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章:從北大到哈佛(圖)

2021-01-11 搜狐網
    楊炳章:從北大到哈佛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7-27 8:58:18 · 來源:新京報

  毛澤東研究專家回憶負笈海外的經歷

  人物名片

  楊炳章 1945年出生於山東。1978年考上北京大學哲學所碩士研究生,1981年提前畢業赴美國留學,考取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博士研究生。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1996年回國後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發表中英文著作《從北大到哈佛》、《不平則鳴》、《小平大傳》、《從革命到政治:長徵與毛澤東的崛起》等等。  作為學者的楊炳章頗有菸癮,考研究生時就曾經中途跑出來抽菸。現在他案頭上的菸灰缸裡更是時時裝滿了菸頭。

  楊炳章語錄

  ◎《伊索寓言》中雲雀的故事不可輕率忘懷。隨便把中國社會文化同美國社會文化截然對立起來,要麼就認為國內處處苦、國外處處甜,要麼就認為國內事事易、國外事事難,恐怕都是不對頭的。我還是那句話: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情同此理!

  ◎行而不思、思而不決、決而不行,如此周而復始,在原地繞圈子———這便是庸夫俗子的人生三部曲。

  ◎中國有句古話,「睚眥必怒,含飯必報」。前一句話是要不得,後一句則是忘不得。

  考研時跑出來抽了兩支「大前門」

  由於1977年只招大學生,取消了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只有準備1978年的研究生考試,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我挑選了北大外國哲學所。

  我讀過幾本黑格爾的哲學書,馬列主義的哲學書也讀過一些,這裡面掌握住分寸,還能有所發揮,外國哲學方面問題不大。外語的考試,當然更應該是我自己的拿手,一門是必考的英語,一門是參考的俄語。

  英語是在北大新建的圖書館考的,考試共計一百分,其中七十分是一篇英譯漢文章,記得是關於列寧在拉滋裡夫流放中堅持學習的故事,還有五道漢譯英短題,每道題六分,共三十分。幾乎所有考生都在皺眉頭的時候,我自己卻不免暗自得意。三個小時的考試,我大約一個半小時就答完了。我一向不主張逞能提前交卷,中間藉口上廁所,在樓道裡吸了兩支「大前門」,又回到考場對答案仔細過濾了二三遍,提前五分鐘交上卷子。當時是首次外文考試,允許帶字典,英漢詞典、漢語詞典我都帶齊了。考試結果,所有漢譯英沒丟一分。英譯漢部分,丟了一點分,整個考試成績是九十七點五分。

  除了政治和英語之外,還要考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於我選擇的是外哲所,基礎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由於專業課比較難準備,我就找哲學系西方哲學史教研室的朱德生和李真老師請教。

  考試完畢沒等成績下來,我得回山東去教書。過了幾周就從北大得到非正式消息。趙寶煦是管轄北大四所的黨總支書記,又是我中學班主任陳司寇的丈夫,他見到我姐姐、經濟系的楊勳時說,「楊炳章考得成績很好,錄取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政治上不出大事。」正式錄取通知也很快下來,直接寄到壽光縣中學。我接到通知的歡樂心情,很有點「範進中舉」的味道。

  同時被耶魯、哈佛錄取

  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比較早想到了出國,而且願望很強烈。1979年秋天,我原來教書的山東壽光從美國回來了一個人,他叫劉實。我急忙從北京趕回,向他求教出國留學的事宜。他答應回去以後,給哈佛大學打一個電話,讓他們把有關申請表格寄給我。

  1980年9月,我收到了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寄來的全部表格。

  填寫完畢以後,我又想,為了保險起見,何不多申請幾所大學呢?接著,我申請了哈佛文理學院歷史學、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我還找到了北大副校長馮定、歷史系主任鄧廣銘、以及我的指導教授任華做哈佛的推薦人。在出國之前,我通過了論文答辯。

  到美國以後,我最先收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隻字未提獎學金。這對我來說實在不能接受的。沒辦法,我只有闖耶魯和哈佛。

  我首先去的是耶魯。在耶魯大學兩天,晚上住宿在耶魯法學院一位女生的公寓裡,那位女生名叫愛倫,我是通過哈佛學院一位男生吉姆在電話上聯絡到的。愛倫和吉姆都曾在北大留學過,我在北大時只認識吉姆,並不認識愛倫。第二天由愛倫先聯繫,約好時間去見耶魯文理學院院長。

  我和愛倫準時走進了斯賓賽院長的私人辦公室,我發現裡面幾乎全是書,而且不少中國古典線裝書,有《辭海》、《詞源》、《史記》、《資治通鑑》之類,令我肅然起敬。但是我守著一條原則,在這種場合下無論如何我是絕不能圖輕鬆,說中文的,再說愛倫的中文也說不了幾句。

  剛一見面時,斯賓賽教授過來同我握手時說了一句「你好」,我立即用英文「很高興見到你」擋住,剩下的由愛倫接過來,隨後便一直使用英文,談了大半個鐘頭。我說我是從北大外哲所來的,正在申請耶魯政治系;斯賓賽同愛倫交換了一些我不清楚的耶魯人事,然後又詢問了一些我在北大學習的情況,以及我申請耶魯的想法,如此等等。大家又隨便議論一年前鄧小平訪美和中國的農村改革,整個談話很輕鬆。

  我的英語可能好到七分,而愛倫的英語當然是十分好,這樣就把我們整個英文水平拉成了八九分,談話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了。由我和愛倫小姐一起互相配合,似乎斯賓賽教授沒有發現我任何語言阻礙,我們的表演顯然是成功的。斯賓賽教授告訴我,他是歷史系的,不是政治系的,同時又是文理學院院長,負責全院各系工作。他最後答應寫一封信寄給政治系,以他私人名義推薦我。

  之後我又去了哈佛,通過北大留學生吉姆見到了我後來的導師班傑明·施瓦茨和費立普·孔恩(即孔飛力)。

  他們問了我在北大上學的經歷,來哈佛上學的目的等問題。面談結束剛走出大樓,吉姆就說孔恩要我了。

  3月下旬以後,一份接一份的錄取通知書發下來了,全都寄到了紐約上州斯卡德爾劉實先生家中。除去哥倫比亞大學以外,其他幾個學校,包括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都是博士班,而且都是免學費外加獎學金。最終,我選擇了哈佛。

  寫博士論文時遭遇精神危機

  在哈佛我修的16門課中,同中國有關的有6門。我採用孔恩教授的寫作方式,寫過一篇《中國農村基層行政的變遷和人民公社的建立》,把人民公社當作一個農村社會的演化過程,而不只是毛澤東的個人意志。這篇文章贏得了麥克法克教授的讚賞,給了我一個A不說,還被接受為博士資格要求的三篇「Seminar」論文之一。

  博士資格考通過以後,我必須準備博士論文。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陷入了精神危機,竟然一個字也不想寫,白白髮了一個月的愣。

  接下來一個月,我經常去陸惠鳳開的新亞書店,跟他下圍棋。直到有一天陸太太找到店裡,夫妻倆吵架我才中止了這種生活。

  這時,我才開始準備寫論文。我先想好了題,再定好了章節,於是開始做了起來。

  一旦進入情緒,那股勁兒和下圍棋也差不多。趴在打字機上從早打到晚,餓了渴了喝一杯牛奶,憋尿了上一趟廁所。一天那麼五六頁,一周就是一章,總共十章,文初稿四五百頁也就這樣出來了。

  有一天系辦公室女秘書給我打電話,說大半年過去了,我應該交論文提綱了。我告訴她:「論文我已經寫出來了。」女秘書瑪莉聽罷又吃驚又喜悅,當然不提論文提綱的事了。幾天之後我把厚厚的一摞稿紙交到瑪莉手裡,由她再交給我的導師施瓦茨教授。

  經過文字校訂之後,列印成一式兩份,交給兩位評審教授,施瓦茨和麥克法克。

  施瓦茨教授沒有什麼意見,麥克法克教授做了不少批示。我按照批示再次修改,又退交兩位教授最終審查,倆人籤字表示批准。1986年6月上旬,我獲得了用拉丁文書寫、哈佛校長和學院院長籤字的學位證書。

  口述:楊炳章

  採寫:本報記者張弘

  攝影:本報記者郭延冰

  〖 返回頂端 〗 〖 關閉本頁 〗

相關焦點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哈佛校長北大演講:偉大的大學堅持真理,追求卓越
    哈佛校長北大演講:偉大的大學堅持真理,追求卓越  Evelyn Zhang • 2019-03-21 13:44:26 來源:前瞻網
  • 56歲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母校北大任教
    2009年,哈佛任命謝曉亮為Mallinckrodt化學和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大陸學者。謝曉亮和北大重新發生交集在2001年。時年,謝曉亮被北大化學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09年,時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勸其回北大工作。
  • 最新學術排名中科院超哈佛,連續多年佔據榜首,北大清華進前十
    近日,自然指數公布了2018年10月1日到2019年9月30日的大學和機構排名: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已經連續多年佔據榜首,緊隨其後的是哈佛大學、馬普協會。北京大學排名第9、清華大學第10,中國共6所大學和機構進入前20。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他是北大天才,上哈佛,成UCLA最年輕正教授,兩個月後卻離奇去世
    中國歷來有很多天才,但其中不少天才的人生多是悲劇收尾,比如馮奚喬,這位北大校史上最有名的天才,34歲在巴黎突然離世,死後美國頂尖高校加州大學為其降半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連美國人都為他的離去扼腕嘆息,咱們一起來聊一聊。17歲上北大20歲上哈佛的天才少年馮奚喬於1960年10月1日出生在北京。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 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園裡長大。 因為在PNNL的傑出成就, 美國多所大學向謝曉亮發出加盟邀請, 他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 「我喜歡PNNL,沒有想過用它做墊腳石。但我覺得到哈佛可以更好地開展生物醫學研究。我很幸運能在PNNL開始我的職業生涯。
  • 北大天才20歲哈佛讀博,31歲加州大學教授,34歲卻在法國意外離世
    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故事主人公也是一位超級天才,他17歲考上北大,20歲哈佛讀博,26歲成美國名校助理教授,31歲被加州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卻在34歲那年法國意外離世,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他就是馮奚喬,一枚世界物理學界原本冉冉升起的瑰麗星辰。
  • 他北大畢業,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回國發展引熱議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頂尖科研學者在國外學成後,選擇了回國發展,進入到我國頂尖高校,積極投身在祖國的偉大事業當中,為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貢獻出自己的才智。他身上擁有諸多頭銜: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行業專家;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人實現了這個成就;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北大學霸馮奚喬:17歲進北大20歲進哈佛,美國高校為他降半旗
    ▲77年恢復高考在學習中他慢慢建立起學習物理學的興趣,在1980年,馮奚喬又參加中美聯合培養物理學研究生計劃的考試,並以北大第一、全國第四的卓越成績順利通過測試,成功取得入學哈佛大學的資格。▲馮奚喬舊照(二)在世界的頂級學府哈佛大學中匯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
  • 馮奚喬: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去世時美國大學為其降半旗
    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中國天才,他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原本應該繼續發光發熱,但是卻在34歲的時候突然去世。他離世以後,就連美國大學都為其降半旗,為自己失去一位難得的物理天才而悲傷。這位天才的名字,叫做馮奚喬,被認為是北京大學物理學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他的故事究竟有多傳奇,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他就是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榮獲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或許很多人會說,又是國外的科學家。然而,謝曉亮卻與其他出國的科學家不太一樣,因為他給中國帶來了許多新技術。
  • 他是國際奧賽最傳奇的中國天才,北大視他如珍寶,哈佛要人也不給
    近幾年,中國學子在國際奧數舞臺上創造了很多輝煌,而今天我們要介紹這其中最傳奇的一位——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學子來說,北京大學是頂級學府,而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更是被譽為「第一學府第一系」,在北大全校所有專業中排第一。
  • 北大實行"刷卡入校""訪客預約"制度引爭議(圖)
    北大實行"刷卡入校""訪客預約"制度引爭議(圖) 2008年12月01日 08:48 來源:四川在線-天府早報 昨日(11月30日),鳳凰論壇上出現一篇帖子:《原創實拍:墮落的北大,你為何竟如此封校?!》,貼出了目前北京大學實行入校審核制度下,校門口出現的情況。這再度掀起關於北大的爭議焦點,有網友大呼:「這就是當年蔡元培提倡自由、開放的北大嗎?」據悉,北大保衛部門正醞釀推出「刷卡」入校制,同時對外來訪客實行預約制度。
  • 北大饒毅:謝曉亮的回歸是北京大學理科改革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
  • 17歲考北大,20歲進哈佛,他是帶著光芒的金子,卻在34歲選擇自殺
    大三那年,他聽聞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即將開始,考試通過將有機會進入到美國頂尖大學深造。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不可多得的留學機會,都卯足了勁兒開始複習。美國研究生院出的題與國內的考題大不一樣,題目新穎,涉獵的知識面廣,並且十分深奧。為了這次備考,大家都處於大腦緊張的狀態,奮力備考的馮奚喬更甚。
  • 哈佛教授謝曉亮為什麼突然回國了?
    2018年7月,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是世界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是什麼原因吸引謝曉亮教授回國呢?,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謝曉亮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華裔天才」馮奚喬:曾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34歲在法國去世
    在北大學習期間,也就是1980年10月,馮奚喬參加了 CUSPEA 考試,並且奪得了北大的第一名,全國的第四名,是當年考上CUSPEA中最年輕的幾位之一,更是年輕中成績最好的那一個,他的普通物理奪得了全國第一,可見其優秀的程度。
  • 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回到北大,他續寫「黃金一代」的傳奇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左起依次為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梁、許晨陽當時肖梁和袁新意更熟絡些,曾一起去聽高峽老師的代數數論討論班。這算是和現代數論的初遇。到了高年級,肖梁和劉若川、許晨陽一樣參加了田剛老師的微分幾何討論班。在田剛老師的推薦下,肖梁憑藉自己在數學領域的優異表現順利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offer。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從下圖可以看到,哈佛大學四大學科得獎數量均超過30個,學科分布較均衡,綜合實力最強;劍橋大學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較強,經濟學相對弱一些;加州伯克利物理、化學和經濟學較強,生理醫學相對較弱。2000-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分別是哈佛大學(63)、麻省理工大學(44)和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並列第三,均為37);普林斯頓大學和劍橋大學並列第五名。7-10名分別為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