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孩童世界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2021-01-09 少禾君

魯迅先生的小說向來評價是最高的,可是近年來常常有一種論調,在學生課本中去魯迅化,因為很多人認為魯迅現實的文字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了,又有人說先生的文字過於尖刻和激烈了,所以不符合中、小學生去閱讀和分析。

可是,我倒是覺得此論調大錯特錯,先生小說中刻畫的人物雖然經歷了不同的年代,卻依然有著其生命力,比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他們不都活生生地在我們身邊嗎?也許很多時候我們就成為了先生小說中的人物。

魯迅小說《傷逝》,對於婚姻中的你我依然有著啟迪和教育的作用,進入了一段婚姻,我們要不斷成長,才能經營好一段婚姻。

先生的文字有時確實就像一把利劍,刺向敵人的利劍,但是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同樣,魯迅的小說中依然是有著溫馨的畫面,比如《一件小事》,《藤野先生》,讀完後令我們莫名感動。

其實,我更喜歡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短短的文字卻寫出了孩童世界的美好和純真,進入了成人世界後,我們感受到了太多的世態炎涼,太多的勾心鬥角,令我們失去了曾經最純真的笑容。

可是在讀了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找到了久違的快樂,尋覓到了一份難得的童心、童真、童趣。

01童心

魯迅講述了從小在三味書屋中念私塾的場景,因為平時聽說有種叫「怪哉」的蟲子,據說這種蟲子是冤氣所化,用酒一澆便消逝了。年幼的先生充滿了好奇心,覺得甚是有趣,於是前去詢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其實,私塾先生並非不知道這個問題,而是覺得這種論調都是旁門論調,學了無益,對於今後升學無益,對於今後的仕途更是沒有任何益處和幫助,於是頗為生氣地打斷了魯迅的問話。

回想起我們自己的童年時期,也是充滿了各種好奇心,對於周圍的所見所聞都感到新奇和有趣,可是常常會大人無視,因為在他們的眼裡,這些都是無用的東西,不僅無用,而且還浪費時間。

豈止,他們抹殺了一顆童心,一顆有著探知欲望的童心,也許在經過許多次的斥責後,我們慢慢明白了,不該問的少問,大人說的都是有道理的,都是為我們好。

老師說的答案都是標準答案,自己不要隨便創作發明,於是我們慢慢失去了童心,我們對於新事物失去了興趣,因為這些與我無關,與我無益,我們都成大人想成為的他們。但是卻少了一份純真的自我。

魯迅在文章後面說了這麼一句話:

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這其中飽含了魯迅先生的失望之情,還隱約透露了不滿之意和無可奈何的嘆息,人生就是如此,周而復始,純真的童心慢慢被扼殺了,但是卻不自知。

也許以為人長大了,就該如此,於是我們變得世故了,沒有當初的那份童心。

02童真

回想起孩童時期,我們總是那麼天真無邪,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是那麼新奇有趣。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幼年的魯迅聽到長媽媽說的這個故事,並且告訴他,如果有陌生的聲音叫名字,千萬不可答應,想必當時是深信不疑的。

而且成年後,依然記憶猶新,可見,魯迅先生是懷念孩童時期的那種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生活,雖然長媽媽講的那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並沒有多少生動和曲折,但是在魯迅的孩童世界中卻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其實就是難能可貴的童真。

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了許多事情,有了一定的閱歷後,我們內心的那點童真已經全部被世俗中的人和事消耗殆盡了。

魯迅後面的這句話意味深長,他說總還沒有得到過,說明他孩童時期一直對於長媽媽的故事堅信不疑,而且還有點心心念念地盼望著,希望能夠見到傳說中的美女蛇。

可是長大後,他發現,原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先生的字裡行間中帶著一聲悠悠的嘆息。背後透露出他進入陌生城市後,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遭到了許多冷漠和各種爾虞我詐之後,他終於明白了,神話故事都是一種美好的意願,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也許,長大後,我們便失去了那份童真。

03童趣

讀著先生的這篇短文,總不免會啞然失笑,魯迅先生和小夥伴的各種頑皮躍然紙上,百草園那些稀疏平常的場景: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蟬在樹葉裡長吟,黃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這不僅是先生眼中的樂園,連我們讀來,也感覺身臨其境,甚是有趣。

就連私塾老師上課的三味書屋,本應該是充滿了學究之氣的地方,因為有著一群可愛的小夥伴,也變得妙趣橫生了。

他們趁老師讀書入迷之時,在下面做小動作,有的小夥伴用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魯迅先生則在下面畫畫,把小說的繡像描出來,還畫了好幾冊。

這裡處處都透著一種童趣,連我們如今讀來,也覺得親切中透著趣味。

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可是,後來院子被轉賣了,而且後來再見時,院子中長了野草,先生心中自然是感概萬分的,曾經兒時的樂園,後來都破敗不已了。

其實,這也是一種暗喻,魯迅先生感慨的不僅僅是樂園的一去不復返,更是感嘆曾經美好的童趣已經不復存在,只存在了記憶深處。

也許是長大後,我們忙於生計,每天奔走在忙碌的人群中,已經無暇去靜下來,做一些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情。

而童年的我們,從來不會顧忌是不是應該做,不應該做,而是率性而為,多了一份童趣。可是成年世界,這一切早了無蹤影。即便是有了閒暇之時,可能也早就沒有了那份心境,心老了,自然多了一份暮氣。

童趣難覓。

04結語:

其實,如今再拿起魯迅先生的小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再次從中體味到那種難得的童心、童真、童趣,有時候,我們為了柴米油鹽而辛苦奔波,卻忘記了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風景。

忘記了曾經為何而出去,小時候的我們總是盼望著長大,這樣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可是長大後,卻發現,其實成人世界中有著更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其實,有時候,我們不如放慢腳步,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有趣的事情上,做一些一直想做卻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又何樂不為呢?也許這樣,我們才可以感受到一些久違的感覺。

相關焦點

  • 造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也許你可以去百草園聽蟋蟀們唱歌,看看何首烏的藤有多壯實;或者你可以到三味書屋去拜拜孔子,看看八仙桌上的戒尺;鹹亨酒店裡還有溫熱的清酒,你可以摸出幾枚硬幣喝上一碗;一條小河流經魯迅故居門口,河上飄著一艘艘烏篷船,它們可以載著你去看社戲。魯迅故裡保留了許多魯迅時代的生活場景,讓你猶如走進了三維世界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裡是解讀魯迅的最好場所,現在成了浙江的「鎮城之寶」。
  • 2014年教師招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範圍。三、查預習。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後釋詞。
  • 繪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現舊日情懷
    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德語,再見的意思,可讀作adei),我的蟋蟀們! 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華語  秋日的午後,陽光暖暖的,很舒服。走在多倫路文化街上,再一次來到魯迅先生的塑像前。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內容全解
    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百草園」「三味書屋」點明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從……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園」在前,「三味書屋」在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很明顯就是把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內容。全文敘寫了作者童年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閱讀練習
    4、(5分)第2段中,作者描寫在百草園中有哪些遊戲?(每個不多於5個字)5、(2分)「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表現了我怎樣的心理?6、(2分)第4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7、(2分)如何理解「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這句話?
  • 2014年教師招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教學重點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教學難點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此類題材的名篇。介紹魯迅生平簡歷。介紹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散文,寫於1926年,當時作者45歲。他在《小引》中寫道:「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初中的時候,我們學了魯迅的一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用優美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其幼年時期趣事,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回憶。百草園顧名思義就是長滿雜草的園子,雖然荒涼,但卻是兒時魯迅的樂園。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是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鑑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
  • 閱讀悅青春 | 陳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今日朗讀者——陳瑤   為大家帶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書名: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朗讀原文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長的草裡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裡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 2019中考語文名著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表達對百草園的依依不捨之情。B、修辭:排比、擬人、反覆。   6、寫三味書屋生活:A、肅穆氣氛。B、問問題老師不答。C、不允許遊玩。D、讀難理解的古文。E、因內容枯燥學生上課搞小動作。   7、中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王羲之的墨池,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紹興傳承的是文人情懷
    攀登到塔上就能將整個紹興城的風景盡收眼底,新城區的高樓大廈一座連著一座,老城區低樓黑瓦白牆,在這些建築之中,散布著許多值得探索的古蹟,就如同戒珠寺、題扇橋等等。歷史的真相當然無從考證,誰也不好說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還是當地人們口傳的,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了解到了王羲之做人優良的品格。在院子裡,我們還可以看到當年書聖浣筆的墨池,也就是我們小時候都讀過的那個故事:兒時的王羲之沉迷書法,經常到家門口的一方小池塘中洗筆,久而久之這池塘中的水竟然被染成墨色,可見王羲之練習之勤奮。
  •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談談讀寫結合
    可見,「寫作文」和「周樹人」都是令廣大中學生非常頭疼的問題。之所以怕,是因為覺得難,又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克服這個「難」。今天我要從這「三怕」中的「兩怕」出發,將「寫作文」和「周樹人」結合起來,談談作文寫不好該怎麼辦。要想寫好作文,一個最常規的思路就是要讀寫結合。讀是輸入,寫是輸出,輸入是為了輸出,讀是為了寫。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月升王國,在電影中尋找色彩美學,感受唯美與童真
    經典的安德森氏復古色調,對稱的畫面,暖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不少場景都有許多可愛童趣的細節。這是一部看起來非常舒心、輕鬆又可愛的「童話」電影,橘紅色的田園式房屋、金色的麥田、少女的裙擺、奔跑的孩童等,種種美好的場面都蘊藏著對童真的熱愛和對純美愛情的執著。
  • "百草園"現身魯迅公園 可近距離了解多種中藥植物
    何首烏  東方網4月19日消息:還記得魯迅先生寫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嗎?文中有這樣的片段:「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文中提到的何首烏、桑椹、木蓮等都是可以入藥的中藥材。你知道它們是怎麼生長的嗎?虹口區有了一個專門種植中藥的基地,昨天,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藥種植基地「百草園」在魯迅公園落成揭幕。
  • 斯凱奇全新聯名款釋出 多款兒童新品喚醒純真童趣
    本季斯凱奇即將推出的一系列兒童冬季新品以打破常規的方式把童心、童趣混搭,用屬於孩子的態度將品質、顏值、潮流與話題性呈現於的新生代父母面前。其中,妙趣十足的明星同款也將同步發售,吳尊攜家庭成員一起,在新年之際為大家送上童真趣味又不失時髦感的親子服飾。
  • 眾星集結 開啟暑期童趣嘉年華
    遊戲是童心最直接的表現。在7月10日的「動畫,你早!」推介盛典開始前,一場盛大的動畫嘉年華派對就將開始為童真、童趣預熱。參加的小朋友將通過領到的問題卡組合成尋寶的線索鏈,回答問題,贏得大獎;而在「尋寶探秘」的過程中,小朋友和家長也將穿梭在五花八門的展臺中和每部在暑期檔出現的國產動畫進行歡樂互動。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平心而論,今天的兒童詩歌教育更多是結合應試教育的古詩詞背誦,一定程度上缺少對現當代兒童詩和兒歌的關注。兒童詩創作如今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需要教育工作者、詩人、評論家以及翻譯家、出版人的關注和深入研究。《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表示,要為中國詩歌尋找童心,童心就是詩歌的初心。在傳統詩學裡,「童心說」、赤子之心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當代詩歌回到初心,向童心學習,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