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傑院士: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2020-12-02 中國科學院

    2004年12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要堅持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是對中國科學院,也是對全國科學界的號召與動員。

    在採取自主創新重大行動前,端正認識十分必要,本文就自主創新的一些問題談談個人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幫助人們走出誤區。

    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我國的自主創新一直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幹擾。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忽視或者藐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這種幹擾表現在不強調開放的原則,表面上是維護民族利益,實際上可能是維護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這種幹擾之所以可怕是因為舉著「愛國主義」的旗幟,動不動給反對者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另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看不到西方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把國與國之間遏制與反遏制的嚴肅鬥爭看成僅僅是互通有無的買賣行為;看不起我國的自主開發能力,把我國科技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技術引進上。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國內搞研發成本高於國外,技術和資金一樣可以流動,關鍵技術也可以通過引進獲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的技術來源主要應靠外國。他們從比較優勢的分析出發,強調勞動力密集型加工工業對當前經濟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但關於國內搞研發成本一定高於國外、關鍵技術大部分可以引進的結論站不住腳。

    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不是「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不排斥開放與集成,集成技術也可以有自主創新。自主創新也不是鼓勵從頭做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改進也是自主創新的組成部分。自主開發不等於自主創新,自主開發的成果不但不一定有智慧財產權,反而可能侵犯他人的智慧財產權,自己的智慧財產權中也可能包含引用他人的專利權。提倡「自主創新」主要是指應儘量爭取避免完全受制於人,減少「路徑依賴」。

    我國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成果

    在討論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時,有些學者反對提「膽識」,怕滋長「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浮誇風。筆者體會,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是取得高技術研究成功的基本條件。我們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自主創新成果,為國家排憂解難,為企業提供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我們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同時在眾多方向上做到世界一流,但在某些選定的方向上已經做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然而,相當多的人對此缺乏自信,缺乏「一覽眾山小」的膽識。每當我們發布一項比國外先進的成果時,網上總有不少譏諷的評論,似乎中國人天生就要矮一截。

    講有信心、有膽識不是主張不切實際地蠻幹,更不是關起門來自吹自擂。膽識必須加上謀略才能制勝。《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對自主創新而言,所謂「廟算」首先是決定幹什麼。世界上的聰明人很多,我們真正有希望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方向並不多。成果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不該做」,花學費走彎路大多數是由於事前未想明白,即「廟算不勝」。

    「廟算」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怎麼做」,即如何組織大的科研項目,如何落實「專利、標準、人才」戰略。近幾年各單位專利申請明顯增加,這是一大進步。但申請專利是科技領域短兵相接的交鋒,必須講謀略。我們申請的許多零散專利,並沒有形成自我保護的專利群,很容易繞過。而對國外的專利,又缺乏細緻分析,沒有找對突破口。

    我們要力爭技高一籌,把自己的專利技術融入新的標準中。在制定標準時不受制於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真正實現「珍珠換瑪瑙」的技術發展路線。

    立異才能標新 跨越才能趕超

    長期以來我國信息領域採取的戰略基本上是「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難以縮小差距。自主創新應選擇與國外不同的信息產品,也就是說,只有立異才能標新。

    基於對高利潤的追逐,跨國大公司更喜歡也更擅長為少數高消費人群做高性能的新產品。當信息技術進入廣泛普及階段,要做讓數以十億計的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信息產品時,跨國大公司對低成本的技術未必有過去那麼大的興趣。低成本和高性能一樣,都需要發展高技術才能獲得。中國是低成本產品的最大市場,是我國信息技術自主創新難得的機遇。

    國家不應增加對企業的直接科技投入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涉及政府、企業、研究院所、大學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必須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指技術創新的投入主要依靠企業,同時也意味著企業通過對市場的了解牽引技術創新的方向。我國企業財力不夠,從公共財政中支出一部分給有開發能力的骨幹高技術企業做關鍵技術攻關,促使這些骨幹企業儘快形成國際競爭力,在一段時間內是合理的。

    目前,我國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在創新價值鏈上的缺位和錯位並存,既有「兩張皮」問題,又有定位下移問題。國家科研機構只有定位於做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和「骨幹」作用。

    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認為,國家對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支持越多,定位向上移,「兩張皮」問題就會越嚴重。這是一種誤解。過去我國大學和科研院所對企業提供的技術還不多,不是因為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多了,而是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掌握得太少了。多數大學和科研單位做著與企業同一層次的研發工作,距離沒有拉開。按照創新體系的合理分工,國家科研機構不應與企業爭「市場」,應從企業能做的技術研究中退出來。考核科研單位要看科研成果的輻射面,而不是一般的成果轉化。

    此外,我國還要高度重視技術引進與開放技術的消化、吸收與改進,不能甘心長期當外國產品的傾銷地和試驗場,也不能天真地等待外資企業的所謂「溢出」效益。

    (本文原標題為《走出幾個誤區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現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相關焦點

  • 李國傑院士:脫鉤不可怕,中國企業不齊心合力才可怕
    李國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並曾任所長。作為中國計算機領域學科帶頭人,大半生在科技產業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探索。多種角色融於一身,在產業界,李國傑是曙光公司的董事長;在學術界,他是中國工程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雙院士;而在國家戰略層面,他先後在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以及其他關乎重大科技發展的國家級專家組擔任職務。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主持的曙光公司還和任正非創立的華為有過參股合作。基於這些經歷,李國傑的角色界定,不再是純粹的科學家,而是一位科技戰略專家。
  • 李國傑院士:大數據時代需要新「元素周期表」—資訊—科學網
    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大數據時代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表示,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大數據的挖掘分析還能促進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面對大數據浪潮,我們的科學研究也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 「大數據就如同蜜蜂,其主要價值是傳播花粉,自己生產的蜂蜜價值並不大。」
  • 李國傑院士:對基礎研究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
    8月9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論壇,聚焦「科技部19號令——科研亂象的解毒劑還是止痛藥?」的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率先為基礎研究發聲。他說,基礎研究的結果很難預先安排,需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成果很可能出現在申請課題的目標之外。
  • CCF公示四大年度獎項,李國傑院士、史元春教授等大牛獲表彰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整理如下:CCF 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李國傑研究員「CCF 傑出貢獻獎」設立於 2010 年,距今已有 7 年時間。這一獎項旨在表彰對 CCF 有獨特或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包括但不限於:就重大問題提出獨到觀點或建議被 CCF 採納並產生良好效果;發起並組織 CCF 有影響力的新的系列學術會議;推動學會與其他組織合作,促進 CCF 的發展;向學會提供大額捐贈或資助;……
  • 華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財新網】(記者 侯奇江)針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將把華為設備從現有3G、4G網絡核心網中移出等消息,華為方面12月6日對財新回應,網絡安全問題不應該被「泛政治化」,更不該由於廠商所在國而被區別對待。在現今ICT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禁止某一個廠家,並不能有效識別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美國最擔心香港的大學和內地進行科學技術的合作,配合中國的科技發展計劃。更加擔心香港學者和美國華裔學者建立人脈關係,吸引到香港或內地發展,加強內地培養科學、科技和創新產業人才的能力。 近年來,美國不斷炮製針對華裔科學家的冤案假案,不斷污衊偷竊美國科技,開除他們的教席,甚至野蠻地拘捕起訴或驅逐離境;又禁止華裔研究人員參與一些高新科技的研究工作。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在中科曙光年會上發表題為《披荊斬棘邁向新徵程》的主題演講中如是說。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545.htm  他表示,沒有走出實驗室的技術不能稱之為關鍵技術,發展關鍵技術重點之一是依靠企業。與國內的同行相比,曙光的強項在技術,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伍教授指出這些指責毫無道理,學者用英文發表論文代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為了學術交流的便捷,這些指責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體現了一種荒謬的邏輯。  伍教授說得很有道理,發表英文論文確實是科學共同體的認可而不是「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這種認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獨立於政治的。但為什麼科學共同體會刻意與政治拉開距離?為何科學共同體又有底氣主張反對學術的泛政治化?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這種將學術問題泛政治化的思路危害甚大,後果嚴重必須給予澄清,回擊。對於其他領域的,我可能沒有發言權,但是作為數十年工作在計算機學科一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對於計算機領域,發言權還是有的。
  • 百名青年學者聯名信:拒絕泛政治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值得注意的是,在陳述「我們的方案肯定比美國的R-C方案更好」時,蘇定強和崔向群附上了他們於2017年4月份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論文,作為佐證。據記者了解,「三鏡系統」主要設計者、華中科技大學的馬冬林也撰寫了相關論文,正在審稿階段。
  • 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在此處我框起來的「政治」,想用的是引號的懷疑義——so called 「politics」——從而引出3W問題:誰在用這個概念?這裡的「政治」是什麼?為什麼?無疑,政治學者們談論的政治與文學沒有關係。問題是,這一組對立物並不能提供第二個邏輯。就好像在紙上畫個圓,無論是圈裡塗黑還是圈外塗黑,都只能顯現出這個圓的輪廓,而不可能提供三角的、方形的新的路徑。在這個「文學-泛政治化中的政治」形成的二元結構裡,文學還是那個清高的幻象。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還體現在政治哲學、權力分析對於文學研究的全面入侵。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也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國國民頭腦中,擅長用政治規訓思考問題,卻缺少基本的法治和法律思維。法治思維,是基於對法治的崇尚、信仰、敬畏而形成的治理實踐思維。    當所有社會問題,都用泛政治化思維解讀的時候,你不覺得可笑荒唐又可怕嗎?
  • 遊蘇寧:我國科技期刊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遊蘇寧:我國科技期刊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 讓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泥沼
    10月20日,香港八大高校校董會發布聯合公告指出,大學絕不是尋求政治議題解決方案的戰場,大學校園或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容許有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粗暴言語和無禮行為,並強調,任何學術活動或課堂都不能受到幹擾,每個人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工商界:"泛政治化"誤港 望"泛民"與中央增互信
    大公網7月5日訊(記者馮瀚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
  • 中科院李國傑: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實際上,SCI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濫用。今年9月份,SCI的創始人Garfield(加菲爾德)先生寫了一篇文章,稱SCI是把「雙刃劍」,影響因子也不是一個完美的工具,希望人們能夠建設性地使用。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國內有些大學和研究單位不太重視在高水平的國際會議上發文章,也很少派人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這種作法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至於誰操弄的這類話題,也許不排除普通民眾、競品陣營(企業、商學院)或者思想管控者。但這裡沒有必要瞎猜測。2、湖畔大學雖然宣稱是開放的培訓機構,但就實際運營來說,一定是帶有過濾機制。二、阿里為什麼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除了上面提到了網際網路企業、企業家越來越像是思想家,它們讓原本掌握思潮力的群體失去存在感,引發攻訐外,阿里遭遇泛政治化批判,早已其來有自。早期跟它的商業模式、競爭風格甚至馬雲個人言論有關,許多批判從行業競爭面延伸到泛政治層面。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路線圖的繪製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傑院士形象地解釋了「路線圖」的含義:這份「路線圖」不像航海員拿著的精確航海地圖,它只是對大方向的判斷。路線圖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來科學的星空。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會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從兩年前開始,李國傑院士帶領30多名專家開始繪製這份信息科學領域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未來的信息科學領域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 中國科技熱點述評:回應公眾關心的五個轉基因問題
    中國科技熱點述評2019院士群體是我國科技工作者中的優秀代表,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重要發現者、生產者和創建者。院士群體有義務也有責任告訴公眾、解答公眾最為關心的科技熱點問題,拉近和公眾的距離,使公眾了解最新科技知識和前沿進展,讓公眾理解科學,讓科學普惠人民,助力提升我國公民的整體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