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安然離世,他希望用...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他的名字是和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小仲馬這些大文豪聯繫在一起的,一代代年輕人讀著他的譯作、文學研究專著長大。9月20日晚22時,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

80高齡翻譯完成《雨果全集》

鄭克魯在60餘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共完成1700萬字文學譯著,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他生前留下的最後譯著是去年翻譯完成的《雨果全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那是在他已經步入80歲高齡的時候做的事情,這令我們真的佩服,真的敬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朱振武說。

「在我們大家的記憶中,他從未萎靡不振、從未臥床不起過。」朱振武說,一直到今年6月,鄭先生還在開學術會議,發表演講。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終身教授許鈞聲音哽咽地說,去年底還和鄭先生一起吃飯,他神採奕奕,音容笑貌就在眼前。

朱振武介紹,鄭克魯是在一個月前到醫院檢查,發現身體有很多毛病,不僅心衰,而且肝膽都不好。面對醫院規定的住院要求,鄭克魯樂觀面對,從未覺得是多大事情。「他將生死看得很淡,生前就留下遺言說,不需要開追悼會,不需要遺體告別儀式,簡簡單單最好了。」朱振武說,在去世前一天的下午,他頭腦清醒,精神很好,希望夫人回去好好休息。但誰也沒想到,第二天他就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關於鄭克魯身後的願望,朱振武透露,先生希望用自己的積蓄設立翻譯獎,來激勵更多的人從事文學翻譯。「你給世人留了什麼,你為社會做了什麼,這是鄭先生最想告訴大家的,也是我們繼承他精神財富最重要的一部分。」

翻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譯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如有自認為譯得不錯的地方時,便感到一種快樂;譯完一本書,我覺得了卻自己的一個心願,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使命,所以樂此不疲。」鄭克魯曾經如此說道。

事實上,鄭克魯留下了家喻戶曉的大量譯作,如《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神秘島》《局外人》《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九三年》等等。2018年這些譯著以及其他編著的作品以《鄭克魯文集》的形式與讀者見面。

對此,朱振武評價道:「鄭先生的譯文平實質樸,而非浮華誇飾;他儘量忠實原著的句式和句法等語言特徵,充分發掘其字裡行間的意義、意境、語氣、基調、意蘊和節奏等文學要素。」朱振武認為,鄭先生有一種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境界。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繆伶超回憶,因為參與編輯《第二性》認識了鄭老師,「《第二性》篇幅很長,涉及生物學、心理學、歷史、存在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哲學等多門學科,翻譯難度很大。」她介紹,我國以前只有一個根據英文譯本轉譯過來的中譯本,但是由於英譯本本身刪去15%的內容,且有多處錯譯,所以依據那個版本的中譯本也不太理想。上海譯文出版社買下版權後,鄭克魯不畏艱難,願意翻譯,查證了大量資料,為中國讀者還原了作品的原貌,終於讓讀者能夠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版本。2012年鄭克魯也正是憑藉這本譯作榮獲傅雷翻譯出版獎。

從未炫耀自己出身名門

鄭克魯是近代著名改良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的嫡孫,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1965年的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碩士,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任博士生導師。他在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和教學三方面取得的成績為世人所景仰。

朱振武是鄭克魯帶的第一個博士,他回憶道:「鄭先生雖然幾個門第都很高,但從來都很低調。他總是說自己是上師大的人,很少說自己是北大或者說是社科院的人。」朱振武說,第一次見到鄭先生已是二十七八年前,當時老師50歲左右,風度翩翩,談笑風生,博古通今,「特別是在餐桌上,他什麼都懂,比方怎麼吃蟹,怎麼去洗手。」朱振武回憶,大家都十分羨慕鄭先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但是從未看到或聽到鄭先生炫耀其出身。

許鈞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與鄭克魯相識,後來與鄭克魯同為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他走了後,我心裡很沉重,也很惋惜。」許鈞說,鄭克魯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學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一心翻譯、一心教學、一心撫育人才,他用自己的一生很好闡釋了安心、靜心、專心對學者、對譯者有多麼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鄭克魯在上海師範大學出任中文系主任時打造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至今還是國內同類專業中的佼佼者,他主編的《外國文學史》為高校學生普遍使用。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人物|翻譯家鄭克魯:鑽研一生,他只給自己評「良」
    9月20日,翻譯家鄭克魯先生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那麼溫和寬厚。作為一名法國文學研究學者,他似乎太勤奮了, 筆耕不輟譯著總數1700萬字。他說:「翻譯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譯完一本書,感覺了卻了自己的一份心願,也完成了一項使命。」一盞青燈、一杯淡茶,陪伴鄭老的是法國文學的豐饒世界,他也為此埋首鑽研了近60年。
  • 許淵衝獲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原標題:許淵衝獲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今天代表國際翻譯家聯盟授予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先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 英國翻譯家羅賓:願做陝西文學走向世界的使者
    從渭水之濱到黃土高原,從鄉村原野到繁華都市,從各色美食到民間風俗,他的筆觸遍布陝西各地,記錄了他對中國社會多維度的觀察和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通過大量實地走訪,我親眼見證了陝西的發展變化,並記錄了下來。希望能讓更多的國內外讀者走近陝西、了解陝西。」在新書首發式上羅賓說。英國翻譯家羅賓、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胡宗鋒與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一起。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他將大量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和法文,並將一些重要著作從英、法文翻譯成中文」。  評委會表示,許淵衝的英、法文譯著以及他的英譯中、法譯中著作「有可能影響到的潛在讀者數量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席頒獎典禮的中國譯協代表團團長王剛毅說,許淵衝先生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 文學翻譯家許淵衝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據新華社柏林專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93歲許淵衝獲"北極光"翻譯獎 感言翻譯是享受
    ,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93歲高齡的許淵衝因健康原因未能出席頒獎禮。他在書面發言中說:「從事漢語、英語和法語文學翻譯對我而言是種享受。」   評委會在頒獎詞中說,「我們所處的國際化環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許淵衝教授一直致力於為使用漢語、英語和法語的人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他將大量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和法文,並將一些重要著作從英、法文翻譯成中文」。
  • 30本好書推薦(半個法蘭西文學都被他「扛」到了中國)
    —— 鄭克魯 專業學者能有200萬字的著述和編著問世的話,也足以讓他笑傲同行了,可鄭教授的著述和編著字數是200萬字的10倍!職業翻譯家?職業翻譯家有700萬字的譯著出版的話,也足以博得同行的刮目相看了,然而鄭教授的譯著總字數是1700萬,700萬字僅只是它的一個零頭!
  • 中國文學翻譯亟待告別「粗糙時代」
    本版製圖:張樂   在近日舉行的一場「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上,幾位國外翻譯家毫不留情地用「太差了」、「沙漠」、「怪怪的」等詞語來形容中國當代文學書籍在西方的處境,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羅季奧諾夫很形象地描述了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的「慘狀」:與政治經濟的熱相比,中國文學在俄羅斯不能說是冷的,但至少是涼的。」
  • 曹可凡李敬澤孫甘露陳丹燕佟瑞欣……這些文化界名人都為他發聲
    「我寫文章,發表作品,因為我有話要說,我希望我的筆對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起一點作用。我翻譯外國前輩的作品,也不過是借別人的口講自己的心裡話。所以我只介紹我喜歡的文章。」1922年,18歲的巴金根據英譯本翻譯了俄國作家迦爾洵的小說《信號》,由此開始了延續60年的翻譯工作。
  • 翻譯家趙德明:「拉美文學是朵奇葩」
    趙德明著名西語翻譯家趙德明是拉美文學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最早將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譯者。此前(最好用具體時間,沒有那麼具體,起碼到年份和月份),他接受中國作家網記者的專訪,在訪談中,他向記者娓娓道來與西語文學翻譯的結緣、與巴爾加斯?略薩的友誼以及對拉美文學在中國傳播的看法。
  • 瑞典王儲為翻譯家李之義戴上「北鬥星勳章」
    本報訊昨晚,一場充滿「皇家」意味的戲劇在東方先鋒劇院上演———未來瑞典王位繼承人、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親臨2005斯特林堡在中國系列戲劇活動之一的《父親》的盛大彩排現場,並頒發了「北鬥星勳章」給我國翻譯家李之義先生。
  • 《廢都》英譯本完成 濃厚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
    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透露,他與英國學者羅賓博士歷時三年,悄然完成了40萬字的《廢都》的英文翻譯,爭取今年內出版。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
  • 她22歲嫁老師恩愛53年,離世1年後,82歲丈夫再娶28歲嬌妻
    而小編今天說的這個人,22歲嫁給自己的恩師,恩愛53年,髮妻離世僅一年,82歲的丈夫再娶28歲的嬌妻。 他就是楊振寧的髮妻杜致禮,1927年出生於軍人家庭,小時候的她酷愛文學和音樂,父親也是著名的抗日將領杜聿明
  • 重慶大學教授李永毅用一生做「翻譯」 7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斬獲...
    採訪中,採訪團成員們對重慶大學教授李永毅用一生做「翻譯」,7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斬獲魯迅文學翻譯獎的事跡深感敬佩。七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將拉丁文翻譯成漢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在國內尚屬首次。為此,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永毅也因此憑《賀拉斯詩全集:拉中對照詳註本》斬獲了去年的魯迅文學翻譯獎。如今,斬獲魯迅文學翻譯獎後,李永毅更忙了。
  • 國內第一本深海探索譯著《深海探險簡史》問世
    這是國內第一本講述深海探索過程的譯著,它將帶領讀者「重走」深海探索之路。該書的原著為羅伯特·D·巴拉德,他是美國海洋科學家,「鐵達尼號」殘骸發現者,世界上最偉大的海底探險家之一。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2017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希望他能推薦人員翻譯羅伯特·D·巴拉德的《THE ETERNAL DARKNESS——A Personal History of Deep-Sea Exploration》(即譯著《深海探險簡史》)。
  • 如何用1700字,概括一部27萬字的史詩? | 一日一書
    用1700個字概括27萬字《尼伯龍根之歌》王子非常勇敢,力大無窮,曾經殺死過一條惡龍,還用龍血沐浴,血到之處刀槍不入,如同堅甲。只是王子在沐浴時恰巧遇有一片菩提樹葉飄落肩上,因此這一龍血未到之處便成為致他死命的薄弱之處。這位尼德蘭的王子還徵服並且佔有了巨大無比的尼伯龍根寶藏。此外,他又在戰鬥中獲得一頂隱身帽,只要戴上它,不但身體隱而不見,個人的力氣還能增強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