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50年我國大部呈增溫趨勢北方最明顯 專家解讀趨勢
我國北方增溫在過去50年更為明顯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最近50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過去100年的兩倍。20世紀後半葉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近百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要高。」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監測數據顯示,近50年來,每10年錫林郭勒草原年平均氣溫上升0.44℃,年平均降水量減少3.73毫米。地面蒸發量增加與降水減少共同作用,導致沙地含水量下降,沙化嚴重加劇。 「乾旱和風蝕都會導致沙化,而乾旱引起的鼠害和蟲災加劇了草原退化。」錫林郭勒盟氣象局副局長姜鳳通認為。
-
內蒙古:我國「乾濕度分異」最明顯的省份,森林、草原和荒漠並存
地域分異規律乾濕度地帶分異,又可稱為經度地帶分異,主要是受到水分因素的不斷變化,自然帶發生更替,從沿海到內陸,隨著降水不斷的減少,自然帶不斷的發生更替,會從森林植被,變化到草原植被,最後變成荒漠植被。在地域分異規律中,乾濕度地帶性在中緯度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二、生態氣象質量總體情況 (一)乾濕環境變化 2019年,全區生態環境無明顯退化區,呼倫貝爾市東南部明顯好轉,全區乾濕條件為正常波動年份。其中,春季全區無明顯變幹變溼區;夏季赤峰市西北部明顯變幹,呼倫貝爾市東南部明顯變溼;秋季東部幹西部溼,鄂爾多斯市明顯變溼;冬季呼倫貝爾市北部明顯變幹,其餘大部地區變溼。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二、生態氣象質量總體情況(一)乾濕環境變化2019年,全區生態環境無明顯退化區,呼倫貝爾市東南部明顯好轉,全區乾濕條件為正常波動年份。其中,春季全區無明顯變幹變溼區;夏季赤峰市西北部明顯變幹,呼倫貝爾市東南部明顯變溼;秋季東部幹西部溼,鄂爾多斯市明顯變溼;冬季呼倫貝爾市北部明顯變幹,其餘大部地區變溼。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吉林省草原面積每年呈2.8%遞減,草原重度退化的面積佔整個草原面積的47.5%,在內蒙古東部,近10年沙漠化令科爾沁沙地以每年2.4%的速度擴展,北方主要農業區不同程度的乾旱面積均有擴大的趨勢。以上特徵都是我國北方區域乾旱化的具體表現。在1948-2008年期間,中國的乾旱區面積以每10年0.12×10^6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大。
-
全球氣候暖化太明顯 南極竟出現綠色苔原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5月25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我們多數人對南極的印象就是一片長年覆蓋冰雪的荒原,長久以來也確實如此。但是最新的研究卻顯示南極的外貌已經有所變化,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南極洲邊緣出現越來越多的綠色苔原,這個變化對生態會出現什麼影響還不得而知。
-
2020年秋冬季全國主要林區和草原區氣候趨勢及火險形勢預測發布
近日,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多方專家和工作人員,結合重點省區提供的材料,對2020年秋冬季(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全國森林草原氣候趨勢和火險形勢進行了研討會商。目前,熱帶西太平洋暖池區海溫明顯偏暖,中東太平洋海溫偏冷,呈現「西暖東冷」的分布態勢,同時熱帶印度洋海溫明顯偏高。據動力氣候模式和物理診斷顯示,均有利於引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輸送到長江以北地區,可能造成我國北方大部和華西地區降水偏多,而副高控制的華南和江南等區域以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為主要特徵。
-
如果可以實現,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對我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很明顯,從我們上面的基礎性了解之外,塔克拉瑪幹沙漠基本上是「無水」的模式,變成草原的基礎都沒有,雖然存在一些生物,為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但是並沒有過多的其他物種生活在區域。但是也有部分的考察發現,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沙層之下,存在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石油等礦藏資源,且利於開發,只是人類如今還沒有挖掘。
-
氣候變化和內蒙古草原普通牧民間的故事
草原是氣候變化敏感地帶(資料圖)中國天氣網訊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牧場,離離原上草,養育了千百萬草原兒女和數不清的牛馬駝羊,但是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和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內蒙古的草原植被產生了重要影響。
-
氣候乾燥成內蒙古邊境草原大火頻發「元兇」
氣候乾燥成內蒙古邊境草原大火頻發「元兇」 2015-04-23 18:57: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青海未來50至100年氣候變暖趨勢將加劇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青海的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表現為氣溫增暖顯著,降水量變化不顯著,而近46年來青海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預計青海未來氣候將進一步增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將進一步增大。據省氣象臺消息,未來50至100年青海氣候變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高原積雪、冰川面積將進一步縮小,氣候變暖將對青海省十大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
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專家今向市民解讀氣候...
去年上海市年平均氣溫17.6℃,是有氣象記錄134年以來歷史最高值,由於去年10月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值,造成本市氣象意義上的入秋比常年偏晚一個月,為歷史最晚記錄。近20年上海呈現明顯的溫度升高趨勢。 這不僅僅是上海的個別現象。觀測表明,近100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74℃,百年來14個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
-
2014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
草原類型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個氣候熱量帶,東西橫跨經度61°,各地氣候覆雜、地形及海拔差別較大,加之人為社會因素複雜多樣,形成了草原類型的多樣化。依據水熱大氣候帶特徵、植被特徵和經濟利用特性,我國天然草原劃分為18個類、53個組、824個草原型。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自然植被分布的變化最能體現氣候變化的影響。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階段,我國植被帶明顯偏北。現今西北地區的草原與荒漠區,在全新世曾是廣闊的溫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種草原動物也非常豐富。但隨著全球氣溫的波動式下降,同時受第四紀冰期氣候波動和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隆升的影響,我國自然環境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差異,生物多樣性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
-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
整個20世紀的海平面上升估計為0.17米,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還在加快。近50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明顯變化。觀測表明,近50年來,大部分陸地區域的強降水發生頻率已經上升,與增暖和觀測到的大氣水汽含量增加相一致。極端溫度發生了大範圍變化,冷晝、冷夜和霜凍變得更為少見,而熱晝、熱夜和熱浪變得更為頻繁。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全球氣候暖化? ---------------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胡說八道
因為研究所需,本人曾經長期關注於歷史上的氣候變遷,也非常關注現在學術界和一般民眾非常關注的全球氣候暖化問題,覺得這個問題現在成為了一個科研利益集團所主導的政治正確問題
-
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是內蒙古草原長時期土壤有機碳流失的主要驅動力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近日,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唐華俊院士項目組基於近40年來內蒙古主要草地類型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揭示了內蒙古草原長期碳儲量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