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為時代作註腳的黑白肖像,是中國攝影最「出圈」的作品【薦書】

2020-12-06 騰訊網

《我們這一代:歷史的語境與肖像》

肖全著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為時代作註腳的黑白肖像

本文2020年8月首發於《中國攝影報》

撰文:馬小呆

攝影:肖全(圖片選自《我們這一代》)

自從大學時期開始對攝影感興趣以來,由同一位攝影師所拍攝的有關中國文化名人的肖像照片,就時不時地在各種場合下冒出來。

三毛、楊麗萍、張藝謀、鞏俐、竇唯、王朔、顧城、崔健、粟憲庭、譚盾……這些每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及他們背後的作品與故事,讓人不得不一次次審視這些作品,並對它們的始作俑者印象深刻、心生好奇,那就是攝影師肖全。

儘管早已知曉肖全的名字,甚至反覆看到那些傳播範圍極為廣泛的經典照片,但我卻一直未曾系統觀看過他的文化人物系列作品,直到終於買下這本十分厚重的攝影畫冊《我們這一代:歷史的語境與肖像》——肖全最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

崔健(搖滾音樂家),成都,1990年3月

易知難(歌唱演員),成都,1990年5月

在中國,肖全是那種極為少有的攝影師——他和他的作品不僅僅活在攝影界或藝術界這個小圈子裡。即使對這些專業領域毫無了解的普通大眾,也或多或少看到過肖全拍攝的文化名人,並可以就此發表一些個人觀點。

肖全得以「出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顯然是源於他對創作主題的選擇。這也從側面佐證了那句攝影創作者時常聽到的話:拍什麼比怎麼拍更重要。

但是,假如只是把肖全的成功「出圈」總結為拍攝了眾多名人,那也未免太過偏頗了,而且還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嫌疑。

三毛(作家),成都,1990年9月

姜文(電影導演),北京,1995年3月

20世紀80年代初,肖全在北京某海軍航空兵部隊服役。彼時的他就已經深深為攝影著迷,將每月不足10元的津貼,幾乎盡數投資在攝影資料上。

1984年底,復原回到家鄉成都後,肖全也如眾多社會紀實攝影家一樣,開始拍攝身邊的城市與人物,記錄那個因改革開放政策而變得活力滿滿、日新月異的中國。

據肖全自己講,促使他產生為中國文化界人士拍攝照片的動因,源於詩人鐘鳴、趙野等人創辦的地下刊物《象罔》。在第二期專輯裡,他看到一張美國詩人龐德的照片——身著黑色大衣,頭戴禮帽,手拄拐杖,沿著石頭小路向鏡頭緩步走來。

肖全被這張照片捕捉到的典型知識分子形象及其背後所蘊含精神所深深打動,並立志為「我們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留下同樣可以「感動我又感動別人的照片」。

我一直深愛著這張照片,藝謀像是軍長,壯壯像是個政委,兩個男人在講悄悄話交心。江蘇蘇州,1994年12月

楊麗萍在自導自演的電影《太陽鳥》中。雲南西盟,1996年1月

至此,肖全找到自己未來十年將要專注拍攝的專題。而「我們這一代」這個題眼,也恰恰表明了,肖全將自己也放入了這一群體之中——他拍攝的是自己身邊的朋友和這些朋友的朋友們。

在我看來,這才是「我們這一代」得以完成的基礎:肖全以交朋友的方式不斷擴展自己的交際圈,此時的他早已不僅僅是一個攝影師,他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在那個文化領域充分活躍且無比開放的時代,一個個竭力綻放著思想燦爛光輝的精魂,時時閃耀在自己身邊,肖全根本無法做到不用影像記錄下來。

餘華(作家),北京,1993年2月

譚盾(音樂家),上海,1994年8月

再回到這本攝影集。正如副標題所概括的那樣,畫冊的內容大致分為歷史的語境和歷史的肖像兩個板塊,所涉及的時間則是充滿理想與希望的八九十年代。

在「歷史的語境」板塊中,內容再次細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系列散片,展示了中國社會逐漸走向開放的社會百態:巨大的萬寶路香菸廣告牌前滾滾流動的自行車潮、提著大包小包進城打工的農民、不斷被拆除的老屋舊房與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最後一張照片更是充滿了時代意味——1997年鄧小平去世之日,一位手持鄧像的青年人站在天安門前的哀悼人群中,落寞而又迷惘。

鄧小平去世,一個青年人的自願表達,北京,1997年2月19日

第二部分則是一系列組照,呈現了肖全所親身經歷的五個文化事件——星星詩歌節、崔健的搖滾、廣州雙年展、楊麗萍的舞蹈、張藝謀和鞏俐的電影。

這些事件從文學、音樂、藝術、舞蹈、電影五個方面展現出那個時代特有的、蓬勃的文化創造力,其成果深深影響著一代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至今不絕。

(左起)舒婷、北島、謝燁、顧城、李剛、傅天琳在望江公園合影,成都,1986年12月

相比來說,「歷史的肖像」這個板塊的結構就簡潔多了。

這裡收錄了肖全那一批最廣為人知的文化人物肖像——有經常出現在舞臺上和熒幕前的電影演員、搖滾明星,也有大多數人只聞其名卻未見其人的作家、藝術家。120多位文化人依次排列,不論領域差異、名聲大小、成就高低,一人一圖一文,無一例外。

這種展示的潛臺詞是:在整個時代的文化饋贈與遺產中,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他們既渺小又重要,其思想時常相互碰撞與交融,並最終為後人留下「無法抹去的歷史記憶」。

粟憲庭(藝術批評家),北京,1991年8月

王安憶(作家),上海,1993年11月

輕輕翻閱著書頁,其實肖全意圖表達的「我們這一代」與時代的關係,早已十分清晰地顯現在每一張肖像照片之中了。

從照片的細節來看,朋友這個身份總是讓肖全與被拍攝的人處於一個親密的距離中,在不留痕跡的快門之後,人物常常佔據顯耀的前景位置,而他常用的24mm廣角鏡頭所帶來的寬闊的背景,恰如歷史的註腳一般,雋永而深刻地襯託著那個時代的魂魄。

但是,仔細想想,這兩者也可以互換一下位置,那一個個靈光微閃的人物或許才是歷史的註腳。隨著時光飛逝,他們終將化作一團星雲,高懸在人類文化記憶的星圖之上,指示著我們的來路和去途。

殘雪(作家),長沙,1991年8月

竇唯(搖滾音樂家),北京,1993年9月

相關焦點

  • 《時代的肖像》攝影作品展在鄭州市升達藝術館開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鄧放 文/圖1月10日,《時代的肖像》江融攝影作品展在鄭州市升達藝術館開幕。江融還將他的作品及畫冊捐贈給主辦方。著名攝影師江融1989年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工作。獲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曾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進修。獲得中國文化部頒發的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和評論類)。現任聯合國工作人員文娛理事會攝影協會主席、聯合國展覽審批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攝影類專家。
  • 【名家名作】津門網萬毅「平民人物肖像」攝影作品欣賞
    有人堅守攝影藝術的本體特性,記錄時代,留住歷史;有人走向四方,去尋找心中嚮往的自然和人文;有人抱一治藝,主攻某種題材,並把它審美化、系列化;有人則走向世界,用攝影藝術語言與世界對話。人各有志,徵程萬裡。攝影人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中,去追尋屬於自己理想的詩和遠方。
  • 商務肖像攝影作品分享
    商務肖像攝影作品-善於化繁為簡,凸顯人物性格之美,極致用光,使每一位不善表達的職場人在他的鏡頭前都變的煜煜生輝,閃耀光芒。商務肖像攝影作品善於化繁為簡,凸顯人物性格之美,極致用光,使每一位不善表達的職場人在他的鏡頭前都變的煜煜生輝,閃耀光芒。
  • 他的肖像攝影作品體現了藝術結晶和工匠精神,並且打造了民族品牌
    這種肖像照片要求攝影師不僅僅是操控相機的技師,還是能夠與被攝人物「平等對話」的藝術家。我國有一位80後新生代肖像攝影大師,名為佩雷,他改良了古典主義主觀肖像攝影「中國化」的拍攝方式,讓西方的攝影藝術融入到東方的哲學思想之中,為開創有中國特色的古典主義主觀肖像攝影奠定了基礎。
  • 薦書| 下裡巴蟲:iPhone時代的昆蟲記
    薦書 | 下裡巴蟲:iPhone時代的昆蟲記 2021-01-07 2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20 LensCulture黑白攝影獎評委精選篇 (下)
    來自120多個國家/地區的攝影師參加了此次活動,經過評審團的廣泛審查和熱情討論,39名攝影師被選為最佳。發現如此眾多的黑白作品特別令人耳目一新,這些新作品與2020年的全球性關注和挑戰息息相關。在這裡,您將發現用驚人藝術手段創作的紀實攝影,自畫像,哲學冥想,街頭攝影,工作室作品以及對日常自然美景的欣賞 。
  • 【大片賞】最會拍照的大人 用「黑白」展現「多彩」的兒童世界
    歐洲國際攝影與藝術組織曾專門發起黑白兒童攝影大賽,以黑白為切入點,用黑白灰去訴說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單色去展示兒童世界的純粹,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更具情緒和衝擊力的觀看角度,沒有色彩卻依舊震撼人心。今天,新攝影選取了歷年的一些獲獎作品,希望能給予攝影人們不同的啟發,能夠更多地拍攝更好的兒童攝影作品。
  • Alice Luker 復古肖像攝影作品欣賞
    來自英國攝影師Alice Luker的一組肖像攝影欣賞。Luker是一個屢獲殊榮的專業時尚攝影師,她的作品充滿著激情,融合了藝術與文化,一同分享給大家! report 167 來自英國攝影師Alice Luker的一組肖像攝影欣賞
  • 巴西攝影師以黑白人物肖像攝影結合繽紛刺繡
    對於攝影師而言,簡單的黑白人物肖像照片,要通過鏡頭精準地捕捉到被攝者的面部表情和靈魂精髓,看似人人都會的攝影技巧,但實際上絕非你我想像的那般容易。巴西攝影師Aline Brant,她擅於拍攝黑白人物相片,在單調的黑白兩色間,能令人看到鮮明光亮的色彩和喜悅,乃至熱情洋溢的生命力感受,而輔助她放大這份欣喜之情的卻是另一種傳統藝術-手工刺繡。 刺繡和攝影,宛若身處彼端水平線的技藝,就一般來講似乎無法扯上關係,但當它們相互結合時,卻擦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美麗火花,甚至令靜態的攝像作品活了過來似的。
  • 薦書| 《三線陣CCD影像衛星攝影測量原理》——王任享
    薦書 | 《三線陣CCD影像衛星攝影測量原理》——王任享 2020-12-05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白人像」攝影的魅力在哪裡?了解黑白攝影
    在現在全民攝影的時代,我們一直看見的色彩斑斕的「照片」,會有一部分攝影師拍攝黑白的照片,讓我們的視覺煥然一新。那麼那些「黑白」攝影作品是怎麼拍攝的,拍攝的要義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黑白攝影的風格。,後期調整成單色的,(黑白就是單色的一種)。
  • 什麼樣的肖像攝影作品才是好作品,看來這些作品也許你會有些感悟
    #時光荏苒,初心不變# 攝影師藝術家Jeremy Cowart的美容與時尚攝影Jeremy Cowart,一位攝影師,藝術家和企業家的華麗肖像,其生活目標是利用他的創作平臺來激勵和幫助他人。他最近的努力是The Purpose Hotel,一個計劃中的全球營利性連鎖酒店,旨在為非營利組織的工作提供動力。他還是全球攝影運動,幫助肖像和在線教學平臺See University的創始人。
  • 罕見的鳥,Tim Flach攝影作品欣賞
    英國攝影師Tim Flach以拍攝肖像著稱,不管是人類還動物,都非常用心。作品大多是普通的黑白背景,被拍攝對象非常完美地呈現出來。(胡錦鳥)Tim Flach拍攝的動物有野生的也有家養的,他拍攝的鳥類肖像尤其精彩。他的鏡頭經常對準瀕危和易受傷害的鳥類。
  • 男性肖像藝術攝影圖片9張
    巴西攝影師Pedro Dimitrow拍攝的男性肖像攝影作品一巴西攝影師Pedro Dimitrow拍攝的男性肖像攝影作品二巴西攝影師Pedro Dimitrow拍攝的男性肖像攝影作品三巴西攝影師Pedro Dimitrow拍攝的男性肖像攝影作品四
  • 市領導和多個單位負責人為市民薦書
    本屆讀書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讀書月組委會主任王強和多個單位「一把手」熱情向市民薦書,推薦了一系列融合思想性藝術性又具有時代特色、引人深思的好書,分享書中思想精華和自己的閱讀心得,在這個書香滿溢的時節,讓市民暢遊書海,讓城市流淌知識,讓閱讀無處不在。
  • 攝影史筆記丨刻畫人性的肖像攝影
    ——艾伯特·桑茲·索思沃思(Albert Sands Southworth) , 1871年社會背景:攝影從發明之初就同肖像有著緊密的關係,攝影為記錄肖像提供新的載體和媒介,成為肖像繪畫藝術的延伸。達蓋爾式攝影法和負一正法處理技術催生了從事這方面生意的商業公司,滿足了公眾和個人通過攝影記錄肖像的需求;而那些希望親身嘗試用攝影技術記錄肖像的人們,則可以使用卡羅式攝影法和火棉膠溼版工藝。
  • 請查收,來自黑白膠片時代的貓片
    他可能是最早的一位功成名就的寵物貓攝影師,到1884年,伯恩特已經出版了超過200幅攝影作品,影集名為《布萊頓的貓》(The Brighton Cats)。 在布萊頓溜冰 除了攝影師哈利·伯恩特之外 在黑白照片時代,還有許多名人
  • 2020年最佳鳥類攝影作品出爐,各榜單第一名照片,讓人驚嘆
    每年9月、10月份,各種攝影比賽結果紛紛出爐,這段作品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視覺盛宴,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攝影的多彩多姿,有小到不戴眼鏡都看不到的微縮攝影,也有大到裝下宇宙星空的天文攝影。在眾多的攝影分類中,鳥類攝影無疑最讓人期待,這是因為,鳥類有著我們羨慕至極的飛翔能力,同時,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鳥類擁有優美的形態,鮮豔的色彩,它們的每個動作都非常吸引我們的目光。鳥類擁有各種美好,但是,想要捕捉到它們的身影並不容易,因為鳥類通常快速的運動,很難在同一個位置長時間停留,所以,鳥類攝影對攝影師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
  • 攝影大神Helmut Newton的作品曾經傳遞出性感高冷魅力
    為迎合當今時代,該書經過重新設計:改名BABY  SUMO,尺寸僅有原版的一半大小,價格相對來說也很合理,1000英鎊。(《SUMO》籤名初版在2000年柏林拍賣會上以62萬馬克的價格成交,相當於今日50.6萬英鎊[1] 左右,成為20世紀最貴的書。)
  •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入圍名單公布,6位中國攝影師入選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入圍的攝影師和作品介紹如下:  建築類  形態和紋理是José De Rocco (阿根廷)抽象攝影的重點,其攝影作品以典雅主義流派的醒目的建築外觀和類似Jonathan Walland(英國)的構圖為特色,他的參賽作品是描繪現代建築的極簡主義的黑白系列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