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政治化:壓力型體制的缺陷

2020-12-02 大公網


 

  政府責任實現機制的「泛政治化」誘使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採取各種方式來逃避責任。在「泛政治化」的責任實現機制中,要使下級部門和官員完成任務依靠的是行政命令和政治覺悟。但是,行政命令的監督成本很高,政治覺悟又是一種「軟約束」。因此,在層層施壓的條件下,下級部門和官員必然會採取方式來逃避責任。■楊雪冬/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也引起了廣泛的理論探討。而對於這些成就背後的體制因素的討論更為熱烈,並且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判斷。壓力型體制就是對現有體制運行方式的一種理論描述。

  壓力型體制的形成

  所謂的壓力型體制指的是,各級地方黨政組織為了實現經濟趕超和其他目標,採取任務數量化分解和高度物質化獎懲相結合的一套管理手段和方式。為了完成任務與指標,地方各級政治組織(以黨委政府為核心)把任務和指標層層量化分解,落實到下級組織以及個人,令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然後根據完成情況給予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獎懲。由於主要任務和指標的評價方式是「一票否決」制(即一旦某項任務未達標,即視其全年成績為零,取消獎勵資格),所以各級組織實際上是在「零和博奕」式的評價體系的壓迫下運行的。

  壓力型體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鄧小平曾經談到「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幹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這樣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達經濟增長的指標,用政治動員的方式來動員資源,集中政府部門和官員的注意力就成為這個模式在新形勢下的兩種基本運行方式。壓力型體制就這樣形成了。與其說它是一種新的政府運行體制,不如說是動員——命令體制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的變體。它的基本運行方式就是用政治的手段來推動經濟的增長以及其他工作的完成。

  雖然繼承了原有體制的優勢,但壓力型體制的出現也得到現有體制的支持。

  首先,中國的政府體制依然是高度集中的。在政府各個層級之間的關係上,下級要服從上級,地方要服從中央。更重要的是,政府依然採用集中的方式控制著大量資源,包括中央政府在內的上級政府控制下級發展所需要的許多資源。除了資金外,上級對下級的行為有批准和認可權,即合法性的賦予權。

  其次,在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內部,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首長負責,行政首長具有掌握部門資源的實際權力。因此,使他們對某些任務給予重視,並且親歷親為必然會帶動部門資源的調整。

  再次,黨管幹部原則使上級政府很容易藉助黨的組織體系來把某些重要任務提升為「政治性」工作,以對負責人職位的改變作為督促完成的手段。

  最後,地方和部門利益的強化也迫使上級部門不斷強化壓力,以保證政令的推行。改革開放以來,在地方政府以及各職能部門工作積極性提高的同時,它們的自身利益也形成了,並且不斷得到鞏固,出現了「部門職權利益化」、「部門權力個人化」以及「部門利益法定化」的傾向和現象。結果,政令不暢、執行不力;違法違規,失信於民。


 

  壓力型體制的運行

  在壓力型體制下,上級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和各級黨委為了完成某些重要任務,就會將它們確定為「政治任務」,要求下級政府以及職能部門全力完成,並相應給予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激勵和懲罰。在政府要完成的任務中,經濟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被確定為政治路線,成為「最大的政治」。而其他任務則由於其重要性也先後被提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

  當某項任務具有「政治性」後,那麼就會採取特定的責任實現機制。這個機制包括兩個主要部分:完成過程採取「一把手」工程方式;獎懲採取「一票否決」。

  在壓力型體制下,通過把某些任務變成「政治任務」,提高了它們在各級政府所承擔的諸多責任中的地位,突出了它們的重要程度;有關負責的政府或職能部門就會調整資源和人員的分配方案,把資源和人員向這些任務傾斜,以保障它們的實現;來自下級或職能部門的牴觸或不執行行為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實現政令的統一;對於確定「政治任務」的上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來說,這展現了它們對問題的高度重視,有利於維護和改善它們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提高合法性。


 

  壓力型體制的發展及其前景

  新世紀以來,地方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和約束髮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遇到的約束條件逐步收緊。環境、土地、就業等因素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經濟高速增長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二是,除了經濟增長壓力外,地方政府必須承擔起經濟增長帶來的問題以及經濟增長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比如環境破壞問題、社會差距拉大問題,政府的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功能必須得到加強。

  儘管壓力的來源和內容存在著差別,但是在經濟增長這個目標上,來自國家、社會以及同級地方政府形成的三種壓力實現了聚合。對於上級政府來說,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國家戰略,政治任務;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只有實現經濟增長,才能在與其他地方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對於當地公眾來說,保持經濟增長與他們的就業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著直接關係。因此,經濟增長成為了一種社會共識。

  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地方政府所選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吸引資本到本區域,以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增長財政收入,從而同時滿足上級的政績要求、保持與其他地區競爭的優勢以及當地公眾的需求。當然,政府也開始重視服務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二是政府開始更加重視自身社會管理職能的履行。但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最快的領域是與經濟增長相關的領域。這尤其體現在政府審批改革和政府將企業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引入政府管理方面。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受到了明顯約束,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地方政府都聲稱要建設「親商」型政府,並積極推動投資環境建設。

  由於經濟增長的共識,資本也成為了地方政府的壓力施加者,與其他三種方向的壓力形成了合力,並且藉助後者對經濟增長的需要提升了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其列為政府的工作重點,提出本轄區之外的資本都是吸引和爭取的對象,動員所有政府部門參與進來。地方政府從制度完善角度出發來改善投資環境,不僅是對中央政府相關理念的落實,也為制度創新提供了經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市場因素最活躍的領域,政府的自我調整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最強。

相關焦點

  • 固體缺陷研究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科研體制
    在專家看來,固體缺陷是一個前沿基礎研究,其發展水平的高低,是未來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尤其近年來,通過調控缺陷生成、缺陷結構及其運動規律,來優化材料及器件性能,也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近日,「第十四屆全國固體缺陷學術研討會」在蘇州舉行,參會代表圍繞缺陷研究開展了熱烈的學術交流。
  • 中國金融體制缺陷與FDI需求偏好
    中國之所以如此偏好FDI,並非完全源自飛速發展的經濟、巨大的國內市場、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因素,也就是說,中國存在「吸引」外資的另一面因素,即中國經濟本身存在的某些本質弱點,如金融體制缺陷等。中國資本市場、銀行體制、利率體制和結售匯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是其偏好FDI的重要原因。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博士研究生)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伍民友教授在《知識分子》發表了文章《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伍教授指出這些指責毫無道理,學者用英文發表論文代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為了學術交流的便捷,這些指責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體現了一種荒謬的邏輯。  伍教授說得很有道理,發表英文論文確實是科學共同體的認可而不是「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這種認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獨立於政治的。但為什麼科學共同體會刻意與政治拉開距離?為何科學共同體又有底氣主張反對學術的泛政治化?
  • 「和解」關鍵要聚焦發展去除「泛政治化」
    當全社會都有「和解」的期待和願景之時,「特赦論」內容與方式卻都存在著嚴重缺陷,不可能以其方式實現。當前香港存在的政治對抗,其本質是對「一國兩制」的架構和制度是否認同與接受、對中央實質管治權是否尊重與遵循的問題,不認識到這一點,空談「特赦」根本於事無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和解」完全不可能。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育部隨後被迫取消本輪評估中A類期刊指標。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這種將學術問題泛政治化的思路危害甚大,後果嚴重必須給予澄清,回擊。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阿里18年發展史,也是與體制博弈的歷史。《功守道》雖然蹩腳無比,但它卻完整地傳遞了阿里的商業理念、於外界相處的邊界意識。馬雲創業之初,也是經常說「革命」與「顛覆」這類詞的,幾乎就是打打殺殺的風格(也通過朝青龍暗示國際化成效,戰勝某個潛在對手),網際網路力量落地中國,確實星火燎原一樣的勢頭。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攬炒派千方百計阻撓任命,實際上是將「泛政治化」帶入校園,是對學術自由、校務自主的最大傷害。 連日來與美國和臺灣勢力勾聯的媒體和組織對有關提名展開瘋狂抹黑,聲稱若二人擔任副校長將扼殺本地人才的升遷機會;「黃媒」甚至稱,若校委會通過任命,「到時港大恐將進一步失去學術自主、百年名聲將一朝喪盡」云云,妄圖逼迫港大校委會否決提名。
  • 讓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泥沼
    這份公告展現出香港高校在當前困境與壓力下的擔當,獲得了廣泛認同。如今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儘快止暴制亂,讓孩子們回歸生活、回歸課堂。這份公告兩次提到「大學的使命」,即增進知識、促進理解。現如今,香港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重溫自己的使命,反思暴力的嚴重危害,果斷與極端激進分子「割席」,對暴力說不。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當所有社會問題,都用泛政治化思維解讀的時候,你不覺得可笑荒唐又可怕嗎?     什麼是泛政治化,就是比如去歐美旅遊買臺電腦,他說涉及國家安全不能賣,你就可以說,這只是樁生意和政治無關,不要泛政治化解讀。
  • 華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財新網】(記者 侯奇江)針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將把華為設備從現有3G、4G網絡核心網中移出等消息,華為方面12月6日對財新回應,網絡安全問題不應該被「泛政治化」,更不該由於廠商所在國而被區別對待。在現今ICT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禁止某一個廠家,並不能有效識別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前天聽一位喜歡的Z老師的課,說到今天學院內的所謂「文學」,是喪失了介入真實生活的能力,於是退守象牙塔一隅,孤高地型構出一個韋勒克等人所謂的內部研究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大選的險惡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展露無遺,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各自從中尋找利基,卻沒有凸顯真正問題核心。蔡英文要讓外界看到她對軍人的重視,喚起軍魂,但臺灣的「國軍」應效忠的是臺灣「憲法」上的「中華民國」,而不是民進黨口中的「中華民國臺灣」。軍人很重要的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 工商界:"泛政治化"誤港 望"泛民"與中央增互信
    工商界人士深表贊同,認為社會不應該「泛政治化」,特區政府應該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推動經濟發展。香港亦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尋找適合香港的商機。  行政會議成員、商界(第一)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表示,習主席對香港的經濟、民生及政治情況亦非常熟悉。他十分認同習近平所言,香港不能「泛政治化」:「香港人對政治紛爭已感到煩厭,特區政府在未來幾年應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
  •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為什麼要警惕道德泛政治化、政治泛生活化?
    因此本書試圖在極小的篇幅裡置政治於學科與歷史的雙重語境中,通過歷史的巡禮,給人們指示一條理解政治的路徑:希臘民主如何訴諸公民參與、羅馬共和怎樣培養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種意義上構成了文明發展的重要一環、國家的政治整合與個人的自主獨立為什麼成為政治現代性的雙重面相,以及現代政治文明如何從傳統中提取價值資源,又怎樣超越古典主義,在更高的水平上構建了崇尚自由的憲政民主體制。
  • 溼式報警閥壓力差-可能預示的故障及功能缺陷!
    石崢嶸:正常情況下,溼式報警閥組的系統側壓力表和供水側壓力表,顯示壓力可相同或存在一定的差值,較大的壓力差可能預示某種故障或功能缺陷,是消防驗收和日常維護必須關注的重要指標溼式報警閥是一種只允許水流入溼式滅火系統的單向閥,在規定壓力、流量下驅動配套部件報警。2、溼式報警閥的供水側和系統側都設置有壓力表,系統側壓力表指示系統側出口壓力,供水側壓力表指示供水側入口壓力。二、為什麼系統側壓力表的壓力值會大於供水側管網?
  • 武漢臺胞包機返臺,沒想到卻被泛政治化炒作
    協助武漢臺胞返臺原本是好事,如今卻被泛政治化的炒作,例如有人爆料說飛機上有數十名陸配,試圖要導引風向,讓第一批返臺者受到攻擊。夫妻、家人本就是一體,難道搭包機返臺還分配偶的籍貫,陸籍配偶就不能上機要單獨留在大陸嗎?這樣是否也太不人道。 來源:中評網
  • 國臺辦:個別媒體對運動員衝突泛政治化解讀不利兩岸增進感情
    他指出,任何體育賽事,包括場上運動員和現場觀眾都應該展現良好的風貌,不應該出現有違體育精神的情況,而個別媒體對其進行泛政治化的解讀和評論更不利於兩岸同胞增進感情。
  • 怎麼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各自的利弊情況
    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體制問題就是選擇飯碗的問題到底是體制內好?還是體制外好?這就因人而異了。先看看體制內、體制外的優劣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