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授姜宇輝:我不覺得文學有啥希望,還是拍電影吧

2020-12-03 騰訊網

今天的哲學家在讀什麼?答案肯定不是文學。在這場風格炸裂的對話中,姜宇輝透露了最生動展現網絡時代哲學思維的著作,又吐槽了幾本膚淺浮誇的網紅教授暢銷書,並放話:「我不覺得文學有啥希望,還是拍電影吧。」

姜宇輝,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碩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學者」,法國哲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法國哲學與藝術哲學。專著有《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與《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譯著有《千高原》與《普魯斯特與符號》。

1. 最近在讀的是哪本書?

我們這個職業,就一直要讀書。所以只能說最近一周集中在讀的書,應該還是彼得·霍爾沃德(Peter Hallward)的《逾越此世:德勒茲與創造的哲學》(Out of This World: Deleuz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reation)。這本書是非常罕見的能夠對德勒茲哲學中的觀念論(idealism)進行徹底反思的著作,極為偏激,但也至為銳利。在當下一大批德勒茲主義的擁躉之中,尤其凸顯出清醒的品格。

Out of This World Out of This World: Deleuz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reation

作者:Peter Hallward

版本:Verso 2006年8月

2. 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

毫無疑問是《千高原》。這麼說可能有點矯情(書評君註:《千高原》譯者在此),但確實是實話。這書就像是案頭的工具書,就一直要去翻要去用。《千高原》是最生動的網絡時代的哲學思維,最成功的全球化的哲學產業。這本書是我的研究起點,如今也是我嘗試超越(背叛)德勒茲的重要契機。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

作者:(法)費利克斯·加塔利 / (法)吉爾·德勒茲

譯者:姜宇輝

版本:上海書店 2010年12月

3. 今年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是哪本?

肯定是列維納斯的《總體與無限》。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幾乎直接改變了我的哲學思路。書中一個個毀滅性的論題和概念,直接為後人類時代提供了最為激烈的思想能量。當然前提是你不把列維納斯降格為一個猶太拉比,而是真正提升為一個勇敢挑戰整個西方形上學傳統的思想鬥士。

《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

作者:(法)列維納斯

譯者:朱剛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本書是著名現象學家列維納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對現象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本書中,列維納斯把西方傳統的存在論哲學視作一種總體哲學。這種哲學以作為總體的存在為最終的意義來源,抹殺作為個體的個人的意義與價值,充滿了對於他者的暴力。

4. 你床頭現在放著哪些書?

我睡前只看手機。

5. 最欣賞的作家有哪些?

如果你指的是文學家的話,那就只有兩個,莎士比亞和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

威廉·吉布森,美國科幻小說家,被稱作賽博朋克運動之父。代表作有《神經漫遊者》《舊金山》三部曲等。《黑客帝國》《雲圖》導演卓沃斯基姐弟自稱「我們是威廉·吉布森的狂熱粉絲。」

6. 最期待出新作品的作家是哪些?

當然是威廉·吉布森每年一本的新書。唯一一個能邁出一步看清當下的小說家。不過吉布森的新書我都預定半年了,但還是沒出來……

7.最想寫出怎樣的一本書?大致會怎樣去構思這本書?

從去年開始一直在寫一本書《無生成的影像》(Image without Becoming),其中真正找到了超越濫俗的德勒茲主義的道路。列維納斯對陌異未來的啟示,後人類主義的斷裂主題,晚近科幻電影的衝擊,是我的三大啟示。目前全書已接近完成。在這本書裡,我真正找到了哲學的現實感。這個很重要。

8.今年最失望的書有哪本/哪些?為什麼?

就是歐陸一大批被捧紅的所謂哲學新銳的著作。尤其是馬庫斯·加布裡埃爾(Markus Gabriel)的《世界為何不存在》和特裡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的兩本近作。徹底失望。全無新意。加布那本《世界為何不存在》就是一哲學科普讀物,本來還期待他能在思辨實在論方向上有所創意的推進,但至少這本完全就是一個廣播稿的水準。當然,沒讀過他另外幾本,尤其是《論德國古典哲學》那本,或許還是有過人之處,畢竟據傳是德國最年輕哲學教授。

Why the World Does Not Exist

作者:Markus Gabriel

版本:Polity 2015年6月

加西亞一直都很期待,但連著讀了他的《我們》和《一種強度生命》,都沒有看出任何新鮮的見解。尤其是「強度生命」這個概念,本來是極為銳利的視角,因為對生命的批判亦是晚近歐陸思想的一個重點。但他在書裡既沒有歷史的脈絡(跟義大利一些哲學家相比),也沒有批判的視角(跟Eugene Thacker相比)。而且最後繞了一圈還是要回到德勒茲的生命論,那還折騰什麼?

9.今年最被高估的書有哪本/哪些?

不知道《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算不算今年的。我只知道這兩本夠得上「簡史」這個題目,其他的都配不上。

書評君:《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是前兩年出的,2018年出了一本尤瓦爾·赫拉利的《今日簡史》,號稱「簡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今日簡史》提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科技顛覆、生態崩潰和核戰爭三大挑戰。「國家」這一身份認同已不足以應對今天的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解決全球性問題。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正在顛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分配方式,數據成為最重要的資源。

《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

作者:(以)尤瓦爾·赫拉利

譯者:林俊宏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8月

《今日簡史》果然還是一副網紅教授的膚淺浮誇的造作之風啊。[偷笑][偷笑]

10.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福柯的所有著作,無需解釋。

11.最想邀請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不要來家裡。去星巴克就好。

12.最近讀到什麼文章/觀點讓你記憶猶新?

克萊爾·科爾布魯克(Claire Colebrook)最近在academia(美國一個學術性社交網站)上面傳了一篇文章《一切生命都是人造生命》(「All life is artificial life」),光這個題目就足以繞梁三日了。

13.在不知名寫作者裡,有哪些人特別值得推薦給大家?

如果僅僅以「知名」來衡量的話,那我覺得幾乎就沒有什麼可推薦的。

14.你自己的著作裡,最滿意的作品是哪本?

有一個公式化的回答,但永遠是對的:下一本。

15.你自己的著作裡,最遺憾的作品是哪本?

應該是《畫與真》,無論是梅洛-龐蒂還是山水畫,其實都本應該跟我沒有任何關係。這本書也證明,情懷跟思想是兩回事。真正的思想本應該如箭如刃,有直指人心,摧枯拉朽的力量。別的都次要。

《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

作者:姜宇輝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

畫與真,既是梅洛-龐蒂自塞尚畫作中挖掘出的深奧主題,亦是探索肉身本體論及藝術哲學的一條貫通線索。在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意境中,現象學美學又得到了新的升華,獲致了別樣的韻味。思與畫的互詮,最終意在喚醒心靈對山水和大地的歸依與敬畏。

16.如果讓你做一份文學刊物的執行主編,你想做什麼類型的刊物?

我不覺得文學有啥希望。還是拍電影吧。

17.你一般選擇什麼樣的環境閱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8.如果讓你現在給新京報文化頻道寫一篇文章,題材和體裁不限,你可能會寫什麼?

何為「當下的哲學」。化用福柯的一句話,當你讀到這樣的哲學之時,就能清楚感覺到腳下大地的震顫。

19.有人說未來文學會消亡,你認同嗎?

現在還有文學?

20.2018年去世的文化名人裡,哪位離世讓你最難過?

這個問題只能切身地來談。對於我,最惋惜的當然是小紅莓的主唱。這個團就是我的青春。

作者:姜宇輝 採訪:董牧孜 編輯:董牧孜、風小楊 校對:吳興發

相關焦點

  • 姜宇輝:假若媒介永生—— 「生態電影」與「以物觀物」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學院副院長劉智海主持人(周佳鸝):接下來進入今天講座的部分,今天講座的嘉賓是姜宇輝老師。姜宇輝老師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博導。姜老師主要研究方向是法國哲學和藝術哲學,他翻譯了法學哲學家德勒茲最著名的學術著作《千高原》,他自己有非常多的學術專著出版。
  • ...是我公然對抗的一次,之後我跟世界格格不入,覺得不想拍電影了
    可我就覺得讓蒙古族說普通話我接受不了。可能觀眾看起來會比較晦澀吃力,但我不管,我當時就覺得,試試。 拍完《獵場札撒》之後,我覺得我突然喜歡上魔幻現實主義了,看了很多文學作品。後來碰到《盜馬賊》作者,就一塊拍電影了。 拍這兩部電影之前,我都跟廠裡的領導說我需要攝影機,需要去草原生活一個月。
  • 電影與文學背後的故事
    無論是電影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這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合作。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是文學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還是電影促成了文學的偉大,已經無法分辨。我們見過各種從文學改編為電影的成功模式,也見過電影成功之後,把電影劇本變成文學的,電影文學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互相參照,互相影響,卻各自獨立完成,有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門類還互相敵視。
  • 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在這個「文學-泛政治化中的政治」形成的二元結構裡,文學還是那個清高的幻象。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還體現在政治哲學、權力分析對於文學研究的全面入侵。友X說學科間存在等級序列,哲學是最上層(其中又以政治哲學尤高),生產出來的理論向下流淌到社會學、文學、藝術史學等等不一而足的其他下級學科。W老師、L老師都說理論作為工具的種種不匹配和弊端。
  • 電影與文學:親密無間的合作又互為鏡像
    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是文學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還是電影促成了文學的偉大,已經無法分辨。我們見過各種從文學改編為電影的成功模式,也見過電影成功之後,把電影劇本變成文學的,電影文學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互相參照,互相影響,卻各自獨立完成,有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門類還互相敵視。希區柯克有個狡猾的理論,只有二流的文學才能改編為一流的電影。
  • 好萊塢導演卡梅隆想拍《三體》電影,劉慈欣:我覺得你們拍不出來
    之前,為了宣傳電影《阿麗塔》,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來到國內出席活動,當時《三體》的作者劉慈欣也參加了。活動期間,卡梅隆多次暗示劉慈欣把《三體》的電影版權交給自己,並且很有信心將他拍成6部。當時卡梅隆非常得意地說:「我知道《三體》有很多的粉絲,但如果在美國這本書銷售量猛增的話,那可能就是因為我把它推薦給了大家。」但是劉慈欣似乎並不給「面子」,明裡暗裡的拒絕了卡梅隆的提議,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覺得,好萊塢是拍不出《三體》電影的。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我可能有一點悲觀主義吧,這是一種本能。記得我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覺得悲傷的情緒一下子湧上來。別的小朋友在那兒玩,我跑到幼兒園圍著的木柵欄牆邊,攀著那個地方往天際看,那種極大的惆悵、悲涼感現在還記得。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那樣,所以,這種氣質可能是與生俱來的。
  • 田壯壯:我年齡確實大了,但還是得為電影鞠躬盡瘁
    可是從事電影職業,卻並非田壯壯的「第一志願」,「我們家是特別不希望我做電影,我小時候想過很多志願:解放軍、工程師、科學家,唯獨沒有想過做電影人,而且我媽經常跟我說你的鼻子長得有點塌,當不了演員,所以我從小沒有這個愛好。我覺得我是一個特別幸運的人,生在了一個電影家庭裡,雖然幾乎也沒想過能做電影,但後來最終還是走到電影裡來了,然後一做就做了40多年。」
  • 《盜夢空間》影評:究竟是科幻電影還是哲學電影?
    夢境和現實又有什麼區別,在夢境中改變人的意思,在夢中塑造世界,讓人分不清是夢還是記憶,這是一部燒腦的大片,由我最喜歡的好萊塢明星小李子演的這部電影就是盜夢空間,他的導演是諾蘭,很有自己風格的導演,他拍的電影,我們可以看出他很喜歡多條線索交叉發展、多個敘述者共同敘述、倒敘。這就很厲害,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一旦一點點的小問題沒處理好,就是全盤皆輸的概念。但是拍好了就是完美佳作。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可見,哲學不但不高冷,反而相當接地氣,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也許你會問,那學了哲學有什麼好處嗎?所以,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千萬不要短視,不要覺得學完哲學,我馬上就可以買房買車了。如果是抱著那種目的的話,我相信,我們看任何一本哲學書都會非常非常非常失望,因為它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實際的好處。然而,哲學對我們的影響是終生的。
  • 馮小寧:這一生都不拍汶川地震的電影 我受不了
    馮小寧:我們晚上大家都在聯播中開始看了,從那個時候我相信所有的中國人都離不開電視了。在電視機前頭越看越難受,希望到現場去做,我說我們不能總在這兒掉眼淚,我們總是每一個人都是希望能夠盡一份力,每一個中國人當時都有這個心理,都希望能盡一份力。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有很多志願者都自己從千裡迢迢地趕到那個地方去,我忽然覺得我幹嘛不去?我完全可以去。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安然離世,他希望用...
    朱振武介紹,鄭克魯是在一個月前到醫院檢查,發現身體有很多毛病,不僅心衰,而且肝膽都不好。面對醫院規定的住院要求,鄭克魯樂觀面對,從未覺得是多大事情。「他將生死看得很淡,生前就留下遺言說,不需要開追悼會,不需要遺體告別儀式,簡簡單單最好了。」朱振武說,在去世前一天的下午,他頭腦清醒,精神很好,希望夫人回去好好休息。但誰也沒想到,第二天他就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盜夢者」諾蘭專訪:我不想以中立的態度拍電影
    拍攝那天,正好投資人來探班,當時就站在我的身後。我們拍完了一幕,我覺得效果還不錯,而且當時要想再拍一段時間已經不允許了。我問蓋,他對這幕是否滿意。他回答說,「不,我們應該再拍一遍。」當時我真是有點手足無措。我是應該滿足他的要求再拍一次?還是應該根據進度,直接拍下一幕?或者我們堅持繼續拍攝,而蓋也會因為他的職業精神而繼續拍下去?最終,我還是讓他再拍了一遍,而這一遍正是最後成片時所用的那版。
  • 劉慈欣謝絕卡梅隆邀請,好萊塢電影很好,但《三體》最好中國人拍
    要知道能被卡梅隆大導演看上的作品那已經是極高的讚譽了,能夠進入好萊塢這個大片製作基地那更是許多導演、編輯都夢寐以求的機會,但劉慈欣最終還是很有禮貌的拒絕了,這是為什麼呢?後來在上海的一次機會中,劉慈欣對於「《三體》為什麼不能給好萊塢拍?」這個問題給與了回應,他提出了兩個理由。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但是它的主題很宏大,內容也很厚實。
  • 作家殘雪:對中國文壇不抱什麼希望 也懶得評價
    我記得我十四歲還是十幾歲的時候,把《資本論》都通讀過一遍,那個時候也給了我好的影響,打下了基礎。所以我後來搞的那種文學就是跟誰都不一樣了,人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我是那種本色演員,搞幾下子就沒有了。所以還是從小有這種氛圍的,有積累,到一定時候它就以文學的形式爆發出來了。  澎湃新聞:您和您的兄長鄧曉芒為什麼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人選擇做文學,而另一個人選擇哲學?
  • 南哲印象|張生:「他們都富有文學的情味」——也談南大哲學的學術...
    不過,以南大素來的沉穩且不事張揚的作風,我想,即使有動靜也不會太大。但是南大哲學系不僅僅是一個走過了一百年的中國現代大學的哲學系科,更關鍵的是它提供了一種中國現代哲人研究哲學的獨特的路徑,並因之形成了中國現代大學哲學系的一種別具一格的學術風貌。
  • 專訪|陳建斌:好的電影讓我興奮,不好的電影給我勇氣
    我想電影也如此,我們拍完了,得了點什麼獎,但還沒有完,不管這個電影票房如何,一定要見真正的觀眾,才能得到與觀眾的交流,這個才是我想要的東西。」「對我來說,這部電影中學到的東西,是別人拍五部電影才能學到的。我一次全學到了,不管是電影內的事,還是電影外的事。那不是一般人能碰到的。」陳建斌說到這兒,自己都開始呵呵地笑了出來。
  • 卡梅隆想拍,劉慈欣沒同意,國人拍不了《三體》,為何不給好萊塢
    國內拍不了《三體》大電影,為什麼不能交給好萊塢拍?詹姆斯·卡梅隆瘋狂暗示,劉慈欣卻笑而不語。真相,到底是什麼嗎?去年《流浪地球》火了一整年,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結果上映之後超乎預期,電影爆了,影迷驚呼:原來咱們自己也能製作出這麼宏大細膩超級震撼地科幻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