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傑院士:脫鉤不可怕,中國企業不齊心合力才可怕

2021-01-09 網易科技

作者|章劍鋒

出品|《科學大師》欄目

「中國的稀土那麼寶貴,居然賣的還不如鐵礦石的價格高。什麼原因?就是自己打來打去(內部價格戰)造成的。

「我們也沒必要去乞求人家,更不能氣餒認輸,這一關我們必須闖過。」

李國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並曾任所長。作為中國計算機領域學科帶頭人,大半生在科技產業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探索。

三十年前從美國歸來,擔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李國傑投身到科技產業化領域,這位曾經的「論文機器」,走出了實驗室。他對《科學大師》記者說,自己的興趣側重並不只是發表幾篇論文,而是要實打實把停留在紙面的理論成果,變成真正能賺錢的產品,儘管這很艱難。

1993年,李國傑主持研發成功中國第一臺對稱式多處理機「曙光一號」(又稱曙光一號高性能計算機),此後中科院計算所和曙光公司又陸續研發出曙光1000—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使中國在超級計算機研發方面躋身世界第一梯隊,並一手打造了上市公司裡的超算龍頭——中科曙光公司。

2001年,李國傑又領導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龍芯一號通用CPU,這是中國第一枚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經過中科院計算所和龍芯公司20年努力,現在,從桌面到各種工業、服務業應用場景,甚至北鬥衛星,都有龍芯系列晶片的應用。

多種角色融於一身,在產業界,李國傑是曙光公司的董事長;在學術界,他是中國工程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雙院士;而在國家戰略層面,他先後在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以及其他關乎重大科技發展的國家級專家組擔任職務。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主持的曙光公司還和任正非創立的華為有過參股合作。

基於這些經歷,李國傑的角色界定,不再是純粹的科學家,而是一位科技戰略專家。

目前正是中國科技發展面臨外部形勢十分吃緊的時候,以晶片研發、5G通信為首的一些中國產業主體遭到封鎖打壓,李國傑也密切注意著事態的發展,他曾向中央建言,應該將集成電路等項目納入到新基建中去,使之成為國家級科技戰略,他把這稱之為新時期的「兩彈一星」。

李國傑屬於理性發展派,一方面他能客觀衡量和看待中國科技與國外先進發展的差距,另一方面,他也相信,臥薪嘗膽,假以時日,中國可以通過不斷優化調整自主創新機制,使自己發展得更好。

李國傑告訴《科學大師》欄目,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已組建了相應的團隊,要將開源軟體的理念應用於開源硬體上面,搭建晶片設計等技術聯盟服務平臺,研發可通用的晶片設計工具軟體,降低技術門檻,以此來解決晶片設計的研發瓶頸。

李國傑院士觀點鮮明,言辭直率,多年以來有一貫的針砭時弊的風格。早些年,他就曾批評中國計算機界前瞻性研究不力,科研人員「缺鈣」、「骨頭軟」、犯「群體性糊塗」,做了不少無效甚至無用的研究。他呼籲大家要聯合起來做大事,要像老一代科學家搞兩彈一星一樣為國分憂。

「我喜歡針對問題講自己的觀點。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企業家,只要他是愛國者,他一定不怕面對問題,一定要把已有的問題解決以後,才能往前再走一步。」

一,中國企業要抱成團,共同應對難關

《科學大師》:上個月末,國內30家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一個「同心生態聯盟」,媒體報導說,這是國產廠商積極打造自己的PC端軟體生態,要加速打破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壟斷PC市場的局面。這些企業中,就不乏華為、中興等大公司的身影。我知道您和華為有過交集,鑑於當前的形勢,您對華為等企業面臨的挑戰有什麼看法?

李國傑:1995年,我們曙光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華為是我們的大股東之一,我們共同合作了好幾年,聯繫比較多,關係也比較好,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他們退出了。2020年8月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在深圳舉行期間,我和任總又見面了,座談的時候,我們也有交流,我也提出了相應的意見。

外面的人覺得華為公司底氣很足,華為是有實力,但只靠一個公司的力量對付一個強國,是很難的。應該說華為面臨的不是一般的困難,因為不但他們自己晶片沒法做,甚至連買晶片都不讓買了。最核心的東西處於斷供狀態,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我覺得他們可能要好好考慮一下戰術怎麼調整,下一步怎麼做。當然他們有實力,但是要怎麼樣應對這個局面,可能要有一些長期打算。

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上/圖片來自網絡

《科學大師》:現在的所謂脫鉤形勢下,中國企業能夠怎麼辦?出路在哪裡?

李國傑:中國人要有信心,一方面要看到,脫鉤對大家都有傷害,美國自己也受影響。另一方面,在這種惡劣的形勢下,臥薪嘗膽,中國企業主體要齊心,我擔心的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仍然沒有形成競爭前合作的企業文化。

華為的管理層前不久說過,過去大家強調你死我活的市場競爭,現在要更加重視相互之間心甘情願的合作。如果不這樣,後面的路將更加難走。國內同行之間,不要抱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想,要一起合作來幹一件事,形成真正良好的生態。

應該說華為公司高層有這個認識,也開始想改變這個局面,但是華為的中低層,尤其是銷售人員,改變觀念還有個過程。我曾提醒過華為,在當前的強壓力之下,華為的文化必須要改變。至少像聯想也好,浪潮也好,曙光也好,小米也好,都應該是華為的朋友,不是死敵。這樣,大家才能佩服你,發自內心地視你為武林老大。

我曾經跟外貿部門打過交道,中國傳統上最好的有茶葉、有絲綢、有瓷器,但這些東西在世界上基本都沒有市場,什麼原因?就是大家使勁在內部打架、壓價,打到最後變成白菜價。中國的稀土那麼寶貴,居然賣的據說還不如鐵礦石的價格高。什麼原因?就是自己打來打去造成的。現在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大家如果還這樣做,最後損失的是國家的利益。

《科學大師》:您的意思是說中國企業抱團的話,是能夠度過這個難關的?

李國傑:國外企業之間也有競爭,但是他們對外競爭時會形成聯盟,大家互相之間一起來做,尤其是影響下一代產品的那種很核心、很關鍵的技術,大家都有需求,都想突破和掌握。比如說做晶片,當年美國想對付日本,他們那些大企業之間就可以進行競爭前的合作。競爭前合作,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政府把相關的公共技術方案提出來,讓大家一起出錢,一起出人,一起來攻關突破。做出來以後,讓他們應用到各個企業,自己去做產品。像這樣,政府可以支持各企業進行基礎性的、公共性的技術研究。

《科學大師》:那聽您這麼講,當前反而可能是激發自己的一個時機。

李國傑: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本來應該是全球性的合作,但一旦他斷供以後不讓你做,那沒辦法,不是我要去美國化,是他們技術不給我們。那除了美國之外,能合作的我就合作,比如說韓國、日本、歐洲,他們願意跟我合作,我就合作。美國的一些企業如果真願意合作,也可以合作,因為再怎麼樣我也得做往前走,斷供的領域就要發展非美國化的技術。

我們當前面臨的情況,也是國家實力發展以後的一個必然的變化。原來你實力弱,人家不把你當回事,現在你的實力差不多到美國的60%了,他就開始要注意這個事了,他就要收緊了。這也是必然的。這不是哪一個人的錯誤,而是整個社會都有的共識。在這種形勢之下,就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走到這一步,沒有退路。

我們也沒必要去乞求人家,更不能氣餒認輸,這一關我們自己必須得過。

李國傑院士(左一)和北鬥導航系統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右二)/圖片來自網絡

《科學大師》:您很早就關注企業創新問題,這也是我們國家一個根本性的發展問題,不知道這些年您持續關注下來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李國傑:我們經常講科技強國,很多人提出科技強則國家強。我覺得這句話沒講全。科技強並不直接導致國家強,應該說科技強則企業強,企業強則國家強。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很強的企業,這是有問題的。當然,我國的企業現在也不是一點都不強,華為就衝出來了,也有幾個大的國企是比較強的。

但是中國的企業強,要看放在什麼層面比較。在全世界的創新企業排名裡邊,中國企業入圍的很少。另外,我記得美國知名的諮詢公司波士頓集團,他們每年會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進行統計,裡頭有一項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利潤,2017年他們一算,說中國的經濟利潤80%的都集中在金融業。從世界500強排名上,我們的幾大國有銀行都在最前面,這也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

現在我們有些知名的科技公司像阿里巴巴之類,他們屬於網絡服務業,當然也算是一種產業,但是服務型企業和創新型製造企業需要有分工,我們如果光是服務業強,技術創新基礎很弱,尤其是人才都往服務業走,這也不正常。我們現在真正做基礎技術研發的、做硬體的、做晶片的,這樣的人才相對是比較少的。

二,中國的晶片以前為什麼沒發展起來?

《科學大師》:對我們一般公眾來講,對於集成電路也即晶片的工藝和設計能力的落後、差距不甚了解,具體來講,這個核心技術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脖子被卡住會那麼難受?

李國傑:現在卡我們脖子的,有硬體、軟體兩方面。

從硬體方面來講,就是半導體的設備和材料。設備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光刻機,集成電路每一條線之間的距離只有幾個納米,只有一根頭髮的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

我們一般來講照片4k、8k的解析度,是人眼可見的,光刻機要提高100倍以上,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我國現在做的光刻機是幾十納米,14納米的還在攻關,國外已經做到5納米甚至3納米了,這方面我們落後好幾代。

光刻機世界上主要是荷蘭在做,日本也有一點,但做得最好的是荷蘭阿司麥爾公司,其實也是國際性的公司,股東裡包括美國人和歐洲人,他們的技術是來自全世界的一個集成,比如鏡頭是德國的。他們現在已經在賣5納米的光刻機了,很貴,一臺要一兩億美金。

至於材料,例如做光刻時要用到的光刻膠,它的純度要求非常高,要8個9或9個9,純度要達到99.9999999%,這方面日本人做得最好。這是硬的差距。

軟的差距,設計晶片不是我們人工一個個去畫設計圖,而是用一套軟體來做的,這款軟體叫做EDA,就是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這是被美國的兩三個公司壟斷的,我們國內做的份額很少。一旦這個軟體他們不給我們了,那我們就得從頭自己用手工去做,那當然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們既要做光刻機等硬體設備,也要發展自己能控制的EDA設計軟體。

荷蘭阿司麥爾公司生產的光刻機/圖片來自網絡

《科學大師》:我們為什麼在這方面的技術發展不起來?到底是什麼原因?

李國傑:根子上的原因是我們做晚了,並不是說我們人有問題。國外是上世紀60年代,半個世紀前就起步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通過內部整合就一批一批地培養人才。那個時候我們國內的時局環境比較複雜,很難去顧及這些。

一般來講,主管晶片設計的人都要有20多年的經驗,我們國內一共還沒搞幾年,你說你要找有20年設計經驗的人,上哪兒找?那些人都在美國。所以現在集成電路的研發,它不光是理論知識。很多企業有自己的工藝,但大多不是公開發表的專利,而是企業內部一代一代往下傳的技術秘密,屬於一種傳承。這些人甚至都已經退休了,他們的工藝只有幾個徒弟知道,這樣的人你找都找不著,所以說這些東西都是要靠時間積累。不是我國家給點錢,招幾個本科畢業生、幾個博士生就能搞起來的事。

《科學大師》:那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李國傑:也意識到了,因為那個時候國外沒有限制我們。中國的事情通常是這樣:凡是國外向中國市場大量傾銷的東西,你就反而搞不起來;凡是國外向我們禁運的,比如我們的北鬥導航系統,自己就搞起來的。

我們的汽車製造,老外就經常跟我們合資合作,但是技術還在國外。國外企業很聰明,不斷地輸送給我們二流的技術和產品,他們現在發展的技術都不給我們,這樣我們就永遠搞不起來。斷供以後就可能激發我們自己搞,反而可能搞成。我們中國人有些東西過去也做,但只要外國有供應,我們就沒有真正下決心堅持做下去,因為沒有憂患意識,所以在過去,自主研發基本上就是一種陪襯。

《科學大師》:那您前頭說的這個人才人力的問題,現在解決應該來得及吧?

李國傑: 說到人才培養,有兩個方面,一個當然是我們高端的碩士、博士這些人才的培養,要下大力氣。還有一個,就是要降低人才進入的門檻,讓多數人都能來參與。

為什麼現在網際網路人才很多,APP、小程序基本大家都能開發,就是因為門檻低。現在我們中科院計算所也在牽頭做類似的工作,就是要降低晶片開發的門檻,要把以前開源軟體的思路發展到開源硬體上。我們有一批人在做這個事情,成立開源硬體的聯盟,要做很多工具類的軟體,做成像雲計算、FPGA開發平臺這樣的形式。這樣你要用的時候,在網上調用就可以。過去我們要一兩年、幾百號人才能做出來的東西,現在可能幾個學生幾個月就能做出來。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一生一芯」計劃就是成功的案例,5個大學本科學生花幾個月就做出一款能實際應用的RISC-V CPU晶片。這樣降低門檻以後,參與的人就多了。

三,呼籲將集成電路納入國家新基建戰略

《科學大師》:我看您主張把集成電路納入到新基建範疇,作為國家戰略來扶持?

李國傑:現在我們國家的新基建有7個,包括5G、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特高壓、城際高鐵等。但是集成電路為什麼不在裡頭呢?我估計可能是因為需要投入的錢太多吧。也許它之後會被列入別的一個什麼計劃,因為這個太重要了。在我們大多數的基礎設施裡面,最基礎的就是晶片,現在哪個企業哪個行業不用到集成電路?因為他們都需要電子設備,而這所有的電子設備裡面都要有集成電路。國家肯定會非常重視,肯定會下大決心做這個事情。集成電路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光刻機、刻蝕機等尖端設備、材料和設計集成電路的EDA軟體,我把這些東西叫做新時期的「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鄧稼先(左)和于敏(右)/圖片來自網絡

《科學大師》:講到兩彈一星,過去我們的舉國體制能辦成很多大事,問題是,能夠將以前計劃經濟時代下的做法直接拿來用於今天的科技發展麼?

李國傑:建國初期發展兩彈一星,是發動全國的科學家,集中力量辦事,在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比較好操作,因為都是計劃體制的單位,也不講市場競爭,國家可以把人力資源分配來分配去,調來調去,所以做得比較成功。到了市場經濟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企業之間都有競爭關係,你要把這些單位組織在一起,搞一個舉國體制,這就是一個全新維度的命題了。

在市場經濟形勢下,這個舉國體制要有國家的大目標,同時還要各個企業之間的協同,大的利益下面,還要兼顧各單元個體的切身利益,讓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就要重新進行組織。在航天等部門,重大工程採用這種組織機制比較多,但在民口,我們還沒有經驗。

《科學大師》:你們當年研發曙光超級計算機的時候,對於這類科研項目的攻關,有沒有一些啟示?

李國傑:我們當年做曙光,找個人都難,招聘到的人基本上都是用計算機的,沒有做過計算機。所以我那時候花了將近兩年時間,就用把美國買回來的那些樣機和資料,培訓我們做計算機的人員,而且有時候做到一半,人都跑到美國去了,我們再找人繼續幹,就這樣不斷地有人走,不斷地繼續補充人手進來。

那時候才給我們200萬,我採取一個破天荒的做法,就派了一支小分隊,把他們送到美國去,在矽谷租了個房子,在那裡做開發,打一個電話,人家就把採購的軟體硬體給你送來,到企業去參觀考察,也方便多了,利用美國當時開放的大環境,加速研發,不到一年就做完了。

我自己當年回國,也很清楚地知道,我一個人如果繼續做科研,單打獨鬥,靠個人的力量肯定是有限的。科技部任命我當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的時候,一些領導老是有意無意給我灌輸,中國實際上並不缺那種能寫論文,能單獨做一項技術的科學家,最缺的還是搞兩彈一星的鄧稼先那樣會組織會幹事情的科學家。我後來投身產業化,也是不想把超級計算機研究成不下蛋的公雞,只停留在展臺的樣機上。

圖片來自太平洋電腦網

四,假以時日,中國科技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度一定會更大

《科學大師》:我們知道中國已經是一個網絡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網絡強國,這是什麼原因?想成為網絡強國,必須實現哪些升級?

李國傑:從指標上衡量,當然有很多方面,但反映這個國家是不是網絡大國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你的網絡真實的普及率,就是網民有多少。我2004年在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時候,提出的目標就是2020年要實現8億網民規模,當時其他部門提出的目標只有3-4億,,但到2019年我們就已經8億多了。

另外,要看到在網絡技術方面我們的發展還有不足。網絡既不是一般的計算機技術,也不僅僅是通信技術。國家的863計劃中,有計算機主題、有通信主題,但是沒有網絡主題,國內從來也沒有真正的一個大項目來發展我們的網絡技術。後來在做國家發改委的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工程)規劃時,我是工程科技組組長,我提出要把未來網絡立為專項,,叫未來網絡技術實驗平臺,得到國家支持,在南京進行建設。

我們要知道, 原創的網絡技術大都是美國人提出來的,未來網絡應當有中國自己的技術。

我們現在比較強的是應用成果,像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但我們在網絡底層技術方面,除了華為5G很成功之外,在網絡的體系結構等方面,應該說還是比較弱的。在網際網路的一些技術協議裡頭,真正由中國提出來的標準比例也是很少的,像現在流行的一些技術,如SDN等,都是外國人提出來的,這也反映出我們的網絡領域尖端人才稀缺。

《科學大師》:有科學家提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有可能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您怎麼看這種聲音?

李國傑:這是一種預測,但不一定有太多的道理。有些人認為世界科學中心開始從法國、荷蘭轉移到英國,再後來又轉移到德國、到美國,好像說不定有一天要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來。我認為這不一定是帶必然性的規律,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

經濟發展以後,同步地促進科學的發展,這是肯定的,科技發展能促進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也一定要有比較強大的經濟作為基礎,兩者能相互促進。所以在將來,中國科技發展可能會比現在有更大的貢獻,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現在應該說我們在科技方面,真正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還是很小的。我們的基礎研究過多滿足於個人發表一些論文,評一評職稱,都想能戴上一個什麼帽子,而在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上,在真正做自己內心喜愛的科研方面,有這種追求的人還是太少了。至少在計算機這個領域,我們能夠在國際上實現引領的技術現在還不多,少數項目比如高性能計算機,我們在世界第一梯隊,這沒什麼問題,像人工智慧技術,我們跟美國專家能夠並駕齊驅,但在人才基數上,還是美國多一些,很多一流人才還是在國外。

《科學大師》:人才這個問題上,我們究竟是靠本土慢慢培養,還是能夠寄希望於更多人的回遊?因為我們在國外也有很多傑出人才。

李國傑: 我個人覺得,人才的培養恐怕基點還是要放在國內,現在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應該說水平也在提高,像我們計算所的科研人員,應當說跟國際上差不多是一個水平,和我當年回國對比,那更是今非昔比了。所以現在還說我們的人員一定要送到國外去培養才能成才,也未必了。

當然,如果有機會到國外去學習或深造,還是應該支持,這能開拓眼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也是家常便飯,接觸到的面也廣一些,知道國外技術發展的趨勢也相對容易一些。

(文中未註明出處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美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家中國企業科研經費超過了蘋果
    很多國家對於科研方面的資金投入是極為多的,多種科技項目之下,可能隨手一揮就是萬億的科研經費,而中國在近些年對科研的發展重視可是絲毫不會弱於美國,就有美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家中國企業科研經費超過了蘋果。
  • 德國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急速發展卻不被西方同化
    德國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急速發展卻不被西方同化。這個德國人表示中國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可以說是相當的亮眼,並且讓很多國家的人都感到吃驚以及害怕,因為中國有這樣的發展速度,而其他國家不跟上的話,總有一天是會被超越的。
  • 小兒麻痺後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
    在交通不發達的農業時代,此病為散發狀態,到了20世紀40年代由於經濟的發達,人口流動量的增加,此病出現流行狀態。          幸運的是,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專家顧方舟老先生成功研製了液體和糖丸兩種治療小兒麻痺症的活疫苗,這才讓數百萬兒童免於患病。
  • 失敗不可怕,以失敗者自居才是可怕的人生
    人生,是悲喜交織的旅途,生活時常會有不如意,實現自己不一定有多難,有時它需要的,僅僅是多一點珍惜,多一點清醒,多一點堅持。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有夢才會有遠方,趁著還能啟程,此生總要執著追一次,勇敢闖一闖。只要你足夠努力,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你不放棄,未來一定很美麗。人生旅途中,我們往往都是先遭遇失敗,然後才走向成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在中科曙光年會上發表題為《披荊斬棘邁向新徵程》的主題演講中如是說。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545.htm  他表示,沒有走出實驗室的技術不能稱之為關鍵技術,發展關鍵技術重點之一是依靠企業。與國內的同行相比,曙光的強項在技術,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 哥倫比亞大學講席教授魏尚進:美國企業不願意與中國脫鉤,「去中國...
    「世界上要和中國脫鉤,去中國化是做不到的。」8月22日,在以「全球劇變下的財富管理趨勢」為主題的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哥倫比亞大學講席教授、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如此表示。
  • 中國:俄羅斯不可怕,可怕的是俄羅斯火箭發動機功率遠超美國!
    很多人會說,就算沒有科技人類還是活的好好的,筆者說的是能有現在的生活,並不是說失去了科技就活不下去了。現在很多智能產品都成為了人類的娛樂項目,比如智慧型手機,遊戲機,電腦等等,除了這些東西,車子也算是人類的娛樂項目,所以說,要想過上科幻電影裡那樣的生活,只能專心研究科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人類的未來。
  • 美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
    而我國恰好有一個人,正在擔負著這一重要責任,對此,一位美國人表示道: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國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技藝精湛,不斷創新,並且追求極致。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已在通信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基建領域、製造業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美媒更是評價中國說: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已經在量子通信領域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 日本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要動工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後,各國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也不例外,毋容置疑的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在多個科技與基建方面都做到了突破領先於世界,就有日本人表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要動工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 李國傑院士:對基礎研究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
    8月9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論壇,聚焦「科技部19號令——科研亂象的解毒劑還是止痛藥?」的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率先為基礎研究發聲。他說,基礎研究的結果很難預先安排,需要有「廣種奇收」的包容,成果很可能出現在申請課題的目標之外。
  • 英國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沙漠挖空,「反人類」操作
    聯合國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提倡各個國家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儘管很多國家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在實施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很多的阻力,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看重的是錢,企業向利
  • 美國科學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2020年中國海陸空領域都大突破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在近些年來做出了很多卓越的成就,不斷的發展中,各方面的技術都有了極大的突破,像是生物、農業、醫療、工業以及航天等等,我們這代人更是幸運的,親眼目睹著中國打破希望的一項又一項技術壟斷。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這項技術,已經徹底的甩開了我們
    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我們中國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始終把握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個關鍵點,用科學讓我們國家發展的更加強大,而在如今的時代,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強大與否,也和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息息相關了。而我們國家這些年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 李國傑院士:大數據時代需要新「元素周期表」—資訊—科學網
    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大數據時代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表示,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大數據的挖掘分析還能促進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面對大數據浪潮,我們的科學研究也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 「大數據就如同蜜蜂,其主要價值是傳播花粉,自己生產的蜂蜜價值並不大。」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在沙漠中建起了「沙漠新村」
    說到沙漠,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沙漠是一片非常荒蕪的地方,很少有生物能在沙漠長時間生存。但美媒卻評價中國說: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在沙漠建起了「沙漠新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原來美媒所說的,是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一個村莊。
  •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何他們能大一統,歐洲卻不可以
    從客觀事物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社會千百年來都是遵循著這一道理的。近代中國,即便是出現大的災難,亦或是政權政黨的分歧,但是同樣會有一種認可,那便是:南北朝可以出現在過去,但是劃江而治不可以出現在今天。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讓西方很多國家難以理解,當年的四大文明如今只剩下了中國的文明還在強盛的存在,並且從未出現斷流。
  • 美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出現了世界首例「熊貓血」!
    這種血型在中國出現了,連美國人都感嘆道: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出現了世界首例「熊貓血」,這種萬能血由於極度稀有,所以被稱為熊貓血。擁有這類血型的人是一位來自南京的女士。她就猶如天選之子一般,成為目前僅有的熊貓血人士。
  • 美國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塔裡木盆地下藏著地下海洋
    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下轄9個市轄區、7個縣城以及代管的2座縣級市。會因為你的一點小恩小惠就傾心於你。。和你坐在一起的女孩早就渴望有一種殺頭的感覺。做你的老婆。在鹼的作用下產生許多風味物質。但這並不代表你一定能開通微信分付。微眾銀行將以科技金融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服務。
  • 日本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外大批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
    而想要吸引人才就需要拿出誠意,否則人才就會去到其他的國家,畢竟人才也是需要吃飯的,日本專家: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海外大批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這個日本專家表示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不僅有很多的日本科學家選擇到中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