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殘雪:對中國文壇不抱什麼希望 也懶得評價

2021-01-11 搜狐網

  作家殘雪。

  2015年,對於作家殘雪來說,是收穫頗豐的一年,她同時獲得了兩個國際文學獎的提名: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和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另外還與她的翻譯安娜莉絲共同獲得了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

  面對獲獎的喜訊,殘雪很高興她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她看來,自己能夠得獎,是因為學會了西方的思維工具,又將中國文化的特質很好地融入進去,讓西方人覺得很新奇。

  但在國內文壇,殘雪卻似乎沒有得到如此的理解和認同,而她自己也不願意和中國文壇的人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不願意再作出評價。「我早就說了,不抱什麼希望了,也懶得評價了。因為我搞這一套,他們不欣賞我,我也不欣賞他們那一套。」

  在殘雪看來,中國的大部分作家固步自封,只知道守住和回歸傳統。但她認為僅僅這樣做是不能夠恢復傳統的,因為過去的已經是過去的了。「相對於西方的文化,中國文化有自己的優勢,但需要比較、學習和融合,只有再創造才能守住傳統。」

  但其實1980年代的西學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再次促進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殘雪也是那批受影響的作家之一。不過在她看來,其他人已經放棄謙虛地向西方文化學習的勁頭,還是覺得自己的傳統文化好。

  殘雪最近五年在研讀西方哲學家的經典作品,並且她還在寫一部批判薩特《存在與虛無》的作品,叫做《物質的崛起》。「文學與哲學探討的是相同的問題。只不過最近幾十年,文學的發展已經超過了哲學。」

  她看到了西方現代社會最終指向的虛無,「現代人已經解決了吃飯穿衣的這些問題了,但他們面臨的是相互之間的交流、人際關係和感情等問題。」

  「不過中國現在還沒有解決吃飯穿衣這些問題,所以後面這些問題在中國暫時好像還不是那麼大的問題,但也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殘雪試圖在自己新出版的小說《黑暗地母的禮物》裡描述一個烏託邦式的解決方案。她說,這是一本欲望之書,也是在寫愛情。「就像瑞典的評論家夏谷所講的,我的幾本寫欲望的書描寫的都是人類社會的烏託邦,在探討什麼樣的關係是最理想的關係,什麼樣的社會是最理想的社會。我的探討是超前一點,但也不是超前得那麼不得了,因為已經出現了這種問題。」在殘雪看來,《黑暗地母的禮物》的讀者是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人,「可惜目前這種人很少。」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殘雪的專訪內容。

澎湃新聞:您自己覺得您的作品在英語世界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殘雪:主要因為我的作品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在這個方面,我應該是在中國作家裡面做得最好的。所以國外的讀者能夠把我的作品作為文學來接受,我覺得這是很少有的,這一點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的方法和其他作家都不同,我很謙虛、很努力地想去理解、認識西方文化,並且將其很好地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老老實實做了幾十年的工作。然後把我作為中國人的優勢在西方發揮出來了,所以他們覺得我的作品很新奇。要不然那麼多外國人都沒有得獎,而為什麼我的作品能被選中呢?如果我的作品類似他們曾經誕生的那些文學風格,比如卡夫卡、但丁、塞萬提斯等,那他們就沒什麼新奇感了。

  澎湃新聞:在之前的訪談裡面,您提到了一些西方哲學的術語,比如說「自我意識」,那您是不是除了對西方的文學比較感興趣之外,還對西方的哲學比較感興趣?

  殘雪:是,我最近五年裡一直在攻讀西方哲學。我搞了30多年的文學創作,而我這麼多年一直看西方哲學那些前輩的作品,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了我們這種實驗文學和哲學探討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探討的途徑完全不同。而且在思想界,文學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面取得的成就比哲學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所以我就想把哲學最根本的問題重新探討一下,也是我的野心。因此我一直每天堅持用四個小時讀西方哲學,已經堅持了有四五年了,黑格爾、康德和尼採這些哲學家的作品我都讀過。

  我最近在寫一本批判薩特《存在與虛無》的書,現在已經在掃尾了,主體部分和導言都寫好了,需要繼續再檢查幾遍,可能有60多萬字吧。但我不是「文革」那種大批判。薩特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是西方哲學處在一個轉折階段的大哲學家。對照他的觀點,我把我的不同觀點表達出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有我的這個體驗。因為搞了30多年的文學創作,我和薩特等人面對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但作為中國人,我有我不同的體驗和想法。薩特不是自己也寫過文學嘛,當然他寫得不是太好,也算不錯了。所以我和薩特在這個方面特別有共同點。

  但是我作為中國人,同薩特在很多方面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而且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一套圖型。我的那套生命的圖型跟他的存在圖型是兩碼事。我這本書既是講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這本書,也涉及了西方的其他經典,主要是黑格爾、康德、馬克思早期手稿等。一方面我通過學習了解他們的這些觀點,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們民族以前並沒有這種系統的哲學,這些邏輯系統都是從他們那裡來的;另外一方面我掌握了這些東西之後,就覺得我有優勢,可以用我這本書和他們抗衡一下。所以我在大概四年以前就開始寫這本書,現在還沒有完成,最後還差一點,不過也快了。

  我自己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覺得激動人心。因為我的觀點都是從我的文學創作中來的。「文學在這個方面是走在哲學前面的探險隊。」我一直這樣說,我在國際上跟那些外國人也是這樣說的。也就是說文學比起西方的經典哲學,已經走到它們的前面去了,文學現在更厲害了。

  我是怎樣做的呢?通過學習西方,然後進行反思,再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的文化,就產生了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實際上就改造和再造了我們自己的文化。我覺得繼承傳統只能通過再造或者重新創造的方法。創造出來的才是傳統,因為那麼多年已經過去了,你說你是傳統,他說他是傳統,誰是傳統啊?怎麼能夠肯定呢?這很難說的,過去了的就是過去了的,現在已經不是當時的那種環境了,很多東西都已經變了,你還說就只能是那樣搞,不創造,就是被動地去繼承一下,那是不行的。要恢復傳統必須要創造,而文學在創造性方面是最好的途徑。因為我們搞文學就叫做創造,通過創造把我們古老的文化再重新化腐朽為神奇,重新把它發揚。這是我的思路,跟我們國內的這些作家一般講的那一套繼承的思路不同。

  澎湃新聞:對西方文化的興趣是受父母的影響嗎?

  殘雪:有吧。因為我父親以前攻讀馬克思主義,家裡都有《資本論》那些哲學書,所以小的時候就看過,就激起興趣了。我記得我十四歲還是十幾歲的時候,把《資本論》都通讀過一遍,那個時候也給了我好的影響,打下了基礎。所以我後來搞的那種文學就是跟誰都不一樣了,人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我是那種本色演員,搞幾下子就沒有了。所以還是從小有這種氛圍的,有積累,到一定時候它就以文學的形式爆發出來了。

  澎湃新聞:您和您的兄長鄧曉芒為什麼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人選擇做文學,而另一個人選擇哲學?

  殘雪:我跟他還是不同,他是那種比較冷靜的氣質,我可能更加現代一些,就是那種容易衝動的氣質。因為家裡到處、包括朋友和鄰居有那些書,包括俄羅斯和西方的文學,所以很快我就融入了文學的氛圍裡面,就被文學吸引過去了。十幾歲的時候是有幾年看過哲學書,後來很快就被文學吸引過去了,覺得文學更能夠吸引我。因為我看過的這些文學就是哲學嘛,它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我現在說的這種方式——以物質的方式來表達精神的東西,一種情感的精神,其實和哲學就是一回事。

  只不過因為氣質的差別,我很快就被文學吸引過去了。搞了30多年以後,再回過頭來看,發現我搞的這個東西確實有點優勢,就是在這些大師的指引之下,從但丁、莎士比亞開始,還有《聖經》,一直到後來的這些現代派,都給了我非常大的影響。而且讓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因為中國人是物質的民族,有這個深厚的基礎的。

  澎湃新聞:您所講的「中國人是物質的民族」是指什麼?

  殘雪: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所指的物質就是精神,精神和物質二者是分不開的。西方把精神的那一維已經搞到了頂點,但是物質這一維還沒有起步,所以我們處在這個歷史的關頭了,就是我們古老的文化在這個歷史關頭面臨了機遇。這是我自己認為的,可以把物質這一維開發出來,就是物質和精神的一種抗衡。

  我認為世界最高的終極設定就是精神和物質的抗衡,就是「有」和「無」的抗衡。我是一個二元論者。西方是一元論,認為精神至上。它的唯物主義的那種物質至上也不是真正的物質至上,因為它的物質沒有精神化。而我所講的這種「物質」是有形的精神,有質量的精神,所以這和黑格爾、康德都不同了。我的「圖型」也是有質量的,不是那種空靈的圖型了,而且更有力量,是從大地那裡面生發出來的。

  澎湃新聞:那您和您的兄長會討論哲學問題嗎?

  殘雪:討論啊。之前還出了一本書,叫做《於天上看見深淵》,就是魯迅的那句話了。在網絡上賣得還可以,我看到印了一萬多冊吧,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今年一定要推出第二本,叫做《旋轉與升騰》,可能有70萬字吧,之前拖得太久了,現在得到了資助,所以一定要推出。內容還是我跟他的談話,第一本也是談話錄,談的是哲學和文學的關係,既談哲學又談文學。第二本哲學談得更多,基本上就談哲學問題和抽象問題了。

  好多人都在盼望這本書,尤其是那些學哲學的,想從這裡面找到一些新東西。我跟他也不完全一樣,但是有共通的地方,另外他的哲學根基非常深厚,在這個方面可以指導我往前奔了,像探險隊一樣。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興起的西學熱對於文學的創作有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

  殘雪:當然有積極的影響了,我就是這一批裡面出來的。當時出過不少好東西,包括最突出的像餘華早期的創作,還有一個叫張小波的,我給他寫過幾篇評論,他寫了三篇中篇小說。梁小斌是後來居上,這些都算是一流的作品吧,那個時候他們的小說散文,就是拿到世界上去,也是拿得出手的一流作品。但是可惜後來就不再學習了,說還是中國的好,還是我們自己的更有東西可學,「自己的東西都沒學完,還去學人家」,都是這樣一種腔調了。

  澎湃新聞:您之前在採訪中也談到,中國人對日常生活的態度缺乏一種自我意識,您能具體談談嗎?

  殘雪:就是不善於分析自己,只是大家這樣做我就跟著做了,一窩蜂。到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都要成堆,「個性」這些東西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遙遠的事情,包括我的作品讀者量也還可以,但是比起他們那種主流的傳統文學,銷量就少得多了。可能還是少數不滿意現實的年輕人來買我的書。當然能夠賣一萬多冊也不錯了,跟別的國家比較起來也算很不錯的,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夠,還是太少了。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一窩蜂,一窩蜂就是我們這個文化最大的特點,沒有自我意識。要看別人怎麼做的,買房買車和賺錢,不都是看別人嗎?就像那個學者說的一樣,「要看自己,就難於上青天。」

  澎湃新聞:這也是造成中國文學缺乏內省和自我批判的原因嗎?

  殘雪:對,缺乏精神性的東西。精神性的東西的確是西方搞到頂峰去了,但是現在我自己回過頭來看,我們要把物質的這一維搞到頂峰去。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轉折點,也面臨最大的機會和挑戰。

  澎湃新聞:您曾經說過《紅樓夢》也有缺憾,比如缺少性心理的描寫。

  殘雪:《紅樓夢》是一個奇葩,它獨獨作為文學,就已經超越了中國的文化,這也是文學的特點。因為曹雪芹其實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藝術就有這個功能,有的時候它就超出自己的文化了,走到自己的文化前面去了。雖然曹雪芹口口聲聲說,自己好像比較提倡佛教,實際上你看他的那些人物,那些描寫,一點都不佛教,都是非常入世的,都是非常認真地追求一種理想的生活,一直追求到死。一個個都是那樣的人,哪裡有佛教?

  這就是純粹藝術家的特點。《紅樓夢》遠遠地走在其他那些所謂的經典的前面,而且高出一個很大的檔次,達到了精神描寫的層次。因為他是藝術家,藝術就有這個功能,所以我說藝術是探險隊。哪怕你的文化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沒有描寫精神的文學作品,除了《紅樓夢》以外就很少了,有的有一點點,像《金瓶梅》什麼的,哪裡像《紅樓夢》這麼全面。因為曹雪芹是純粹的藝術家,他窮困潦倒,專門去追求精神的發展,所以才產生了這樣偉大的作品。

  澎湃新聞:如果中國文學再有偉大的作品的話,是不是也不能再重複曹雪芹的這種方式?

  殘雪:那不可能了,現在已經是新世紀了,需要在曹雪芹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不能創造的話就別搞文學,守成當然也可以搞點通俗的東西,但不創造的話就無法傳承傳統。文學就是一個硬東西,是試金石。別的東西還可以說不創造,比如手工業等等,但是文學如果不創造,就不能夠守成,就會把以前所有的好東西都丟失掉。

  澎湃新聞:有評論說,曹雪芹最在乎的是《紅樓夢》裡的詩詞,希望能夠流傳下來。

  殘雪:那肯定流傳了,現在不是很多人在看嗎?連我以前對《紅樓夢》都迷的不得了。

  澎湃新聞:但我們現在已經完全丟掉了舊體詩。

  殘雪:用新的形式把它復活嘛,我現在寫的小說別人就有說像詩歌的。那種東西在我們的血液裡面,怎麼會丟呢?不可能丟的,但要繼續創造它才能夠發揚。

  澎湃新聞:那您如何評價現在中國文壇的現狀?

  殘雪:我早就說了,不抱什麼希望了,也懶得評價了。

  澎湃新聞:那您平時和其他的作家交流多嗎?

  殘雪:沒有交流。

  1993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首次出版,2004年餘華因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澎湃新聞:為什麼會這樣?

  殘雪:因為我搞的這一套,他們也不欣賞我,我也不欣賞他們那一套。我就寫過對幾個作家的評論:餘華、張小波、梁小斌,就他們幾個是我欣賞的,當然他們有的也不再重視文學寫作,也出不來更好的作品了。

  餘華是早期的作家,但他後來轉向了。他們後來也寫不下去了,就沒寫。那他們自己也要負責任的,但是和大的氛圍也有關係嘛,對創新沒有任何支持,有時還要打壓。

  而且那個梁小斌那麼苦,大家都為他募捐。你看這個社會都沒人管這些人了,所以他沒有條件進行創作,社會沒有保護他,他就感覺自己的境遇非常慘。連純文學都不要的民族是非常危險的。

  澎湃新聞:您之前說過中國文壇的氛圍不好,講究「混圈子」,大家都在彼此唱讚歌,是這個原因造成中國沒有這種好的文學批評嗎?

  殘雪:大家都要守舊,不和他們一起被動地回歸傳統,你就不是他們一夥的。異己就要受到排擠和冷落,然後就沒人管,像梁小斌這樣的情況就根本沒人管。

  澎湃新聞:您為什麼說自己的作品是為二三十年後的未來寫作的?

  殘雪:就是為現在的年輕人而寫的,過二三十年他們不就老成了嗎?就是為這些人寫的,還包括有現代精神的中國人,但因為有現代精神的這些人還不太多,我就沒有提。

  澎湃新聞:為什麼寄希望於年輕人?

  殘雪:現在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人數量比較少,所以我寄希望於年輕人,也就是現在20多歲的,再過20年可能就碰到精神上的問題了,物質不能夠再滿足他們了之後,就會有可能看我的書的,因為我的寫作是給人力量,使人獨立,塑造人的素質。我這本新書《黑暗地母的禮物》最重視的描寫就是人的素質。人要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大地上站立起來,他應該具有一種什麼樣的素質?我做了一些預測,他們說我講的是烏託邦,但其實也是相當現實的。

  澎湃新聞:您最近在讀什麼書?

  殘雪:我現在還沒寫完手頭上的書,所以還在讀《存在與虛無》和法國的梅洛·龐蒂,一直在讀大哲學家的東西。文學方面在讀現在在歐洲比較走紅的那個奧地利大作家,叫做羅伯特·穆齊爾。現在我們剛剛翻譯了他的作品,在網上有賣。他們翻譯成《沒有個性的人》,當然我不太同意這個翻譯。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他一直寫到死還沒寫完的書,可能有一千萬字吧。我還比較欣賞這本書的上部,它跟我能夠合得上,他是西方人,所以我覺得還不夠滿足,對人性的描述還可以更進一步。

  《沒有個性的人》登上了豆瓣「2015年度再版高分圖書」榜。

  澎湃新聞:那能不能請您給年輕的讀者推薦一些西方文學的作品?

  殘雪:就是剛才說的那本《沒有個性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我看的是英文的,年輕大學生最好是看英文原文,因為那個翻譯我看了幾章,我不喜歡,最好是看英文,因為他們都學了英文的嘛,為什麼不能看呢?

  這本書裡面有一點烏託邦的性質,對未來也做了一些預測,他是1940年代才死的。不過還沒有像我搞的這樣的,就是完全跟現實結合起來。那個年代比我早嘛,現在現實的問題越來越緊迫了:怎麼處理你同家裡人的關係?你跟你老婆的問題怎麼處理?或者你跟女朋友的關係怎麼處理?這些東西以後都會是很緊迫的問題了。解決的方法就是交流。交流是一個核心詞,新時代的核心詞,交流其實就意味著愛,當然也意味著鬥爭。我這本小說就是專門寫這些問題的:什麼樣的關係能夠達到真正的交流。我一方面提出問題,另一方面我也嘗試做了一些預測,就是解決問題的預測,所以我這本是實驗小說,那裡面提出的東西都是實驗性的,而且很幽默,跟現實結合得很緊。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作家殘雪成熱門,被譽接近魯迅的人
    中國作家殘雪榜上有名殘雪位居排行榜的第三,可謂是再爆冷門,畢竟在我國知道她的人並不在多數,當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之前,莫言的名字也一樣不被人熟知。殘雪,本名鄧小華,中國內地女作家,生於1953年,1985年開始發表小說,在這之前,她確實和莫言很相像,都是小學畢業,莫言去部隊當兵,殘雪在家做個體裁縫,輾轉多年開始寫小說,後來因小說《黃泥街》、《山上的小屋》走上文壇。雖然殘雪已經成為作家界的佼佼者,但她仍然未能獲得世界一流的文學獎,奇怪的是世界級文學獎殘雪幾乎都「造訪」了,但一直都是被提名,從未實際獲得。
  • 中國作家殘雪再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 村上春樹,也還在……
    其中,去年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和餘華並列第十二,今年,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據梨視頻報導,殘雪稱,去年進入英國博彩公司賠率榜還覺得有點奇怪,今年就覺得沒那麼奇怪了,「因為這一年裡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的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正在逐步逐步地鋪開。」
  • 繼魯迅後最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而是他
    說來奇怪,當代文學依然處於邊緣化,但一些個作家還是有股倔強勁兒,從現實文學的低谷爬起,逐漸迎來希望。莫言、餘華、賈平凹、殘雪等等不僅打動了國內讀者,也一度衝擊世界文壇。在亞洲小範圍內率先取得認可,同時日本文壇近些年來開始關注我們,在文化持續輸出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當代文學已經不再沉睡。
  •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中國作家殘雪:20年堅持每天看英文原版書
    那麼,中國作家殘雪為何能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1985年1月,殘雪首次發表小說,至今已有六百萬字作品,被美國和日本文學界認為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最後的情人》等。
  • 中國作家殘雪衝擊諾貝爾文學獎,今晚即將揭曉
    隨著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拉開帷幕,一批中國作家的名字尤為引人關注。中國作家殘雪、餘華、賈平凹、北島等十餘人都是有望衝擊桂冠的熱門人選,其中湖南籍女作家殘雪更是力壓「萬年陪跑戶」村上春樹,成為獲獎的熱門人選。說起殘雪,大家可能更了解餘華、賈平凹等人,村上春樹更是被廣大文藝青年所熟知。那麼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作家殘雪是何許人也?網友們紛紛求解。
  • 2020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落選
    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連續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等再次落選。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前,各種競猜賠率榜層出不窮,中國作家殘雪近兩年一直盛傳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有三位中國作家上榜,分別是閻連科、殘雪、餘華,其實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  三位中國作家上榜,殘雪:再次登榜不覺得奇怪  截止到10月4日,賠率榜上共有三位中國作家殘雪、閻連科、餘華上榜,閻連科和餘華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國作家,而殘雪似乎大家會稍微有些陌生,實際上,相比起已經獲得諾獎的莫言,殘雪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超於他。就連莫言本人在獲得諾獎前的記者採訪中,也曾表示自己希望會是中國的女作家殘雪獲獎。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一點都不出名
    前面也說了,莫言之後我們本土作家一直無緣諾貝爾文學獎,這倒讓我們感到壓力。不過也不要太過悲觀,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已經有眉目了。 閻連科 那麼閻連科究竟是何許人也,怎麼一出場就被認為是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呢,而且沒有之一。我們都知道諾獎的評選競爭力是非常大的,今年九十多歲的米蘭昆德拉到現在都沒有贏得諾獎,村上春樹年年登上諾獎賠率榜,也始終不能勝出。陝西的賈平凹,如今是走進世界文學史冊為數不多中國人,但並不能入諾獎委員會的法眼。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出意料又沒有中國作家的什麼事,不信走著瞧
    作家們關注的諾貝爾文學獎將於10月8日公布。從諾貝爾獎誕生到屠呦呦獲獎的一百多年裡,自然科學獎從來沒有中國人的什麼事兒,儘管也有華裔、華人獲獎,可人家是在美國獲得的;而作為中國人最有機會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年年失望年年望。自從莫言開天闢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又給中國作家們點亮了希望。說實話,如果當時沒有馬悅然當評委,莫言恐怕也懸。
  • 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現,卻並不出名
    前面也說了,莫言之後我們本土作家一直無緣諾貝爾文學獎,這倒讓我們感到壓力。不過也不要太過悲觀,繼莫言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已經有眉目了。彼時,整個二十世紀一百年,我國中國人沒有一個能真正獲得諾獎的,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卻不斷有人獲獎,即便是東方人不擅長的文學寫作方面,日本照樣有兩個作家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提名作家殘雪,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自稱文學的「異類」
    殘雪,因為最近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事情,讓一個作家的名字出現在各大新聞的頭條板塊。在此之前,我們似乎從未聽過殘雪這個名字,對她的作品也不甚了解。她善於用獨特的手法去營造一個荒誕,抑鬱的世界。可能我們在初讀她的文章的時候,有些晦澀難懂,有的甚至需要我們有一些歲月的閱歷才能夠懂。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排第三
    展覽分為五個板塊—— 「莫言專區」「你不知道的諾貝爾文學獎」「21世紀獲獎作家速覽」「虛位待揭」「歷年獲獎作家作品精選」。賠率榜揭曉,中國作家殘雪排第三近日,Nicer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餘華、楊煉等榜上有名,其中排名最高的殘雪排第三名。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全熱門作家作品 盡在掌閱
    近日在博彩公司Nicer Odds發布的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中國女作家殘雪躍居第三,超越了常年陪跑的村上春樹,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前,其最全電子版作品已在掌閱APP上線。此前也許很少有中國讀者知道殘雪,但其實她的作品早已被世界文壇認可。殘雪本名鄧小華,1953年生於長沙。
  • 未來五年,哪些中國作家最有希望衝擊諾貝爾文學獎?
    隨著中國作家影響力的日益提升,競猜諾貝爾文學獎的下一位中國得主成為文化圈的一大熱點現象。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國內拿過頂尖文學獎項,且入圍過國際知名文學獎項的作家,最有希望在未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目前來看,未來五年最有希望衝擊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有以下8位:閻連科閻連科: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
  • 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熱門,中國作家呢?
    ,二人並稱「葡語文壇雙子星」。 上世紀80年代,「生活在別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媚俗」一度成為流行語,中國文學界、思想界言必稱米蘭·昆德拉。米蘭·昆德拉對中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他讓中國作家們從關注群體到關注個人自身,少作空洞的宏大敘事。昆德拉作品飽含的哲理讓他成為世界級文學家。在他的作品中充滿很多極具討論價值的問題,而且觸及深刻。
  • 殘雪素描:「她看上去就像一隻金銀蝴蝶」
    大概當時,能夠像他那樣讓古老的漢語充滿新意的作家我還從未遇見過。所以我一旦接觸到他的小說和散文,立刻就被徵服了。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他是唯一有幽默感的現代中國作家。他從文學上給出了一個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那時我並不十分熟悉那種角度,但就是受到牽引,受到教化。我感到魯迅文學有無窮的魅力,一旦進去,自己的整個人生都要改變。或許,所有的偉大的文學對於個人都具有這樣的影響力吧。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這些熱門作家,你都知道哪些?
    此前,Nicerodds發布了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名單,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作家殘雪排在了第四位,同時領跑者裡面終於沒有村上春樹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今年有望拿到諾獎的十個熱門人選。也歡迎大家在文章底部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 長沙女作家連續兩年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前十,外媒:中國最好作家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莫言曾代表中國文學斬獲過如此殊榮,除了莫言這位出生在山東高密的作家之外,中國還有一位女作家曾兩次榮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前十,201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並高居賠率榜前三,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不減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她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女作家殘雪。
  • ...年再開「雙黃蛋」 波蘭、奧地利作家分獲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
    但評選結果宣布後,熱門人選如加拿大作家安妮·卡森、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中國作家殘雪等無一獲獎。一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都備受外界期待。而諾貝爾文學獎也具備強大的經濟影響力。記者注意到,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或是被列入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或猜測對象,在和諾貝爾文學獎產生「聯繫」後,其作品的商業價值往往也隨之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