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小說向來評價是最高的,可是近年來常常有一種論調,在學生課本中去魯迅化,因為很多人認為魯迅現實的文字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了,又有人說先生的文字過於尖刻和激烈了,所以不符合中、小學生去閱讀和分析。
可是,我倒是覺得此論調大錯特錯,先生小說中刻畫的人物雖然經歷了不同的年代,卻依然有著其生命力,比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他們不都活生生地在我們身邊嗎?也許很多時候我們就成為了先生小說中的人物。
魯迅小說《傷逝》,對於婚姻中的你我依然有著啟迪和教育的作用,進入了一段婚姻,我們要不斷成長,才能經營好一段婚姻。
先生的文字有時確實就像一把利劍,刺向敵人的利劍,但是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同樣,魯迅的小說中依然是有著溫馨的畫面,比如《一件小事》,《藤野先生》,讀完後令我們莫名感動。
其實,我更喜歡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短短的文字卻寫出了孩童世界的美好和純真,進入了成人世界後,我們感受到了太多的世態炎涼,太多的勾心鬥角,令我們失去了曾經最純真的笑容。
可是在讀了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找到了久違的快樂,尋覓到了一份難得的童心、童真、童趣。
01童心
魯迅講述了從小在三味書屋中念私塾的場景,因為平時聽說有種叫「怪哉」的蟲子,據說這種蟲子是冤氣所化,用酒一澆便消逝了。年幼的先生充滿了好奇心,覺得甚是有趣,於是前去詢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其實,私塾先生並非不知道這個問題,而是覺得這種論調都是旁門論調,學了無益,對於今後升學無益,對於今後的仕途更是沒有任何益處和幫助,於是頗為生氣地打斷了魯迅的問話。
回想起我們自己的童年時期,也是充滿了各種好奇心,對於周圍的所見所聞都感到新奇和有趣,可是常常會大人無視,因為在他們的眼裡,這些都是無用的東西,不僅無用,而且還浪費時間。
豈止,他們抹殺了一顆童心,一顆有著探知欲望的童心,也許在經過許多次的斥責後,我們慢慢明白了,不該問的少問,大人說的都是有道理的,都是為我們好。
老師說的答案都是標準答案,自己不要隨便創作發明,於是我們慢慢失去了童心,我們對於新事物失去了興趣,因為這些與我無關,與我無益,我們都成大人想成為的他們。但是卻少了一份純真的自我。
魯迅在文章後面說了這麼一句話:
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這其中飽含了魯迅先生的失望之情,還隱約透露了不滿之意和無可奈何的嘆息,人生就是如此,周而復始,純真的童心慢慢被扼殺了,但是卻不自知。
也許以為人長大了,就該如此,於是我們變得世故了,沒有當初的那份童心。
02童真
回想起孩童時期,我們總是那麼天真無邪,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是那麼新奇有趣。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幼年的魯迅聽到長媽媽說的這個故事,並且告訴他,如果有陌生的聲音叫名字,千萬不可答應,想必當時是深信不疑的。
而且成年後,依然記憶猶新,可見,魯迅先生是懷念孩童時期的那種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生活,雖然長媽媽講的那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並沒有多少生動和曲折,但是在魯迅的孩童世界中卻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其實就是難能可貴的童真。
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了許多事情,有了一定的閱歷後,我們內心的那點童真已經全部被世俗中的人和事消耗殆盡了。
魯迅後面的這句話意味深長,他說總還沒有得到過,說明他孩童時期一直對於長媽媽的故事堅信不疑,而且還有點心心念念地盼望著,希望能夠見到傳說中的美女蛇。
可是長大後,他發現,原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先生的字裡行間中帶著一聲悠悠的嘆息。背後透露出他進入陌生城市後,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遭到了許多冷漠和各種爾虞我詐之後,他終於明白了,神話故事都是一種美好的意願,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也許,長大後,我們便失去了那份童真。
03童趣
讀著先生的這篇短文,總不免會啞然失笑,魯迅先生和小夥伴的各種頑皮躍然紙上,百草園那些稀疏平常的場景: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蟬在樹葉裡長吟,黃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這不僅是先生眼中的樂園,連我們讀來,也感覺身臨其境,甚是有趣。
就連私塾老師上課的三味書屋,本應該是充滿了學究之氣的地方,因為有著一群可愛的小夥伴,也變得妙趣橫生了。
他們趁老師讀書入迷之時,在下面做小動作,有的小夥伴用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魯迅先生則在下面畫畫,把小說的繡像描出來,還畫了好幾冊。
這裡處處都透著一種童趣,連我們如今讀來,也覺得親切中透著趣味。
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可是,後來院子被轉賣了,而且後來再見時,院子中長了野草,先生心中自然是感概萬分的,曾經兒時的樂園,後來都破敗不已了。
其實,這也是一種暗喻,魯迅先生感慨的不僅僅是樂園的一去不復返,更是感嘆曾經美好的童趣已經不復存在,只存在了記憶深處。
也許是長大後,我們忙於生計,每天奔走在忙碌的人群中,已經無暇去靜下來,做一些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情。
而童年的我們,從來不會顧忌是不是應該做,不應該做,而是率性而為,多了一份童趣。可是成年世界,這一切早了無蹤影。即便是有了閒暇之時,可能也早就沒有了那份心境,心老了,自然多了一份暮氣。
童趣難覓。
04結語:
其實,如今再拿起魯迅先生的小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再次從中體味到那種難得的童心、童真、童趣,有時候,我們為了柴米油鹽而辛苦奔波,卻忘記了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風景。
忘記了曾經為何而出去,小時候的我們總是盼望著長大,這樣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可是長大後,卻發現,其實成人世界中有著更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其實,有時候,我們不如放慢腳步,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有趣的事情上,做一些一直想做卻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又何樂不為呢?也許這樣,我們才可以感受到一些久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