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文章,發表作品,因為我有話要說,我希望我的筆對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起一點作用。我翻譯外國前輩的作品,也不過是借別人的口講自己的心裡話。所以我只介紹我喜歡的文章。」1922年,18歲的巴金根據英譯本翻譯了俄國作家迦爾洵的小說《信號》,由此開始了延續60年的翻譯工作。
相較巴金創作的文學作品,作為翻譯家的巴金的一面,讀者了解得較少。事實上,巴老一生翻譯了數百萬字作品,他對自己的譯文非常看重,直到90歲高齡仍在校訂譯文。他說:「想用我的譯文去打動更多人的心。」他把譯文當作自己的武器之一——「我寫作只是為了戰鬥,當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後的東西進攻,跟封建、專制、壓迫、迷信戰鬥。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揀來的別人的武器戰鬥了一生。」
巴金先生的翻譯風格不屬於「硬譯」,不屬於「死摳」,而是流暢、自然、傳神,富於感情,近於他自己的創作風格,他的譯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巴金先生故去的第15個年頭,我們讀著高爾基的《草原故事》、赫爾岑的《家庭的戲劇》,以及他留下的種種譯著,仍然覺得滿紙滾燙。
疫情防控期間,上海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尚未對遊客開放,一系列雲上活動讓讀者走近巴金和他的精神世界。由巴金故居、可以文化、草鷺文化共同策劃的「初夏有約,共讀巴金經典譯文」活動,邀請來自文學藝術界的李敬澤、孫甘露、曹可凡、佟瑞欣、陳丹燕、羅雪村、王強、胡洪俠、談瀛洲、曹元勇、黃昱寧等11位名家,誦讀巴金先生的譯文選段,讓讀者從世界經典文學和巴金先生優美的譯文中汲取力量,增強重新開展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11位名家均挑選了各自喜愛的巴金譯文,如屠格涅夫暮年深情的文學絕唱——《散文詩》、高爾基記錄俄羅斯文學大師生動面影的《文學寫照》、德國詩意現實主義作家斯託姆的《遲開的薔薇》、美國作家柏克曼被巴金譽為「人類心靈之記錄」的《獄中記》等。朗誦文本選自2019年出版的《巴金譯文集》(第一輯)。
《巴金譯文集》第一輯集結的是巴金從浩瀚世界文庫中拾取的珍珠,體裁涵蓋詩歌、短篇小說、回憶錄等。這些譯著曾多次重印,影響甚廣,是一代代讀者喜愛的世界經典文學佳作。以巴金故居授權的權威版本為底本,每本書均配有巴金珍藏的原版書影、插圖及作家手稿等,譯後記作為附錄編排於書後,為讀者提供延伸閱讀。如屠格涅夫的《木木集》中,有巴金珍藏《木木和地區醫生》英文本書影,巴金珍藏屠格涅夫書影,《木木》俄文版插圖、中譯本書影,巴金《普寧與巴布林》手稿;《散文詩》中,新增最新發現的巴金佚文(《譯後記》兩篇),附屠格涅夫晚年小像、屠格涅夫散文詩《瑪莎》手記、巴金藏日文版《散文詩》、《散文詩》部分中譯本書影。
配合雲上誦讀會,巴金故居挑選了與巴金先生有關的40餘種限量版本著作供讀者挑選,包括市面上已絕跡的獨家毛邊本,如《家》《春》《秋》、《巴金別集》、《回望巴金叢書》、《我的家》、《巴金研究集刊》、《隨想錄》(30周年紀念版);手稿珍藏本,如蕭珊女士譯的屠格涅夫《初戀》手稿本(獨家紅色版)、《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寒夜》手稿珍藏本等;為紀念《寒夜》出版七十周年出版的復刻經典——《寒夜》復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