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拍不了《三體》大電影,為什麼不能交給好萊塢拍?詹姆斯·卡梅隆瘋狂暗示,劉慈欣卻笑而不語。真相,到底是什麼嗎?
去年《流浪地球》火了一整年,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結果上映之後超乎預期,電影爆了,影迷驚呼:原來咱們自己也能製作出這麼宏大細膩超級震撼地科幻大片。
於是,影迷們又開始把心思挪到原著作者劉慈欣身上了。
原因就是劉慈欣手裡還有個大IP,就是《三體》。《流浪地球》只是劉慈欣的一個小本子,就如此驚豔,那《三體》是不是得封神了?
沒錯,《三體》要是能拍出了,劉慈欣妥妥地要被「封神」,前無古人是一定了,後無來者說不準,但至少在看得見的當下,還沒人有挑戰劉慈欣地位的科幻作家。
其實,劉慈欣很早就想過把《三體》拍成電影。
早在2009年,劉慈欣就把《三體》的影視改編權賣出去了。如今回頭看,這樁買賣就是個笑話,為啥啊?
劉慈欣當時只賣了10萬塊錢。這個價格堪稱白菜價,鬧著玩兒呢?
要知道,2009年在電影界科幻界還發生了一件裡程碑大事件,那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全球票房27.88億美元,時至今日,仍是全球票房榜第一。
所以,對比下劉慈欣10萬塊賤賣《三體》,我只能這樣認為,劉慈欣和那些躍躍欲試的小夥伴,極大低估了《三體》的價值。
《三體》構建的科幻宇宙觀,體量足以媲美漫威宇宙,但是三體宇宙跟漫威宇宙的哲學邏輯卻截然不同。
漫威更多地強調個體超級英雄,強調拯救。而三體宇宙並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的劃分,也沒有絕對的正派與反派。
當年劉慈欣10萬塊錢把電影改編權賣給導演張番蕃,張番番捂在手裡好幾年,眼看許可期限要到了,才急急忙忙找來馮紹峰、張靜初拍片子。
2015年8月,前期拍攝結束,當時計劃在第二年7月上映,結果可想而知啊,留給後期製作不到一年,能搞出什麼好東西呢?
後來各方實在看不下去了,張番蕃無奈宣布,取消上映。
沒辦法,實在太難了,國內的特效團隊幹不了這活兒。
國內幹不了不要緊,可以找國外的幹啊,比如說好萊塢。
沒錯,當初要是找好萊塢的話,這會兒說不定真的已經看上《三體》大電影了。好萊塢那幫人也不是沒惦記著這個事兒。
去年,卡神的新作《阿麗塔》上映,他來中國做宣發,特地邀請了劉慈欣來站臺。我估計劉慈欣也是萬萬沒想到,當年的小電工,有一天居然能跟自己的神級偶像同臺落座。
席間,卡梅隆頻頻望向劉慈欣,不時提及對《三體》的仰慕之情。劉慈欣呢,靦腆地跟個小孩兒一樣,多數時候笑而不語。
劉慈欣當然明白,要是把《三體》交給卡梅隆來拍,很可能會創造電影史上最大的神跡!
但劉慈欣最終還是委婉拒絕了卡神。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前面說的,《三體》的哲學邏輯以及價值觀,與好萊塢的科幻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劉慈欣表示:
「《三體》違反了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好萊塢的科幻片有固定的的模式,故事、背景可以複雜可以曲折,但主題不能複雜,必須黑白分明。《三體》違反了這條根本原則,價值觀也並不符合當下的主流價值觀......」
說到這個價值觀,很多人可能覺得抽象了。不過我舉個例子,你一看就明白了。
上個月劉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蘭》大家都看了吧?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這是中國人的東西嗎?咱不是說它拍得不好,咱只能說它沒拍出故事本身應有的滋味兒。
所以說,《三體》這部小說,在劉慈欣看來,它是不符合好萊塢電影一貫的敘事邏輯的。比如,主題分明,正邪兩派分明,再就是要符合當下的大眾價值觀。而《三體》的內容恰好不符合這兩點。
《三體》的主題,是混沌的,它沒有明確的黑與白,它上升到了一種基於哲學思考的高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比如,想要消滅地球文明的三體文明,是好是壞?導致地球文明被毀滅的罪魁禍首葉文潔,是好是壞?《三體》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講,它是「反」人類的,是不太符合當下大眾主流觀念的。
因此,讀過《三體》的人,一定會驚訝於劉慈欣的腦洞之大,想像力之豐富,因為三體宇宙觀與其蘊含的哲學思考,你怎麼看都覺得不可能是個小電工能想出來的事兒,最起碼也得有愛因斯坦這種偉大物理學家才能想得出來。
這就是劉慈欣為什麼被中國科幻界封神的原因所在。因為太厲害了,讓人覺得不真實。
在這裡,我特別推薦還沒讀過《三體》的朋友,一定要看一看這本書。看完《三體》,你的整個思維層次,會得到質的提升,你會深刻領悟到,人需要有更大的格局,方能在現實社會應對自如。
【點擊下方橫幅即可下單】
讀《三體》不只是會讓你感受到酣暢淋漓的快感,更多的是它會顛覆你的認知,直接拉高你對一些問題的思考高度。讓人看了能夠有更透徹的全新領悟,對理想、現實、人性、生存、文明、醜惡,都有一個嶄新的認知。比如這幾年流行開來的「降維打擊」概念,就是來自《三體》這本書。
我是@今日瞎說十年職場人,心靈寫作者,喜歡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