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萬裡挑1的論文 4位院士帶頭點評——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9月20日,「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暨第22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啟動儀式」於北京師範大學召開。這是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首次推出該系列報告會,從北京學者2014-2018年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上的近9萬篇論文中,遴選出100篇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並選擇其中的25篇組織系列報告會。

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聚焦基礎化學、應用化學、基礎數學、應用數學、生物醫學工程5個領域。9月20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報告會聚焦化學學科,有10位入選者在大會上做了學術報告。

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報告會(化學學科)現場

本次報告會由北京化學會秘書長孫根班教授主持。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馬林、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助理鄭國民出席報告會並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玉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維海、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玲、北京師範大學科研院副院長王開存、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書記盧忠林、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潘悅等知名院士專家出席報告會。

北京化學會秘書長孫根班教授主持

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馬林致辭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助理鄭國民致辭

報告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張強、王定勝,北京大學的郭雪峰,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陳春英,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侯劍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趙立東,北京化工大學的孔曉明,北京師範大學的薄志山、閆東鵬以及北京建築大學的王崇臣等10位化學學科入選者圍繞自己的論文和科研做了報告,內容包含鋰電池負極材料、單分子電子器件、納米醫藥、光伏器件、金屬納米催化、磷光材料等方向,涵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醫藥、能源化學等多個領域。

10位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化學學科)作者與院士專家合影留念

在每位入選者報告結束的提問環節,院士專家們都積極帶頭髮問,針對這些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系列「發難」,提出產業化情況?是否有用?研究方向道路是否正確?等問題,對每位報告人的研究細節也進行了提問。在院士們的提問帶動下,現場互動活躍,形成「科研成果」與「落地應用」之間的激烈碰撞。各院士專家的發問與點評,讓報告人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院士專家提問

清華大學 張強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Lithiophilic Sites in Doped Graphene Guide Uniform Lithium Nucleation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

傳統銅集流體上金屬鋰形核困難,容易導致形成金屬鋰枝晶。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首次提出採用摻氮石墨烯為骨架,實現穩定的、無枝晶的金屬鋰沉積。憑藉摻氮石墨烯骨架的親鋰性和導電性,這一新型金屬鋰負極結構不僅實現了無枝晶的高安全性金屬鋰沉積特性,還表現出了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北京大學 郭雪峰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Covalently bonded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with stable and reversible photoswitched conductivity》

利用單個分子構建電子器件有希望突破目前半導體器件微小化發展中的瓶頸,其中實現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功能是驗證分子能否作為核心組件應用到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步驟。郭雪峰教授團隊利用二芳烯分子為功能中心、石墨烯為電極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真實穩定可控的單分子光電子開關效應研究的突破。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陳春英研究員

入選論文題目《Near Infrared Laser-Induced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Using Thermoresponsive Polymer Encapsulated Gold Nanorods》

傳統的腫瘤治療手段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以及化學治療,治療具有局限性,副作用大,且易復發。納米科技的發展為腫瘤診療提供了新策略。陳春英研究員團隊製備出的金、鉍、鈀、釓&鐵基磁性納米材料作為臨床抗癌藥物載體,可改善其治療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侯劍輝研究員

入選論文題目《Molecular Optimization Enables over 13% Efficiency in Organic Solar Cells》

富勒烯衍生物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使用廣泛的受體材料,適用於功率轉換效率超過11%的設備。通過精細的分子設計策略進一步提高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非常重要。侯劍鋒研究員團隊合成了兩種新型高性能光伏材料,高效率、器件易製備且具有優良的穩定性。侯劍鋒研究員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了無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實際應用中的前景。

清華大學 王定勝副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Isolated Single Iron Atoms Anchored on N-Doped Porous Carbon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貴金屬族材料通常是氧還原反應有效的電催化劑,然而它的高成本、低儲量、不穩定並且對甲醇耐受力低的特性極大的限制了它的發展。王定勝副教授團隊通過分子籠封裝前驅體而後熱解的策略,合成出了一種對氧還原反應性良好的高穩定性的孤立Fe單原子催化劑。這Fe單原子種催化劑不僅有極高的反應活性,還有良好的甲醇耐受性和穩定性,可以很好的代替現有的貴金屬催化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趙立東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Ultrahigh power factor an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hole-doped single-crystal SnSe》

熱電效率由器件的無量綱品質因數ZTdev決定,要優化該效率,需要在較寬的溫度範圍內最大化ZT值。趙立東教授團隊報告了創紀錄的ZTdev~1.34,在300-773K範圍內,ZTdev從0.7到2.0,是在摻雜空穴的SnSe晶體中實現的。其研究結果表明SnSe是在低溫和中溫範圍內用於能量轉換應用的強大熱電候選物。

北京化工大學 孫曉明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Ultrahigh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Under - Water「Superaerophobic」MoS2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s》

氣泡在電極表面上生成並附著通常會阻礙傳質動力學,從而降低電解效率。孫曉明教授團隊研究證明,通過減輕所形成的氣泡在電極上的附著力,導電基底上的納米結構MoS2膜比平的MoS2膜顯示出更快的氫釋放反應,其電流增加,工作狀態更加穩定。這項研究清楚地揭示了納米多孔結構對氫釋放反應的重要性。

北京師範大學 徐新軍副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Exploiting Noncovalently Conformational Locking as a Design Strategy for High Performance Fused-Ring Electron Acceptor Used in Polymer Solar Cells》

薄志山教授和徐新軍副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稠環小分子受體,其平面構象可以通過分子內非共價相互作用來鎖定。通過構象鎖定形成平面超分子稠環結構可以有效地拓寬其吸收光譜,增強電子遷移率,並減少非輻射能量損失。該團隊的設計使小分子受體的合成更加容易,可用於開發高效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新型受體。

北京師範大學 閆東鵬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White-light emission and tunabl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dibenzothiophene》

不同的堆疊方式和聚集/晶體狀態會極大地影響室溫磷光效率。然而,尚未發現晶體形態或形狀是否可以在室溫磷光的調製中起關鍵作用。閆東鵬教授團隊報告了具有相同的分子堆疊方式但晶體形態不同的二苯並噻吩可以表現出交替的室溫磷光性能。通過調製螢光和磷光雙發射,成功實現了直接的暖白色發光。

北京建築大學 王崇臣教授

入選論文題目《一種穩定二維配位聚合物用於光催化還原Cr(VI)及降解有機汙染物》

傳統的光催化劑往往面臨效率低、重複性差等問題,限制了其實際應用,因此開發超高效光催化活性的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王崇臣教授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配位聚合物,具有超高的光催化活性,良好的穩定性和重複利用性。

大會報告結束後,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書記盧忠林致閉幕詞。盧忠林書記表示,此次的學術論文報告會是一場學術的盛宴,青年俊傑在此高峰論道,使得報告會非常的精彩。最後,盧忠林書記對點評的專家院士、報告人、舉辦方、媒體以及在座的老師和同學等表示感謝。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書記盧忠林致閉幕詞

據悉,第22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將從9月中旬持續至10月底,學術月推出的「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由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化學會、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北京科技期刊學會等12家社會團體參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給予報告會充分支持。該系列報告會專業性強、學術水平高,得到了相關領域院士的肯定和指導,集中展示北京地區原始創新成果,突出體現學術交流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基礎性作用。

相關焦點

  • 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成果報告會(力學領域)在京舉行
    9月27日,2020年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成果報告會(力學領域)在北京工業大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田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聶祚仁,北京力學會理事長莊茁教授參加會議開幕式並做講話。報告會由北京力學會秘書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喜德主持。
  • 水汽發電、仿電鰻自驅動傳感……學術大咖聚集懷柔科學城熱議新...
    12月22日下午,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成果報告會——新材料領域專場走進懷柔科學城,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科研樓報告廳舉辦。包括四位院士、五位傑出青年、五位學術報告人等新材料新能源領域有影響力的學術大咖和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當前科學研究中面臨的瓶頸和壁壘、學術成果和應用場景進行討論,在懷柔科學城上演一場科技交流盛宴。
  • 論文指揮棒,到底有多「牛」?(關注·四問論文導向①)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評判科研機構、高校乃至醫院的最為重要的標尺,甚至到了「唯論文論英雄」的程度。儘管近些年來科教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大聲疾呼,但「論文指揮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麼,當下論文導向的現狀如何?其利弊何在?為什麼改不動?怎樣才能改變?本版自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四問論文導向」,就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敬請關注。
  • 【學術前沿】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
    【學術前沿】劉耀光院士團隊開發高效、廣靶向的植物胞嘧啶鹼基編輯器PhiCBEs ​ 2020-11-04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 25篇論文涉嫌造假?北大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被質疑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據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導,近日,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存在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倫理、實驗結果存在錯誤等問題。
  • 2018年 「最受關注」的論文TOP100
    每年年底,Altmetric都會發布這一年來最受關注的一百篇論文(Altmetric Top 100)。12月11日,2018年最受關注的Altmetric Top 100榜單揭曉,來自45份學術期刊。其中中國學者貢獻了11篇論文。本文將重點介紹入選TOP10的論文,並附上TOP100論文榜單。
  • 院士論文網上遭「炮轟」是研究毫無意義還是自媒體斷章取義?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室內空氣PM2.5濃度是城市室內空氣的1.6倍,按人口比例計算,農村地區人口PM2.5相關死亡風險比城市人口高45%。由於科學普及不夠,農村認識不足,大氣汙染的死亡風險正威脅著農村地區「沉默的大多數」。
  • 布局院士提名?百度CEO李彥宏以共同通訊作者發表頂刊醫學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李彥宏在去年的院士評選中剛剛落選。《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院士候選人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提名的:一是由工程院院士直接提名,二是由工程院委託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推薦並經過遴選,提名候選人。
  • 礬礦融合發展論文受關注
    礬礦融合發展論文受關注 發布時間:2016年02月1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2月13日消息:剛剛出版的2016年第一期《旅遊發展研究》刊登了由張傳君和張耀輝合著的《促進礬都工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研究》的論文。
  • 新冠疫情最受關注的十一篇英文核心期刊論文全解析
    面對未知的病毒、仍不確定的擴散情況、確診病人的臨床表現、肺炎患者的治療方案……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一場緊張的學術接力,試圖早日解開有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未知的一切。在世界範圍內,相關研究論文每天都在不斷出現。
  •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宮聲凱教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蘇東林教授、無人系統研究院向錦武教授等3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大數據科學與腦機智能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樊文飛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校校友曹建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友楊威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中國SCI論文中化學學科論文最多,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
    2018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31.59萬篇,比2017年增加12.4%,國際卓越論文佔我國國際論文總數的36.4%。其中,化學學科卓越科技論文28925篇,位居中國卓越科技論文產出學科分布榜第2位,僅次於臨床醫學;材料科學14243篇,位居第8位;化工學科6964篇,位居第15位。
  • 這個9月,又有2位院士走了
    據光明日報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在70歲之後還撰寫發表了三十餘篇學術論文,甚至在80歲時還在世界一流期刊發表專業論文。
  • 中國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孫自法 攝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1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稱,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7種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當年共發表論文10803篇,其中,中國論文699篇,佔總數6.5%,排名世界第4位。僅統計原創論文和述評兩種類型,則中國論文有443篇,也排名世界第4位,比2016年上升1位。
  • 曹雪濤論文受質疑續:3篇論文作者承認用錯圖
    曹雪濤是國際知名免疫學專家,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1月17日,在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上,他位列新增的24位中國院士之一。隨後的2天內,有6篇論文的作者(5篇論文的第一作者,1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針對此事作出回應。截至目前,有3篇文章的作者表示,論文中確實用錯了圖片,導致文內圖片重複。北京時間11月18日下午,Bik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她對已有的回應表示滿意,但認為仍有數十篇論文中的疑點需要解答。
  • 56.4%受訪大學生感覺很多畢業論文選題概念模糊
    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學習階段的重要總結,選擇一個合適的選題,對於成功完成畢業論文至關重要。李克強總理4月15日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說,現在不少學生做論文選擇題目都挺大,但是很難創新,囑咐學生們「凡大事必作於細」。
  • 學人資訊| 受「翟天臨事件」影響,畢業生論文「盲審」力度劇增
    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被國外學者舉報造假,一作回應:抱歉,用混圖了據荔枝新聞報導,曾舉報曹雪濤論文造假的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12月10日在tweet、pubpeer上再度發文,指出中國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院士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部分圖片都存在特別相似的情況。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數量由2019年中國大學第二位,上升到2020年第一位,且發表論文的數量增加了5篇,可喜可賀!(3)2019年,上海科技大學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6篇,在內地高校中排名第8位;2020年,上海科技大學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13篇,翻了一番,成為發表論文數量進步最大的內地高校。
  • 境外媒體關注:學術論文吹捧導師引質疑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境外媒體稱,在一篇論文被批評過分誇讚作者導師和師娘之後,中國一份學術期刊撤回了7年前刊登的這篇論文並發布道歉。論文作者的導師、現年76歲的程國棟也辭去了《冰川凍土》期刊主編職務。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3日報導,這篇論文發表在2013年10月一期的《冰川凍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