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20年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成果報告會(力學領域)在北京工業大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田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聶祚仁,北京力學會理事長莊茁教授參加會議開幕式並做講話。報告會由北京力學會秘書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喜德主持。
本次力學學術報告會邀請18個力學學術成果報告,展示力學學科中的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工程力學等領域近幾年的研究成果。該報告會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力學會、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期刊學會、北京科技社團服務中心等單位承辦,是2020年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的重要活動之一。
上午4個主會場報告,分別是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葉紅玲《連續體結構拓撲優化的ICM方法及研究進展》、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王一偉《跨介質高速水動力學與流固耦合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屈秋林《運輸飛機汙染跑道滑跑濺水和水上迫降力學性能研究》、清華大學副教授趙治華《攔阻索衝擊的多體動力學仿真研究》。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姚振漢、教授王天舒,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權曉波,航空工業科技委研究院航空研究院顧問、教授崔德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嶽寶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戈新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李海楓,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隋允康作為特邀專家參加交流研討。
北京力學會理事長莊茁教授指出,本次力學報告會的學術成果評選標準是國內首創,是北京力學會依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從2014-2019年100多種期刊的力學論文中依據科學的定量遴選標準選出的23個學術成果。依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遴選原則,從100餘種力學相關期刊近5年北京地區的7349篇論文中,其中通訊或一作有6079篇,依據以上原則遴選出600餘篇(約10%),交給北京力學會。北京力學會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及工程力學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組織各專業小組評審專家對600多篇論文分類篩選認領、推薦選出23篇論文。其中北京力學會自薦4篇,中科院資料庫推薦19篇。
田文指出,學術交流是拓展科學研究、啟迪科學思路、引發創新思維、促進學科發展、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形式。市科協改革實施以來將經理學術理念注入學術交流的問題,堅持滿足科技工作者和學生發展需求,適應發展需求,精心組織,積極謀劃,努力搭建學術交流源頭活水與創新發展鮮花果實之間的橋梁。
田文強調,要辦好學術交流,首先導向為基礎,內容是交流的基礎,圍繞優質學術內容的產生,要堅持前沿性和高端化,秉持客觀性和共性,以國際通用的論文影響與評價結構,同行協助評議為參照,通過定性加定量的多維度遴選方式,使得學術成果一經產生就直擊熱點前沿,廣受關注認可,在學術共同體內形成基本共識,為後續交流提供堅實的內容基礎。其次,交互式的交流形式有助於真正更好的發揮學術交流的作用。學術交流作為學術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機制的設計、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創新文化的培育成效。實踐證明,雙向思想交流的是最有效的。第三,學術交流必須精準契合廣大科技工作者真實的成長需求。在此次會議之前,能源技術、腫瘤兩個領域舉辦了三場專場報告會,新華社客戶端、科技日報等即時轉載,點擊量超過兩百萬,現場報告會的線上累計點擊率超過七百萬次。第四,學術交流的是科技創新的土壤。報告會讓優質學術成果以交流方式走入公眾視野,引發不同學科、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科技工作者的關注,為後續更為廣泛、深入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本場報告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全天報告會線下有150餘名力學科技工作者參加,線上最高同時參與聽眾達4.9萬人,總計133餘萬人次線上觀看直播並參與互動交流。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