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要堅持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是對中國科學院,也是對全國科學界的號召與動員。
在採取自主創新重大行動前,端正認識十分必要,本文就自主創新的一些問題談談個人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幫助人們走出誤區。
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我國的自主創新一直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幹擾。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忽視或者藐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這種幹擾表現在不強調開放的原則,表面上是維護民族利益,實際上可能是維護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這種幹擾之所以可怕是因為舉著「愛國主義」的旗幟,動不動給反對者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另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看不到西方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把國與國之間遏制與反遏制的嚴肅鬥爭看成僅僅是互通有無的買賣行為;看不起我國的自主開發能力,把我國科技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技術引進上。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國內搞研發成本高於國外,技術和資金一樣可以流動,關鍵技術也可以通過引進獲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的技術來源主要應靠外國。他們從比較優勢的分析出發,強調勞動力密集型加工工業對當前經濟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但關於國內搞研發成本一定高於國外、關鍵技術大部分可以引進的結論站不住腳。
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不是「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不排斥開放與集成,集成技術也可以有自主創新。自主創新也不是鼓勵從頭做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改進也是自主創新的組成部分。自主開發不等於自主創新,自主開發的成果不但不一定有智慧財產權,反而可能侵犯他人的智慧財產權,自己的智慧財產權中也可能包含引用他人的專利權。提倡「自主創新」主要是指應儘量爭取避免完全受制於人,減少「路徑依賴」。
我國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成果
在討論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時,有些學者反對提「膽識」,怕滋長「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浮誇風。筆者體會,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是取得高技術研究成功的基本條件。我們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自主創新成果,為國家排憂解難,為企業提供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我們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同時在眾多方向上做到世界一流,但在某些選定的方向上已經做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然而,相當多的人對此缺乏自信,缺乏「一覽眾山小」的膽識。每當我們發布一項比國外先進的成果時,網上總有不少譏諷的評論,似乎中國人天生就要矮一截。
講有信心、有膽識不是主張不切實際地蠻幹,更不是關起門來自吹自擂。膽識必須加上謀略才能制勝。《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對自主創新而言,所謂「廟算」首先是決定幹什麼。世界上的聰明人很多,我們真正有希望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方向並不多。成果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不該做」,花學費走彎路大多數是由於事前未想明白,即「廟算不勝」。
「廟算」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怎麼做」,即如何組織大的科研項目,如何落實「專利、標準、人才」戰略。近幾年各單位專利申請明顯增加,這是一大進步。但申請專利是科技領域短兵相接的交鋒,必須講謀略。我們申請的許多零散專利,並沒有形成自我保護的專利群,很容易繞過。而對國外的專利,又缺乏細緻分析,沒有找對突破口。
我們要力爭技高一籌,把自己的專利技術融入新的標準中。在制定標準時不受制於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真正實現「珍珠換瑪瑙」的技術發展路線。
立異才能標新 跨越才能趕超
長期以來我國信息領域採取的戰略基本上是「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難以縮小差距。自主創新應選擇與國外不同的信息產品,也就是說,只有立異才能標新。
基於對高利潤的追逐,跨國大公司更喜歡也更擅長為少數高消費人群做高性能的新產品。當信息技術進入廣泛普及階段,要做讓數以十億計的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信息產品時,跨國大公司對低成本的技術未必有過去那麼大的興趣。低成本和高性能一樣,都需要發展高技術才能獲得。中國是低成本產品的最大市場,是我國信息技術自主創新難得的機遇。
國家不應增加對企業的直接科技投入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涉及政府、企業、研究院所、大學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必須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指技術創新的投入主要依靠企業,同時也意味著企業通過對市場的了解牽引技術創新的方向。我國企業財力不夠,從公共財政中支出一部分給有開發能力的骨幹高技術企業做關鍵技術攻關,促使這些骨幹企業儘快形成國際競爭力,在一段時間內是合理的。
目前,我國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在創新價值鏈上的缺位和錯位並存,既有「兩張皮」問題,又有定位下移問題。國家科研機構只有定位於做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和「骨幹」作用。
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認為,國家對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支持越多,定位向上移,「兩張皮」問題就會越嚴重。這是一種誤解。過去我國大學和科研院所對企業提供的技術還不多,不是因為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多了,而是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掌握得太少了。多數大學和科研單位做著與企業同一層次的研發工作,距離沒有拉開。按照創新體系的合理分工,國家科研機構不應與企業爭「市場」,應從企業能做的技術研究中退出來。考核科研單位要看科研成果的輻射面,而不是一般的成果轉化。
此外,我國還要高度重視技術引進與開放技術的消化、吸收與改進,不能甘心長期當外國產品的傾銷地和試驗場,也不能天真地等待外資企業的所謂「溢出」效益。
(本文原標題為《走出幾個誤區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現標題為本網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