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患子
科:無患子科 屬:無患子屬
別稱:杭州人喜歡叫它肥皂果樹、洗手果;四川人叫它油患子,海南人叫苦患樹,到了臺灣又叫黃目子;古代時,它就有很多「怪」名字,比如搓目子、肥珠子、假龍眼、鬼見愁等。
生長喜好:落葉大喬木,每年6-7月開黃花,9-10月結和龍眼很像的小果子,到了11月,葉子、果子陸續變黃,12月落葉。
杭州哪裡多:靈隱路、蘇堤、曲院風荷、杭州花圃、龍井路、清泰街、教場路、天目山路延伸段。
這就是皂莢的果實
百草園裡 無患子還是皂莢樹?
可能,魯迅先生也想不到,他在文章裡隨手寫下的一棵樹,在多年後依然會不時有人來問,真的是那一棵麼?
那一棵,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高大的皂莢樹」。
紹興,魯迅故居裡,有魯迅記憶中的百草園,菜畦、桑葚、石井欄……好像一切都是魯迅寫下的樣子,但是皂莢樹,哎,是哪一棵?
前些年去,有棵樹標明了「身份」,是魯迅年少時常在樹底下撿果核玩耍的「皂莢樹」,可大家一看,這哪裡是皂莢樹,分明是棵無患子啊。
都是高高大大的落葉喬木,春天一起開黃花,秋天又一起結果子,果子又都可以拿來當「肥皂」,經常有人弄錯,可它倆真的差很多——
無患子,結的是圓乎乎的小核果,看著就像小龍眼;皂莢,長長扁扁就像扁豆。
魯迅文章裡寫著皂莢,很可能是無患子。
有人說,魯迅怎麼會弄錯的?魯迅對植物,那可是從小就有研究的,《釋草小記》《南方草木狀》《廣群芳譜》《本草綱目》……一本本看下來,區區無患子和皂莢樹,人家怎麼會弄錯?
有人說,不管是皂莢還是無患子,只要是能洗滌的,到了紹興,俗名都統一叫「皂莢樹」,果實圓的叫「圓肥皂」,果實扁的就叫「扁皂角」。當年,魯迅是用了紹興的「官方土話」,沒想到後人分這麼細。
還有人說,現在的樹,都不是早先的樹。是上世紀50年代,籌建魯迅紀念館時補種的,一共種了5棵「皂莢樹」、2棵桑葚,結果,把樹種錯了,種成了無患子。
到底是魯迅寫錯了,還是後人種錯了?
根據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的一篇文章《後園》(收錄於周作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所著文集《魯迅的故家》中),可以佐證當年百草園中的所謂皂莢樹應該是無患子。
周作人寫道:「百草園的名稱雖雅,實在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平常叫作後園……智房的園門在西邊正中,右面在走路與池的中間是一座大的瓦屑堆……堆上長著一棵皂莢樹,是結『圓肥皂』的,樹幹直徑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這年代不很近了。」圓肥皂,就是無患子。
2005年,快報記者帶著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植物園農藝師張水法專程去百草園,現場訪問並結合周作人的回憶,傾向於推論——百草園當年的「皂莢樹」其實是無患子(詳見2005年6月14日6版)。
不過後來,魯迅紀念館專門召開過皂莢樹專題研討會,2008年,在百草園裡又另補種了一棵高11米、胸徑26釐米、樹齡約30年的「高大的皂莢樹」,一棵真正的皂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