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世界》系列 · 陳丹燕|先要觀世界,方有世界觀

2020-12-06 鳳凰衛視

對話

陳丹燕

> 完整專訪 | 作家 · 陳丹燕 「下集」 <

沒時間看視頻

也可以看文字

以下為採訪摘要

今年十一長假,陳丹燕邀請我們做客她在上海郊外的植物園舉辦的下午茶會。2020年突發的疫情,打斷了陳丹燕持續30年的海外旅行,在不能出門旅行的日子裡,她說在這裡找到了新的寄託。

△作家 陳丹燕

疫情期間,陳丹燕在這座月季島,給不同的月季寫故事,「拿鐵咖啡」、 「銅管樂隊」、 「朱麗葉」,她說這些月季勾連起她的世界旅行記憶。

我這輩子能在玫瑰園裡做園丁,已是不能想像的幸運了。能與世界上這樣美好的物品相處,服侍它們,陪它們開放,陪它們冬眠,它們教會我忍耐,冬天看上去什麼都沒有,但春天花朵都會開的。

——陳丹燕《白雪公主的簡歷》

陳丹燕:好的人生是有時刻的。我們年輕的時候,都覺得天空是無限敞開的。然後慢慢就會覺得,它並沒有無限地敞開。如果我天天在家抱怨我的旅行被打斷了,也不會改變什麼。但當你看月季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比自然、比真實更美好的東西,像花本身就會讓你讚嘆它的美。所以,在植物園你可以找到很多安慰你的事物,讓你還原成一個,人類。

△陳丹燕著作

陳丹燕說自己在禁錮的時代長大,她常常為自己感到幸運,在《我的旅行哲學》一書中,她寫道:「如果我早生30年,我將不得不在禁錮和恐懼中度過自己一生最適合做長途旅行的時光。如果我晚生30年,也許沒有禁錮時代的對比,在旅途上對自由的感受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強烈。」

陳丹燕:我最近一直覺得心很破碎。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本來準備4月份在匈牙利見面的。後來他跟我講,我們回到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的世界了。天上沒飛機,地上沒輪船,這個世界變了。田川:如果真的回到了沒辦法自由旅行的禁錮時代怎麼辦?陳丹燕:我覺得好煩哦。但我想大家還是會找到自己生活的路的,這是肯定的。就像我父母在我小的時候,就擔憂我長大了該怎麼辦呢?但其實我現在也還好。在我年輕,還沒有能力走出去的時候,那個年代非常鼓勵你對世界的嚮往,然後去愛那個世界的。我看到的那個友善的世界,還沒看到的人不一定能看到了,或者要過20年才能看到。那個時候,現在20歲的人已經變成40歲了。從我的經驗來說就覺得好可惜。

△1993年 陳丹燕在俄羅斯旅行

陳丹燕的父親曾在中波輪船公司工作,辦公地點在外灘大樓,1960年代,6歲的陳丹燕跟著父親上班,窗外是黃浦江和緩緩遠行的外國輪船,她認得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旗,那是父親教給她的。

陳丹燕:上海的時代變化不是發生在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時候,而是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以後。那時整個上海的氣氛就變了,大家知道上海總有一天會遇見世界,我們要做好準備。所以很多像我這個年齡的人,那個時候是有自己的英語老師的。當時我媽也給我找了一個英語老師,是《蝴蝶夢》的譯者。他很好,他說我們不要用課本上課,而且那時我們也沒有課本。所以我們就學唱歌,當你學會這支歌后,你永遠不會忘了歌裡邊的單詞。我當時跟他學了好多Beatles的歌,《 Let It Be》、《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每次到他家上課就是唱歌。後來我才知道,如果我沒有預先做好語言的準備,我去旅行也是白搭。因為你沒有辦法跟當地人交流,人要有交流才能成為朋友。田川:您會多少種語言?陳丹燕:我並沒有會很多種語言,像西班牙語、德語,塞爾維亞語、俄語,我只會說簡單話。重要的內容,我只能用英語溝通,其餘就是我到哪個國家就學一點。

田川:我特別喜歡您說的在看世界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完善自己,去尋找一個更完整的自己。陳丹燕: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其實是沒有窮盡的。田川:那在30年的旅行過程當中,有哪幾個節點是讓您強烈的意識到,我發現了一個從沒看到過的自己,或是接受了自己的哪一部分?陳丹燕:在我身上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覺得改變不是那麼戲劇化的。好像發生某件事情後,鏡頭一換,你就煥然一新變成一個新的人了。人是一點點變的,然後到了某一時刻突然發現不一樣了。田川:我也是一個特別喜歡自己旅行的人,唯一一次感到害怕,是在我去摩洛哥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有太多聲音告訴我去那兒要小心,所以我一天都特別緊張,很提防地去看整個摩洛哥。後來我覺得是我自己心態的問題,我太害怕這個世界了,我主觀地把世界隔絕在外了。所以當我轉換了這個心念後,之後的摩洛哥行程,我一下子接受到好多東西,看到了更多的色彩。比如當地人會跟我分享他們的故事,甚至我還交到了一些朋友。所以那趟旅程讓我真正體會到,人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世界,世界就會如何回饋我們。

陳丹燕:我其實覺得自己還挺「孫悟空」的,就好像還挺厲害的。比如我去印度拉賈斯坦邦的時候,正好是印度強姦事件出來的那段時間。有一天我和我的攝影師兩個人在老城裡頭,我說我們等天黑了再回住的地方,她就很慌。因為她家人知道她在印度,就跟她說天黑後千萬不能出去,而且不能一個人出去,會被侵犯的。我說不要緊的,我們之後可以找一輛突突車把我們帶回碼頭,到碼頭後就有人來照顧我們了,就沒事了,但她就是害怕。後來我說「來,咱倆看。」我們就坐在路邊看那些印度男人。我說這些人一個一個的都那麼瘦,我一個人就能打過他們,還用得著他來嚇唬我們,誰嚇唬誰還不知道呢。你再看咱們倆,沒有花容月貌,也沒有戴金戴銀。就是非常普通的人,人家是不會來搶我們的。我當時是真的不怕,真要打,我是可以跟你拼命的。很多時候是你自己怕這個世界,所以世界就來嚇唬你。

陳丹燕自稱是「背包客」。背包客不是為了去見朋友,探親或是工作,只是想要去看一個地方,一個人面對陌生的世界;背包客身上永遠是有傷痕的,因為一個人背著所有的東西。多年來,陳丹燕的背傷常常引發頭疼,醫生告訴她,最好不要再背東西了。她說:「這是真正的自由行,自由巨大,壓力也巨大。」

陳丹燕:有一年冬天我去歐洲,那邊是室外很冷室內很熱。所以就需要你裡邊穿得很少,然後外面穿一件特別好的大衣來保暖。但我準備的不充分,我的大衣不夠那麼好。可我也不想在室內被熱得很難受,我就讓自己抗凍。所以每次從外面回來,我發現自己的腿都是紫的。然後洗澡的時候就奇怪為什麼腿兩側這麼疼呢?還是對稱的疼。後來發現是因為皮膚被凍了以後變得很薄,腿就被牛仔褲兩側的縫線給磨破了。但我沒覺得這樣有多不好,還覺得挺光榮的。我覺得這是在慢慢推動你成為一個勇敢的人,成為一個能忍耐的人。

△陳丹燕在愛爾蘭

陳丹燕:之前去夏威夷的茂伊島,島上有好幾十個很大的彎道。當時我們的車上來了一個女人,全身都是腫的坐在輪椅上,輪椅下面放了一個氧氣袋。我們的嚮導說她出車禍了,然後她要跟我們一起出發。車真的開起來後發現她身體承受不了,所以到第一個休息站的時候,嚮導跟她說你得下車,你的頸椎吃不消的,所以她就留在那個休息站了。我一直記得她當時是坐著輪椅面向大海,然後我們的車就走了。我其實很羨慕她,我就想如果到最後,我能即便是這個樣子,還能旅行的話,你就知道你是真的愛旅行的,它是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你很軟弱,你就放棄了。但我相信我不是一個軟弱的人。

16世紀的土耳其咖啡館從兩個敘利亞人手裡開始,那時並不叫咖啡館,而被人稱為讀書房,它提供兩樣東西:咖啡與書籍,人們去咖啡館,為了讀書和討論學問,所以那個時代的咖啡,被奧斯曼人稱為「思想家的牛奶」。

——陳丹燕《咖啡苦不苦》

田川:在《咖啡苦不苦》這本書裡,您說您不敢進咖啡館,因為覺得進咖啡館是有門檻的。您還記得是怎樣找到勇氣,讓您第一次推開門進到咖啡館,然後點了第一杯咖啡喝的嗎?陳丹燕:我忘了,可能是因為太冷想找個暖一點的地方吧。但在咖啡館你不可以就坐在那裡,所以就說我們是來喝咖啡的。我很喜歡咖啡館的環境,周圍人說的話對你來講就是音樂,因為你一個字都聽不懂。但如果你需要依賴周圍的人,他們說的話你又不懂,你就會形成壓力變得很緊張。但慢慢你就覺得,咖啡館就是為你這樣可能覺得冷了,或者要寫一張明信片的人服務的。那時旅行我住的酒店都是青年人旅館,講好上午10:00離開,下午4:00前不能回來,因為這段時間是用來清掃的。那你不去咖啡館去哪裡?咖啡館對旅行者來說就是家。當你想要找一個地方休息,或需要一張安靜的桌子寫作的時候,咖啡館都是很好的選擇。

△ 陳丹燕在咖啡館

陳丹燕說自己對地球上某一地的認識,是靠漫漫旅行點滴完成的,就像修一個學分,閱讀、寫作、談話、上短修班,然後寫一個結業論文。她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館遷徙,把咖啡館當作旅行者的「家」,感悟咖啡裡盛著的人生,寫下《咖啡苦不苦》;《我的旅行方式》中,她拿「放大鏡」看世界,對細節的注目讓她更深入地了解自我和他者的世界。

田川:您說從歐洲回來後再看上海,看到了第一次全球化給上海帶來的影響。您覺得這個影響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優勢嗎?陳丹燕:我那個時候不覺得,就覺得這是上海跟中國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其實上海一直有它很強烈的劣勢,這個地方它不單純,很多時候是勢利的,一直到現在也是。但沒有辦法,因為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比方他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並不是看到你美麗的心靈,因為他看不見。他看到你穿的衣服,從而判斷你大概是什麼階層的人,然後他就會用對待這個階層的方式來對待你。如果在一個文化單一的地方,大家都知根知底地知道你是從誰家出來的,那他是用人情的方式來對待你。但上海是用你怎麼打扮自己來定位的。田川:大家會覺得對上海好像有一種很難親近的感覺。陳丹燕:這是我不喜歡的地方。我寫過很多上海,大家認為我簡直就是愛上海。但我覺得從根性上來講,我是一個移民家庭的小孩。我覺得不好就是不好,我不會100%的把它壞的地方也當成好的地方。

△陳丹燕著作《陳丹燕的上海》

陳丹燕:上海作為比較靠東亞的通商口岸城市,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更多是商人。他們帶來的文化不是真正的文化,不是精英傳統。當一個外國商人在第一次全球化的時候,真的有膽子跑來亞洲,不是去印度和斯裡蘭卡,而是來這個已經快到頭的地方深入腹地,基本都是來闖世界的。他能夠來闖世界,是因為他在自己國家的那個階層不穩固,他有野心,希望躍上一個階層。所以當他在殖民城市突然變成社會高階層的時候,他在這裡會有很多惡的放縱。這些東西留在通商口岸城市的文化裡,就讓這裡變得特別容易勢力,容易欺負弱者。但這就是一個商業城市樣子的,你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商業城市都是這樣的。田川:旅行的經歷對您生活在複雜的上海,有什麼影響和變化呢?陳丹燕:我覺得是比較包容。因為很多騎車的人不遵守新交通規則,有一次我就幫警察維護交通秩序。中國人一看到警察在檢查,都說「不好意思,我應該下來推著車走的。」後來有一個外國年輕女人,騎著自行車就過來了。警察讓她停下來,她說她不懂中文。我說好,那我跟你講英文你能懂吧?如果不懂你怎麼在上海工作的呢?如果你懂的話,我跟你講我們新的交通規則,是沒有人可以在這裡騎車,你為什麼要騎呢?她說上班來不及了,然後騎著車就要跑。我說你在你的國家敢這樣做嗎?你不敢。那你為什麼在上海就敢?在你的國家警察是警察,在我們國家警察就不是警察嗎?這些東西在上海的文化裡也是存在的,所以這裡的文化是非常混雜的。

田川:您說要看了世界,才可以有世界觀?這個世界和旅行幫您塑造了什麼樣的世界觀?陳丹燕:旅行告訴你最多的,就是世界是很不一樣的。這個地方和那地方是不一樣,他們的人也是不一樣的。上海有好人有壞人,北京也有好人有壞人。你可以選擇跟好人來往,選擇避開壞人。但我覺得旅行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明白跟你不一樣的人,並不代表他是壞人。你可以想想為什麼他會跟你不一樣,或者跟他談談他是怎麼想的。他常常會告訴你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而且是沒有惡意的。另外,化解誤解很重要的原因,是你要接納不同。我們是可以有世界觀的,可以對其他文化好奇的,可以共情的。雖然我們和你們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同情。

編導:李晗

文案編輯:612

編輯:曉亦

相關焦點

  • 韓少功:世界觀與觀世界
    自有了交通、通信的現代技術,國人爭相探頭向外看,特別是要看從歐美到東亞的北半球,即人類文明中高理性、較發達的這一塊。 鍾叔河先生上世紀80年代在嶽麓書社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三十六種,就記錄了國人對「西洋」和「東洋」最初的觀感。 這一看就是百多年。
  • 紀錄電影《零零後》:觀世界而有世界觀
    世界觀」的「新人」。前作《小人國》意在展現「00後的孩子是怎麼感知這個世界的」,到了如今的《零零後》,彼時的孩子已然成年,他們為新世紀所塑造,也將要或者已經在塑造新世紀的世界。 「新」與「世界」這兩個詞尤其重要,並非俗常的用語。張同道認為,過去的中國,除去少數社會精英外,大多數普通民眾並沒有「世界觀」。
  • 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
    很多事情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我們要保持對世界的獨立思考。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看看天才的世界觀。 這本《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裡面有很多愛因斯坦的思考,關於科學、文學、世界、宗教、未來、人存在的意義等,如果你近期有想不通的事情
  • 「不去觀世界哪來世界觀」?看過世界的孩子,格局和層次大不一樣
    她認為,了解世界是孩子們一生的必修課。為什麼說「不去觀世界,哪來世界觀」?世界觀是一個人對世界的本質看法,作為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看看這個不一樣的世界。不要把孩子時刻困在學校跟家裡兩點一線的生活,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其實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俗話說,讀一萬卷的書不如去走一萬公裡的路,如果沒有見過世界,所謂的世界觀只不過是一種主觀對世界的認識。
  • 首部中塞合拍片有望年底公映:世界因不同而優美
    陳丹燕與王曄的合作打開了文字與影像之間的通道,她們希望拍攝一部跨越文化語言障礙的、能展示遼闊世界觀的電影。「通過電影理解人心,了解世界之不同,世界因不同而優美。因為理解人心而體會了千山萬水的意義,這就是《薩瓦流淌的方向》這部電影所要的結果。」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完整收錄愛因斯坦關於人生觀、世界觀的文章,有20多篇珍貴文章初次譯為中文:是愛因斯坦的自傳,也是獨特的科學史。本書編譯者方在慶博士,是國內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一直從事《愛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組織策划過大型愛因斯坦科普展覽,精通德文,在編譯中文版《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與《愛因斯坦全集》主編、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羅伯特·舒爾曼博士保持密切聯繫,反覆討論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性,力求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愛因斯坦。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
  • 旅圖|陳丹燕:植物園裡20種月季與20段旅程
    【編者按】「看著花朵聞著花香默念花名,我找到了最好的回顧過往旅行美好回憶的方式。」這段時間,疫情原因取消了全年旅行的陳丹燕在月季園中得到了滿滿的慰藉。前些年,上海辰山植物園曾請園林界「大咖」與熱心市民擔任「市民院長」,而今年聘請「文化園長」卻是頭一次。
  •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與人的關係有多重要!
    遇到有不同的看法的人,為何要闖進別人的生活。三觀不同,便是陌路人心理學家霍尼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地位,財富,教育或美麗,而是價值。」對於一種關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基礎。基礎不好。我聽說很多人抱怨與不同意見的人相處就像打一場心理攻守戰一樣,使身心都筋疲力盡。如果兩個人的世界不能融合在一起,請不要強迫它。所謂的良好聚會和零散聚會可能是我們尊重關係的最佳態度。
  • 二次元世界出現的「平行宇宙」世界觀,為什麼會這麼流行?
    3、增加作品戲劇性有一些作品並不是強調平行世界理論,但會代入不少這類「偽科學」的要素的,例如《青春豬頭少年》系列就應該是這類作品,由於增加了平行宇宙的世界觀,這些作品就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怪異的事件也變得合理化,作品的戲劇性倍增;4、打通整個系列的世界觀,增加作品的商業性流通價值還有一類,本身就擁有一個系列的作品群,官方會打通整個系列的世界觀
  • 我的世界觀:希伯來大學前校長談「愛因斯坦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Hanoch Gutfreund)教授 我先向大家表達歉意,因為我不會說中文。我們今天的特展面對公眾開放,這不僅僅是一次展覽,更多也是一個教育和文化活動的載體和舞臺,我們也希望以此為基礎,能夠吸引大家關注文化與教育。
  • 詳述「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 的「微觀世界」,佛子必看
    要完整地敘述佛教的世界觀,就要從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2個層面來講。首先講微觀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對微觀世界的觀點上,都存在著許多分歧,其緣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轉法輪時,曾有意地宣講了不同的教言,人們根據各自所聽到的法語,從而創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
  • 《來自新世界》,強大的世界觀,新世界的反思!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來自新世界》,強大的世界觀,新世界的反思!最近小編由於漫荒,又去二刷了曾經讓小編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的動漫——《來自新世界》。然後小編又成功地被震撼了第二次。自新世界這部動漫是由貴志祐介寫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這是一部反烏邦託的作品。
  •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東西方不同的世界觀
    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兩種世界觀,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似乎還要思考一番,他們的知識源於神創,而對於東方來說,學問只來源於聖人,聖人構建理論教化民眾,東方沒有主流意識裡是沒有神的,僅尊聖人為神而已。物質世界,東方則認為源於「道」,道是不可以言說的,來言就不是「常道」了,「道」就是客觀存在的整體,是人所能感知但又並不先存在於人的意識的整體,不是人的意識來決定的。整體內部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則由人去發現,建立理論反映這些關係,就產生了學問和運用。
  • 世界觀與文學世界觀
    不僅哲學家如此,生活在世界上的許多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僅以西方哲學史為例,近代以來的世界觀的種類在數量上是成百倍地多於神學時代的,在質量上也更是遠遠高於神學時代的。我之所以舉哲學史為例,是因為哲學的世界觀是人的世界觀的突出的邏輯化文化化的表述,所以,回歸到人身上,世界觀的個體性也就相當明顯了,它表現了個體對世界獨具慧眼的認識和把握。
  • 以《逆世界》為反例,怎樣講好一個世界觀
    選擇闡述世界觀的恰當時機當世界觀和故事互為有機成分,闡述世界觀就要掌握時機。常見的手法有兩種,一是將世界觀大致介紹完畢,再展開主線故事,早期經典《大都會》就是如此,先將地上地下兩個階層的狀態介紹一番,再在此基礎上爆發「勞資」矛盾。
  • 道家世界觀、生命觀、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道家的世界觀和生命觀道家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關係道家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
  • 淨宗法師:略談佛法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問:佛教的世界觀究竟是什麼?淨宗法師答:這個問題問得比較大,也比較寬泛。簡單說幾句。佛教認為,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家共同的業力感現出這樣的世界。這是世界的成因。我們這個世界,經中叫"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濁染、無常、生滅、染汙、苦惱、顛倒、輪迴的世界,又叫穢土;"娑婆"是"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有種種苦惱,可是眾生不知出離,不求出離,不願出離,還能忍得下,所以叫"堪忍世界"。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
  • 遊戲世界中常見的世界觀——崩壞的世界:後啟示錄
    「死亡黑色的火焰正在熄滅 ,雷鳴電閃的天空像一張被憤怒攫住的臉 ,一隻黑豹黑色的走動 在我身旁 ,它粗糙的喘息聲 讓我驚怖 ,走過大地 敲響黑夜的鼓 。從一棵樹上 ,貓頭鷹發出獰笑 ,這金屬的聲音 震聾了天空 。」
  • 世界觀的更新——紀念我的老師納許博士
    他解釋說,既然有基督徒體育明星、基督徒政治家和基督徒商人,他想做一個基督徒黑幫領袖。 納許博士用這樣一個例子,引出了人們對世界觀的思考,也使我這顆理工科出身的榆木腦袋,開始對哲學和神學產生了興趣。今以此文,紀念這位給我啟蒙的神學老師(他已於2006年三月間辭世)。 寇漢的例子也許比較極端,然而持像寇漢這樣心態的人,在基督徒中並非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