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的基礎研究要想獲得奇葩的果實,就要不拘一格的『廣種』,充分地信任和包容,突破現有思維邊界。」
8月9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論壇,聚焦「科技部19號令——科研亂象的解毒劑還是止痛藥?」的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率先為基礎研究發聲。他說,基礎研究的結果很難預先安排,需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成果很可能出現在申請課題的目標之外。
「如果把所有的科研都當成修橋修路一樣的包工隊來管,違規的事肯定會減少,科技是否真的上去了就難說了。」李國傑強調,我們的大目標是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心中始終裝著這個大目標,用大道理管小道理,道路一定越走越寬廣。
科技部19號令,是科技部近日公布的《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文件明確了一系列相關科學技術活動過程中出現的違規類型和處理措施,並對各類違規主體的各種違規行為做出詳細界定,如針對諮詢評審專家的「打招呼」「走關係」請託等。
李國傑認為,與2006年科技部頒布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相比,《規定》覆蓋更全面,處罰對象擴大到實施單位、諮詢評審專家和第三方服務機構,處理措施更明確,從約談到取消資格分成10類,強調合理區分,做到了寬嚴相濟。
「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只是工作的『燃料』並不是結果,但是我們把它看得太重,只要你拿到項目、獎項,你就是優秀的科學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張曉東教授建議,讓人們獲得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的門檻低一些,但要大大提高評價科研成果的標準,科技體制要引導科研人員做真正有影響的科研。
北京大學黃鐵軍教授指出,科研人員要對經費存有敬畏之心,特別是不能以拿經費高低論英雄,經費越多,責任越大,而非貢獻越大。科研經費夠用就好,多佔為恥,浪費違規,濫用違法。
「19號令增加了對違規行為的威懾力,有了明文規定,託人打招呼的風氣應當有所收斂,科技界的風氣會進一步好轉。」李國傑深有感觸地說,良好的學風主要靠引導,而不是管出來的,人的心靈淨化主要靠遠大理想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引導。科技界的違規行為不少,但要相信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在兢兢業業做科研,不是有意造假。
李國傑坦言,至於申請人才帽子、評獎時「打招呼」託人幫忙,這是一股必須剎住又很難根絕的歪風。「中國人的傳統是『情、理、法』,受人之託總覺得難以駁人『面子』,我自己也常為此感到困擾。」他說,希望《規定》能起到清洗劑的作用,橫掃這股歪風。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要反思評審制度,如果不設這些人才帽子,申請人也不知道評審的人在評什麼成果,自然打招呼的人就少了。
李國傑還特別提到,科技界更迫切需要的是寬容。辨別一個科研成果的真偽和價值是一件很細緻的事,既要寬容又要耐心。「老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煩則人勞,擾則魚潰。管科研也如同烹小鮮,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做科研需要一個靜心的環境。」他強調。(本報記者 劉 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