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知識點
山地的垂直地帶性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0.6℃/100m),分布的植被類型也會發生變化。山地垂直地帶性的植被分布,主要有3個規律:
①基帶。山麓地區分布的植被(基帶),與當地的植被分布一致;
②山腳-山頂。從山腳至山頂,氣溫越來越低(熱量條件越來越差),植被越來越稀疏;
③迎風坡、陽坡。迎風坡和陽坡的光照、水汽更加充足,因此同樣的海拔時,植被比背風坡和陰坡更加茂盛。
同一種植被,可以同時分布在高緯度地區、低緯度高海拔地區。
02例題
下圖為青藏高原、我國溫帶若干自然帶的關係圖式。讀圖回答1~2題。
1、R所代表的自然帶可能是( )
A. 苔原帶
B. 溫帶草原帶
C. 亞寒帶針葉林帶
D.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2、導致自然帶沿OF方向發生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
A. 熱量
B. 水分
C. 風力
D. 光照
答案:B、A
精講精析:(1)分析R地的自然帶。①圖中一共有9種自然帶,每次固定三個,看變化規律;②看最低的三個自然帶,沿著OE方向(橫坐標),依次為高山荒漠帶、高山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即都是高山,但植被逐漸變得稠密;③看中間的三個自然帶,沿著OE方向(橫坐標),依次為山地荒漠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暗針葉林帶,即都是山地,但植被逐漸變得稠密;④看最高的三個自然帶,沿著OE方向(橫坐標),依次為溫帶荒漠帶、R、溫帶及山地針闊混交林帶,因此都應該是溫帶,並且也逐漸稠密。因此R為溫帶,自然帶介於荒漠和森林之間(因此為草原),因此R為溫帶草原帶,選項B正確。
(2)分析影響OF方向自然帶變化的主導因素。①沿著OF方向(縱坐標),依次為高山—山地—溫帶,即海拔逐漸降低,因此熱量條件逐漸變好,選項A正確;②看最右邊一側,自下而上依次為高山—山地—溫帶,植被依次為灌叢草甸—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即也是由於熱量條件逐漸變好,植被越來越茂盛。
03總結
溫度帶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小,解題思路為:①將9個自然帶,從下到上分為三層,逐層看植被的變化,進而確定OE方向(橫坐標)的變化為:荒漠—草原—森林;OF方向(縱坐標)的變化為:高山—山地—溫帶,進而確定R地的自然帶(溫帶草原帶);②分析OF方向高山—山地—溫帶的變化中,影響自然帶分布的主要因素(海拔的降低,導致熱量條件變好,植被變得更加稠密)。
熱量的多少,取決於氣溫(影響因素有緯度、海拔、下墊面狀況、大氣條件等)。根據熱量條件,我國依次劃分為6個溫度帶(5個溫度帶和1個高原氣候區):
①熱帶。積溫≥8000℃,一年三熟,種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②亞熱帶。積溫≥4500℃,一年兩到三熟,種植水稻、冬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等;
③暖溫帶。積溫≥3400℃,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種植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④中溫帶。積溫≥1600℃,一年一熟,種植春小麥、玉米、大豆和甜菜等;
⑤寒溫帶。積溫<1600℃,一年一熟,種植春小麥、馬鈴薯等;
⑥高原氣候區。積溫<2000℃,部分地區一年一熟,種植青稞等。
其中,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的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即為積溫。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