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政治化是港「不歸路」\張定淮

2020-12-02 大公網

      香港的反對派人士應放棄冷戰式的意識形態的偏見,不要再糾纏過去的歷史舊帳;多從香港與大陸之間的共生性考慮,增加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感;以動態的眼光觀察內地的變化,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中央的善意;從整個國家和香港實際利益出發,以理性的態度去處理未來香港的發展問題。

      英國人統治香港的157年的絕大部分時間內,由於在政治上排斥華人,致使港人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冷漠」。《中英聯合聲明》發表後,港英政府茪漡磞璆H發展代議政治為核心內容的「政改」。這一民主目標的確立,激發起香港市民結社的意願,相當數量的政治性團體應運而生,香港步入了政治化的進程。

      逐步走向城市政治化

      顯然,香港的政治化進程並不主要是香港經濟發展必然帶來新的政治格局這樣一種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結果,而是與香港回歸這樣一個重大事件相伴隨,也與英國人試圖使香港快速民主化,以阻擾中國在香港回歸後的平穩治理的圖謀相伴隨的結果。從八十年代中期的立法局選舉開始,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政黨的湧現,逐步形成了香港走向城市政治化的條件。

      對於香港起始於八十年代初的民主化進程,客觀地講,中國中央政府是密切關注的,因為這一進程與中央對於回歸後的香港治理密切相關。由於「一國兩制」政策是以解決國家統一為前提而使香港繼續實行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加之始於八十年代中期的「政改」是符合香港實際的舉動,中方並不表示異議,且在基本法制定過程中將這種「政改」的成果固定下來。不僅如此,基本法還將中英雙方的「君子協定」,即除基本法規定的香港在1997年至2007年這段時期的政制發展安排外,不作其他政制變革考慮的內容也寫進了《基本法》附件二。不過,在附件二中,中方對未來的香港政制發展做了切實的展望,並對實現這種「政改」作出了程序性規定。

      香港回歸後,有人攻擊中央政府不想在香港發展民主政治,並以中央對於香港的經濟城市定位和強調「行政主導」作為理據來說明中央對香港政治民主化的擔憂。然而,從上面所敘述的系列事實的邏輯來看,那些攻擊是罔顧事實的。

      中央樂見港政治民主化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是否曾經明確表示過反對香港民主政治發展呢?的確有過。那可是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的事。因為根據英國在海外撤退的經驗,它總是用所謂的「民主」來使準備撤出的地區發生混亂。正因為如此,中方明確警告英國人不能用所謂的民主手段來改變香港當時的現狀。那麼,中方為什麼在八十年代中期到回歸前,能夠容忍和接納英國人施展如出一轍的民主制度安排,並通過基本法的相關條文,肯定並展望未來的香港政制發展呢?因為在香港未來的地位和前景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其作為一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別行政區,是需要有不同的制度環境的。

      上述情況表明,中央對於香港的政治民主化不僅沒有擔憂,而是樂觀其成。

      這不僅僅是一種因為實行「一國兩制」而應該表現出來的克制和寬容,而且是一種對「一國兩制」事業充滿信心的表現。

      香港回歸後,由於十分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香港呈現出某種程度的高度政治化趨向。少數不理性的反對派勢力的代表人物罔顧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地位的事實,充分利用香港社會高度自由的環境,試圖推動香港向荌物蚻F治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對香港社會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具體的表現有:以極端的民主思維對待政制發展問題;以冷戰的意識形態觀念理解「兩制」差異;以泛政治化的觀念看待、分析和解釋非政治性的一切問題。在民主作為發展方向的確定前提下,高度政治化趨向對香港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稍加思考,我們就可以做出如下推斷:

      慎防民粹主義製造暴政

      其一,它會使民主呈現出極端主義傾向──民粹主義,民主的工具價值會演變為多數人暴政,理性的聲音受到壓制。果真如此,作為一個好東西的民主就會在香港變為一種壞東西;其二,它會使香港社會不同政治力量之間形成尖銳對立,進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某種動盪的特徵,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會受到威嚇,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製約,香港就可能不香了;其三,在高度政治化的情況下,特區政府的作用會削弱。由於人們陷於無謂的爭論,社會的交易成本會大幅增加,其結果是特區政府對社會的治理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中央推出「一國兩制」政策的目標是什麼?一是要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二是要使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地區繼續長期保持繁榮穩定,進而使之與國家主體一道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無論是從理性出發還是茞援韞憎茠漕井蚰h思考香港的未來,香港這個地方是萬萬不能走向高度政治化的道路的。為此,筆者奉勸香港的反對派人士放棄冷戰式的意識形態的偏見,不要再糾纏過去的歷史舊帳;多從香港與大陸之間的共生性考慮,增加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感;以動態的眼光觀察內地的變化,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中央的善意;從整個國家和香港實際利益出發,以理性的態度去處理未來香港的發展問題。請切記!   作者為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相關焦點

  • 工商界:"泛政治化"誤港 望"泛民"與中央增互信
    工商界人士深表贊同,認為社會不應該「泛政治化」,特區政府應該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推動經濟發展。香港亦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尋找適合香港的商機。  行政會議成員、商界(第一)立法會議員林健鋒表示,習主席對香港的經濟、民生及政治情況亦非常熟悉。他十分認同習近平所言,香港不能「泛政治化」:「香港人對政治紛爭已感到煩厭,特區政府在未來幾年應集中精力,推動經濟發展。
  • 香港高校必須摒棄「泛政治化」
    攬炒派千方百計阻撓任命,實際上是將「泛政治化」帶入校園,是對學術自由、校務自主的最大傷害。 連日來與美國和臺灣勢力勾聯的媒體和組織對有關提名展開瘋狂抹黑,聲稱若二人擔任副校長將扼殺本地人才的升遷機會;「黃媒」甚至稱,若校委會通過任命,「到時港大恐將進一步失去學術自主、百年名聲將一朝喪盡」云云,妄圖逼迫港大校委會否決提名。
  • 明報: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
    中新網5月10日電 香港《明報》10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泛政治化的臺灣,好事也成了鬧劇!》。文章說,臺灣社會「泛政治化」,當這已成根深蒂固習慣,除政治立場永不休止鬥爭外,無法形成客觀公正標準。「泛政治化」的社會會膚淺化,每件事都在一陣口水戰後,又轉到另一個口水問題上。
  • 「和解」關鍵要聚焦發展去除「泛政治化」
    當全社會都有「和解」的期待和願景之時,「特赦論」內容與方式卻都存在著嚴重缺陷,不可能以其方式實現。當前香港存在的政治對抗,其本質是對「一國兩制」的架構和制度是否認同與接受、對中央實質管治權是否尊重與遵循的問題,不認識到這一點,空談「特赦」根本於事無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和解」完全不可能。
  • 華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財新網】(記者 侯奇江)針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將把華為設備從現有3G、4G網絡核心網中移出等消息,華為方面12月6日對財新回應,網絡安全問題不應該被「泛政治化」,更不該由於廠商所在國而被區別對待。在現今ICT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禁止某一個廠家,並不能有效識別和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當所有社會問題,都用泛政治化思維解讀的時候,你不覺得可笑荒唐又可怕嗎?共同特點,是不講事實,不講邏輯,不講道理。      新冠疫情下的群體撕裂,警惕泛政治化思維,擴大化地解讀任何社會現象,「上綱上線」是一種病態思維,最終會導致社會空前緊張,噤若寒蟬,人人自危。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撰文 | 伍民友(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格計算中心首席科學家)  責編 | 李曉明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這種將學術問題泛政治化的思路危害甚大,後果嚴重必須給予澄清,回擊。對於其他領域的,我可能沒有發言權,但是作為數十年工作在計算機學科一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對於計算機領域,發言權還是有的。
  • 防止科學泛政治化如何可能? | 來論
    撰文 | 賈鶴鵬(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博士研究生)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伍民友教授在《知識分子》發表了文章《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伍教授指出這些指責毫無道理,學者用英文發表論文代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和為了學術交流的便捷,這些指責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體現了一種荒謬的邏輯。  伍教授說得很有道理,發表英文論文確實是科學共同體的認可而不是「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這種認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獨立於政治的。但為什麼科學共同體會刻意與政治拉開距離?為何科學共同體又有底氣主張反對學術的泛政治化?
  • 為什麼阿里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我覺得後者非常不可取。我們尊重馬雲本人的教師情結,更尊重湖畔大學的獨特價值,但它實在應該走出馬雲與阿里的某種個性化情結。否則,這樣運營下去,未來一定還會持續遭遇更多質疑。真的,千萬不要在企管培訓戰線,開拓出一個獨特的「站隊文化」。二、阿里為什麼容易遭遇泛政治化批判?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代表親民黨參與大選的宋楚瑜也同樣把矛頭指向美國,認為臺灣還有很多跟美國買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應該去弄清楚。宋並質疑美國在臺協會(AIT)為這次空難降半旗致哀很奇怪。  相較於新黨、親民黨都主張追美國責任,國民黨明顯不敢得罪美國,也不想在投票日前夕因惹美國不高興而節外生枝,這方面與民進黨的態度如出一轍。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
  • 武漢臺胞包機返臺,沒想到卻被泛政治化炒作
    但臺陸委會卻在隔一天之後,表達這名確診臺商,不在第一批回臺名單中,並且要延後第二批包機回臺,兩岸關係再度因此陷入僵局,陳時中的眼淚也白流了。 不管過程如何,滯留武漢的247名臺胞終於在3日深夜回到臺灣。沒想到事後衍生出,這位確診的個案並未在第一批回臺名單,甚至被指為「偷塞進去的」,引發第二批遲遲無法決定回臺時間。
  • 國臺辦:個別媒體對運動員衝突泛政治化解讀不利兩岸增進感情
    有臺媒記者針對兩岸運動員在臺北舉行的一場兩岸冰球比賽發生的衝突提問,對此,馬曉光表示,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不應該的,也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他指出,任何體育賽事,包括場上運動員和現場觀眾都應該展現良好的風貌,不應該出現有違體育精神的情況,而個別媒體對其進行泛政治化的解讀和評論更不利於兩岸同胞增進感情。
  • 泛政治化:壓力型體制的缺陷
    政府責任實現機制的「泛政治化」誘使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採取各種方式來逃避責任。在「泛政治化」的責任實現機制中,要使下級部門和官員完成任務依靠的是行政命令和政治覺悟。但是,行政命令的監督成本很高,政治覺悟又是一種「軟約束」。
  • 李國傑院士: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排除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的幹擾    我國的自主創新一直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幹擾。一方面的幹擾主要表現在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忽視或者藐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這種幹擾表現在不強調開放的原則,表面上是維護民族利益,實際上可能是維護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
  • 讓香港走出泛政治化和暴力泥沼
    10月20日,香港八大高校校董會發布聯合公告指出,大學絕不是尋求政治議題解決方案的戰場,大學校園或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容許有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粗暴言語和無禮行為,並強調,任何學術活動或課堂都不能受到幹擾,每個人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其實無須條分縷析,因為更常見的是「政治無處不在」這一泛政治化的論調。但在這種似乎不需思考就可以說出口的定論裡,「政治」成為了一個虛幻的文學概念的陰面,成為了它的補集,成為了我們在象牙塔裡孤高地型構出來的文學本體的對立物,成為了文學的不具有現實價值的反面從而成為了文學證明自己價值的重要抓手。問題是,這一組對立物並不能提供第二個邏輯。
  • 港有人借「鉛水」風波亂咬內地 被指「放下杯罵娘」
    香港部分公共屋邨近日先後被發現飲用水含鉛量超標,一些亂港傳媒卻藉機大肆渲染,聲稱部分屋邨採購內地生產的廚房、廁所預製件「有問題」,企圖將「鉛水」禍根指向內地。更有人把責任硬扯到供港的東江水頭上,拋出「飲水思鉛」論調。對此,有香港輿論痛批,這種說法猶如「端起杯喝水、放下杯罵娘」。
  • 「泛政治化」下的英國青年能走出時代困境嗎?
    作者:高健,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徵宇,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2019年接近尾聲之際,英國國內政治氛圍濃厚,在保守黨與工黨先後發布競選宣言和新政策以吸引選民的大背景下,年輕人積極參政,他們一邊加入「氣候遊行」譴責鮑裡斯·詹森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漠視,一邊通過佔領教學樓通道的方式反對利物浦大學「學生支持教職工罷工的行為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