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 雜誌,目前影響因子高達17.848,是影響因子最高的國產學術期刊,也是亞洲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期刊,堪稱國刊之光。其最新影響因子預計將超過20分,將成為歷史上首個達到20分的國產學術期刊。
近日,該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研究論文,一個熟悉的名字印入眼帘:Yanhong Li。
再看作者單位:Baidu。李彥宏在該論文中並非簡單掛名,而是屬於三個通訊作者之一,另外兩位通訊作者分別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劉芝華教授和詹啟敏院士。
而關於經費支持,作者提到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CAMS醫學創新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以及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的資助,並無百度。
但論文卻特別感謝了李彥宏(百度)對該研究的慷慨支持(A special thanks to Mr. Yanhong Li (Baidu) for his generous support of this project)。然而具體是怎麼樣的慷慨支持並無說明(其實小編真的想不出來generous除了經費還能是什麼)。如果是經費支持,那為何不和以上各項基金並列呢?是否是為了迴避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呢?
院士提名廣受爭議,最終落選
值得注意的是,李彥宏在去年的院士評選中剛剛落選。
2019年6月6日,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布。在50%的入選率的前提下,李彥宏落選。
實際上,在此前4月30日,李彥宏出現在第一輪增選名單,就引發了廣泛爭議,一篇題為《旗幟鮮明的反對李彥宏當選院士》的文章刷屏朋友圈,閱讀量速達「10萬+」。
李彥宏不是院士直接提名的候選人
李彥宏是怎麼成為院士候選人的呢?我們先從候選人的提名說起。
《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院士候選人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提名的:
一是由工程院院士直接提名,二是由工程院委託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推薦並經過遴選,提名候選人。
在今年院士增選工作開始之前,工程院發布了《關於提名2019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明確規定,每位院士至多可以提名3位候選人,每位候選人只有獲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為有效,並且,在這3位提名的院士中,至少要有2位是在被提名的候選人要評審的學部,也就是在專業研究領域是相近的。
李彥宏不是由院士直接提名的。
候選人獲得提名的第二種渠道是有關學術團體提名。去年12月26日,工程院發出通知,委託中國科協組織各有關全國學會和省級科協進行候選人的推薦和提名工作。
李彥宏成為候選人,是由中國電子學會推薦到中國科協從而成為候選人的。也就是說在工程院,至少沒有3位院士提名李彥宏當候選人。
關鍵是不論是哪個渠道提名,最後都得由院士投票選舉,如果是有3位院士推薦提名,那麼評審時肯定會有院士力薦這位候選人;而如果沒有院士推薦,只是中國科協推薦,那麼就有可能無人為其張目。
提名渠道對候選人是否能夠評上院士就那麼重要嗎?
從結果看應該如此,就以2017年院士增選為例。
2017年4月21日,工程院公布的2017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為533位。他們的提名渠道是:其中的362位候選人是由院士單獨提名的,有134位是由中國科協單獨提名的,還有37位候選人是既獲得了院士的提名,也同時獲得了中國科協的提名,是雙提名。
統計顯示,在533位有效候選人中,中國科協單獨提名的134位候選人(不包括雙提名的)佔全體候選人的比例為25.1%,即1/4。
那麼這134位中國科協單獨提名的候選人中最後有多少人當選院士呢?
2017年11月27日,工程院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有67位候選人當選院士。這67位當選者中,有5位是院士和中國科協雙提名的,其餘62位都是由院士單獨提名的,而當選者中沒有一位是中國科協單獨提名的。
可以看出,當初就沒有3位院士成為李彥宏的推薦人,那麼他能評上院士的概率就很低了。
看完以上,再回到開頭講到的最新發表論文,李彥宏和詹啟敏院士是共同通訊。
李彥宏再次衝擊院士,似乎是大概率的
......
特別提醒:
如患疾病,請到正規醫院諮詢就診,治療和用藥請遵醫囑,切勿輕信通過搜尋引擎獲取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BioWorld,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