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不同區域,由於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狀況、下墊面、洋流等因素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也就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地球表層,在不同尺度的範圍內,都存在差異性,具體表現為大小不等、內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連續性的一系列地理單元,而且這種差異性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從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來看,通過對於陸地自然帶和土壤的研究,可以明顯的反映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其中陸地自然帶是最直觀顯著的指標。
陸地自然帶的構成主要以植物群落為主,由於綠色植物是陸地自然帶中的生產者,而植物群落的組成成分和結構,決定著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種類和構成,而影響陸地自然帶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和水分條件。具體來說,從水分角度來看,陸地自然帶可以分為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而從熱量角度來看,森林自然帶主要包括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等,草原自然帶主要包括熱帶草原帶和溫帶草原帶,荒漠自然帶主要包括熱帶荒漠帶和溫帶荒漠帶。
陸地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包括緯度地帶分異規律、乾濕度(經度)地帶分異規律、垂直地帶分異規律和地方性分異規律等類型。其中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和乾濕度地帶分異規律是在水平方向上的,緯度地帶分異主要受熱量的影響,產生從赤道往兩極的自然帶更替,比如從我國的海南島往北前進到漠河地區,我們就會看到自然帶從熱帶(季)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的更替。乾濕度地帶分異規律主要受水分的影響,產生從沿海到內陸的自然帶更替,比如從我國北京往西前進到新疆地區,我們就會看到自然帶從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更替。
山地的垂直分異,主要是由於從山麓到山頂,隨著海拔高度的不斷增加,自然帶也會出現更替,當然,要出現山地垂直分異的山地,往往相對高度要較高。一般來說緯度低海拔高相對高度大的山地,自然帶的垂直分異表現得更為明顯。隨著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地中不同海拔高度的氣候也發生變化,包括熱量和水分等要素都發生改變,從而影響了自然帶的分布,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當水分充足的情況下,隨著海拔的增加熱量不斷降低,那麼自然帶主要由於熱量變化而更替,這種情況類似於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假如,赤道附近的一座高山,從山麓至山頂,大致會出現熱帶雨林帶、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山地(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山地(亞寒帶)針葉林帶、山地灌木帶、高山草甸帶和高山荒漠帶等自然帶。位於非洲東非高原赤道附近的吉力馬札羅山,海拔高達5895米,從山麓至山頂的自然帶更替幾乎等同於緯度分異規律。此外,如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都有十分明顯的此類垂直分異規律。
第二種情況,當水分不充足的情況下,那麼山地自然帶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因素和熱量因素的雙重影響,有些時候甚至水分的影響更大。比如,我國新疆的天山地區,在天山北坡一側,山麓自然帶為溫帶荒漠帶,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盛行西風帶來的大西洋水汽和偏北風帶來的北冰洋水汽受到地形抬升,產生了地形雨,隨著海拔增加水分逐漸增加,因此開始出現山地草原帶和山地針葉林帶,隨著海拔高度繼續增加,降水又逐漸減少,隨之又出現山地(亞高山)草甸帶、高山草甸帶和高山荒漠帶等自然帶。所以,由於水分的原因,在天山北坡出現了「雲杉林」這種森林自然帶,而天山南坡則沒有森林自然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