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青年學者聯名信:拒絕泛政治化

2021-01-13 中公考研

2018考研交流群 586254585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為考生整理的盤點實「百名青年學者聯名信:拒絕泛政治化」的相關內容,以供考生參考。

隨著兩封針鋒相對的公開信,一場關於中國擬建的「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LOT)的爭議從學界蔓延到公眾輿論領域。兩封公開信,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陳建生,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成員蘇定強和崔向群。前者強調「成熟」,後者強調「創新」。

爭議圍繞「三鏡系統」和「四鏡系統」展開。8月4日,陳建生率先通過公開信,批評崔向群未經實踐的4鏡系統 「為創新而創新」、「國外搞3鏡系統,我就要搞4鏡系統」,強調要儘可能採用國際上最成熟的技術,「國際上已建成的超過10臺10米級望遠鏡,無一不是採用3鏡系統」,並應該信任國際專家的建議和幫助。

此外,作為天文學家的陳建生批評搞技術的崔向群和蘇定強是將自己技術上的「創新」強加給天文學家,是「技術綁架科學」。

陳建生也評價崔向群負責建造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並不是很成功的望遠鏡,但媒體的誇大宣傳,使她自認為她是國際上的大權威。」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陳建生

8月6日,蘇定強和崔向強同樣以公開信的方式「自衛反擊」。他們首先強調:「任何一位望遠鏡光學專家都很清楚:這架12米望遠鏡在技術難度上無論用4鏡系統還是3鏡系統都是一樣的風險和難度」,「沒有特別不成熟的技術」,反問陳建生「為什麼這麼沒有自信?這樣不顧一切地反對中國自己的東西?」

蘇定強和崔向群在信中多次指出陳建生「知識缺乏」、「小看天文儀器專家」、「特長是打擊別人」。此外,他們指出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薛隨建「崇洋媚外」,指出2017年4月20日的國際評審由個別人操作,「評審專家大多不是望遠鏡光學專家」。

他們總結道:「中國的望遠鏡不能複製美國30年前設計的10米望遠鏡(R-C三鏡系統)」。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陳述「我們的方案肯定比美國的R-C方案更好」時,蘇定強和崔向群附上了他們於2017年4月份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論文,作為佐證。

據記者了解,「三鏡系統」主要設計者、華中科技大學的馬冬林也撰寫了相關論文,正在審稿階段。

124名青年天文工作者聯署公開信

一臺成功的望遠鏡,可以工作幾十年。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關係著中國天文研究未來幾代的發展。正因如此,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未來用戶們––海內外青年天文工作者,也選擇以聯署公開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呼聲。

記者了解,截至8月9日下午,《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署名人數已經增至124人。

公開信強調:「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並非為哪位學者、專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設這臺望遠鏡的目的終究還是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界服務,特別是幫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將這一技術問題泛政治化、以奔走運作的方式取代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討論、忽視本領域國際一流專家的意見,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

7名青年天文工作者起草第一版的公開信時,曾表達「我國第一臺十米級望遠鏡,應當在明確的科學需求的指導下,採用穩健的設計方案。基於兩種設計方案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支持技術上更為成熟可靠,並得到國際評審委員會推薦的三鏡系統。」隨後,修改為「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前述7人向記者說明道:「我們之所以對部分表述進行修改,是希望集中學界大部分人認同的公約數, 即呼籲各方基於科學精神, 對天文界的將來二三十年負責的態度來面對討論, 而不是簡單地表達支持三鏡設計或四鏡設計。特別是在很多青年工作者對一些技術細節並不十分了解的情況下,開放的信息,透明的討論,和公正的評審是大家最希望可以實現的。」

該7人也對自己支持「基於Keck望遠鏡設計修改而來的」三鏡系統的原因做出了解釋:「從目前各方面公開的專業文檔看來,國際評審團隊的明確意見是三鏡設計更成熟合理。對此,目前天光所團隊還沒有給出科學上嚴格的回應。」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他們指出,雖然天光所團隊強調了他們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但「作為學術文章,發表僅代表經過一名審稿人的專業審閱,這並不代表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不過,「我們認可並且推薦這種通過正確學術途徑進行技術辯論的方式。」

關於設計方案,最終版的公開信寫道:「我們應儘可能追求風險更為可控、技術更值得信賴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可靠、高質量的科學產出。任何技術上的創新,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充分的前期試驗,才能使用在大望遠鏡工程上,這也是國際天文界的共識。光學設計更是望遠鏡的重要,若因設計論證不夠周全而導致科學性能無法達標,那麼我們付出的『學費』將極其昂貴。」

「災難性影響」

一位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科學項目組的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同樣向記者提醒,「望遠鏡項目投入巨大,使用壽命可以達到半個世紀之久,一旦失敗必然影響國家以後對天文的投入。對中國天文學發展將是致命打擊。」

他近期曾與國際評估組組長、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約翰內斯·安德森(Johannes Andersen)進行過交流。安德森擔憂LOT技術方案和風險的擔憂:「已經不當的選擇給下一代中國天文學家們帶來災難性影響。」

前述國家天文臺成員近期閱讀了三鏡團隊和四鏡團隊各自的論文,他認為四鏡團隊的論文「論證並不多方面,很多問題沒有較強說服力,比如我們希望看到望遠鏡效率如何,就沒有提及」。整體方案上,四鏡方案公開的文檔「通篇沒有數據、實驗、模擬支持,很難信服」。

在建的39米口徑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

他補充道:「並不是講四鏡系統完全沒有優勢,它也有很多好處,但是在實際臺址氣象條件不明的情況下,很難讓人期望能將設計指標變成現實。而其弱點又很明顯,特別是製造和調試的鏡面多了一塊,時間成本一定增加副鏡直徑更大,加工難度必然增加鏡筒更長,要求原定更大,必然成本增加。從以往經驗看,它很可能無法滿足科學目標,特別明顯的問題是系外行星成像的質量可能無法和三鏡系統相比。」

「目前我們看到的未來十年的天文學研究,這個三鏡系統已經滿足了很大一部分。而四鏡系統的科學需求並不明確。」

爭議或致12米口徑望遠鏡「難產」

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是「十三五」時期優先布局的1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目前,中國最大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是位於興隆的郭守敬望遠鏡。不過,這臺4米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適用於專門任務,而中國的通用光學望遠鏡還停留在2米級,遠遠不能與國際上一批一流的8-10米級通用光學望遠鏡相比。大口徑通用光學天文觀測設備的空缺,已嚴重掣肘中國的天文研究。要知道,美國早在1917年就建成了2.54米口徑的胡克望遠鏡。

目前,歐洲南方天文臺正在智利建造39米口徑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美國牽頭其他國家,籌建22米口徑的大麥哲倫望遠鏡(GMT)和30米口徑的三十米望遠鏡(TMT)。

加入三十米望遠鏡團隊,直接搭上超大望遠鏡的「順風車」,一度是中國迅速填補空白的備選方案。然而,由於三十米望遠鏡的選址,夏威夷的莫納克亞火山峰頂是當地的「神山」,項目遭遇土著居民的抗議,陷入僵局。至此,中國自主建造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勢在必行。

夏威夷10米級的凱克雙鏡

不過,這遠非塵埃落定。隨著天文學界就建設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達成共識,兩種不同的建設方案也浮出水面。經歷了多方論證、國際評估、幾番轉折,「三鏡」和「四鏡」之爭從國內蔓延到國際,從學界蔓延到公眾。

馬冬林稱,2017年6月30日,國家天文臺在參考華中科技大學三鏡系統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撰寫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建議書」,並提交給中科院,擬通過中科院上交國家發改委。

2017年7月10 日,「迫於南京天光所崔向群院士和蘇定強院士的壓力」,中科院在內部重新組織評審小組針對 LOT 望遠鏡概念設計方案進行了新一輪評估。最終的評審結果是 11 票支持、3 票反對、7 票棄權,推薦四鏡方案為 LOT 項目建設的參考方案。

爭議很可能造成望遠鏡的「難產」。據《知識分子》報導,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曾回復陳建生:「目前的情況是:1、時間很緊,國家要求『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今年年底前完成項目建議書批覆、2018年底之前必須開工建設不能按時開工的話項目將會被調整,並且會影響今後其他天文項目的立項。2、存在爭議的項目發改委不予受理,我們需要儘快內部達成一致意見。」

8月8日,記者致電國家天文臺,對方表示暫不能就爭議事件給出任何回應。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

尊敬的各位天文學界同仁、老師們:

我們是關心中國下一代地基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我們注意到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的建設方案在過去的一年裡產生了諸多爭議和分歧。在此,我們代表聯署的各位青年科學工作者對這一望遠鏡的設計方案表達意見,希望天文學界各位領導、前輩、同仁予以考慮。

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際上已先後建成超過 12 臺 8~10 米級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若干三十米級的望遠鏡項目也已陸續開工。與國外的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時,我們深切體會到先進的設備資源帶來的巨大科研優勢以及科學思維方式的差別。當前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紅外望遠鏡仍然停留在兩米級望遠鏡的時代,因此我們對國家建設十米級通用望遠鏡的計劃深感振奮。

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存在三鏡和四鏡兩種設計方案。這兩種方案的設計細節、計算分析、討論和比較,以及國內國際評審委員會對兩種方案的評價正在被逐步公開。然而,圍繞兩種設計方案產生的分歧和爭議,卻使得項目的進程變得不明朗。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歷史不斷地證明,一臺成功的望遠鏡可以工作幾十年,並對三、四代天文科研工作者產生重要影響。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級通用望遠鏡的建設經驗。因此,我們應儘可能追求風險更為可控、技術更值得信賴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可靠、高質量的科學產出。任何技術上的創新,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充分的前期試驗,才能使用在大望遠鏡工程上,這也是國際天文界的共識。光學設計更是望遠鏡的重要,若因設計論證不夠周全而導致科學性能無法達標,那麼我們付出的「學費」將極其昂貴。

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並非為哪位學者、專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設這臺望遠鏡的目的終究還是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界服務,特別是幫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作為這臺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科學用戶,我們希望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的科學規劃、選址、設計、方案評審都本著對天文學界,尤其是未來一代的天文學界負責的態度,秉持科學求是的規範和公開公正的精神來進行。將這一技術問題泛政治化、以奔走運作的方式取代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討論、忽視本領域國際一流專家的意見,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任何科學項目,都應當尊重國內外同行的意見,接納各方的檢驗、討論和批評。面對分歧,應當採取科學求證的方式,用數據和事實說話,而不應把技術路線的分歧擴大到其他方面。在保證項目成功的同時,應鼓勵支持青年科學家承擔重要角色並作出相應的貢獻,而不應用身份、影響力和頭銜對青年同仁施壓。

同時,我們也認為,這樣極富有挑戰性的大科學項目,需要團結國內、國際的一切優勢力量才有可能順利實施。因此,我們支持在天文大科學中心的主導下進行國際合作,廣泛吸納國際同行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希望國際評審委員會提出的科學、中立而權威的意見能得到尊重,以維護中國天文學界在國際同行中的形象我們也希望設計方案的討論能回歸到以科學主導的層面上,按照學術界規範與通例,遵照合理的流程進行決策。

執筆人(按姓名筆畫排序):

上官晉沂(北京大學)

葉泉志(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

張智昱 (愛丁堡大學)

陳昱光(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

秦雨靜(亞利桑那大學 Steward 天文臺)

黃崧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蔡崢(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2017 年 8 月 7 日

附:新版公開信修訂理由

參與署名《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的同仁:

您好!

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參與到我們的聯署活動當中,並對我們起草的文本表示支持。在過去的一天當中,我們幾位執筆人從多方渠道收到各種意見和建議。可見天文學界對此事的熱切關注。我們對此再次表示感謝。

在綜合考慮大量意見和充分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對原有文本進行以下調整:

1) 將「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認為:我國第一 臺十米級望遠鏡,應當在明確的科學需求的指導下,採用穩健的設計方案。基於兩 種設計方案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支持技術上更為成熟可靠,並得到國際評審委員會 推薦的的三鏡系統。」刪減為「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 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進行這一修改的原因是:雖然我們七位執筆人一致對三鏡系統表示支持,但是這一支持是基於對公開材料的判斷得出的。我們理解學界的大多數人在沒有充分了解各方意見之前對此持保留意見。同時大多數同仁對評審「公開、透明」的希望則是明確一致的。

2) 將「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級望遠 鏡建設經驗。」補充為「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 的四米級通用天文望遠鏡的建設經驗。」

我們認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是否成功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為消除爭議,予以刪除。

3) 此外我們還對一些語法和標點錯誤進行了更正。

我們完全理解本次調整可能會影響您參與本次署名的決定。因此,如果您因以上修改決定放棄署名的話,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對名單進行修改。同時,如果您有任何意見或建議的話,也歡迎您回信指教。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執筆人: 上官晉沂 葉泉志 張智昱 陳昱光 秦雨靜 黃崧 蔡崢

相關推薦:

2017年18位80後入選「國家傑青」!

香港特區大學聯招放榜,醫學專業受得分考生青睞

又一大學生思死於傳銷 鄆城青年張超赴天津誤入傳銷組織致死

山東青島不惜砸地、砸重金打響高校、院士爭奪戰!

2017年國家傑青獲得者正式出爐!

重磅!2017年國家傑青獲得者正式出爐!

全國25所理工校名大學及其特色專業揭底

精華推薦:

 

相關焦點

  • 院士爭論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 百名海內外青年學者發聯名信
    124名青年天文工作者聯署公開信 一臺成功的望遠鏡,可以工作幾十年。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關係著中國天文研究未來幾代的發展。正因如此,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未來用戶們——海內外青年天文工作者,也選擇以聯署公開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呼聲。
  • 維族青年聯名信背後故事:零點開始寫了5個小時
    11名維族青年譴責烏魯木齊暴恐案聯名信背後的故事——我們為什麼不再沉默本報記者 莊慶鴻4月30日晚7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火車南站發生暴力恐怖襲擊爆炸案,造成3人死亡,79人受傷。5月1日,11名維吾爾族青年發出譴責暴恐分子製造該血案的聯名信,標題為《我們,不會再沉默》,引發熱議。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天連線了聯署這封信的青年人,探尋這封信是如何誕生的。「我們不願意再讓暴恐分子抹黑新疆的形象」4月30日晚發生爆炸時,離烏魯木齊火車南站約兩站地遠的和平街,買爾旦·外力正和朋友吃飯。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名特別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有部分學者以「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已經全面西化、自由主義化」等為由,將A類期刊和意識形態直接掛鈎。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育部隨後被迫取消本輪評估中A類期刊指標。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文章指出,一些學者認為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的A類期刊大多數為英文期刊,是「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全面西化、自由主義化」。伍教授指出這些指責毫無道理,學者用英文發表論文代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為了學術交流的便捷,這些指責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體現了一種荒謬的邏輯。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香港大學遴選委員會推薦曾在美國任職的清華大學學者申作軍和宮鵬出任副校長,昨日獲得校委會通過,這對港大以及整個香港教育都是一件非常積極正面之事。兩位教授與美國科技界有廣泛的聯繫,他們加入港大,將有助大學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也有利於大學突破現有困局,培養能提升香港競爭力的一流科研人才。
  • 「泛政治化」下的英國青年能走出時代困境嗎?
    (來源:新華社發 BBC攝影師傑夫·奧弗斯攝)然而,愈趨年輕化的英國政治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泛政治化的根本問題。在最近一次「氣候遊行」中,主力軍不僅包括英國的大學生,還有一些中學生。然而,真正令人擔憂的地方還在於,面對愈演愈烈的「泛政治化」,歐洲民眾對這一青年政治生活趨勢竟然大加鼓勵和支持,不得不令人為歐洲社會的未來倍感擔憂。近年來,隨著歐洲社會問題日趨嚴重,青年人表達觀點、參政議政的願望有增無減,紛紛表示自己需要通過行使公民權利來讓社會看到自己的態度。
  • 圖靈獎得主Judea Pearl聯手21名學者發表公開信
    22名學者籤署致ACM的聯名信2020年12月29日,22名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教授向「ACM通訊」發了一封聯名信,全文內容如下:尊敬的ACM通訊編輯部,我們是一群研究人員、行業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我們帶著悲傷和警惕的心情寫下了這封信,因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打壓行為,企圖限制自由和不受約束的科學研究和辯論。
  • 山西省第三屆青年物理學者論壇在太原科技大學順利召開
    2018年10月19日-21日,山西省第三屆青年物理學者論壇暨山西省第二屆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實驗課)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在太原科技大學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山西省物理學會主辦、太原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承辦。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第四屆國際青年學者神舟論壇在校舉行
    哈工大報訊(劉培香/文 辛然/圖)12月28日至29日,以「百年工大 緣聚神舟」為主題的第四屆國際青年學者神舟論壇在校舉行。來自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世界知名學府的百餘位青年學者相聚哈工大,暢談發展,共話夢想。28日上午,論壇開幕式在活動中心101舉行。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安實,副校長曹喜濱、劉宏出席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劉宏主持。
  • 中國青年科技獎公布!百名科技工作者獲獎,其中10人獲特別獎
    2020年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舉行,共有10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其中 10 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百名科學家聯名譴責,各方緊急發聲
    百名科學家聯名譴責,各方緊急發聲11月26日,人民網的一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稿件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文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化學測量學青年學者論壇圓滿落幕
    本站訊(通訊員 張振 包妍妍)2018年12月5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天津大學承辦的「化學測量學青年學者論壇」在天津隆重召開。此次論壇為期3日,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中國科學院院所的90餘名化學測量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及優秀青年學者(包括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7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匯聚一堂。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既有風雲企業家,也有經世致用的學者;既覆蓋網際網路,也覆蓋傳統行業。讓這些主持局面,提供一些企管培訓,總比機場視頻裡反覆播放一些打著管理大家名義的厚黑學家講段子要好。它也是個圈子,除了培訓本身,相信人脈跟資源整合、創業碰撞也是學員參與的原因之一。但它終歸應該比一些商學院更接地氣,更近實戰一些吧。後者雖然匯聚大量企管人士、社會人群,仍有濃厚的學院派風格。
  • 2020「香江學者」、「澳門青年學者」獲選結果公布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8月28日,中國博士後官網發布了《關於2020年度 「香江學者計劃」獲選結果的通知》和《關於2020年度 「澳門青年學者計劃」獲選結果的通知》,分別確定資助「香江學者」60人、資助「澳門青年學者」30人和6名候補人選。
  • 浙江理工大學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擁有國家 「萬人計劃」 領軍人才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青獲得者1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文化名家暨 「四個一批」 人才1人,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6人, 「四青」 人才1人;浙江省特級專家3人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聘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和金沙學者。
  • 武漢科技大學四位教師入選「香江學者計劃」「澳門青年學者計劃」
    近日,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發布了2020年度「香江學者計劃」和「澳門青年學者計劃」項目獲選結果通知,我校付綠平、陳志環、陳奧三位博士入選「香江學者計劃」資助名單,雷文博士入選「澳門青年學者計劃」資助名單。
  • 百名科學家聯名譴責,各方緊急發聲
    事件不斷發酵,當天,上百名中國學者聯合署名發表聲明譴責;南方科大則表示對基因編輯嬰兒不知情;同時,深圳醫學倫理委已啟動對此事的倫理問題調查,國家衛健委要求依法依規處理,及時公開結果。百名科學家聯名發聲: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當天晚間,有逾百名科學家聯名發聲,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人體胚胎基因編輯。聯名信稱,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