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桑葚、何首烏、覆盆子、歡快啼鳴的知了、歡呼雀躍的雲雀、會唱歌的蟋蟀……這些遠離城市喧囂,生活氣息濃厚的花園,就是魯迅小時候所生活過的地方。春天裡徜徉在萬物復甦的花園裡,冬天裡撐起簸箕抓小鳥;白天拜孔子、搖頭晃腦背詩歌,晚上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世界,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生活的天堂,而它就是紹興。浙江紹興,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同時這裡是中國風的最好展現地。魚米之鄉,社戲的歡騰,來到紹興,遠離城市的喧囂,後花園的世界,令你無不相忘。
魯迅故居,記憶撩人
紹興被稱為「東方威尼斯」,而魯迅故裡則是紹興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這個魚米之鄉,魯迅故裡被他的故鄉人們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為人們呈現出一個現實立體版的魯迅故裡。
魯迅故居所在的整個新臺門約建於19世紀初。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後面一進是五間二層的樓房:東首樓下小堂前是吃飯、會客之處,後半間為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祖母的臥室,西次間是魯迅誕生的房間。樓後隔一天井,是灶間和堆放雜物的三間平房。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都在這裡度過,中途回鄉任教也來此偶住。魯迅故居後園就是著名2的百草園了,童年時期的魯迅常在這裡玩耍。後園雖已破敗,但經過修葺,已恢復了原貌。
獨具特色的江南風情,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街,一排排粉牆黛瓦。也許你可以去百草園聽蟋蟀們唱歌,看看何首烏的藤有多壯實;或者你可以到三味書屋去拜拜孔子,看看八仙桌上的戒尺;鹹亨酒店裡還有溫熱的清酒,你可以摸出幾枚硬幣喝上一碗;一條小河流經魯迅故居門口,河上飄著一艘艘烏篷船,它們可以載著你去看社戲。魯迅故裡保留了許多魯迅時代的生活場景,讓你猶如走進了三維世界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裡是解讀魯迅的最好場所,現在成了浙江的「鎮城之寶」。
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留下的遺蹟,等等。在魯迅的家鄉,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1881年出生的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船,趕去看社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裡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裡,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無拘束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不朽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塊高高在上的銳利峰石,他的筆端時而犀利,時而柔情,尤其是那個天堂般的百草園和承載著魯迅少年時記憶的三味書屋,引得無數人心馳神往。那些童真童趣,那些遙隔百年的記憶,在看到三味書屋桌上刻的那個「早」字的瞬間,一切都漸漸明晰起來。這位目光如炬的鬥士,竟也擁有如此柔軟瑰麗的童年。
百草園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魯迅故居的一草一木都沾染上了人們對水鄉紹興的記憶。
百草園原是周姓十幾戶人家的共有菜園,自從房產易主後,園地的南北兩端就改變了最初的模樣,但大部分還保持原貌。穿過幾條窄巷,經過幾扇木門窗,就到了魯迅先生童年時的樂園。目前百草園裡的無患子樹是20世紀70年代人們根據魯迅親友的回憶補栽的。專家建議補種的皂莢樹至少要讓小孩子感覺高大,因此皂莢樹的直徑應以10~20釐米、樹齡在10~20年為宜。如今,真正的皂莢樹終於「葉落歸根」。
小時候誦讀先生的文章滾瓜爛熟,眼前的園子卻好似失去了當初的靈性與生機。那些皂莢樹和蔬菜都還在生長,卻不知幾易春秋之後,是否還是當年讓先生欣喜的那些?在略顯荒蕪的園子裡來回幾遭,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孩童,側耳傾聽有無蟋蟀的叫聲。這園子裡的一切都沾染著魯迅的氣息,放眼望遍每一個角落,希望能找出點樂子來,以便與敬愛的先生隔空同樂。
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往東行數百步經過一座石橋,就到了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很有名的一座私塾。少年魯迅曾在這裡跟隨壽鏡吾先生讀書,共5年多時間。三味書屋是個三開間的小花廳,本為壽家書房,正門是一黑漆竹絲門,書屋的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四字匾額。由於年代久遠,為保存原貌,書屋的門是鎖著的,遊人只能從門外觀看。
這間私塾並不大,舊式的桌椅雖油漆斑駁,卻始終保持完好。窗前壁下擺著八九張參差不齊的桌椅,是學生們自備的課桌。看著當初的陳設,可以想像先生和同學們一起拖著長腔的讀書聲,以及教書先生拿著戒尺眯眼搖頭。其中東北角的一張,是魯迅當年的座位,桌面右邊有一個他親手刻下的「早」字,以為自勉。想必此舉引來了後世無數人的效仿,一時間「早」字在課桌上大行其道。
鹹亨酒店,長衫文人孔乙己
鹹亨酒店本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在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為了保持酒店的傳統特色,特選址都昌坊口的西首(現魯迅路中段),重新修建了一家鹹亨酒店。
酒店東側豎立著一座四柱塔形招牌,塔高二丈許,頂有瓦,簷下外側懸一大大的「酒」字。四柱似竹,塔體中空,朝西面為黑底,上書「鹹亨酒店」四個金字。如今走進酒香撲鼻的店裡,悉如魯迅小說《孔乙己》所述:酒店三開間平屋,無窗,無隔牆,西首朝外擺開曲尺形櫃檯,上面放著「過酒坯」,風味純正;還有豆腐乾、百葉包、燴雞蛋、熟蟹以及豬內臟等便宜菜餚,自然也少不了當年孔乙己嘗過的茴香豆。
坐在古樸的凳子上,只是想起穿長衫站著喝酒的孔乙己,想起那個說竊書不算偷的窮文人,正是魯迅先生為我們塑造了那麼一個可悲可嘆的人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社會現實的無情。現如今的鹹亨酒店裡一片人聲鼎沸,生意極好,安樂太平,卻似乎少了一股氣節,於是又吃了幾顆茴香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