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

2021-01-08 和訊網

編制說明

  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及其環境構成的陸地生態系統,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固氮儲碳、淨化空氣、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是發展草牧業的基礎,是牛羊肉、奶、毛、皮張等特色畜牧產品的重要生產供應基地。我國草原大多位於祖國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保持草原牧區繁榮穩定,對於維護邊疆穩定和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為準確掌握2014年全國草原資源與生態狀況,促進草原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全國草原監測工作,重點對全國草原植被生長狀況、生產力、利用狀況、災害狀況、生態狀況和保護建設工程效益等進行了監測分析。

  2014年草原監測工作由農業部畜牧業司負責,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具體組織、協調和指導,全國畜牧總站承擔技術支持與服務工作。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西、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23個主要草原省(區、市)的草原監測機構承擔了地面監測工作。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國家氣象中心承擔了草原利用狀況分析、草原植被長勢監測和氣象條件分析等工作。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根據監測分析結果,組織起草了監測報告初稿,並召開專家會進行會商,與農業部遙感應用中心進行了溝通,在此基礎上形成了2014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

  全國天然草原產草量有所下降

  2014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2219.98萬噸,較上年減少3.18%;折合乾草約31502.20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4761.18萬羊單位,均較上年減少3.20%。但與最近十年平均水平相比,鮮草產量增加4.04%。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成效顯著

  2014年,重大生態工程區[1]草原植被蓋度比非工程區平均高出8個百分點,高度平均增加63%,鮮草產量平均增加40.5%,可食鮮草產量平均增加46.1%。其中,退牧還草工程區草原植被蓋度較非工程區高出6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分別增加53.6%、30.8%。

  草原利用狀況更趨合理

  2014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2]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2%,較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4%,較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其中,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20.6%,半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6%。

  草原違法案件發案數量有所減少

  2014年,全國各類草原違法案件發案數量18998起,比上年減少187起。立案17848起,立案率為93.9%;結案17423起,結案率為97.6%。各類草原違法案件共破壞草原面積20913.2公頃,買賣或者非法流轉草原面積1220公頃。2014年,各地實施草原司法解釋力度明顯加大,全年共向司法機關移送破壞草原資源涉嫌犯罪案件621起,比上年增加了342起。

  草原火災損失處於歷史低位

  2014年,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158起,受害草原面積39338.6公頃,經濟損失2204.6萬元,受傷2人,牲畜損失1223頭(只),但草原火災損失處於歷史低位水平。

  草原鼠蟲危害程度有所下降

  2014年,全國草原鼠害危害面積為3481.2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8.8%,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5.8%;全國草原蟲害危害面積為1388.1萬公頃,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5%,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3%。

  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3]為53.6%,較上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隨著草原補獎政策和各項生態工程的實施,我國草原生態發生積極變化,部分草原生態加快恢復。但草原生態系統仍然不夠穩定,比較脆弱,極易受到降水等氣候因素及利用方式的影響,草原生態的持續好轉需要經歷較長過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草原資源狀況

  我國是一個草原資源大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面積近4億公頃,覆蓋著2/5的國土面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草原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在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面積分布

  北方和西部各省區是我國天然草原的主要分布區。西部十二省(區、市)草原面積3.31億公頃,佔全國草原面積的84.2%;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六大牧區省份草原面積共2.93億公頃,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3/4。其中,西藏自治區草原面積最大,達0.82億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8.1%;其次是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面積達0.79億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8.81%;第三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草原面積達0.57億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4.68%。我國南方地區草原以草山、草坡為主,大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面積約0.67億公頃。

  草原類型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個氣候熱量帶,東西橫跨經度61°,各地氣候覆雜、地形及海拔差別較大,加之人為社會因素複雜多樣,形成了草原類型的多樣化。依據水熱大氣候帶特徵、植被特徵和經濟利用特性,我國天然草原劃分為18個類、53個組、824個草原型。18類草原中,高寒草甸類面積最大,為6372萬公頃,佔我國草原面積的17.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及新疆。溫性荒漠類4506萬公頃、高寒草原類4162萬公頃、溫性草原類4110萬公頃,這三類草原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10%左右,分別居二、三、四位,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和西部地區。面積較小的5類草原分別是高寒草甸草原類、高寒荒漠類、暖性草叢類、乾熱稀樹灌草叢類和沼澤類草原,面積均不超過全國草原面積的2%。其餘各類草原面積分別佔全國草原面積的2%和7%之間。

  草原植物資源

  草原是植物王國,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草原植物資源。根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草地資源調查結果,我國草原僅飼用植物就有6704種,分屬5個門、246個科、1545個屬。從「種」的數量看,禾本科、豆科植物是我國草原飼用植物的主體,此後依次是菊科、莎草科、薔薇科、藜科、百合科、蓼科、

楊柳

科,其他237個科「種」的數量較少。據不完全統計,屬於我國草原特有的飼用植物有24個科171個屬、493個種。其中,禾本科287個種、佔59.4%,豆科93個種、佔18.7%,菊科31個種、藜科18個種、薔薇科18個種、莎草科10個種。草原植物中,可作為藥用、工業用、食用的常見經濟植物有數百種,如: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蓯蓉、黃芪、防風、柴胡、知母、黃芩等。

  草原動物資源

  草原是重要的動物資源庫。作為草原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草原野生動物與草原的關係十分密切。在草原上生存的野生動物包括獸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它們與植物、微生物一起,共同參與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我國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動物2000多種,其中有大量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草原有放牧家畜品種250多個,主要有綿羊、山羊、黃牛、犛牛、馬、駱駝等。

  草原自然保護

  [4]

  建立草原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草原動植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國農業系統建立並管理的省級以上草原自然保護區有9個,其中,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2個,保護草原面積約14630公頃。

  草原植被生長狀況

  2014年草原植被生長季節,全國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正常略偏高,降水略偏少,水、熱、光照匹配一般,草原植被總體生長狀況差於上年,但與常年相比,仍屬於偏好年份。

  氣象條件

  4~9月,全國大部草原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略偏高,降水量略偏少,其中新疆北部和東南部、內蒙古中部、東北地區南部等地降水偏少3~5成,部分地區旱情嚴重,不利於牧草旺盛生長。

  2014年入春後,北方草原地區總體呈現出前期氣溫偏高后期氣溫偏低、東部降水偏多西部降水偏少的氣象格局。春季,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大部和青海東部氣溫偏高1℃~2℃,內蒙古中東部部分地區偏高2℃~4℃,熱量條件利於積雪融化、土壤解凍和牧草萌發。但春季後期,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加之主要草原區降水持續偏少,牧草返青生長受到不利影響。

  6月份,全國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溫度條件總體上對草原植被生長有利;全國草原降水總體充沛,其中,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大部、甘肅、新疆東部和南部、青海東部、四川大部和雲南等地降水較常年偏多,部分地區偏多1~2倍,利於牧草生長。但新疆北部、青海西部和西藏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5成,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旱情。

  7月份,全國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降水空間分布不均,其中內蒙古東北部、甘肅中部、西藏西部等地降水偏多3~5成,西藏等地前期旱情有所緩解;內蒙古中西部和東南部、新疆大部和甘肅西北部等地降水偏少3~8成,部分地區旱情持續發展,牧草生長受到影響。

  8月份,全國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內蒙古西部、甘肅、青海東部、西藏東部等地降水充沛,內蒙古西部等地旱情有所緩解;但新疆大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大部等草原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少,氣象條件不利於牧草生長。

  9月上中旬,全國大部分草原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內蒙古東北部、青海東部、西藏東部偏高1℃~2℃,大部分草原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但9月中旬受冷空氣影響,新疆北部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天氣,氣溫較常年偏低2℃~4℃,東北部局部和沿天山地區出現明顯霜凍,導致牧草停止生長,提前進入枯黃期。

  返青狀況

  今年入春後,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區牧草進入返青時間較常年偏早,但受後期低溫影響,草原返青進程偏慢、返青期拉長,部分牧區草原返青期有所推遲,整體上全國草原返青基本正常。

  至5月中旬全國85%的草原完成返青,返青速度較常年大體相當,但青藏高原和新疆高海拔區域草原返青晚於常年。從主要牧區看,新疆草原從4月上旬開始陸續返青,返青時間較常年偏晚,其中北疆草原返青時間普遍推遲5~10天,南疆草原返青普遍推遲10~15天。四川草原於4月中下旬大面積返青,牧草返青時間較常年普遍提前5天。甘肅草原牧草返青期與常年同期基本一致,截至5月中旬全省90%的草原完成返青,其中甘南草甸草原提前5~10天返青,古浪縣等中西部溫性荒漠草原推遲6天左右。內蒙古草原返青時間普遍較常年提前5~10天。青海草原從4月中下旬開始從低海拔地區向高海拔地區逐漸返青,返青速度與常年大致相當。西藏草原從4月中下旬開始從東向西逐漸返青,西部地區牧草返青時間較常年推遲5~10天。

  草原植被生長狀況

  6~8月,全國主要草原區草原植被總體生長狀況差於上年,但與常年相比,仍屬於偏好年份。植被生長偏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青海東南部等地;偏差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內蒙古中部等地。

  6月份,全國草原植被生長狀況總體好於近年同期,但略差於上年。與上年同期相比,全國23%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好,44%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持平,33%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差;與近五年同期相比,全國38%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好,45%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持平,17%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差。植被生長偏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西北地區東部、青海東南部和西南地區。植被生長偏差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西藏中部和青海西部等地。

  7月份,全國草原植被生長狀況總體不如上年,但好於近年同期。與上年同期相比,全國24%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好,46%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持平,30%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差;與近五年同期相比,全國36%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好,45%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持平,19%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差。植被生長偏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甘肅東部、青海東南部和西藏西部等地;植被生長偏差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北部和西藏中部等地。

  8月份,全國草原植被生長狀況總體雖略差於上年,但好於近年同期平均水平。與上年同期相比,全國20%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好,45%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持平,35%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差;與近五年同期相比,全國34%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好,45%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持平,21%的草原植被生長狀況偏差。植被生長偏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甘肅中部、寧夏大部、青藏高原大部等地;植被生長偏差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部、新疆北部、四川西北部等地。

  草原植被枯黃狀況

  8

  月下旬以來,隨著氣溫降低,我國草原自北向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地區,依次進入牧草枯黃期,枯黃期與常年大體一致。牧草枯黃提前地區主要位於新疆北部等地,枯黃推遲地區主要位於青藏高原部分地區。

  至9月中旬,我國北方約60%的草原植被已經枯黃,南方高海拔地區草原植被也呈現出枯黃趨勢。從主要牧區看,新疆草原從8月下旬開始陸續進入枯黃期,由於受夏季乾旱和提前降溫的影響,北疆草原進入枯黃期時間較常年提前10~15天。內蒙古草原自9月初以來由東向西逐步進入枯黃期,西部灌木草場進入枯黃期時間有所推遲。四川草原於9月上旬開始從北向南,由高海拔向低海拔依次進入枯黃期。甘肅草原呈現出西部枯黃明顯早於東部、甘南高原早於黃土高原的格局。青海草原從9月上旬開始由西南向東北,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逐漸進入枯黃期,枯黃期時間總體上較常年推遲約10天。西藏草原從9月上旬開始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漸進入枯黃期,東部低海拔地區進入枯黃期時間總體上較常年推遲7~10天。

  旱情監測

  受夏季降雨持續偏少影響,新疆北疆和內蒙古中西部等地草原遭受嚴重旱災,受災草原面積達

  3800多萬公頃。旱災導致牧草產量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了牧區牧民生活,給畜牧業生產造成較大損失。

  新疆北部草原旱情:受春夏降水持續偏少的影響,新疆天山一帶和北疆草原遭受大面積旱災,受災草原面積約1800多萬公頃,約佔該區域草原面積的65%,牧草產量總體下降30%~50%。據氣象部門監測,5~6月新疆北部氣溫偏高,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3成以上,部分地區偏少8成以上。其中,伊犁河谷地區5、6月降水量為近20年來降水最少的一年。監測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除阿勒泰山區等小部分地區外,伊犁州、博州、昌吉州等北疆地區大部分天然草原產草量下降50%左右,最高達到80%。塔城地區主要放牧場產草量下降20%~30%,平原荒漠區下降60%;阿勒泰平原草場牧草產量下降80%,河谷打草場產草量下降到近20年來最低值。由於春秋場無草可牧,許多牧民不得不提前10天或半個月將牲畜轉到海拔較高的夏牧場放牧,導致夏牧場放牧壓力陡然增加,部分區域出現超載過牧的現象。

  內蒙古中西部草原旱情:受夏季持續高溫少雨的影響,內蒙古中西部草原發生大面積旱災,草原受災面積達2000萬公頃,災區牧草產量總體下降30%,草原旱災導致人畜飲水困難,大量牲畜死亡。從區域上看,西部區域受災草原主要位於阿拉善盟大部、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市西部、包頭市北部,牧草產量總體下降20%左右。中部區域受災草原主要位於烏蘭察布市北部、錫林郭勒盟西部。中東部區域受災草原主要位於赤峰市、通遼市,其中赤峰市約20萬公頃草原遭受蝗災。草原旱災對當地的畜牧業生產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災區地下水位下降明顯。至7月底,受災地區已有近萬頭只牲畜因災死亡,部分牧戶不得不通過轉場方式抵禦災害,減少損失。

  草原生產力

  2014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2219.98萬噸,較上年減少3.18%;折合乾草約31502.20萬噸,載畜能力約為24761.18萬羊單位[5],均較上年減少3.20%。但與最近十年平均水平相比,鮮草產量增加4.04%。2014年,全國23個重點省(區、市)鮮草總產量94375.82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92.33%,較上年減少4.02%;折合乾草約29539.44萬噸,較上年減少4.04%;載畜能力約為23211.12萬羊單位,較上年減少4.10%。

  分省區情況

  從省(區、市)來看,產草量居前10位的是內蒙古、新疆、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甘肅、黑龍江、湖北和貴州。與上年相比,10省(區)中除西藏產草量超過四川外,其他排名沒有變化,但10省(區)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下降3.88%。2014年,內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六大牧區鮮草總產量57750.76萬噸,佔全國鮮草總產量的56.50%,折合乾草18289.97萬噸,載畜能力約為14365.60萬羊單位。與上年相比,天然草原鮮草產量下降5.02%;但與10年平均值相比,天然草原鮮草產量增加3.42%。

  增產的有貴州、湖南、江西、西藏、雲南、安徽和青海等,其中,貴州增產5%以上,湖南、江西、西藏、雲南增產2%以上;減產的有新疆、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陝西、四川、甘肅、廣西、吉林、重慶、湖北、寧夏、黑龍江等,其中,新疆、遼寧、河北減產超過10%,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和陝西減產超過5%。

  分類型情況

  與上年相比,全國18大類草原中有7類單產增加,其中高寒草甸草原類單產增幅超過5%,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北部、青海南部等地;高寒草原、乾熱稀樹灌草叢單產增幅超過2%,高寒荒漠草原類、高寒荒漠類單產增幅超過1%。與上年相比,10類單產下降,其中溫性荒漠草原、溫性草原、暖性草叢、溫性荒漠、山地草甸、溫性草甸草原單產降幅超過5%,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北部等地;暖性灌草叢類單產降幅接近5%,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等地;溫性草原化荒漠類單產降幅超過3%,主要分布在甘肅中西部等地;低地草甸和沼澤類單產降幅超過2%;高寒草甸、熱性草叢和熱性灌草叢類單產與去年持平。

  草原分級

  按照天然草原牧草單產高低確定草原級,全國草原劃分為8級。一、二級草原主要以熱性及暖性草叢類和灌草叢類為主,分布於我國東南和西南地區,乾草產量3000千克/公頃以上;三級草原主要以沼澤類和低地草甸類為主,分布於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乾草產量2000-3000千克/公頃;四、五級草原主要以溫性草甸草原類及高寒草甸類為主,多分布於我國東北部及青藏高原東部,乾草產量1000-2000千克/公頃;六、七、八級草原主要以溫性草原類、溫性荒漠草原類和荒漠類等為主,廣泛分布於我國西部,乾草產量在1000千克/公頃以下。

  2014年,我國一級和二級草原佔全國草原面積的5.8%,較上年降低0.2個百分點;三級和四級草原佔14.8%,較上年降低1.4個百分點;五級和六級草原佔33.8%,較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七級和八級草原佔45.6%,較上年增加1.9個百分點,其中八級草原面積最大,佔全國草原面積的27.8%,較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

  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效益

  本世紀以來,國家在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陝西、廣西、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雲南、貴州、新疆等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260多個縣(旗、團場)陸續實施了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工程。

  2014年,對115個項目縣(旗、團場)的草原生態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地面監測調查。監測調查結果表明,通過實施草原圍欄、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工程區內植被逐步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與非工程區相比,工程區內草原植被蓋度平均高出8個百分點,植被高度平均增加63%,鮮草產量平均增加40.5%,可食鮮草產量平均增加46.1%。

  退牧還草工程

  退牧還草工程從2003年開始實施,到2014年工程累計共投入中央資金215.7億元,通過安排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圍欄,建設人工飼草地,治理石漠化草地等,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改善牧區民生方面成效顯著。2014年,中央投入資金20億元,在內蒙古、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2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安排草原圍欄建設任務308.3萬公頃、石漠化治理8萬公頃、退化草原補播改良106.1萬公頃、人工飼草地建設13.9萬公頃,以及11.8萬戶牧民牲畜舍飼棚圈建設改造。

  據對82個縣(旗)的退牧還草工程進行監測,2014年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5%,比非工程區高出6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分別為18.9釐米、3755.1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53.6%、30.8%。對17個縣(旗)[6]遙感監測顯示,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和鮮草產量較2008年工程實施前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和7.6%。

  內蒙古東部工程區:2014年工程區內平均植被蓋度為61%,比非工程區高出3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29.7釐米、3644.3千克/公頃和3543.4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1.2倍、46.7%和60.6%。

  蒙陝甘寧工程區:2014年工程區內平均植被蓋度為44%,比非工程區高出7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14.8釐米、1955.3千克/公頃和1788.5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10.7%、12.5%和15.5%。

  新疆工程區:2014年工程區內平均植被蓋度為57%,比非工程區高出12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15.4釐米、1635.9千克/公頃和1556.3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52.1%、78.2%和84.6%。

  青藏高原工程區:2014年工程區內平均植被蓋度為81%,比非工程區高出7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14.2釐米、5027.1千克/公頃和4429.8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18.8%、23.5%和25%。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於2000年全面啟動實施,工程通過採取多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力遏制了京津及周邊地區土地沙化的擴展趨勢。2014年,中央投入資金8.58億元,在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等5省(區、市)共安排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任務7.68萬公頃,其中人工草地5.02萬公頃,飛播牧草0.13萬公頃,圍欄封育2萬公頃,草種基地0.53萬公頃;建設牲畜舍飼棚圈113.13萬平方米,購置飼草料加工機械33500(臺、套);建設青貯窖48萬立方米、貯草棚35.15萬平方米。

  據對內蒙古、河北、山西3省(區)10年來京津風沙源工程監測顯示,2014年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1%,比非工程區高出17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27.8釐米、3281.8千克/公頃和3188.7千克/公頃,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89.1%、95.3%和94.6%。據對2001年實施工程的9個縣(旗、區)[7]進行遙感監測,2014年草原植被蓋度和鮮草產量比2001年分別增加11個百分點和15.2%。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有效遏制了嚴重沙化草地的擴張,其中內蒙古鑲黃旗、正藍旗、克什克騰旗3旗渾善達克沙地區域嚴重沙化草地面積較2000年減少約43.6%。

  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

  自2006年開始,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在貴州和雲南省實施。截至2014年,中央累計投入資金4.11億元,安排建設石漠化草地治理任務34.67萬公頃。其中,2014年中央投入資金1.2億元,安排建設任務8萬公頃。

  據對工程區監測顯示,2014年改良草地工程區比非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產量分別增加10個百分點、34.8%和38.3%;圍欄封育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產量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5個百分點、27.6%和25.0%;人工種草工程區植被蓋度、高度、鮮草產量比非工程區分別增加18個百分點、102.1%和141.8%。

  草原利用狀況

  近些年來,農業部和草原牧區各地不斷加大草原保護建設力度,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落實基本草原保護、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徵佔用審核審批、野生植物採集管理等制度,積極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天然草原利用更趨合理,草原超載率持續下降。

  草原承包方面,在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和草原補獎政策的推動下,牧區各地加快推進草原承包工作。目前,全國累計落實草原承包2.83億公頃。其中,承包到戶2.23億公頃,承包到聯戶0.54億公頃。天然草原利用方面,牧區各地以實施草原補獎政策為契機,通過加大棚圈和人工飼草地建設力度、改良牲畜品種、優化畜群結構、推廣捨飼半舍飼圈養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2014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2%,較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其中,西藏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內蒙古平均牲畜超載率為9%,新疆平均牲畜超載率為20%,青海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四川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7%,甘肅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7%。

  牧草種植

  近年來,全國牧草種植生產整體呈穩定上升趨勢。截至2013年底,全國保留種草面積2086.7萬公頃,同比增長5.32%。其中,人工種草1246.5萬公頃、改良種草772.1萬公頃,分別同比增長2.66%和11.82%;飛播種草68.1萬公頃,同比下降11.13%。從牧草類型來看,多年生牧草面積同比增長5.12%,一年生牧草面積同比增長6.04%。多年生牧草種植面積前六位的省區為內蒙古、甘肅、四川、青海、新疆和陝西;一年生牧草主要種植省區為內蒙古、四川、新疆和遼寧。

  按照2012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的要求,中央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農業部負責組織實施,在奶牛主產省和苜蓿優勢區建設50萬畝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基地,「十二五」期間共計劃建設200萬畝。目前,項目已經實施3年,覆蓋全國14個省(區、市)。3年來,已基本建成150萬畝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基地,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帶動了我國苜蓿產業提質增效,促進了奶業生產和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受到行業廣泛歡迎和好評。

  草產品進口

  近年來,我國牧草乾草進口量一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4年,全國乾草進口100.5萬噸,較上年增長25.9%,為2008年的4.8倍。進口的牧草乾草主要以苜蓿、燕麥為主。2014年,苜蓿乾草進口量88.5萬噸,佔乾草進口總量的88%,較上年增長17%;燕麥乾草進口量為12.1萬噸,是上年的2.8倍。苜蓿乾草主要從美國、西班牙和加拿大進口,燕麥乾草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

  2014年,我國進口草種4.5萬噸,較上年整年增加29.4%,為2008年的3.1倍。進口草種主要以黑麥草、羊茅、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和三葉草為主。2014年,除草地早熟禾草種外,其他草種進口量均較上年有明顯的增加。其中,紫花苜蓿種子進口2462.3噸,較上年整年增加30.9%;羊茅種子進口14018.5噸,較上年整年增加45.1%;黑麥草和三葉草種子進口量分別較上年整年增加29.6%和19.7%。

  草原徵佔用

  2014年,各級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共審核審批徵佔用草原申請479批次,審核審批徵佔用草原面積7027公頃,徵收草原植被恢復費1.03億元。其中,農業部審核4批次,審核徵佔用草原面積872公頃;河北、內蒙古等12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共審核審批475批次,審核審批徵佔用草原面積6155公頃。與上年相比,審核審批數量增加198批次,增加了70%;審核審批徵佔用草原面積增加816公頃,增加了13%;植被恢復費增加1327萬元,增加了15%。被徵佔用的草原用於水電建設1727公頃、農牧業生產設施1410公頃、道路建設616公頃、礦藏開採498公頃、油田建設69公頃、其他用途2707公頃。

  草原重要野生植物利用

  為加強草原野生植物資源管理,2000年國務院專門印發《關於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0]13號),農業部出臺《甘草和麻黃草採集管理辦法》(農業部第1號令)。此後,國家嚴格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對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等實行採集計劃管理,既保證了資源的持續合理利用,又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2014年,農業部分別下達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採集計劃16684噸、4327噸、95噸。其中,甘草和麻黃草採集計劃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0%和18%,冬蟲夏草採集計劃數與上年持平。

  草原違法案件基本情況

  2014年,全國各類草原違法案件發案18998起,立案17848起,結案17423起,立案率93.9%,結案率97.6%;其中,提起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的案件25起,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21起。全年草原違法案件共破壞草原20913.2公頃,買賣或者非法流轉草原1220公頃。

  草原違法案件變化情況和特點分析

  與上年相比,2014年草原違法案件發案數量有所下降,較上年減少187起;非法開墾草原、非法徵收徵用使用草原和非法臨時佔用草原三類案件破壞草原面積為2.09萬公頃,較上年增加了0.56萬公頃,增加了36.6%。近三年破壞草原面積呈持續上升的趨勢,表明打擊各類破壞草原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任務依然艱巨。

  2014年,各地實施草原司法解釋的力度明顯加大,全年共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21起,比上年增加342起,是上年的2.23倍。

  2014年,非法開墾草原案件數量比上年增加526起,比上年增長了38%,自2011年以來案件數量持續遞減後首次出現反彈。非法徵收徵用使用草原案件和非法臨時佔用草原案件發案數量較上年有所回落,破壞草原面積1888.9公頃,比上年減少1914.7公頃。違反禁牧休牧規定案件數量較上年略有減少,但仍是發案數量最多的案件類型,佔發案總數的78.4%。違反草畜平衡規定案件發案數量較上年有所增加,案件查處效果較好,立案率和結案率較高。非法採集草原野生植物案件發案數量較上年增加了21%,在查處此類案件過程中,取證難、處罰難和執行難的問題較為突出。買賣或者非法流轉草原案件發案數量比上年略有增加,但涉及草原面積為1220公頃,較上年減少了69%。違反草原防火法規案件發案數量為270起,比上年減少14起,查處情況較好。

  草原火災

  2014年,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158起,其中一般草原火災150起,較大草原火災7起,重大草原火災1起。受害草原面積39338.6公頃,經濟損失2204.6萬元,受傷2人,牲畜損失1223頭(只)。與上年相比,全國草原火災次數增加68起,受害草原面積增加4261.3公頃。從草原火災歷史情況看,2014年草原火災損失處於低位水平。

  從時間看,4月和10月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較多,共106起,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67.1%,受害草原面積35263.8公頃,佔全國草原火災受害面積的89.6%。

  從區域看,火災主要發生在內蒙古和吉林兩省區,共發生草原火災111起,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70.3%,受害草原面積為36570.6公頃,佔全國草原火災受害面積的92.9%。

  從起火原因看,上墳燒紙引起草原火災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燒荒,分別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22.8%和13.9%,其它起火原因佔全國草原火災發生次數的20.9%,未查明原因佔42.4%。

  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8月13日18時45分發現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草原火,沿我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邊境(裕民縣,190號—202號界樁)蔓延約35公裡,於14日、15日幾次蔓延至我國境內,經我方180餘人48小時奮力堵截撲救,入境草原火於15日18時被全部撲滅,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草原火於16日上午10時全部熄滅。

  此次入境火災共造成過火面積120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130萬元,無人員傷亡和牲畜損失。為堵截撲救外火入侵,共出動撲火人員180人、滅火機具160臺套,及時開設防火隔離帶22公裡。

  草原生物災害

  2014年,全國草原鼠害、蟲害危害面積均較上年有所減少,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草原鼠害

  2014年,全國草原鼠害危害面積[8]3481.2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8.8%,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5.8%。草原鼠害主要發生在河北等13個省(區)。其中,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6省(區)危害面積合計3209.1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鼠害面積的92.2%。

  主要害鼠危害面積2913.0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鼠害面積的83.7%。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積最大,達到1491.7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鼠害面積的42.9%,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8%。高原鼢鼠、東北鼢鼠危害面積分別較上年減少15.8%和5.0%,草原鼢鼠危害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長爪沙鼠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22.0%,大沙鼠危害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黃鼠類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25.7%,黃兔尾鼠危害面積較上年增加27.2%;布氏田鼠危害面積較上年增加33.2%,鼴形田鼠危害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

  草原蟲害

  2014年,全國草原蟲害危害面積[9]1388.1萬公頃,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5%,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3%。草原蟲害主要發生在河北等13個省(區)。其中,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6省(區)危害面積合計為1141.0萬公頃,佔全國草原蟲害面積的82.2%。

  危害嚴重的主要種類是草原蝗蟲[10]、葉甲類害蟲[11]、草原毛蟲[12]、夜蛾類害蟲[13]和草地螟,危害面積總計1323.6萬公頃,佔全國草原蟲害面積的95.4%。其中,草原蝗蟲危害面積最大,達到955.5萬公頃,佔全國草原蟲害面積的68.8%,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5.4%。草原毛蟲、草地螟和夜蛾類害蟲危害面積分別較上年減少24.5%、32.3%和13.4%,葉甲類害蟲危害面積較上年減少9.1%,其中沙蔥螢葉甲危害面積較上年增加95.7%。

  草原生態狀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為著力解決草原的生態問題,先後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工程、西南巖溶地區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保護工程,針對重點退化區域進行治理,讓大面積天然草原休養生息。在此基礎上,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推進牧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隨後,在全國牧區半牧區旗縣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對禁牧、草畜平衡實施補助,加快牧區生態修復。近年來,隨著各項生態保護工程及政策措施的實施,我國草原生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部分草原生態顯著改善,使得我國草原生態整體惡化的勢頭有所減緩。但是,我國草原生態總體仍很脆弱,全面恢復草原生態的任務十分艱巨。

  2014年,受夏季降水持續偏少的影響,新疆北疆、內蒙古中西部等地天然草原出現幾十年不遇的嚴重旱情。受旱災影響,新疆和內蒙古災區牧草產量、蓋度、高度均有所下降。儘管遭受旱災,但由於草原補獎政策和各項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實施有力,生態保護效果逐步顯現。2014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超過10.2億噸,雖然較2012年、2013年略低,但與2005年開展全國草原監測工作以來歷年數據相比,仍處於較好水平,較近十年平均水平高4.04%。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3.6%,雖然較上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但仍較2011年增加2.6個百分點。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草原生態恢復和保護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草原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一旦遭到破壞,其生態狀況的好轉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實現逐步恢復植被群落、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我國草原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草原生態環境整體發展趨勢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典型區域生態監測

  -呼倫貝爾草原

  2014年,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組織內蒙古草原勘察規劃院等單位,在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了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工作。結果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呼倫貝爾草原生態退化趨勢明顯;但在2004年以後,隨著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力度的加大,草原生態逐漸好轉。目前,呼倫貝爾草原植被蓋度和生產力水平與上世紀80年代接近,均位於內蒙古十二個盟市之首,但總體生態狀況、群落中物種數和多年生植物比例、群落穩定性還沒有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草原生態依然脆弱。

  上世紀80年代至

  2004

  年,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整體惡化。2004年呼倫貝爾草原覆蓋度降到歷史最低值65.2%,較上世紀80年代的最高值85.1%,下降約20個百分點,但整體下降趨勢相對緩慢。在此期間,呼倫貝爾草原生產力呈現出同樣的下降趨勢。2001~2003年,呼倫貝爾草原生產力降到約1050千克/公頃,達到歷史低谷,較上世紀80年代草原調查時下降約47.2%。

  2005

  年至

  2014年,呼倫貝爾草原生態逐漸恢復。2014年草原植被蓋度79.9%,較2004年約增加15個百分點,特別是2011年至今,草原植被蓋度始終處於相對較高水平,基本接近上世紀80年代平均水平。在生產力方面,2004年後隨著草原植被的恢復與生態的改善,草原生產力開始波動式增加,近三年來基本達到上世紀80年代水平。其中,2014年草原生產力為1979.7千克/公頃,較2001~2003年增加約88.5%,略低於上世紀80年代1988千克/公頃的水平。在此期間,呼倫貝爾草原退化、沙化速度趨緩,草原開墾現象得到有效控制,耕地面積出現負增長,草原開墾開礦得到基本遏制。本世紀初以來,呼倫貝爾市的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鄂溫克旗和陳巴爾虎旗四個牧業旗退耕還草面積達到8.7萬公頃,約佔本世紀初耕地總面積的34%。

  呼倫貝爾草原生態依然脆弱

  。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呼倫貝爾草原群落中物種數、草群平均高度和群落穩定性仍然較低。其中,溫性草甸草原單位面積內的物種數下降約15%,多年生優質牧草比重下降10%以上,一年生牧草所佔比重增加3.3個百分點;溫性典型草原單位面積內的物種數下降約28%,多年生優質牧草比重下降25%,一年生植物所佔比重增加11.8個百分點。監測表明,雖然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恢復較好,生態狀況總體好於內蒙古其他草原地區,但是由於牲畜數量較上世紀80年代大幅增加,一些夏季牧場及公路兩側、水源附近、居民點周圍的草場超載過牧現象持續發生,導致草原植被蓋度、高度和產草量均顯著低于禁牧區,呼倫貝爾草原生態依然脆弱。

  近年來,牧區各地認真落實各項草原保護和惠牧政策,實施一系列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草原生態、草原畜牧業生產和農牧民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草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是強草惠牧政策不斷完善,草原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草原牧區工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強草惠牧政策。特別是在2011年召開全國牧區工作會議和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號)後,出臺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該政策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牧」和草原工作的高度重視,是草原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強農惠農政策的豐富和完善,奏響了我國草原生態惠牧的強音。隨著各項強草惠牧政策的落實,草原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牧區農牧民、各級幹部,乃至全社會的草原保護意識普遍提高。

  二是草原生態環境加快恢復,草原利用更趨合理。監測顯示,2014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3.6%,較2011年增加2.6個百分點;2011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產量首次突破10億噸,近三年來始終在10.2億噸以上,較2005~2011年平均值高6.8%,處於進入新世紀以來草原生態較好的時期。隨著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人工種草面積的增加,天然草原利用更趨合理。2014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2%,較9年前下降約19個百分點,向「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生態步入良性循環軌道」的牧區發展目標更近了一步。

  三是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牧民收入穩定增加。近年來,草原牧區各地嚴格按照「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紮實推進草原補獎政策落實,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一方面積極引導廣大農牧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快推進現代草原畜牧業建設,有效保障了草食畜產品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等方式,保證了農牧民收入穩定快速地增加,初步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的政策目標。

  近年來,草原大政策給牧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目前我國草原生態還沒有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草原畜牧業還不強,草原總體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

  一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決定草原生態恢復的長期性。我國草原多分布在乾旱地區,這些地區年降水總量少,而且年際間、季節間波動大。同時,與森林相比,草原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更少,群落結構也更簡單,因此草原生態系統的種群和群落結構容易發生非常劇烈的變化。草原生態系統的這些特點決定了退化草原生態的恢復註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是草原退化形勢決定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任務的艱巨性。過去幾十年的過度利用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造成我國草原出現大面積的退化、沙化、鹽漬化,其退化範圍之廣和退化程度之大都是難以想像的。在這種形勢下進行草原保護建設,必須要付出非常艱辛的努力。

  三是草原生態生產上的多功能性決定了草原生態恢復的複雜性。長期以來,人們過於強調草原的生產功能,忽視草原的生態功能,由此造成人畜草關係持續失衡,這是導致草原生態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近年來,草原保護投入的增幅很大,但由於草原面積廣闊,單位面積投入遠低於耕地、林地,加之牧區經濟和畜牧業基礎設施落後,在這種條件下,在所有草原地區轉變發展思路,開展草原生態恢復還是相當複雜的。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草原保護建設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也將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們要積極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同時以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為動力,推動形成依法治草新格局。

  一是建立和完善草原法制,加快推進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各級草原管理部門和監理機構要認真學習貫徹依法治國精神,積極推進依法治草護草進程。繼續推進《基本草原保護條例》立法進程,研究和科學界定草原生態紅線,強化監管,嚴格保護好基本草原。深入宣傳實施草原司法解釋,加大草原違法犯罪行為查處力度。強化草原徵佔用管理,規範草原植被恢復費徵收使用。

  二是抓好項目建設,穩定和完善草原補獎政策。繼續實施好以退牧還草為核心的工程建設,加快退化草原治理。對第一個草原補獎政策周期以來的實施成效進行評價,深入分析牧區發展現狀,進一步穩定和繼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各項政策。同時,加強督促指導,建立完善的政策落實監管機制,確保資金安全和任務落實。

  三是規範草原承包,建立健全草原經營管護體制機制。

  推進出臺指導全國草原承包的政策文件,進一步規範草原承包管理,賦予農牧民穩定持久的草原承包經營權。創新草原監督和管護機制,加強草原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草原執法監督。設立村級草原管護員崗位,建立健全省、縣、鄉、村四級草原管護聯動網絡。加大對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對違反有關管理規定的行為堅決予以糾正,切實保護草原生態建設成果。

  四是大力發展草牧業,促進牧區協調發展。

  總結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研究制定《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意見》。開展現代草牧業發展試驗示範。加快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和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創新秸稈養畜示範模式,推進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組織研究草業產值核算方法和指標,積極配合協調將草業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強牲畜棚圈和飼草料儲備庫建設,提高畜牧業防災抗災能力。加強對農牧民的指導與培訓,提高其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和開展多種經營的能力。

  [1]重大生態工程區,指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工程項目的實施區域。

  [2]全國重點天然草原,指我國北方和西部分布相對集中的天然草原,也是我國傳統的放牧型草原集中分布區,涉及草原面積3.37億公頃。

  [3]綜合植被蓋度,是指某一區域各主要草地類型的植被蓋度與其所佔面積比重的加權平均值。

  [4]草原自然保護區,指政府在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態系統、珍稀瀕危草原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草原自然遺蹟等保護對象所在地,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5]羊單位:1隻體重50千克、日消耗1.8千克標準乾草的成年母綿羊,或與此相當的其他家畜為一個標準羊單位,簡稱羊單位。

  [6]17個縣(旗)為內蒙古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甘肅天祝縣、山丹縣、瑪曲縣、夏河縣,寧夏中寧縣、同心縣、海原縣,新疆富蘊縣、伊寧縣、霍城縣、昭蘇縣,四川阿壩縣、紅原縣、若爾蓋縣、壤塘縣。

  [7]9縣(旗、區)為河北豐寧縣、赤城縣、圍場縣,山西右玉縣、平魯區、陽高縣,內蒙古鑲黃旗、正藍旗、克什克騰旗。

  [8]草原上單位面積內嚙齒類動物密度、新土丘數量或有效洞口數量超過其防治標準時認定為鼠害危害面積。

  [9]草原上單位面積內各類害蟲密度或單位枝條上害蟲密度超過其防治標準時即可認定為草原蟲害危害面積。

  [10]草原蝗蟲是對草原危害蝗蟲的統稱,主要包括亞洲小車蝗、義大利蝗、西伯利亞蝗、寬須蟻蝗、白邊痂蝗、毛足棒角蝗、大墊尖翅蝗、西藏飛蝗和亞洲飛蝗等。

  [11]葉甲類害蟲是對在草原上造成危害的葉甲害蟲的統稱,主要包括阿勒泰葉甲、白茨葉甲、檉柳條葉甲、甘草葉甲、蘆葦潛葉甲、沙蔥螢葉甲和沙蒿金葉甲。

  [12]草原毛蟲是對在草原造成危害的毛蟲的統稱,主要包括青海草原毛蟲、小草原毛蟲、若爾蓋草原毛蟲、金黃草原毛蟲、門源草原毛蟲、久治草原毛蟲、曲麻萊草原毛蟲和黃斑草原毛蟲。

  [13]夜蛾類害蟲是對在草原上造成危害的夜蛾科害蟲的統稱,主要包括白茨夜蛾和苦豆夜蛾。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發布!
    本報告來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的監測數據,以保留同一患者相同細菌第一株的原則剔除重複菌株後,2019年納入分析的細菌總數為3528471株,其中革蘭陽性菌佔29.6%(1043535/3528471),革蘭陰性菌佔70.4%(2484936/3528471)。
  •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出爐
    來源: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成員單位共1429所醫院,其中上報數據醫院共1428所。上報數據的成員單位中二級醫院380所,三級醫院1048所;經過數據審核,納入數據分析的醫院共有1375所,其中二級醫院352所,佔25.6%,三級醫院 1023所,佔74.4%。
  •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2014-2019年耐碳青黴烯類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病學變遷
    [3]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 2014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EB/OL]. (2015-07-31)[2020-10-10]. http://www.carss.cn/Sys/res/file/201512/20151220130152_4645_81ed026304834a5d81842924c78a1a9f_2014%E7%
  •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報告發布!
    本文來源: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 2019年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成員單位共1429所醫院,其中上報數據醫院共1428所。上報數據的成員單位中二級醫院380所,三級醫院1048所;經過數據審核,納入數據分析的醫院共有1375所,其中二級醫院352所,佔25.6%,三級醫院1023所,佔74.4%。
  • 2014年盤點:細數環境監測儀器增長點
    而快速的網絡布點導致的直接問題是人員不足,因此已有省份試點將儀器歸屬公司所有,政府要求公司提供有保障的空氣品質監測數據。   隨著對霧霾成因研究的不斷深入,揮發性有機物成為我國大氣汙染監測的下一重點。根據2014年7月環保部等六部委共同發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實施細則》,到2017年全國要實現石化行業、有機化工、表面塗料、包裝印刷等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 全國首單政策性草原保險落地烏拉特草原
    全國首單政策性草原保險籤約儀式近日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舉行。該旗獲各琦蘇木巴拉烏拉嘎查76戶共100餘萬畝草原將享受保險呵護。這片草原一旦受到旱災、病蟲鼠害、沙塵暴和火災等侵害,農牧民可享受最高2000餘萬元保險保障。
  • 四十年科研創新,助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把 POPs 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並持續推廣應用相關科研成果,不斷提升 POPs 監測能力和水平。從無到有、從跟蹤到引領,歷經 3 代科學家 40 餘年的不懈努力,在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等支持下,我國 POPs 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將 POPs 監測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7月3日,內蒙古舉行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海波介紹有關情況,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牛寶亮、自治區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張存厚、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桂蓮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7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  劉海波我代表自治區氣象局就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的主要結論通報如下:一、氣候條件、主要氣象災害以及次生災害情況(一)總體氣候條件分析2019年全區氣候總體上為正常年景
  • 2014年青島居民死因分析報告:頭號殺手竟是它
    青島新聞網8月12日訊 8月11日,青島市衛計委發布《2014年青島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我市死亡人數為54048人,男性人數明顯高於女性。居民死因前三位依次是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其中,惡性腫瘤造成16786人死亡,佔總死亡人數的31.06%,超越心臟病,成為居民死亡的「頭號殺手」。
  •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8年)》發布
    近日,國家藥監局正式發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8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49.9萬份;1999年至2018年,累計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368萬份。
  •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發布
    4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不良反應報告表151.4萬份,其中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47.7萬份,佔同期報告總數的31.5%,較2018年下降1.6個百分點。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仍然以化學藥品為主,佔比超八成,較2018年同期有所增長;中藥不良反應報告比例較2018年同期有所下降、生物製品略有上升。
  • 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2014—2019年細菌耐藥性監測報告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ommon pathogens in clinical specimens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19,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完成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進展報告》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中林業和草原相關內容。 二、加強資源培育,著力增加碳匯 狠抓林草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生產。印發了《關於推進種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林場發〔2019〕82號)。啟動了第一次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
  • 國家藥物濫用監測年度報告(2016年)
    報告單位共1,794家,比2015年增加236家,主要監測對象為強制隔離戒毒機構、禁毒執法機構、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自願戒毒機構。結合近年來我國禁毒工作形勢和藥物濫用流行趨勢,2016年加大了社區戒毒機構、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的監測力度。  突出制度建設,提升監測水平。研究起草了藥物濫用報告與監測的管理辦法,為藥物濫用監測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打下了基礎。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搭建政產學研平臺 促進草原生態建設
    南志標院士建議,我國亟須開展全國草原資源普查及其動態監測工作,以明確家底,及時掌握變化,這是做好全國草原資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基礎,也是草原生態建設的重要前提。此外,我國應積極開展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草原除了保障我們的食物安全,產出肉、奶、纖維等消費品以外,還有氣候調節功能、生物支持功能和旅遊與文化傳承功能等。
  • 新疆:中天山草原生態監測有了「氣象眼」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志宏報導 8月26日,由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在烏魯木齊西白楊溝牧業氣象試驗站建立的中天山草原生態氣象監測野外基地通過專家驗收,全面投入觀測,將為草畜平衡有序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 商務部發布2014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
    近日,商務部發布了《2014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對藥品流通行業整體規模、藥品批發和零售企業銷售和經營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並對行業發展的趨勢進行了預測。  《報告》指出,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隨著醫改的不斷推進深化以及相關政策的實施,藥品流通市場規模穩步增長,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2014年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達到15021億元,同比增長15.2%,增速較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其中藥品零售市場3004億元,增幅回落2.9個百分點。
  • [年報]中原環保:2014年年度報告
    公司下屬的王新莊水務分公司自運營以來,在2004年中國市政工程協會舉辦的評比中,獲得「全國十佳汙水處理廠」榮譽稱號,在2008年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舉辦的評比中,以40萬噸以上大型汙水處理廠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授予「全國十佳汙水處理廠」榮譽稱號,2009年榮獲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頒發的「城鎮供排水行業突出貢獻獎」,連續十年取得河南省城鎮汙水處理運營先進單位,其消化系統及沼氣利用項目在國內同行業處於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