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2020-12-02 中國網

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兩岸交流中,除了廣泛的經貿聯繫,眾多文化、教育、娛樂等交流活動也長期是兩岸之間加強情感聯結、增進了解與互信的重要渠道。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

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9月臺灣新學期開學伊始,便有臺灣歷史老師指出,新版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9月底,臺灣「大陸委員會」新聞中心更新背景板,不僅顏色依然延續綠色的主基調,原背景板上的大陸與臺灣的地圖也被刪除,僅剩下臺灣地圖。近期民進黨籍「立委」陳亭妃、餘天、陳歐珀等還提出所謂「邁向國家正常化」的「修憲」提案記者會,要求刪除其中有關「國家統一」的文字,並將所謂「領土範圍」改為「僅及於臺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加上之前的新版「護照」中繼續淡化封面上的「China」字樣這些小動作,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去中國化」和「漸進臺獨」活動有增無減。

而另一方面,臺當局和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對兩岸之間的人文、教育、文化、娛樂交流這些活動進行各種阻撓,不斷製造事端,使文化藝術活動被人為地政治化,不少人被「貼標籤」、「扣紅帽子」。歐陽娜娜、張韶涵因參加央視國慶中秋晚會演唱歌曲而受到臺行政當局的所謂「統戰」指控,被認為是從事「政治性內容」的活動,演唱「不適當歌曲」,揚言要對她們展開恐遭調查和並進行處罰。不論其調查和處罰活動是否會進行,但此事又升高了兩岸民意的「敵意螺旋」。

事實上,民進黨當局對文化、娛樂這些活動的「泛政治化」早有先例。早在2001年的第12屆臺灣金曲獎期間,當時獲獎的大陸女歌手那英的現場獻唱曲目中,原本廣受歡迎的歌曲《徵服》被當時陳水扁政府的有關部門去掉。原因是其認為該歌曲名稱「不恰當」,容易引發「歧義」和「聯想」,令人貽笑大方。2016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委員」選舉前夕出現所謂「周子瑜事件」,被深綠媒體三立電視臺、《自由時報》等操作成為選情熱門的「反中」議題,故意挑撥兩岸的民眾情感。該事件不但使原本不利國民黨候選人的選情雪上加霜,更直接影響了不少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的選情。2017年9月,大陸熱門綜藝節目《中國新歌聲》在臺灣大學校園內舉辦音樂文化節活動,竟被污衊和操作為具有「文化統戰意味」的活動,被操作成所謂「統獨之爭」,甚至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導致活動被迫中斷。近年來的臺灣電影金馬獎,由於大陸影片和大陸演員經常獲獎,也被一些綠營人士認為該獎項「已成為中國統一文化的預言」。

臺當局和島內一些人對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的「泛政治化」操作,既是出於意識形態偏見而產生的毫無根據的認知,同時也暴露出其缺乏自信、杯弓蛇影的「玻璃心」,更包藏了其繼續推動漸進式「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用意,成為其謀取政治利益的工具。20多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已經在臺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開花結果」,對「中國人」的認同感不僅逐步降低,甚至都成為一個問題。在兩岸之間的不少社交媒體上,可以明顯看到目前兩岸之間民意的對立情緒也在不斷升高,出現所謂「敵意螺旋」,對雙方的負面情緒和惡意觀感正在不斷累積。在這種情況下,臺當局和島內一些人還在繼續推波助瀾,試圖繼續人為割裂兩岸之間的歷史文化連接,疏離各種民間交流,以達到其徹底「去中國化」的目的,實現其「臺獨」主張。

今年年初,臺執政當局依據所謂「反滲透法」,已進行了不少繼續限縮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的行動,對一些促進兩岸交流的活動進行政治性打壓,使島內的政治生態更加惡劣,兩岸交流合作障礙叢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臺當局更是動作不斷,大搞政治操弄,不斷拋出充滿歧視和罔顧人民權益的冷血措施,不斷升高兩岸對立對抗,肆意惡化兩岸關係氣氛。這些舉動不僅荼毒臺灣社會,也會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加劇兩岸對抗,使未來的兩岸關係在動蕩不安中行進。(責任編輯:唐華)


相關焦點

  • 國臺辦:個別媒體對運動員衝突泛政治化解讀不利兩岸增進感情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 侯和君攝 人民網北京3月29日電(劉潔妍、侯和君)今天上午,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主持例行新聞發布會時回應了兩岸冰球運動員在場上發生衝突一事 有臺媒記者針對兩岸運動員在臺北舉行的一場兩岸冰球比賽發生的衝突提問,對此,馬曉光表示,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不應該的,也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他指出,任何體育賽事,包括場上運動員和現場觀眾都應該展現良好的風貌,不應該出現有違體育精神的情況,而個別媒體對其進行泛政治化的解讀和評論更不利於兩岸同胞增進感情。
  • 港媒:拜登上臺前,蔡英文當局竟然還在配合川普 升高兩岸對抗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 拜登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可望趨緩,至少不會如川普任內的尖銳對抗,所謂「美臺關係」也會有所調整。但臺灣最近為何不是降溫兩岸緊張迎新局,反而升高衝突全面緊縮交流?全書溫馨感人,只因為出現「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插畫,就被臺灣官方給禁掉。第二是2013年成立的「兩岸企業家峰會」2020年會敲定12月9日在臺北與廈門連線進行,臺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預計將以視訊方式在開幕式中致辭,大陸也將有官員參與線下活動與視訊致辭。
  • 首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蘭溪郎靜山專場活動啟動 兩岸攝友共聚千年...
    首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蘭溪郎靜山專場活動啟動 兩岸攝友共聚千年古鎮用鏡頭架起溝通橋梁 2020-10-20 2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新冠疫情下的群體撕裂,警惕泛政治化思維,擴大化地解讀任何社會現象,「上綱上線」是一種病態思維,最終會導致社會空前緊張,噤若寒蟬,人人自危。    更有甚者,將人民內部矛盾與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敵我矛盾,混為一談,意圖擴大敵我矛盾,消解、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穩步前進的良好局面,藉以實現某種不合理性的政治目的,形成了泛政治化現象的極端化形態。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被問「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蔡英文說出這樣的話
    [環球網報導]「區域軍事活動日益增加,我們擔心會擦槍走火」,據臺灣「中央社」報導,27日,被問「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說出了這樣的話。面對上臺後不斷操弄兩岸對立的蔡英文,有島內網民毫不客氣地怒懟:「你一直在挑釁大陸,還會擔心擦槍走火嗎?」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如同大選的「黑天鵝事件」,外界可以看到,蔡當局史無前例拉升治喪規格,創造全民追悼氛圍,民進黨第一時間也停止選舉活動3天。在此一氣氛下,蔡英文可凸顯「三軍統帥」角色,並用手中行政資源處理從治喪到撫恤等事宜。她這幾天奔波於致哀、視察部隊、主持軍事會談等,這些都是讓她的對手望塵莫及的地方。
  • 陸制無人機「攻陷」高雄 反映兩岸現實
    高雄「2021跨百光年」系列活動日前舉行,有燈光秀、無人機等演出,深受好評,後被爆料燈光秀設備來自大陸,500無人機和程式設計也是陸制。這兩天大陸媒體繼續報導此事,配發評論,網友跟帖多有嘲諷。陸制無人機「攻陷」高雄,讓高雄市政府難堪,但它反映的是真實的兩岸關係,何止是高雄會遇此難堪之事。因為兩岸經貿關係緊密,如果說購買、採用陸制貨品就有問題,全臺各地的消費者分分鐘都會碰到。網上一些人語多嘲諷,因為臺灣當政者逢中必反,雙重標準。依照綠營的邏輯及說法,高雄市府採用陸制無人機,可稱「舔共」。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真的,千萬不要在企管培訓戰線,開拓出一個獨特的「站隊文化」。二、阿里為什麼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除了上面提到了網際網路企業、企業家越來越像是思想家,它們讓原本掌握思潮力的群體失去存在感,引發攻訐外,阿里遭遇泛政治化批判,早已其來有自。早期跟它的商業模式、競爭風格甚至馬雲個人言論有關,許多批判從行業競爭面延伸到泛政治層面。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有部分學者以「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已經全面西化、自由主義化」等為由,將A類期刊和意識形態直接掛鈎。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育部隨後被迫取消本輪評估中A類期刊指標。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 情系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23日圓滿閉幕
    在當天的閉幕式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李康致詞時對「情系八桂」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的成功表示祝賀,他說,本次聯誼活動行程一千多公裡,兩岸文化界人士同參訪,同交流,同研討,同歡歌,感悟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為進一步推進桂臺交流打下了基礎。
  • 飲鴆止渴的兩岸對抗,民進黨當局終將自食苦果
    「大華網路報」4日發表「國政基金副研究員」李正修的文章說,自從蔡英文今年初操弄「芒果乾」贏得連任後,民進黨食髓知味,繼續打「仇陸」牌以鞏固政權,尤其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開始肆虐全球,綠營網軍更緊抓此一時機,大肆渲染「幸好兩岸交流中斷、否則臺灣難以倖免」等訊息,仿佛現階段的防疫成功得利於兩岸對抗
  • 蔡英文忙著「抱大腿」之際,兩岸不聲不響地開展活動
    同時也在將臺灣向著危險邊緣不斷推進。好在島內總是有些能夠認清現實的有志之士,不斷地進行著兩岸交流互動。兩岸交流會談,加深相互了解近日,首先是在廣州有「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以及「臺灣青年嶺南行」兩場活動接連舉辦。
  • 武漢臺胞包機返臺,沒想到卻被泛政治化炒作
    但臺陸委會卻在隔一天之後,表達這名確診臺商,不在第一批回臺名單中,並且要延後第二批包機回臺,兩岸關係再度因此陷入僵局,陳時中的眼淚也白流了。 不管過程如何,滯留武漢的247名臺胞終於在3日深夜回到臺灣。沒想到事後衍生出,這位確診的個案並未在第一批回臺名單,甚至被指為「偷塞進去的」,引發第二批遲遲無法決定回臺時間。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記者:請您談談海峽兩岸開展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的重要意義。路甬祥: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對於發展兩岸科教、經貿、文化關係十分重要,是胡錦濤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方針的重要體現。兩岸已分隔半個多世紀,這個時期正是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兩岸由於互不溝通,各自定名,導致科技名詞不一致。
  • 邱毅預言:兩岸將統一
    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在香港《亞洲周刊》撰文提到對臺灣未來的隱憂,他指出,臺灣缺乏核心精神,民心渙散,迴避棘手議題,只在乎眼前的小確幸,擔憂臺灣步入東德後塵,走向「解體」。
  • 蔡英文出席大陸臺商活動 承諾建立一致性兩岸關係
    據臺媒消息,蔡英文8日出席大陸臺商活動晚宴時表示,臺灣經濟要再一次成功轉型,需要穩定的內外環境,兩岸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蔡英文承諾,致力「維持現狀」,建立具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我說到做到」。
  • 物院新聞 | 物理學院成功舉辦2019年「芙蘭」物理節 之第十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
    2019年11月16日-21日,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成功舉辦2019年「芙蘭」物理節之第十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海峽兩岸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是由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本活動以【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為主題,以物理名家講座、學術演講邀請賽、文化之旅、交流晚會和物理實驗報告賽等為活動載體,邀請海峽兩岸高校師生共同參與,旨在增進海峽兩岸大學生之間的友誼,促進兩岸大學生相互了解和合作。今年是中山大學第二十屆「芙蘭」物理節,也是海峽兩岸大學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的第十年。
  • 臺灣文化為蔡英文兩岸政策敲響警鐘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潘罡的評論文章指出,這都因兩岸當前政治僵局,反映在文創產業上,不只意味臺灣少了商機,更嚴重的是臺灣文化發展前景敲響警鐘。評論摘編如下:大陸文化創作指標盛會之一的深圳文博會日前落幕,不論參展廠商與成交額都創歷史新高。
  • 福州天后宮舉辦兩岸同源信俗體驗活動
    福州天后宮舉辦兩岸同源信俗體驗活動 2019年01月10日 09:2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月10日福州訊 日前,臺灣嘉義縣新港奉天宮的10名代表來到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進行「茶幫拜媽祖」與「禮鬥信俗」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