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性格,有時候取決於這個城市的歷史或是人情,新城如深圳,探索百年的歷史是不可能了,但在一些老城如北京,它的歷史就像是一本十分厚重的書,所發生的事,所生活在這裡的人,統統被記錄下來,讓人翻閱起來十分有滋味。今天我們來到的這裡,是與京城迥然不同的風格,它在水鄉中,精緻而又秀美,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為這座城市塗抹上一層又一層的筆墨痕跡,這就是紹興。除了味道濃厚的黃酒,文化的味道同樣深厚,是許多文人大家的故鄉。
紹興的書聖故裡被劃分為主要的歷史街區,背靠蕺山,在山南的古民居中顯得很是獨特,總面積大概有0.8平方公裡左右。這個街區前臨街後臨河,十分有水鄉寧靜柔和的特色。蕺山上有一座書院,這座書院的後邊還佇立著一支形似毛筆的塔,名曰文筆塔。攀登到塔上就能將整個紹興城的風景盡收眼底,新城區的高樓大廈一座連著一座,老城區低樓黑瓦白牆,在這些建築之中,散布著許多值得探索的古蹟,就如同戒珠寺、題扇橋等等。
在蕺山腳下就是王羲之曾經生活的地方了,題名「戒珠寺」,這寺的由來還有個典故:當年王羲之很喜歡收藏把玩珠寶,一日他正在前廳欣賞他剛剛得到的一顆上等珠石,有一僧人前來拜訪他,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找他,他便先讓僧人去房內,自己去前廳會客,珠子也順手放在桌子上。不料等他回來珠子卻不見了,王羲之疑心是僧人偷藏起來,雖然並未明說,話語眼神已經帶有鄙視的意思了,僧人覺得十分委屈,回去沒幾天竟然抑鬱而死,又過了幾天,王羲之家的鵝也不明死了,剖腹一看,那珠子竟然就在鵝腹中,他十分後悔那樣對待僧人,便發誓以後戒掉這些珠石一類,這座寺便得名「戒珠寺」。歷史的真相當然無從考證,誰也不好說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還是當地人們口傳的,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了解到了王羲之做人優良的品格。在院子裡,我們還可以看到當年書聖浣筆的墨池,也就是我們小時候都讀過的那個故事:兒時的王羲之沉迷書法,經常到家門口的一方小池塘中洗筆,久而久之這池塘中的水竟然被染成墨色,可見王羲之練習之勤奮。
繼續向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了,蔡先生就是在這裡度過了他的孩童和少年時期。這座建築很有一些明清時建築特色,為三進結構,坐北朝南。在廳內中心擺放著一座蔡先生半身塑像,之間他的目光和藹又十分堅定,正如他的品行和一生的軌跡,為我國近代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
離開這裡,我們下一站來到的是西小河街區,這裡比起別的地方的人來人往,似乎更多了幾分寧靜的讀書之氣,像是走進了誰家的私塾似的,有時候也常見到附近學校組織學生們到這裡遊學,因為王陽明紀念館就在這裡,這個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早有耳聞的思想家也是出生自紹興,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深遠。所以吸引許多教育者和學生前來參觀。
最後我們要參觀的地方,也是很多來這裡旅遊的人必去的地方,那就是魯迅紀念館。在我們中學時代學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們早就知道他出生在紹興,也許是因為這裡文化深厚的水土撫育了這樣一位文學巨匠,而他又用文字將他的家鄉描述給我們。這座紀念館既有當地的特色,又結合了一些現代化的風格,因為當地部門的妥善保護和發展,在這裡我們不僅能親自看看那些出現在魯迅先生筆下的地方,像是最有名的三味書屋、百草園、還有那被他刻上「早」字的書桌,看著這裡的桌椅擺設,我們仿佛都像是回到了先生那個年代,與他站在一起,看看百草園裡的桑葚、或是在雪地裡逮一隻麻雀,再或是能見一見阿長,聽她講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周家的新臺門、土谷祠等,讓我們對這個只能在文字中相識的憂國憂民的文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紹興以它獨特的傳承千年的人文風情佇立在這方土地上,它的靜謐,它的厚重,它每一條小巷中都像是藏著歷史久遠的故事,讓這座城市的形象愈發的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