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巴甫洛夫曾說「:觀察、觀察、再觀察。」小孩子的觀察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當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觀察時,總會表現得比大人還有興趣,經常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經常有「十萬個為什麼」。
比如有歷史以來,所有人包括科學家、生物學家都以為蜜蜂發出的「嗡嗡聲」是高頻率扇動翅膀發出的,直到一11歲的湖北小女孩發現了真相:她發現許多蜜蜂翅膀不動的時候,依然有嗡嗡聲。她,就是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聶利。
聶利決定自己弄個明白,她把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出聲音。她用剪刀剪去它的翅膀,蜜蜂仍然嗡嗡直叫。用放大鏡仔細查找,觀察了一個月,終於在蜜蜂雙翅的根部發現了兩粒比油菜子還小的小黑點。蜜蜂發聲時,小黑點上下鼓動。聶利認為蜜蜂的嗡嗡聲來自它們的振動。
聶利找來一根縫衣針,在前面實驗的基礎上又將刺破小黑點的蜜蜂放在盒子裡仔細觀察,蜜蜂再也沒有發出嗡嗡的聲音。她想,也許是蜜蜂受了刺痛不發聲了吧?也許是蜜蜂沒有飛舞不發聲了吧?於是她又把刺破小黑點的蜜蜂放在蚊帳裡觀察,一連幾個小時,蜜蜂仍不發聲。於是她得出結論:蜜蜂有自己的發聲器官,蜜蜂靠這兩個小黑點發聲。
一年以後,聶利撰寫了一篇科學論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並在2003年第十八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榮獲優秀科技項目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聶利還名列2003年「武漢十大年度人物」。
她的實驗,被叫做「聶利實驗」,那時她不僅得大獎,還陸續接受許多記者採訪,中央電視臺特邀聶利赴京與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等同臺做《小崔說事》專題節目的錄製。雖然也曾辛苦過,但忽然一夜間成了名人,還是讓她很幸福的。她大膽質疑、勇於探究的精神,也鼓勵了很多同齡人。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聶利吃了不少苦頭,也積累了許多動手的經驗。有一次,她在薔薇花上用手捉一隻正在採蜜的蜜蜂,不料這隻蜜蜂狠狠地蜇了她一下,痛得她直流眼淚。在實驗中,她的手指、耳朵、額頭被蜜蜂蟄過好幾次。
隨著實驗取得不了什麼新進展,聶利開始把時間放在學習上,她當年接受採訪時說:「眼前不繼續蜜蜂發聲實驗,是為了把文化成績搞上去,爭取考上重點高中、考上重點大學,在大學裡繼續蜜蜂發聲的實驗。」很多人也告誡聶利,要適應平淡。
聶利自從升入初中後,就沒有任何發明或發現了,似乎與其他學生沒有差別,由科學小新星到平平無奇。我們都知道一個故事叫「江郎才盡,泯然眾人」,但聶利畢竟輝煌過,很多大科學家也不是每年都出成果。如今十多年過去了,聶利應該也近30歲了,一定在默默無聞地工作。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