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傑院士:對基礎研究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

2020-08-10 光明科普

「探索性的基礎研究要想獲得奇葩的果實,就要不拘一格的『廣種』,充分地信任和包容,突破現有思維邊界。」

8月9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論壇,聚焦「科技部19號令——科研亂象的解毒劑還是止痛藥?」的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率先為基礎研究發聲。他說,基礎研究的結果很難預先安排,需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成果很可能出現在申請課題的目標之外。

「如果把所有的科研都當成修橋修路一樣的包工隊來管,違規的事肯定會減少,科技是否真的上去了就難說了。」李國傑強調,我們的大目標是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心中始終裝著這個大目標,用大道理管小道理,道路一定越走越寬廣。

科技部19號令,是科技部近日公布的《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文件明確了一系列相關科學技術活動過程中出現的違規類型和處理措施,並對各類違規主體的各種違規行為做出詳細界定,如針對諮詢評審專家的「打招呼」「走關係」請託等。

李國傑認為,與2006年科技部頒布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相比,《規定》覆蓋更全面,處罰對象擴大到實施單位、諮詢評審專家和第三方服務機構,處理措施更明確,從約談到取消資格分成10類,強調合理區分,做到了寬嚴相濟。

「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只是工作的『燃料』並不是結果,但是我們把它看得太重,只要你拿到項目、獎項,你就是優秀的科學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張曉東教授建議,讓人們獲得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的門檻低一些,但要大大提高評價科研成果的標準,科技體制要引導科研人員做真正有影響的科研。

北京大學黃鐵軍教授指出,科研人員要對經費存有敬畏之心,特別是不能以拿經費高低論英雄,經費越多,責任越大,而非貢獻越大。科研經費夠用就好,多佔為恥,浪費違規,濫用違法。

「19號令增加了對違規行為的威懾力,有了明文規定,託人打招呼的風氣應當有所收斂,科技界的風氣會進一步好轉。」李國傑深有感觸地說,良好的學風主要靠引導,而不是管出來的,人的心靈淨化主要靠遠大理想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引導。科技界的違規行為不少,但要相信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在兢兢業業做科研,不是有意造假。

李國傑坦言,至於申請人才帽子、評獎時「打招呼」託人幫忙,這是一股必須剎住又很難根絕的歪風。「中國人的傳統是『情、理、法』,受人之託總覺得難以駁人『面子』,我自己也常為此感到困擾。」他說,希望《規定》能起到清洗劑的作用,橫掃這股歪風。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要反思評審制度,如果不設這些人才帽子,申請人也不知道評審的人在評什麼成果,自然打招呼的人就少了。

李國傑還特別提到,科技界更迫切需要的是寬容。辨別一個科研成果的真偽和價值是一件很細緻的事,既要寬容又要耐心。「老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煩則人勞,擾則魚潰。管科研也如同烹小鮮,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做科研需要一個靜心的環境。」他強調。(本報記者 劉 垠)

相關焦點

  • 李國傑院士:脫鉤不可怕,中國企業不齊心合力才可怕
    三十年前從美國歸來,擔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李國傑投身到科技產業化領域,這位曾經的「論文機器」,走出了實驗室。他對《科學大師》記者說,自己的興趣側重並不只是發表幾篇論文,而是要實打實把停留在紙面的理論成果,變成真正能賺錢的產品,儘管這很艱難。
  • 李國傑院士:大數據時代需要新「元素周期表」—資訊—科學網
    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大數據時代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表示,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大數據的挖掘分析還能促進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面對大數據浪潮,我們的科學研究也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 「大數據就如同蜜蜂,其主要價值是傳播花粉,自己生產的蜂蜜價值並不大。」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如果把關鍵技術比喻成一頭牛,它的四條腿就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要想讓一頭牛邁步向前走,動員再多的人來抬牛腿都無濟於事,只有牽著牛鼻子,牛才會邁步,牽引牛鼻子的力量就是市場。」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在中科曙光年會上發表題為《披荊斬棘邁向新徵程》的主題演講中如是說。
  • CCF公示四大年度獎項,李國傑院士、史元春教授等大牛獲表彰
    這一獎項旨在表彰對 CCF 有獨特或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包括但不限於:就重大問題提出獨到觀點或建議被 CCF 採納並產生良好效果;發起並組織 CCF 有影響力的新的系列學術會議;推動學會與其他組織合作,促進 CCF 的發展;向學會提供大額捐贈或資助;……
  • 金力院士:對青年研究者的「大膽假設」要給予包容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加強基礎研究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任務,要加大投入,創造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持續不斷做好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
  • 祝世寧院士榮獲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以表彰在基礎研究領域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我校祝世寧院士獲此殊榮。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近日五部門還聯合發文,採取多項舉措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此時頒發,契合了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有其特殊意義。祝世寧感慨地表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與一貫對基礎研究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
  • 中科院李國傑: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我們搞研究,不管對人才還是成果,首先要看其真正產生的影響。搞研究看重什麼?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對此看法高度一致——「Impact」(「影響」)。什麼是「Impact」?發表論文,申請專利,還有軟體登記……這些東西本身並不是影響,不能以其數量作為評價的標準,一定要看論文、專利、軟體對技術進步、產業發展和社會生活究竟有多大的貢獻。
  • 馬餘剛院士:核科技-從基礎研究到國計民生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1期海上院士講壇上,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馬餘剛受邀開講,向現場和線上聽眾分享分享核與粒子的基礎研究進展,並就「核科技-從基礎研究到國計民生」作主旨演講。
  •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Mol Plant | 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PhiCBEs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劉耀光院士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題為 PhieCBEs: Plant High-efficiency Cytidine Base Editors with
  • 【學術前沿】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
    【學術前沿】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PhiCBEs ​ 2020-11-04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2歲院士,研究HPV有33年,提醒:3種食物會喚醒HPV「因子」
    在一次記者見面會上,有人詢問孫院士,「為何現在醫療水平普遍提升,依然有很多女性會感染HPV這種病毒,甚至還會衍變為嚴重的宮頸癌呢?」對於這個問題,孫院士只是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得答道,「HPV傳播途徑廣,預防起來確實有些困難,就算已經上市的HPV疫苗其預防成功率也不過70%左右。更需要各位女性同胞們,從日常的生活和飲食做起,才能真正做好針對於這種病毒的防範。
  • 宣益民、祝世寧兩位院士獲我省首個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基礎研究...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獲得該獎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他們披荊斬棘數十年,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我省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 楊雄裡院士專訪:談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
    在第十一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丁香園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楊雄裡院士,探討了基礎研究與臨床工作之間的關係。他表示基礎研究的結果用於臨床要非常慎重。
  • 中科院副院長陳宜瑜院士:解決湖泊富營養化問題一定要做好基礎研究
    日前,「973」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第一次工作會在武漢召開。
  • 湘籍兩院院士有哪些?名單在此
    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廣商飛行控制技術專家。湖南省長沙市人。趙煦飛行力學與控制專家。湖南省瀏陽市人。張履謙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湖南長沙人。俞大光理論電工和電子工程專家。湖南省長沙市人。周克崧材料表面工程專家,湖南省長沙市人。周建平航天工程系統設計與技術管理專家。湖南長沙人。
  • 29名院士因何愛上東莞?從一碗魚頭湯說起
    8月22日,「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採展暨東莞院士創新成果展在東莞松山湖舉辦,集中展出了徐光憲、師昌緒、謝家麟等27名院士的人生經歷和智慧風採,同時展出10個在莞工作院士的創新成果,展現東莞的科技魅力。在開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致辭:「近年來,東莞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人才吸引力。我每年有一半時間都在松山湖。」
  • 9萬裡挑1的論文 4位院士帶頭點評——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
    這是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首次推出該系列報告會,從北京學者2014-2018年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上的近9萬篇論文中,遴選出100篇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並選擇其中的25篇組織系列報告會。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聚焦基礎化學、應用化學、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生物醫學工程5個領域。
  • 液晶基礎知識:廣視角面板與TN有何區別
    前言:液晶顯示器已經上市將近10年的時間,其已經完全取代最傳統的CRT顯示器成為了市場絕對的主流,我們ZOL顯示器頻道也特此推出了「顯示器基礎百問」的系列選題,從細微技術的角度為大家一一揭開這些顯示器基本知識謎底。
  • 山東大學-奇安信集團聯合實驗室揭牌 王小雲院士:將培養高級網安人才
    山東大學與奇安信集團雙方圍繞密碼學和網絡安全技術領域,發揮各自在學術研究和安全產業工程實踐方面的優勢,強化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雲通過視頻參加了揭牌儀式並指出,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極大地促進產學研用的落地和深入融合,結合奇安信集團在國家和政企安全相關的市場優勢與山東大學的人才資源,聯合實驗室將致力於為國家培養理論和實戰兼備的高級網絡安全人才。
  • 院士專家呼籲:破解計算技術難題亟需更多青年人才
    在近日舉行的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獎賽專家諮詢委員會主席李國傑面向現場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提出一個期待: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從事並行計算的科研和技術攻關,讓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並行計算強國。在他看來,並行計算不是陽春白雪,而是計算機從業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更為重要的是,大力發展以並行計算的代表的軟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硬體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