟用「神秘圖案」 背後有著哪些寓意?
    國家林草局公園辦副主任田勇臣(右)、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洪波為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揭幕。10月17日,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正式啟用,在國家林草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洪波這樣介紹標識的「誕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