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2021-01-17 二京小土

前天聽一位喜歡的Z老師的課,說到今天學院內的所謂「文學」,是喪失了介入真實生活的能力,於是退守象牙塔一隅,孤高地型構出一個韋勒克等人所謂的內部研究,或是形式主義所認為的文學能夠獨立自足的本體性,但這種清高的文學形象事實上都是幻象。Z老師隨即引用伊格爾頓的說法,「文學批評在誕生之初就是政治的而非今天意義上的美學的」。昨天聽L老師令人驚豔的課堂首秀,也表達了對於破碎史學、日常派研究路徑的空幻想像的批評,因為諸種形態的「政黨政治」才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洞徹事實的視角。


兩位老師的課堂無疑都十分精彩,我拮片段相駁實在有斷章取義的嫌疑。不過對於「文學與政治」/「政治與文學」的論調——尤其是其中漫不經心的定論——我的不滿由來已久,借這個難眠之夜一抒不快。


在今天的大眾輿論中,「文學」似乎是一個純潔天真、不惹塵埃、飛升於現實泥濘之上的概念。為了解構這種想像的虛幻,文學研究從業者都發揮了良好的自嘲精神。通過揭露文學與政治休戚與共的發展歷史與現實指涉,想說的故事無非兩種——第一,文學是重要的,因為與政治同呼吸共命運;第二,文學是不重要的,因為它面對現實政治時軟弱無力(固然我相信兩套故事均非絕大多數文學從業者的心聲,只是為了避免落入矯情的虛幻不得不刻意佯作的真實姿態。被拋棄的論述有「文學有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種貌似機鋒的讖語風格今天的確已經很難誆人了,L老師在課上亦拋棄此說)。但事實上,這種自嘲式的解構與文學的虛幻概念之間存在邏輯的錯位。飛升的「文學」更多的是在它「沒什麼用」——更確切的說,因為無法迅速識別出金錢價值(解釋一句,就是雖然有文學作品能夠吸粉成為IP創造經濟價值,但這種作品的出現有隨機性因而無法精準預測,分母池總量又過於巨大);而在自嘲式的祛魅裡,金錢的邏輯似乎過於直白,而「政治」的邏輯卻可以纏繞成花團錦簇的漂亮修辭。


在此處我框起來的「政治」,想用的是引號的懷疑義——so called 「politics」——從而引出3W問題:誰在用這個概念?這裡的「政治」是什麼?為什麼?


無疑,政治學者們談論的政治與文學沒有關係。他們討論現實中的中美貿易戰打還是不打、英國脫歐還是不脫的時候無須引用相關文學作品(我們需要排除政治史學家在沒有足夠資料的情況下不得不轉向文學作品來尋求證據的情況,雖然毫無疑問文學作品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那麼文學研究者所頻頻談論的「政治」是什麼?


人們愛說「政治無處不在」。似乎每一個個體都被政治扼住命運的咽喉,在既定的社會框架裡的既定的階層位置裡無法動彈。政治無所不包,按外部內部分類文學,那麼文學的外部政治有作者與讀者、文學個體與文學團體、審查制度與出版機構、文學對於大歷史進程的撼動,文學內部則又有作品中人物之間的權力關係,能指與所指、詞與物之間的權力關係,語言對於敘述的宰治等等。


其實無須條分縷析,因為更常見的是「政治無處不在」這一泛政治化的論調。但在這種似乎不需思考就可以說出口的定論裡,「政治」成為了一個虛幻的文學概念的陰面,成為了它的補集,成為了我們在象牙塔裡孤高地型構出來的文學本體的對立物,成為了文學的不具有現實價值的反面從而成為了文學證明自己價值的重要抓手。問題是,這一組對立物並不能提供第二個邏輯。就好像在紙上畫個圓,無論是圈裡塗黑還是圈外塗黑,都只能顯現出這個圓的輪廓,而不可能提供三角的、方形的新的路徑。在這個「文學-泛政治化中的政治」形成的二元結構裡,文學還是那個清高的幻象。


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還體現在政治哲學、權力分析對於文學研究的全面入侵。友X說學科間存在等級序列,哲學是最上層(其中又以政治哲學尤高),生產出來的理論向下流淌到社會學、文學、藝術史學等等不一而足的其他下級學科。W老師、L老師都說理論作為工具的種種不匹配和弊端。(我最討厭的一種學術是拿著一把理論的刀欣欣然自喜,沉迷於運用理論的修辭快感本身,流連沉迷於自己的嫻熟刀法,而不關心是否說出核心的事實。希望自己不至淪落於此。)誠然,理論工具讓很多無處下口的作品有了很好的解讀方法(比如讓·熱內的戲劇《陽臺》,甚至我懷疑他以理論指導了創作——私心覺得被理論收編對於文學創作者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但泛政治化的隱危則在於對於權力的分析成為唯一解。前幾日豆瓣上的一位學術友鄰評論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主題是「馬可波羅以語言馴化忽必烈的皇權」,我莫名地生了氣。一方面這樣的解釋很有誘惑力,提供了一個充滿張力的簡單明快的解讀,另一方面這種對於權力爭奪的放大和強化卻大大簡化了忽必烈所掌握的權力本身就有的時漲時落的存在感。卡爾維諾並不想以語言為武器攻打權力的堡壘並慶祝勝利,這樣的解讀是在氣球的繩子上掛石頭,非得落到地上才覺得心裡踏實。


我之所以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樣粗暴的框架邏輯容不下文學在個體倫理上的影響(這裡借用的是齊澤克和劉小楓對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敘述,雖然其實我並不能清楚區分「道德」和「倫理」,但我也想不出其他詞了,是這麼個意思)。存在一種倫理問題,可以(而非一定)與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脫鉤。劉小楓說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是在討論自由社會下個體面臨的倫理危機,但我不認為這種倫理危機在非自由社會是不存在的,這種存在也並不是忽視房間裡的大象。這不是所謂的「個人主義那一套」(有人批評《英國病人》語),因為這種倫理也可以(而非一定)涉及與其他人之間的種種關係——並且不僅僅是權力關係,我不否認權力關係會存在,但我拒絕認同關係的本質是權力。


我認為文學是可以自足的(當然文學本身是個可以歷史化考察的變動不居的概念,那麼可以限定為今天的文學)。這個自足並不是排除了經濟、排除了政治等等之後的,那種以你的非來定義我的是的自足,而可以充分地交叉重合。我所希望的其實是文學能夠自己建立一套價值體系,而不需依附虛幻的「非我」來往身上裝點色彩,或者假裝把自己扯光,拿出一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沒什麼意思的氣勢來。我所更希望的是,文學不是溫室裡柔弱的幻想,而是橫衝直撞在一切邊界之中突破邊界的強大力量。




(從最近的個人經歷來講,文學是麻醉藥、迷魂湯、避難所。)

至於具體啥價值體系,我再想想再來談。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話題表面針對湖畔大學,我覺得至少會在兩大層面讓人產生思考:一、湖畔大學這種機構有多大的效應,商業的、教育的、人文的,甚至意識形態的等等;二、與其說是厚黑湖畔大學,不如說是針對馬雲、阿里集團的泛政治化批判。一、爭議話題的思考第一個層面不是我所能真正駕馭的話題。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為什麼有的人恨方方恨到失心瘋?方方是這次疫情的元兇嗎?只想聽歌功頌德的話,不想聽批判和反思的聲音。方方在日記裡一直堅持問責,要求瀆職官員引咎辭職。是不是威脅了某些人的飯碗,觸了一些人的逆鱗,這些人就要把她處之後快,在想背後這一系列輿論操作是否是在轉移視線,攪渾輿論,帶偏問責之聲呢?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博士研究生)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伍民友教授在《知識分子》發表了文章《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伍教授指出這些指責毫無道理,學者用英文發表論文代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為了學術交流的便捷,這些指責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體現了一種荒謬的邏輯。  伍教授說得很有道理,發表英文論文確實是科學共同體的認可而不是「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這種認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獨立於政治的。但為什麼科學共同體會刻意與政治拉開距離?為何科學共同體又有底氣主張反對學術的泛政治化?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讓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泥沼
    越來越多行業和機構急盼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的泥沼,重新確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向著各自的「使命」重新出發。八校聯合公告亦強調,每位員工和學生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直以來,許多被極端激進觀點蒙蔽雙眼的學生,都習慣了在不假思考的情況下,把遇到的所有問題和困擾都歸咎於外部,歸咎於警察、歸咎於政府,甚至歸咎於和自己持不同意見的同學、朋友、老師和親人。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這種將學術問題泛政治化的思路危害甚大,後果嚴重必須給予澄清,回擊。對於其他領域的,我可能沒有發言權,但是作為數十年工作在計算機學科一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對於計算機領域,發言權還是有的。
  • 「和解」關鍵要聚焦發展去除「泛政治化」
    聚焦經濟與民生問題,務實理性討論與協商,避免凡事「泛政治化」才是最為迫切的。因此,即使此次「特赦和解」建議無法實現,但推動「和解」不應就此停步,「泛民」應當拿出更真的誠意、更可行的辦法,回應市民訴求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的發展。  胡志偉接受《明報》訪問拋出這一建議,其核心是要求特首運用基本法第四十八條賦予的權力,特赦非法「佔中」中所有參與者,同時赦免「七警」和退休警司朱經緯。
  • 2016中國語言文學真題匯總
    四、論述:關於有關中國夢提出的要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要求,根據所學的歷史文學史文學理論等談談看法。   2、邵洵美《蛇》分析   3、「百花時代」文學出現了新氣象,探討這個現象   4、莫言說「我是講故事的人」,探討這句話   三、論述   1、結合作品分析抗戰文學的演變   2、《古船》和《白鹿原》鄉村書寫的異同   ▶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一、簡答題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攬炒派千方百計阻撓任命,實際上是將「泛政治化」帶入校園,是對學術自由、校務自主的最大傷害。 連日來與美國和臺灣勢力勾聯的媒體和組織對有關提名展開瘋狂抹黑,聲稱若二人擔任副校長將扼殺本地人才的升遷機會;「黃媒」甚至稱,若校委會通過任命,「到時港大恐將進一步失去學術自主、百年名聲將一朝喪盡」云云,妄圖逼迫港大校委會否決提名。
  • 李國傑院士: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我國的自主創新一直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幹擾。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忽視或者藐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這種幹擾表現在不強調開放的原則,表面上是維護民族利益,實際上可能是維護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
  • 泛政治化是港「不歸路」\張定淮
    中央樂見港政治民主化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是否曾經明確表示過反對香港民主政治發展呢?的確有過。那可是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的事。因為根據英國在海外撤退的經驗,它總是用所謂的「民主」來使準備撤出的地區發生混亂。正因為如此,中方明確警告英國人不能用所謂的民主手段來改變香港當時的現狀。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2實質是反對封建觀念、擺脫中世紀宗教教義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3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1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
  • 《文學體驗三十講》:一本書讀懂數十部外國文學經典
    三十個文學之夜一劑心靈解藥跟隨作家苗煒的閱讀體驗經歷文學世界裡的多樣人生理解人心的豐富和複雜一本書讀懂數十部外國文學經典《文學體驗三十講》作者:苗煒為什麼我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呢?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我不知道為好呢?世上那麼多人,真的和我有關嗎?我該同情什麼我又能憐憫誰呢?我是不是就有點兒可憐呢?愛是什麼呢?
  • 高考作文去掉了泛政治化 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
    儘管這兩個命題帶有詩意,具有較強的文化底蘊,但對許多考生,特別是理科生來說,是對文學素養的一個考驗。今年許多高考作文題更加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人性、貼近社會。對於今年高考作文,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高考作文去掉了泛政治化,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這應該是個不小的進步。高考要變革,高考作文也要變革。山東省從今年開始,將高考成績作為個人隱私予以保護,高考作文命題也當以此為鑑,讓作文返回到文字之美、思想之根,當是高考作文的應有之義。
  • 「泛政治化」下的英國青年能走出時代困境嗎?
    作者:高健,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徵宇,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2019年接近尾聲之際,英國國內政治氛圍濃厚,在保守黨與工黨先後發布競選宣言和新政策以吸引選民的大背景下,年輕人積極參政,他們一邊加入「氣候遊行」譴責鮑裡斯·詹森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漠視,一邊通過佔領教學樓通道的方式反對利物浦大學
  • 華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財新網】(記者 侯奇江)針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將把華為設備從現有3G、4G網絡核心網中移出等消息,華為方面12月6日對財新回應,網絡安全問題不應該被「泛政治化」,更不該由於廠商所在國而被區別對待。在現今ICT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禁止某一個廠家,並不能有效識別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為什麼要警惕道德泛政治化、政治泛生活化?
    因此本書試圖在極小的篇幅裡置政治於學科與歷史的雙重語境中,通過歷史的巡禮,給人們指示一條理解政治的路徑:希臘民主如何訴諸公民參與、羅馬共和怎樣培養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種意義上構成了文明發展的重要一環、國家的政治整合與個人的自主獨立為什麼成為政治現代性的雙重面相,以及現代政治文明如何從傳統中提取價值資源,又怎樣超越古典主義,在更高的水平上構建了崇尚自由的憲政民主體制。
  • 百名青年學者聯名信:拒絕泛政治化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為考生整理的盤點實「百名青年學者聯名信:拒絕泛政治化」的相關內容,以供考生參考。8月4日,陳建生率先通過公開信,批評崔向群未經實踐的4鏡系統 「為創新而創新」、「國外搞3鏡系統,我就要搞4鏡系統」,強調要儘可能採用國際上最成熟的技術,「國際上已建成的超過10臺10米級望遠鏡,無一不是採用3鏡系統」,並應該信任國際專家的建議和幫助。此外,作為天文學家的陳建生批評搞技術的崔向群和蘇定強是將自己技術上的「創新」強加給天文學家,是「技術綁架科學」。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大選的險惡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展露無遺,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各自從中尋找利基,卻沒有凸顯真正問題核心。蔡英文要讓外界看到她對軍人的重視,喚起軍魂,但臺灣的「國軍」應效忠的是臺灣「憲法」上的「中華民國」,而不是民進黨口中的「中華民國臺灣」。軍人很重要的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