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關鍵要聚焦發展去除「泛政治化」

2020-12-02 大公網

  文|屠海鳴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提出「同時特赦『佔中』者與七警」的建議,認為這可以體現特區政府推動「大和諧」的誠意。但方案提出不足一天便夭折。當全社會都有「和解」的期待和願景之時,「特赦論」內容與方式卻都存在著嚴重缺陷,不可能以其方式實現。當前香港存在的政治對抗,其本質是對「一國兩制」的架構和制度是否認同與接受、對中央實質管治權是否尊重與遵循的問題,不認識到這一點,空談「特赦」根本於事無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和解」完全不可能。事實上,香港社會有強烈願望改變過去嚴重對立的態勢,能否真正達至「和解」,既要有起碼的政治認同,亦要從更務實的議題開始。聚焦經濟與民生問題,務實理性討論與協商,避免凡事「泛政治化」才是最為迫切的。因此,即使此次「特赦和解」建議無法實現,但推動「和解」不應就此停步,「泛民」應當拿出更真的誠意、更可行的辦法,回應市民訴求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的發展。

  胡志偉接受《明報》訪問拋出這一建議,其核心是要求特首運用基本法第四十八條賦予的權力,特赦非法「佔中」中所有參與者,同時赦免「七警」和退休警司朱經緯。其政治內涵是「雙方罪罰抵銷」,以特殊的政治手段去將香港政治生態回復到二〇一四年「佔中」前的情況。這等同是認同「佔中」是撕裂香港社會的一個政治起點。但政治並非如此簡單,「佔中」涉及反對派內部強大的政治利益,不可能輕易放棄或自承罪責。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胡志偉的這一建議,客觀上也給予香港社會一個思考、分析和探討的機會。

  「和解」提出的政治背景

  胡志偉之所以會有此「和解」提議,是有其社會與政治背景的。其根源在於,經過本屆特首選舉後的香港整體政治形態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最顯著的一點是,社會民眾普遍厭倦極端的政治對抗,不希望繼續看到反對派與政府再陷入對立泥淖。而市民亦深刻意識到,當前香港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尤其是政治癥結都源於三年前的「佔中」。諸如年輕人思想日益極端化、「港獨」暴力不斷出現、不同陣營的市民對立嚴重、香港議會空轉虛耗資源、管治難推動以致競爭力不斷下滑,如此等等。因此,市民極其希望以此次特首選舉為契機,改變過去的政治對立老路,以新的思維、新的方式、新的行動去切實推動香港經濟民生和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

  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重要年份。二十年來,香港的發展軌跡讓市民看到,「一國兩制」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定守護者,必須也只能按照「一國兩制」的原則框架去發展。過去香港所遇到的所有「危機」與問題,其本質皆源於未能對「一國兩制」有準確的把握。因此,回到基本法與「一國兩制」的原則基礎上,化解對立,凝聚共識,是迫切的民意訴求。這股強大的民意如果不及時回應,對「泛民」而言必然是一個定時炸彈。

  「泛民」內外的強大壓力

  強烈的民意訴求是其中一個因素。從「泛民」本身來說,面臨何去何走、不改弦易張就無「出路」的境地,這也是迫使「和解」建議提出的主要原因。「佔中」固然令激進勢力抬頭,但客觀上亦嚴重分化了所謂的「泛民主派」,造成了今日整個反對派陣營群龍無首、四分五裂、一片散沙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市民普遍對「泛民」持質疑態度。過去的立法會選舉與區議會選舉,已經呈現出了其支持度下滑的趨勢。「泛民」一些大佬認為,有必要尋找一個機會去重新凝聚陣營內的共識、支持者的共識。而「赦免論」可以免除數百年輕人的法律後果,不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因此,民主黨就作為一個「放風者」,去試探社會的反應。

  這種「和解」的試探,背後還有更深的政治考量,即以通過「和解」的平臺去推動政改的重啟。反對派明白,如果以過去的手段去逼政府是不可能達到重啟的目的,只有以一個「和解」的平臺,方能有此機會。如果「特赦」落實,對整個「泛民」陣營兩年後的議會選舉,必有幫助;退一步說,即便「特赦」不成,亦可被視作是釋放放下對抗的信號,這對爭取民意與特區政府的關係,同樣有所幫助。只不過,這種政治計算,觸碰到了兩個禁區,一是對法治的原則堅守;二是對「佔中」的重新定性。建議提出後,遭到其他邊緣化的「泛民」反對,也是預料之內的事。

  免「泛政治化」是第一步

  但無論如何,社會已經有了強烈的訴求,希望能儘快提出一個各方都認為可行的方法去彌補社會撕裂,重塑香港的共識政治。胡志偉此次或許是做了「笨」的事,但卻是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這就是「和解」已是勢在必行,關鍵在如何落實。事實上,過去數年香港社會之所以嚴重對立,除了「佔中」的誘發外,其後的「泛政治化」對抗亦是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要破除現在的對立對抗,應當首先關注經濟、民生、發展等事務,避免凡事都被扯入政治爭議。要做到這一點,「泛民」應當反省過去的這種凡事都上綱上線的做法,讓經濟歸經濟、民生歸民生。做不到免除「泛政治化」,就無法回應市民「和解」的要求。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廣深港高鐵的「一地兩檢」方案,這本是法律與技術層面的問題,但一直以來都被「泛民」上升到所謂的「破壞兩制」的地步,攻擊中央與特區政府。如果連花費數以千億元計的高鐵都抱這種阻撓的態度,這又如何理性推動其他更重要的發展共識?

  又比如,在特首上一份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立「一帶一路獎學金」政策,又被反對派上綱上線。過去五年香港許多方向都停滯不前,反對派的刻意阻撓要承擔主要責任。市民希望「和解」,根本目的是要「發展」,要回應民意訴求,首先就應當放下對立心態,回歸理性討論。在剛過去的東江水地區訪問中,一些「泛民」議員參與也沒有出格舉動,說明反對派已經有這種正當意識,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林鄭月娥時指出:「二十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有效運行,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作為一項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需要不斷探索前進。二十年來,香港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這個階段有挑戰和風險,也充滿機遇和希望。」習主席的講話,指出了香港當前存在的問題,也是對香港的未來提出的期望。反對派若真想「和解」,就應當聚焦經濟與民生等發展事宜,放下凡事都「政治化」的立場,回歸本位,回歸理性,這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解。

  (作者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相關焦點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看看科學政治化對科學的影響。  1學術的政治化與去政治化  科學去除政治化對學術研究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並非是說政治化本身一定是壞的,所以需要避免,而是因為科學的核心精神是求真,而政治的核心是處理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兩者具有必然的矛盾。要維持科學的求真標準,就很有必要排斥政治化或限制政治化的影響。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攬炒派千方百計阻撓任命,實際上是將「泛政治化」帶入校園,是對學術自由、校務自主的最大傷害。 連日來與美國和臺灣勢力勾聯的媒體和組織對有關提名展開瘋狂抹黑,聲稱若二人擔任副校長將扼殺本地人才的升遷機會;「黃媒」甚至稱,若校委會通過任命,「到時港大恐將進一步失去學術自主、百年名聲將一朝喪盡」云云,妄圖逼迫港大校委會否決提名。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  2016年4月25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發展研究中心發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邀請函》。
  • 李國傑院士: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我國的自主創新一直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幹擾。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忽視或者藐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這種幹擾表現在不強調開放的原則,表面上是維護民族利益,實際上可能是維護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要知道未經方方允許使用方方的肖像,可能構成對方方的肖像權和名譽權的侵犯。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 工商界:"泛政治化"誤港 望"泛民"與中央增互信
    工商界人士深表贊同,認為社會不應該「泛政治化」,特區政府應該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推動經濟發展。香港亦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尋找適合香港的商機。  行政會議成員、商界(第一)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表示,習主席對香港的經濟、民生及政治情況亦非常熟悉。他十分認同習近平所言,香港不能「泛政治化」:「香港人對政治紛爭已感到煩厭,特區政府在未來幾年應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二、阿里為什麼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除了上面提到了網際網路企業、企業家越來越像是思想家,它們讓原本掌握思潮力的群體失去存在感,引發攻訐外,阿里遭遇泛政治化批判,早已其來有自。早期跟它的商業模式、競爭風格甚至馬雲個人言論有關,許多批判從行業競爭面延伸到泛政治層面。
  • 泛政治化:壓力型體制的缺陷
    政府責任實現機制的「泛政治化」誘使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採取各種方式來逃避責任。在「泛政治化」的責任實現機制中,要使下級部門和官員完成任務依靠的是行政命令和政治覺悟。但是,行政命令的監督成本很高,政治覺悟又是一種「軟約束」。
  • 《星月對話》熱依扎坦露心跡:面對人生,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面對人生,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和解,是指人與人平息彼此之間的紛爭,回到重歸於好的狀態。與自己和解,則是我們與內心之間停止「戰爭」,讓自身處在灑脫輕鬆的狀態,它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湖北之聲:武漢先進院聚焦關鍵材料,助推中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節目以《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聚焦關鍵材料 助推中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題,詳細生動報導了武漢先進院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致力於實現部分「卡脖子」關鍵材料和技術的產業突圍,在努力建成國內一流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的過程中,對部分科研難題攻堅克難的事跡。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國民黨韓國瑜只好另闢蹊徑,訴求臺當局應善待軍公教警消,國民黨也以祈福和追悼為主,雖然是比不上蔡英文的行政優勢,但在距離投票日不到一周,藍軍似也拿不出其他辦法,同時要避免出錯被抓到把柄,被無限上綱。  臺灣大選的險惡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展露無遺,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各自從中尋找利基,卻沒有凸顯真正問題核心。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中科院院長白春禮 圖片來源:國新辦網站白春禮表示,未來十年中科院會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
  • 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華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財新網】(記者 侯奇江)針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將把華為設備從現有3G、4G網絡核心網中移出等消息,華為方面12月6日對財新回應,網絡安全問題不應該被「泛政治化」,更不該由於廠商所在國而被區別對待。在現今ICT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禁止某一個廠家,並不能有效識別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武漢臺胞包機返臺,沒想到卻被泛政治化炒作
    但臺陸委會卻在隔一天之後,表達這名確診臺商,不在第一批回臺名單中,並且要延後第二批包機回臺,兩岸關係再度因此陷入僵局,陳時中的眼淚也白流了。 不管過程如何,滯留武漢的247名臺胞終於在3日深夜回到臺灣。沒想到事後衍生出,這位確診的個案並未在第一批回臺名單,甚至被指為「偷塞進去的」,引發第二批遲遲無法決定回臺時間。
  • 臺灣深藍深綠都拒絕和解
    臺灣資深政論家孫慶餘8日在蘋果日報撰文說,媒體透露馬英九「藍綠和解」路線後,連日來,最質疑及反對「藍綠和解」的,反而是藍綠政治人物。馬英九隨後表示願為民進黨與大陸「牽線」,更是遭到無情質疑及訕笑,連「正面解讀」的人都沒有。藍綠雙方陣營果然都不要和解!      文章說,當年陳水扁提出「新中間路線」,是他自己破壞中間路線。謝長廷接任「閣揆」後提出「和解共生」,雖未成功,至少藍綠雙方最初「尚樂觀其成」,等蘇貞昌的「歷史共業」說出口,綠營已一片指摘之聲。馬英九的「藍綠和解」說兩面不討好,自然更不意外了。
  • 「泛政治化」下的英國青年能走出時代困境嗎?
    (來源:新華社發 BBC攝影師傑夫·奧弗斯攝)然而,愈趨年輕化的英國政治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泛政治化的根本問題。在最近一次「氣候遊行」中,主力軍不僅包括英國的大學生,還有一些中學生。首先,僅從兩位黨魁缺席氣候辯論就認為政府並不關心氣候變化的判斷有些武斷,畢竟工黨領袖科爾賓前不久才在競選宣言中承諾要在2050年以前新種植20億棵樹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個數字比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定下的「在2050年以前新種植15億棵樹」的目標要多了整整5億棵。雖然具體的執行仍有難度,但工黨在綠色經濟方面的努力仍然不是一次在電視辯論上的缺席可以完全抹殺的。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