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百草園裡種的「皂莢」,它不是皂莢啊

2020-10-03 物種日曆


在連綿陰雨的助攻下,杭州早早地迎來了秋天。此時,當你漫步在街頭或是公園,總能見到許多被秋雨敲下來的青黃色果實。循著落果抬頭望去,你會發現一種長著羽狀複葉、結著累累果實的喬木,它就是今天日曆的主角無患子

冠大蔭濃、結實纍纍的無患子。圖片:leicam7


提起無患子,北方的朋友或許比較陌生。不過,說起它同科的親戚龍眼荔枝,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作為南方地區主要的行道樹之一,無患子的身影遍布城市鄉村,是街道、庭園、寺廟中常見的園林綠化植物

無患子科的「科長」與它的同科親戚龍眼、荔枝。圖片:汪遠、Scott Bauer & B.navez / wikimedia


古人眼中的闢邪神木

無患子(Sapindus saponaria)為無患子科無患子屬落葉大喬木,別名木患子、鬼見愁、油患子、黃目樹、洗手果等。單從詞意上來看,無患是沒有憂慮得失的意思。然而,無患子並非是它最早的名字。

一回偶數羽狀複葉是無患子葉片的特徵。圖片:石頭老勿大


關於「無患子」之名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人很早就認識了這種高大挺拔的樹,在《山海經》中它被稱為「」。因「桓」與「患」發音相似,古人就造了「」作為此樹的名字。或許是「槵」字過於生僻,人們又把它拆成了「木患」。久而久之,這種喬木便有了「木患子」、「無患子」等,這些我們較為熟悉的名字。

無患子的枝幹挺拔,而「桓」字也有高大挺拔的意思。圖片:汪遠


此外,無患子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說,古時有個神巫擅長捉鬼。他在捉到鬼之後,就用「桓」木製成的棒子將鬼打死。因而,人們就使用以「桓」製成的器物驅鬼闢邪,這便是「無患」之名的由來。因為這個故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將無患子稱為「鬼見愁」。

人們在看到無患子這個名字時,或許還會聯想到多子多孫的寓意。但實際上,無患子名字的由來也與它的種子數量毫無關係。圖片:汪世利

除了無患子「殺鬼」的故事外,晉人郭璞在注《山海經》時曾提到,飲用無患子果實泡的酒可以「闢邪氣」。由於這種方法坑人不淺,很快就被古人遺忘了。後來,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又記載了另一種「闢邪氣」的方法:「燒之極香,闢惡氣」。說的是焚燒無患子木,產生的香氣可闢邪,這類似於人們焚燒香料來掩蓋臭氣的方法。

無患子的果實在浸泡後會產生大量泡沫,如果按照古人的方法飲用,闢邪不成還會食物中毒。圖片:江南蝶衣

在古代,無患子不僅是神巫和道士的驅邪法器,它還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在中文古佛經中,無患子被稱為「阿唎瑟迦柴」,這是源自其古梵文名字Aristaka的音譯。此外,據《佛說木槵子經》中的說法,要消除人世煩惱障,可佩戴用108顆無患子種子串成的念珠。在佛教中,無患子的種子被列為眾多的「菩提子」之一,以它製成的手串有著吉祥的寓意,因而深受文玩商人的追捧。

用無患子種子製成的菩提子手串。圖片:追風


長在樹上的肥皂果

每當秋季來臨,又到了無患子果實掛滿枝頭的時候。初秋的無患子果實最為有趣,米老鼠、小兔子、寶葫蘆……各種可愛的形態給人以遐想的回味。無患子的果實之所以千奇百怪,是由於它深裂成了3個分果爿(pán),但通常僅有1-2個發育。於是,球形的發育果爿就酷似米老鼠的腦袋。而內側附著有1或2個半月形的不育果爿,就成了米老鼠或是小兔子的耳朵。

從系統發育的角度看,無患子科的果實類型多為分果。而當無患子的果實成熟後,三個分果爿彼此脫離,便無法繼續賣萌了。圖片:石頭老勿大、夜班工人丙

進入深秋時節,無患子的果實成熟轉為黃褐色,像極了一串串龍眼,看上去十分誘人。此時,每每從無患子樹下走過,總能聽到一些吃貨路人在討論能好怎。可惜的是,儘管無患子與龍眼是同科親戚,但它的果實並不像龍眼一樣甜美可食

因為酷似龍眼,無患子又有假龍眼的別名。圖片:夜班工人丙


無患子的果實雖不能食用,卻被人們開發出了實用價值。由於無患子的果皮中富含無患子皂苷,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豐富的泡沫。因而,無患子就有了一個廣為人知的俗稱:肥皂果。就連分類學鼻祖林奈在為這種植物命名時,也將它稱作做「肥皂」。在無患子的學名中,其屬名Sapindus即來自(soap,肥皂)和(indicus,印度)的縮寫,即「印度人的肥皂」。連同種加詞saponaria也是肥皂水的意思,足見無患子卓越的清潔功效。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無患子曾是人們的主要清潔劑之一。圖片:王昕彥


如果你覺得直接用無患子洗衣不方便,還可以自制一瓶無患子洗滌劑。只需將無患子的果皮浸泡煮沸,再將煮出的液體冷卻過濾,就可以用於清潔和洗滌。與化工洗滌劑不同的是,無患子皂苷是一種天然的表面活性劑,可以自然分解。用它洗滌衣物不僅環保,而且有類似菠蘿的香味。此外,無患子的種子除了可以做手串等工藝品外,種仁含油率高達40%,還是一種良好的生物柴油原料植物

自製的無患子洗手液。圖片:苜蓿草


百草園的皂莢竟是無患子

說到無患子的清潔功效,不禁讓人聯想到另外一種植物——皂莢。皂莢的莢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皂苷,古人很早就開始用它洗衣服了。而在沒見到皂莢之前,我對它的印象,就是來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那棵「高大的皂莢樹」

城市街頭的皂莢樹。圖片:Daderot / wikimedia


出於對百草園的神往,十多年前我特地探訪了紹興魯迅故居。然而,我並沒有在百草園中尋到那棵高大的皂莢樹,卻在刻有「肥皂莢」的大石頭旁,見到一棵高大的無患子。百草園的皂莢樹為何變成了無患子?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我從魯迅弟弟周作人的文章中發現了端倪。作為同樣在百草園生活過的人,周作人在《後園》中是這樣介紹的:「百草園的名稱雖雅,實在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平常叫做後園……堆上長著一棵皂莢樹,是結『圓肥皂』的,樹幹直徑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這年代不很近了。」

無患子的核果是圓圓的。圖片:Katja Schulz/ Flickr


那麼,究竟是魯迅認錯了,還是周作人記錯了?其實,按照江南一帶舊俗,人們把果實能做肥皂用的都稱為皂莢:結長莢的是皂莢樹,結圓果的就是無患子。由此可以佐證,百草園中的那棵皂莢樹,是無患子無疑了。為此,魯迅紀念館還專門召開過皂莢樹專題研討會。最終,在百草園裡另補種了一棵真正的皂莢樹,為百草園皂莢樹的故事畫上了句號。

結著長長莢果的皂莢。圖片:pixabay


令人又愛又恨的行道樹

作為原產我國南方的鄉土樹種,無患子在淮河流域以南各省都有廣泛栽培。這種高大喬木原生於山坡林中,由於冠大蔭濃、樹形優美、秋葉金黃、果實纍纍,成為了城市園林綠化中的優良色葉樹種和觀果樹種。

高大挺拔、葉色金黃的無患子。圖片:夜班工人丙


無患子的花期在春季,花朵聚成圓錐花序生於枝頂,細碎而小巧。當春風拂過枝頭,露出的是淡淡的綠。夏日裡花落結實,綠蔭遮地,長出的是青翠的果。入秋後,高大蔥蘢的樹冠悄悄撒灑下層層金黃,賞心悅目的好顏色。站在樹下仰望,漫天黃葉紛飛,足以與銀杏平分秋色。冬日裡,殘留在枝頭的果實點綴著寂寥的寒冬。

一年四季各成風景。圖片:Dinesh Valke / wikimedia、汪遠、夜班工人丙


落入泥土中的果實則帶著新生的希望。圖片:汪世利


儘管無患子集眾多優點於一身,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行道樹。在我居住的地方,就有一條栽植無患子作為行道樹的街道。每次在秋季的雨天路過這條街道,總會看到遍地流淌著白色的泡沫,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有人惡作劇撒了洗衣粉。但實際上,這是因為無患子的果實落在地上被過往車輛碾碎,加之雨水的衝刷,行人誤踩上就容易打滑,甚至有交通安全隱患。

在交通擁堵的街巷,無患子並不適合做為行道樹。圖片:江南蝶衣


此外,每到春末夏初,無患子的新葉舒展開來,無患子樹下那些從天而降的蜜露,無疑是噩夢一般的存在。這種蜜露並非花蜜,而是蚜蟲的排洩物。蚜蟲們用鋒利的口器貪婪地吸食無患子的汁液,那些無法消化的多餘糖分,就形成了黏糊糊的蜜露。此時,如果將車輛停在樹下,不出幾日就如同塗遍了膠水一般。望著無患子濃密的綠蔭,再看看面目全非的車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受到無患子長斑蚜等蚜蟲侵擾的植株。圖片:汪遠


又快到了無患子成熟的季節,倘若你收集的無患子果實足夠乾燥,還可以用它自製一個簡易的哨子。先用銳器在果實分果爿脫離的位置鑽洞,再將碎屑清理乾淨。接下來只需將嘴唇貼在洞口的特定位置用力吹氣,就能發出清脆的哨聲了。


如果你也喜歡這種聲音,不妨揀一枚無患子試一試吧。

自製無患子哨。圖片:江南蝶衣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無患子還是皂莢樹 魯迅記錯了?
    這就是皂莢的果實  百草園裡 無患子還是皂莢樹?  可能,魯迅先生也想不到,他在文章裡隨手寫下的一棵樹,在多年後依然會不時有人來問,真的是那一棵麼?  那一棵,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高大的皂莢樹」。
  • 第一次在青島發現了魯迅筆下的皂莢樹,居然有這麼高的價值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大家都熟悉。在這篇小學課文的開頭便寫到: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看葉子似乎像洋白蠟,可仔細分辨又不是。自以為青島地區生長的園林植物多數都認識,可自己熟悉的環境裡這種樹,還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呢。再繼續觀察,發現這樹上長滿了各種的莢果,有的正在成熟,有的已經變黑成熟。經軟體識別,確認這就是魯迅筆下的皂莢樹。在我的想像中,能給魯迅留下深刻印象的皂莢樹,應該是非常美麗吧?可見到這些有些可怕的樹刺,改變了我對皂莢樹的想像。
  • 日湖,水杉紅了,銀杏黃了,皂莢果子熟了,菊花競相爭妍……
    初冬的日湖,皂莢樹樹葉變黃,時而隨風輕揚飄灑,似鋪滿一地金黃的綢緞;遠遠望去,讓人真切體會到什麼是一種美叫落葉不掃。草叢中,偶有一隻只掉落的皂莢果子躲在落葉中,探頭探腦,俏皮可愛。年少時,魯迅的《百草園》不知給我們帶來多少遐想,「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只是當年不知皂莢樹長什麼樣?很多年後才知道,皂莢樹的學名是無患子。無患子也稱 「菩提子」,在民間傳說中具有驅邪避煞的作用。
  • 造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皂莢、桑葚、何首烏、覆盆子、歡快啼鳴的知了、歡呼雀躍的雲雀、會唱歌的蟋蟀……這些遠離城市喧囂,生活氣息濃厚的花園,就是魯迅小時候所生活過的地方。春天裡徜徉在萬物復甦的花園裡,冬天裡撐起簸箕抓小鳥;白天拜孔子、搖頭晃腦背詩歌,晚上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世界,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生活的天堂,而它就是紹興。
  • 《江南百景圖》皂莢和碎石塊去哪獲得 皂莢和碎石塊獲得地點分享
    導 讀 在江南百景圖手遊中皂莢和碎石塊究竟該如何進行採集呢?採集的方式內容又是什麼呢?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初中的時候,我們學了魯迅的一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用優美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其幼年時期趣事,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回憶。百草園顧名思義就是長滿雜草的園子,雖然荒涼,但卻是兒時魯迅的樂園。
  • 魯迅先生極想要得到一隻飛蜈蚣,也去吸美女蛇的腦髓
    這種神奇的生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為什麼想要得到飛蜈蚣?這種神奇的生物出現在阿長給童年的魯迅講述的故事當中。在這個故事中一條人首蛇身的美女蛇想要吃一位在廟裡苦讀的讀書人,卻被老和尚使用飛蜈蚣吸乾了腦髓而死。這個故事讓童年的他感到做人的險惡,在夏夜裡乘涼的時候不敢去看牆上。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百草園"現身魯迅公園 可近距離了解多種中藥植物
    何首烏  東方網4月19日消息:還記得魯迅先生寫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嗎?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文中提到的何首烏、桑椹、木蓮等都是可以入藥的中藥材。你知道它們是怎麼生長的嗎?虹口區有了一個專門種植中藥的基地,昨天,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藥種植基地「百草園」在魯迅公園落成揭幕。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 2014年教師招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第一課時一、導入: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二、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
  • 繪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現舊日情懷
    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
  • 王羲之的墨池,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紹興傳承的是文人情懷
    一個城市的性格,有時候取決於這個城市的歷史或是人情,新城如深圳,探索百年的歷史是不可能了,但在一些老城如北京,它的歷史就像是一本十分厚重的書,所發生的事,所生活在這裡的人,統統被記錄下來,讓人翻閱起來十分有滋味。
  • 這個迷你「百草園」 就藏在居民小區裡-四葉草堂 百草園 藥草園...
    上海的社區治理這幾年做得紅紅火火,居民們對於社區裡的綠色景觀早已屢見不鮮。然而,若是說起要在居民區裡建一個「藥草園」,或許還是會激起許多人的好奇心。  不少人對魯迅文中的「百草園」一定印象頗深。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纏繞著的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組建起了一個樂趣無限的「百草園」。身處都市的「水泥森林」,不少人對大自然無限神往。可是,上哪兒找一塊綠地,種上些花花草草愉悅身心?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①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裡,還有「編者」對魯迅相關作品的詳細解讀。1966後,因為魯迅作品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度從中學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編印的中學語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復了魯迅的《答北鬥雜誌社問》和《「友邦驚詫」論》。隨後,《論」打落水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託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後出現在北京的中學教科書裡。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文章是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學生們唯一能讀到的文學作品。
  • 門前忌諱「亂」種樹,但種這「5種樹」,長輩卻會誇你太懂事了!
    門前是很忌諱「亂」種樹的,比如槐樹,因為槐字裡面有一個「鬼」字,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好的意思,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將它種於門前,像這種類似的樹還有幾種,比如:桑樹、柳樹等等,當然,其中有一些也不是因為寓意不好,而是種在門前對於生活環境有較大影響,像柳樹在開花的時候,柳絮對於一些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災難」!那在門前種樹要種哪些樹呢?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內容全解
    【文章分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於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魯迅為小說集《吶喊》設計的封面||一張無需多說的圖||1912年魯迅繪畫作品|但是,他最早的科班,也不是醫學,而是地質,而且:貫穿他的一生,他都沒離開科學和科普事業。在人生的晚年,他甚至再三叮囑後世的文學騷年:「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 實際上,「理工男」「科學家」,本就是魯迅人生中的真實一面。
  • 花盆裡有蜈蚣怎麼辦
    花草苗木一旦在花盆裡種得久了,常施用有機肥或是腐殖質等,土裡就很可能長有一定數量的各種蟲子,會引來蜈蚣攝食或安家。蜈蚣可能誤傷人,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因此,發現花盆裡有蜈蚣出沒,就一定要及時施藥驅趕或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