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交流群 586254585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為考生整理的盤點實「百名青年學者聯名信:拒絕泛政治化」的相關內容,以供考生參考。
隨著兩封針鋒相對的公開信,一場關於中國擬建的「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LOT)的爭議從學界蔓延到公眾輿論領域。兩封公開信,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陳建生,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成員蘇定強和崔向群。前者強調「成熟」,後者強調「創新」。
爭議圍繞「三鏡系統」和「四鏡系統」展開。8月4日,陳建生率先通過公開信,批評崔向群未經實踐的4鏡系統 「為創新而創新」、「國外搞3鏡系統,我就要搞4鏡系統」,強調要儘可能採用國際上最成熟的技術,「國際上已建成的超過10臺10米級望遠鏡,無一不是採用3鏡系統」,並應該信任國際專家的建議和幫助。
此外,作為天文學家的陳建生批評搞技術的崔向群和蘇定強是將自己技術上的「創新」強加給天文學家,是「技術綁架科學」。
陳建生也評價崔向群負責建造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並不是很成功的望遠鏡,但媒體的誇大宣傳,使她自認為她是國際上的大權威。」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陳建生
8月6日,蘇定強和崔向強同樣以公開信的方式「自衛反擊」。他們首先強調:「任何一位望遠鏡光學專家都很清楚:這架12米望遠鏡在技術難度上無論用4鏡系統還是3鏡系統都是一樣的風險和難度」,「沒有特別不成熟的技術」,反問陳建生「為什麼這麼沒有自信?這樣不顧一切地反對中國自己的東西?」
蘇定強和崔向群在信中多次指出陳建生「知識缺乏」、「小看天文儀器專家」、「特長是打擊別人」。此外,他們指出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薛隨建「崇洋媚外」,指出2017年4月20日的國際評審由個別人操作,「評審專家大多不是望遠鏡光學專家」。
他們總結道:「中國的望遠鏡不能複製美國30年前設計的10米望遠鏡(R-C三鏡系統)」。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陳述「我們的方案肯定比美國的R-C方案更好」時,蘇定強和崔向群附上了他們於2017年4月份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論文,作為佐證。
據記者了解,「三鏡系統」主要設計者、華中科技大學的馬冬林也撰寫了相關論文,正在審稿階段。
124名青年天文工作者聯署公開信
一臺成功的望遠鏡,可以工作幾十年。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關係著中國天文研究未來幾代的發展。正因如此,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未來用戶們––海內外青年天文工作者,也選擇以聯署公開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呼聲。
記者了解,截至8月9日下午,《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署名人數已經增至124人。
公開信強調:「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並非為哪位學者、專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設這臺望遠鏡的目的終究還是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界服務,特別是幫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將這一技術問題泛政治化、以奔走運作的方式取代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討論、忽視本領域國際一流專家的意見,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
7名青年天文工作者起草第一版的公開信時,曾表達「我國第一臺十米級望遠鏡,應當在明確的科學需求的指導下,採用穩健的設計方案。基於兩種設計方案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支持技術上更為成熟可靠,並得到國際評審委員會推薦的三鏡系統。」隨後,修改為「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前述7人向記者說明道:「我們之所以對部分表述進行修改,是希望集中學界大部分人認同的公約數, 即呼籲各方基於科學精神, 對天文界的將來二三十年負責的態度來面對討論, 而不是簡單地表達支持三鏡設計或四鏡設計。特別是在很多青年工作者對一些技術細節並不十分了解的情況下,開放的信息,透明的討論,和公正的評審是大家最希望可以實現的。」
該7人也對自己支持「基於Keck望遠鏡設計修改而來的」三鏡系統的原因做出了解釋:「從目前各方面公開的專業文檔看來,國際評審團隊的明確意見是三鏡設計更成熟合理。對此,目前天光所團隊還沒有給出科學上嚴格的回應。」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他們指出,雖然天光所團隊強調了他們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但「作為學術文章,發表僅代表經過一名審稿人的專業審閱,這並不代表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不過,「我們認可並且推薦這種通過正確學術途徑進行技術辯論的方式。」
關於設計方案,最終版的公開信寫道:「我們應儘可能追求風險更為可控、技術更值得信賴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可靠、高質量的科學產出。任何技術上的創新,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充分的前期試驗,才能使用在大望遠鏡工程上,這也是國際天文界的共識。光學設計更是望遠鏡的重要,若因設計論證不夠周全而導致科學性能無法達標,那麼我們付出的『學費』將極其昂貴。」
「災難性影響」
一位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科學項目組的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同樣向記者提醒,「望遠鏡項目投入巨大,使用壽命可以達到半個世紀之久,一旦失敗必然影響國家以後對天文的投入。對中國天文學發展將是致命打擊。」
他近期曾與國際評估組組長、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約翰內斯·安德森(Johannes Andersen)進行過交流。安德森擔憂LOT技術方案和風險的擔憂:「已經不當的選擇給下一代中國天文學家們帶來災難性影響。」
前述國家天文臺成員近期閱讀了三鏡團隊和四鏡團隊各自的論文,他認為四鏡團隊的論文「論證並不多方面,很多問題沒有較強說服力,比如我們希望看到望遠鏡效率如何,就沒有提及」。整體方案上,四鏡方案公開的文檔「通篇沒有數據、實驗、模擬支持,很難信服」。
在建的39米口徑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
他補充道:「並不是講四鏡系統完全沒有優勢,它也有很多好處,但是在實際臺址氣象條件不明的情況下,很難讓人期望能將設計指標變成現實。而其弱點又很明顯,特別是製造和調試的鏡面多了一塊,時間成本一定增加副鏡直徑更大,加工難度必然增加鏡筒更長,要求原定更大,必然成本增加。從以往經驗看,它很可能無法滿足科學目標,特別明顯的問題是系外行星成像的質量可能無法和三鏡系統相比。」
「目前我們看到的未來十年的天文學研究,這個三鏡系統已經滿足了很大一部分。而四鏡系統的科學需求並不明確。」
爭議或致12米口徑望遠鏡「難產」
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是「十三五」時期優先布局的1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目前,中國最大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是位於興隆的郭守敬望遠鏡。不過,這臺4米口徑的光譜巡天望遠鏡適用於專門任務,而中國的通用光學望遠鏡還停留在2米級,遠遠不能與國際上一批一流的8-10米級通用光學望遠鏡相比。大口徑通用光學天文觀測設備的空缺,已嚴重掣肘中國的天文研究。要知道,美國早在1917年就建成了2.54米口徑的胡克望遠鏡。
目前,歐洲南方天文臺正在智利建造39米口徑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美國牽頭其他國家,籌建22米口徑的大麥哲倫望遠鏡(GMT)和30米口徑的三十米望遠鏡(TMT)。
加入三十米望遠鏡團隊,直接搭上超大望遠鏡的「順風車」,一度是中國迅速填補空白的備選方案。然而,由於三十米望遠鏡的選址,夏威夷的莫納克亞火山峰頂是當地的「神山」,項目遭遇土著居民的抗議,陷入僵局。至此,中國自主建造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勢在必行。
夏威夷10米級的凱克雙鏡
不過,這遠非塵埃落定。隨著天文學界就建設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達成共識,兩種不同的建設方案也浮出水面。經歷了多方論證、國際評估、幾番轉折,「三鏡」和「四鏡」之爭從國內蔓延到國際,從學界蔓延到公眾。
馬冬林稱,2017年6月30日,國家天文臺在參考華中科技大學三鏡系統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撰寫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建議書」,並提交給中科院,擬通過中科院上交國家發改委。
2017年7月10 日,「迫於南京天光所崔向群院士和蘇定強院士的壓力」,中科院在內部重新組織評審小組針對 LOT 望遠鏡概念設計方案進行了新一輪評估。最終的評審結果是 11 票支持、3 票反對、7 票棄權,推薦四鏡方案為 LOT 項目建設的參考方案。
爭議很可能造成望遠鏡的「難產」。據《知識分子》報導,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曾回復陳建生:「目前的情況是:1、時間很緊,國家要求『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今年年底前完成項目建議書批覆、2018年底之前必須開工建設不能按時開工的話項目將會被調整,並且會影響今後其他天文項目的立項。2、存在爭議的項目發改委不予受理,我們需要儘快內部達成一致意見。」
8月8日,記者致電國家天文臺,對方表示暫不能就爭議事件給出任何回應。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
尊敬的各位天文學界同仁、老師們:
我們是關心中國下一代地基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我們注意到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的建設方案在過去的一年裡產生了諸多爭議和分歧。在此,我們代表聯署的各位青年科學工作者對這一望遠鏡的設計方案表達意見,希望天文學界各位領導、前輩、同仁予以考慮。
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際上已先後建成超過 12 臺 8~10 米級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若干三十米級的望遠鏡項目也已陸續開工。與國外的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時,我們深切體會到先進的設備資源帶來的巨大科研優勢以及科學思維方式的差別。當前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紅外望遠鏡仍然停留在兩米級望遠鏡的時代,因此我們對國家建設十米級通用望遠鏡的計劃深感振奮。
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存在三鏡和四鏡兩種設計方案。這兩種方案的設計細節、計算分析、討論和比較,以及國內國際評審委員會對兩種方案的評價正在被逐步公開。然而,圍繞兩種設計方案產生的分歧和爭議,卻使得項目的進程變得不明朗。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歷史不斷地證明,一臺成功的望遠鏡可以工作幾十年,並對三、四代天文科研工作者產生重要影響。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級通用望遠鏡的建設經驗。因此,我們應儘可能追求風險更為可控、技術更值得信賴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可靠、高質量的科學產出。任何技術上的創新,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充分的前期試驗,才能使用在大望遠鏡工程上,這也是國際天文界的共識。光學設計更是望遠鏡的重要,若因設計論證不夠周全而導致科學性能無法達標,那麼我們付出的「學費」將極其昂貴。
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並非為哪位學者、專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設這臺望遠鏡的目的終究還是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界服務,特別是幫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作為這臺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科學用戶,我們希望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的科學規劃、選址、設計、方案評審都本著對天文學界,尤其是未來一代的天文學界負責的態度,秉持科學求是的規範和公開公正的精神來進行。將這一技術問題泛政治化、以奔走運作的方式取代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討論、忽視本領域國際一流專家的意見,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任何科學項目,都應當尊重國內外同行的意見,接納各方的檢驗、討論和批評。面對分歧,應當採取科學求證的方式,用數據和事實說話,而不應把技術路線的分歧擴大到其他方面。在保證項目成功的同時,應鼓勵支持青年科學家承擔重要角色並作出相應的貢獻,而不應用身份、影響力和頭銜對青年同仁施壓。
同時,我們也認為,這樣極富有挑戰性的大科學項目,需要團結國內、國際的一切優勢力量才有可能順利實施。因此,我們支持在天文大科學中心的主導下進行國際合作,廣泛吸納國際同行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希望國際評審委員會提出的科學、中立而權威的意見能得到尊重,以維護中國天文學界在國際同行中的形象我們也希望設計方案的討論能回歸到以科學主導的層面上,按照學術界規範與通例,遵照合理的流程進行決策。
執筆人(按姓名筆畫排序):
上官晉沂(北京大學)
葉泉志(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
張智昱 (愛丁堡大學)
陳昱光(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
秦雨靜(亞利桑那大學 Steward 天文臺)
黃崧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蔡崢(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2017 年 8 月 7 日
附:新版公開信修訂理由
參與署名《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的同仁:
您好!
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參與到我們的聯署活動當中,並對我們起草的文本表示支持。在過去的一天當中,我們幾位執筆人從多方渠道收到各種意見和建議。可見天文學界對此事的熱切關注。我們對此再次表示感謝。
在綜合考慮大量意見和充分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對原有文本進行以下調整:
1) 將「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認為:我國第一 臺十米級望遠鏡,應當在明確的科學需求的指導下,採用穩健的設計方案。基於兩 種設計方案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支持技術上更為成熟可靠,並得到國際評審委員會 推薦的的三鏡系統。」刪減為「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 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進行這一修改的原因是:雖然我們七位執筆人一致對三鏡系統表示支持,但是這一支持是基於對公開材料的判斷得出的。我們理解學界的大多數人在沒有充分了解各方意見之前對此持保留意見。同時大多數同仁對評審「公開、透明」的希望則是明確一致的。
2) 將「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級望遠 鏡建設經驗。」補充為「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 的四米級通用天文望遠鏡的建設經驗。」
我們認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是否成功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為消除爭議,予以刪除。
3) 此外我們還對一些語法和標點錯誤進行了更正。
我們完全理解本次調整可能會影響您參與本次署名的決定。因此,如果您因以上修改決定放棄署名的話,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對名單進行修改。同時,如果您有任何意見或建議的話,也歡迎您回信指教。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執筆人: 上官晉沂 葉泉志 張智昱 陳昱光 秦雨靜 黃崧 蔡崢
相關推薦:
2017年18位80後入選「國家傑青」!
香港特區大學聯招放榜,醫學專業受得分考生青睞
又一大學生思死於傳銷 鄆城青年張超赴天津誤入傳銷組織致死
山東青島不惜砸地、砸重金打響高校、院士爭奪戰!
2017年國家傑青獲得者正式出爐!
重磅!2017年國家傑青獲得者正式出爐!
全國25所理工校名大學及其特色專業揭底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