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2021-01-13 南方傳媒書院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任何社會現象

  凡事帶節奏上綱上線要不得!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


     最近,武騙子雷雷號召武林同道去教訓說真話的方方,又有個「雕塑家」想在秦檜夫妻跪像旁再添一座方方的跪像。真是叫人大開眼界,嘖嘖稱奇。方方到底是做了什麼,讓一些人對她恨之入骨。


    辱罵方方的文字依舊甚囂塵上,這背後究竟有沒有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從中作梗?


    為什麼有的人恨方方恨到失心瘋?方方是這次疫情的元兇嗎?只想聽歌功頌德的話,不想聽批判和反思的聲音。方方在日記裡一直堅持問責,要求瀆職官員引咎辭職。是不是威脅了某些人的飯碗,觸了一些人的逆鱗,這些人就要把她處之後快,在想背後這一系列輿論操作是否是在轉移視線,攪渾輿論,帶偏問責之聲呢?


     喪心病狂,毫無下限地,去惡毒攻擊一個六十五歲的退休老太太。這不是他們的光榮,而是他們的恥辱。給方方立跪像,就像在文革中給人戴高帽子,剃陰陽頭一樣。這是違反法律,滅絕人性的人身侮辱行為。


    這些人懂法嗎?要知道未經方方允許使用方方的肖像,可能構成對方方的肖像權和名譽權的侵犯。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 肖像權、 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這種行為還構成刑法第246條所規定的侮辱罪。《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也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國國民頭腦中,擅長用政治規訓思考問題,卻缺少基本的法治和法律思維。法治思維,是基於對法治的崇尚、信仰、敬畏而形成的治理實踐思維。



    

  見到一幫法盲和網絡烏合之眾追捧跳梁小丑帶節奏,著實三觀被這些人震碎,碎得七零八落。他們沒為李文亮說話,沒為艾芬說話,沒為死難者說話,更不敢一句責難加於蔡利頭上,打壓李文亮等8名醫生的蔡莉們穩穩坐在位子上,你們連一個屁都不敢放,就知道對一個寫日記的老太太喊打喊殺,一群欺軟怕硬的慫貨軟蛋奴才!


      罵方方將家醜外揚了,製造家醜的人,你們卻視而不見,這不是選擇性失明,這是「屁股坐歪了」,這是助紂為虐。中國就是有這麼一群人,身處社會最底層卻有著統治階級的思想,在動物世界裡找這樣的動物幾乎不可能。


    另外,最近河南一個小縣城打記者一事鬧得紛紛揚揚,輿情發生後,疑似當地安排網絡水軍攪渾輿論,給媒體記者正常的輿論監督扣帽子,打黑棍上綱上線,說這些記者咋不到美國、日本做輿論監督,做輿論監督就是揭露家醜,就是給美帝遞刀片?這些五毛水軍言之鑿鑿,帶偏輿論企圖把水攪混。


    在此給那些烏合之眾做個基本媒體掃盲,輿論監督見證記者的血性與良知,輿論監督往往帶有對公權力批評的性質,因而為百姓所青睞,但卻為輿論監督的對象所厭惡,甚至可能為監督者帶來種種麻煩。


    什麼是真記者,真記者就是要有百姓情結與底層特色,不是對官員阿諛奉承或評功擺好,搞歌功頌德寫軟文那一套。如果按照極左和網絡五毛那一套上綱上線的邏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河南縣城公職人員毆打記者製造負面輿情,抹黑了我國公務員的美好形象,這惡劣行徑是給美帝傳遞刀片了?


    當所有社會問題,都用泛政治化思維解讀的時候,你不覺得可笑荒唐又可怕嗎?


    

  易中天說,「中國式邏輯」下有一群人是瘋狗、腦殘和烏賊。一種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故意把水攪混。這種人,我稱之為「烏賊」。第二種是「瘋狗」,逮誰咬誰。第三就是「腦殘」,人數最多。烏賊是使壞的,瘋狗是咬人的,腦殘是起鬨的。共同特點,是不講事實,不講邏輯,不講道理。


      新冠疫情下的群體撕裂,警惕泛政治化思維,擴大化地解讀任何社會現象,「上綱上線」是一種病態思維,最終會導致社會空前緊張,噤若寒蟬,人人自危。



     什麼是泛政治化,就是比如去歐美旅遊買臺電腦,他說涉及國家安全不能賣,你就可以說,這只是樁生意和政治無關,不要泛政治化解讀。


   話語政治、審美政治、欲望政治、生活政治、差異政治、身份政治、種族政治、性別政治、生態政治,社會政治,當所有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都被貼上政治標籤,泛政治化解讀的時候,不覺得很恐懼嗎?


     泛政治化,作為一種輿論生態的非平衡狀態,很有可能會演化為一系列的現實矛盾或衝突,從而導致一些極端行為的發生,甚至威脅到社會的正常秩序。


     長期以來,由於以往「極左」路線的影響,人們往往視政治為禁區。這些年,新極左和極端民族主義合流,悄然做大,泛政治化思維又重新走上前臺,忽然把人嚇了一大跳。


     在解讀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時候,要就是論事,不要上綱上線帶節奏,扣帽子,打黑棍,要「弱化」政治色彩,並不是不講政治方向、政治觀點,而是指要將科學性、藝術性,變單一的政治理論、道德規範的規訓和灌輸。


    當今的網際網路輿論,從從「話語權利」到「話語暴力」,情緒化過激言論和思想,值得警惕,眾聲喧譁,語言狂歡發展到語言的暴力,批評、爭論、辯駁乃至謾罵、嘲諷比比皆是。


   理性地看,任何批評都是一種自我表達,沒有自我意識和個性特點的批評不是真正的批評。過去中國官媒的主體敘述多數是非自我表達,或服務於政治,或服務於市場。


   如今的自媒體表達寬鬆了一點點,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網絡暴力和涉嫌人身攻擊的侮辱和誹謗行為。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對這樣一種偽批評的否定和反撥。


  比如方方日記,屬文學範疇,也許很多人在藝術觀上有差異乃至衝突都是合理的,這正是促進藝術健康發展的原動力。但是超越了藝術,而對作品、和作家進行倫理和政治攻擊,就是走入了另一種歧途,是一種非理性甚至非邏輯的網絡話語暴力。


 泛政治化在十年「文革」期間就曾經登峰造極,以至於所有非政治的一切社會問題,甚至包括文學、文藝都淪為政治的婢女,文學和文藝完全變成了純粹的「政治教育」,這顯然是對文學文藝的嚴重誤解。


   自近代開始,文學與政治之間,始終有著一種糾纏不休的關係,在政治的風波中跌宕起伏、飽經磨難,需要回歸到它的正常狀態。


   中國的科學發展、文化繁榮靠的是什麼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在政通人和的日子裡,「雙百」方針帶來了萬象更新;在風吹雨打的時候,人們思念、呼喚「雙百」方針。「雙百」方針提出那年,是知識分子的春天。


   新時代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離不開「雙百」方針。新時代的新趨勢,是文化的多樣性。這就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


   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都是正能量。


   十八大以後,我們國家和執政黨已經確立了「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現在網際網路上的極左勢力,想讓中國社會重新搞極左泛政治化的那一套,實際上是一種缺乏政治理性的行為,把非政治領域的言行,統統牽扯到政治上進行對號入座,上綱上線,是一種政治泛化現象,它危害了正常的政治發展,使人們對社會問題,不能做出實質的理解和處理,也使社會功能難以正常發揮,物極必反會帶來對政治冷漠和恐懼。


  

   如今的網絡輿論場上,一些對黨和政府進行善意的意見性批評,媒體進行的輿論監督報導和揭露社會醜惡現象的鞭策性言論,往往被別有用心者泛政治化解讀,各種上綱上線、亂扣帽子、這些人還想搞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文字獄那一套。


    更有甚者,將人民內部矛盾與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敵我矛盾,混為一談,意圖擴大敵我矛盾,消解、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穩步前進的良好局面,藉以實現某種不合理性的政治目的,形成了泛政治化現象的極端化形態。


    對此,我們應該摒棄泛政治化的思維模式,構築政治的理性主義,處理政治、經濟、文化、體育、司法、教育的關係,以積極理性的心態開展政治參與。我們應當摒棄的不是政治,而是傳統意義上的把政治簡單定義為階級鬥爭形式的做法,使政治從「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意識形態影響中解脫出來,現在是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是新時代,中國不能再走極左的那一套老路了。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中,地球村下的「絕緣」作用不能持久,沒有理性的愛國行為並不能有效地保衛國家,只會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使國家形象受到影響,導致外交被動。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之一,愛國情感值得弘揚。但是,愛國熱情不能轉化為「糊塗的愛」,才不會表現為盲目的衝動和偏激行為。我們需要冷靜理智思考,決不能頭腦發熱,如何理性愛國,如果表達理性愛國,在對的地方,有效表達理性愛國情感,愛國之情不能僅停留在感性層面上,缺乏理性思辨,甚至可能轉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理性愛國就是充實自己、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業務能力,無論在什麼領域,都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國家在政治、經濟及科技的發展中作出應有的貢獻,不做對社會無用的人。對於每個普通中國人踏實工作,積極做好本職工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助力,這本身就是愛國 !


     要改革不要文革,對於十年浩劫,那一段極左的社會思潮,要不斷的反思,甚至再反思,都是極為必要的。


     最後只想說,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任何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




相關焦點

  • 「和解」關鍵要聚焦發展去除「泛政治化」
    事實上,香港社會有強烈願望改變過去嚴重對立的態勢,能否真正達至「和解」,既要有起碼的政治認同,亦要從更務實的議題開始。聚焦經濟與民生問題,務實理性討論與協商,避免凡事「泛政治化」才是最為迫切的。因此,即使此次「特赦和解」建議無法實現,但推動「和解」不應就此停步,「泛民」應當拿出更真的誠意、更可行的辦法,回應市民訴求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的發展。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這個轉型周期,很多人都看不清產業乃至社會發展的未來,網際網路企業因為掌握了先進技術,匯聚了大量智力資本,也有豐富的管理工具、管理實踐,當然也有更多商業要素尤其資本力量,從而更多站在前沿,擁有更多洞察力,以及設置議題、定義未來願景的能力。如此,它就容易引發一個群體的駁難。這裡面,隱含著一個社會許多階層的變動,社會身份的焦慮與失落。
  • 泛政治化是港「不歸路」\張定淮
    香港的反對派人士應放棄冷戰式的意識形態的偏見,不要再糾纏過去的歷史舊帳;多從香港與大陸之間的共生性考慮,增加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感;以動態的眼光觀察內地的變化,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中央的善意;從整個國家和香港實際利益出發,以理性的態度去處理未來香港的發展問題。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這種將學術問題泛政治化的思路危害甚大,後果嚴重必須給予澄清,回擊。對於其他領域的,我可能沒有發言權,但是作為數十年工作在計算機學科一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對於計算機領域,發言權還是有的。
  • 別用泛政治化眼光看「足球流氓」鬧事
    許多報導將之歸諸足球流氓惹的禍,這多少有些不客觀。球迷衝突事件事出多因,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坐在同一列開往比賽地火車上的瑞典和愛爾蘭球迷之間的相互對罵和輕微肢體接觸,與俄羅斯球迷和英格蘭球迷的大打出手致人重傷,顯然不是一回事。是球迷荷爾蒙旺盛還是足球流氓別有用心,是普通的球迷衝突還是足球犯罪,這個界限向來不好劃分。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代表親民黨參與大選的宋楚瑜也同樣把矛頭指向美國,認為臺灣還有很多跟美國買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應該去弄清楚。宋並質疑美國在臺協會(AIT)為這次空難降半旗致哀很奇怪。  相較於新黨、親民黨都主張追美國責任,國民黨明顯不敢得罪美國,也不想在投票日前夕因惹美國不高興而節外生枝,這方面與民進黨的態度如出一轍。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攬炒派千方百計阻撓任命,實際上是將「泛政治化」帶入校園,是對學術自由、校務自主的最大傷害。 連日來與美國和臺灣勢力勾聯的媒體和組織對有關提名展開瘋狂抹黑,聲稱若二人擔任副校長將扼殺本地人才的升遷機會;「黃媒」甚至稱,若校委會通過任命,「到時港大恐將進一步失去學術自主、百年名聲將一朝喪盡」云云,妄圖逼迫港大校委會否決提名。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恰恰是科學的這種超脫地位,才讓其更容易被泛政治化。  原因在於,科學的超脫和中立性會成為各方政治勢力用來強化自己一方或己方政策合理性的工具。而且隨著科學不斷發展,其越來越深入到社會和人們生活這些難免被政治覆蓋的領域。而且科學知識可以獨立於政治體系,但科研工作需要的物質和資金支持,以及科學家個人需要的功名利祿,也都讓科學在現實中難以真正從政治中超脫。
  • 中國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第四,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中國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第四,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國兩制」包含了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體現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異。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對一些具體問題存在不同意見甚至重大分歧並不奇怪,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渦,人為製造對立、對抗,那就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 華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財新網】(記者 侯奇江)針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將把華為設備從現有3G、4G網絡核心網中移出等消息,華為方面12月6日對財新回應,網絡安全問題不應該被「泛政治化」,更不該由於廠商所在國而被區別對待。在現今ICT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禁止某一個廠家,並不能有效識別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泛政治化:壓力型體制的缺陷
    政府責任實現機制的「泛政治化」誘使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採取各種方式來逃避責任。在「泛政治化」的責任實現機制中,要使下級部門和官員完成任務依靠的是行政命令和政治覺悟。但是,行政命令的監督成本很高,政治覺悟又是一種「軟約束」。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一、貪大求快、颳風搞運動、翻燒餅要不得  總書記說:  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想在前面,切忌貪大求快、颳風搞運動,防止走彎路、翻燒餅。抓任何工作,領導幹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真抓實幹,不折騰、不反覆,決不能搞一陣風、一下子,才能築牢鄉村振興的硬底座。
  • 工商界:"泛政治化"誤港 望"泛民"與中央增互信
    工商界人士深表贊同,認為社會不應該「泛政治化」,特區政府應該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推動經濟發展。香港亦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尋找適合香港的商機。  行政會議成員、商界(第一)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表示,習主席對香港的經濟、民生及政治情況亦非常熟悉。他十分認同習近平所言,香港不能「泛政治化」:「香港人對政治紛爭已感到煩厭,特區政府在未來幾年應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
  • 幹部要不得「鴕鳥心態」
    有的領導幹部不敢抓不敢管,抱著「鴕鳥心態」,唯恐得罪人、丟選票。各級黨委要加強幹部日常管理,及時了解所管幹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狀況,抓早抓小,敦促領導幹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選自《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 何為「鴕鳥心態」?
  • 「泛政治化」下的英國青年能走出時代困境嗎?
    (來源:新華社發 BBC攝影師傑夫·奧弗斯攝)然而,愈趨年輕化的英國政治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泛政治化的根本問題。在最近一次「氣候遊行」中,主力軍不僅包括英國的大學生,還有一些中學生。將氣候變化等環保問題的根源完全歸咎於政府的「不作為」等政治原因,以非專業的態度「指導」政治事件,可能壓制有效應對問題的聲音,以至於阻礙環保問題的真正解決。然而,真正令人擔憂的地方還在於,面對愈演愈烈的「泛政治化」,歐洲民眾對這一青年政治生活趨勢竟然大加鼓勵和支持,不得不令人為歐洲社會的未來倍感擔憂。
  • 讓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泥沼
    10月20日,香港八大高校校董會發布聯合公告指出,大學絕不是尋求政治議題解決方案的戰場,大學校園或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容許有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粗暴言語和無禮行為,並強調,任何學術活動或課堂都不能受到幹擾,每個人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琅琊榜有一份滑族名單,梅長蘇說這個人讓藺晨別動,暗藏哪些玄機
    今天小編給大家一起來討論下,在琅琊榜劇情中有一個細節,梅長蘇拿著一份滑族名單,對藺晨說,這個人是我的,別動。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這個人的重要意義又在哪裡呢?還有就是這裡面暗藏了哪些玄機呢?首先我們根據劇情猜測這個人有可能是太子妃的奶娘,因為中書令柳澄大人的關係,夏江對梁帝素來的了解,判定梁帝一定會為靖王選擇柳澄的孫女作為靖王妃,所以夏江提前啟用了埋伏在靖王妃身邊已久的暗樁--這個滑族婦人(靖王妃奶娘),而梅長蘇之所以不讓他動,是因為無論是顧及柳澄大人還是對未來的太子妃的幫扶,因為她們未來將是靖王身邊最親密的人,而他希望這個人交由太子妃自己來處理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
  • 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他們討論現實中的中美貿易戰打還是不打、英國脫歐還是不脫的時候無須引用相關文學作品(我們需要排除政治史學家在沒有足夠資料的情況下不得不轉向文學作品來尋求證據的情況,雖然毫無疑問文學作品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那麼文學研究者所頻頻談論的「政治」是什麼?人們愛說「政治無處不在」。似乎每一個個體都被政治扼住命運的咽喉,在既定的社會框架裡的既定的階層位置裡無法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