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當一個年輕人去了解佛學時,往往會有一個驚奇的感觸,並發出驚呼「這特麼是哲學啊!」。是的,從現代精神來說,它就是哲學,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與行為哲學。在佛學的語言裡,處處透露著哲學思維,比如「成住壞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常」「因果」等都是具有邏輯和辯證的特點。
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宗教?但又覺得好像很高深很厲害的樣子?
沒錯,在兩千多年的過程中確實成了宗教,但確實也是最高深的,沒有之一。當然了,關於變化和高度這方面的問題,不是現在所要討論的。
這裡主要討論的是佛陀與尼採兩者的思索方式,以及終局。
佛學的經典部藏不計其數,所講所說內容太多。而尼採的著作一共千萬多字,內容也是巨大。要往細深了,太多,那不是我關注的點。
假如,從思維方式上區別。
佛陀是走的歸納總結思維,有明確目標。尼採走的是碎片化思維,只管批判。
佛陀有明確的目標,就是所謂的悟道,解救眾生;而尼採的出發點是批判,駁斥蘇格拉底、叔本華等,攻擊宗教對人的束縛現象。兩者不同的出發點,決定了彼此的探索思維,而明顯的結果是,一個能回歸,一個竭盡精力後崩潰。
哲學,即邏輯思辨。
尼採的碎片化思維是怎樣的呢?
他像一個操持著手術刀的人,以極其精湛的技巧,解剖著人性和心理上的種種現象。
比如「最偉大的哲學家所犯的謬誤在於:他們通常是在對人類某些行為和感覺的錯誤解釋中找到其出發點。」再比如「心理觀察的膚淺為人的判斷和推論設下了最危險的陷阱。」尼採認為一些哲學家(有所指)心理觀察和分析的水平不夠,指出了謬誤和原因。尼採並沒有說怎樣的心理觀察和分析才是精準無誤的,雖然他自己有一套方法。
比如「不少人,也許是大多數人,為了在自己身上維持自尊和某種行為的功效,無論如何都必須在觀念中藐視和貶低他們認識的所有人。」再比如「人們不羞於思考骯髒的東西,但是當人們想像有人相信他們有這種骯髒念頭的時候,他們就感到羞恥了。」尼採把一些人行為的動機和心理狀態的變化,分析的很準確,像扒光衣服一樣。但尼採到此為止,沒有再進一步,給出方向和解決、避免的方法。
比如「通過思想的邏輯訓練和培養而出類拔萃,這在佛教徒那裡被要求作為神聖的標誌,同時這些東西在基督教世界中遭到拒絕並詆毀為非神聖的標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尼採說的沒錯,但只說了一半,因為並不是所有教徒都需要這樣。尼採的矛頭只對準其中一部分人,有所遺漏了。
比如「並非聖徒是什麼人,而是他在非聖徒的眼睛裡意味著什麼,這一點給了他世界史的價值,人們誤解了他,錯誤的解釋了他的心理狀態.....他自己不認識自己......他按照像關於《聖經》的聖靈解釋一樣誇張、一樣不自然的一種解釋藝術理解他的情緒、愛好和行為風格。」再比如「在任何禁慾的道德中,人都是將他自己的一部分作為上帝來膜拜,並因此必須將剩餘的部分妖魔化。」尼採揭露出這些現象,也是在批判,看到現象,指出問題,然後鞭笞,接著,接著就沒了......。尼採像是只享受手術探索過程的醫生,把病變的行為心理找到了,其它的你們自己看著辦。
其實,這些都是很碎片化的事物,一件一件的,尼採不辭辛勞的一個個觀察和分析,並寫下來批判它。儘管他的思維縝密,邏輯嚴謹,分析準確,技術高超,但卻未給出應對方案和方向,沒有主動的治癒縫合。
世間的人事現象是數不盡的,一個跟著一個,沒有窮盡,尼採能全部觀察和分析嗎?觀察分析的越多越是深入,就會碰到終極意義的層面,結果只能是陷入虛無。
佛陀的歸納總結思維是怎樣的呢?
從兩個事情看。
第一個,悉達多苦修多年,沒有悟道,但是身心卻在這個過程得到了磨礪,才有了菩提樹下「不證無上道不離此座」的誓言,鞏固了目標意志。這個立足點很重要,是進入虛無後回歸的燈塔。
第二個,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冥想時,出現了很多的幻想誘惑,當然也進入了虛無。但是,悉達多有目標並不受誘惑,面對虛無時,可以在目標意志的燈塔下,參透緣起、因果、無常等。
細看因果,空色。因果:每一件事物的都有起因和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環環相扣;空色:種子是色,發芽後種子沒了是空,幼苗是色,幼苗枯死化成養料是空,反過來亦是。
無我相、無人、眾生、壽者相。意思是大家平等無二,都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是由虛無匯聚而成(由空入色),誰也不要看不起誰。
無常。沒有什麼事物是永恆存在的,都會經歷成住壞空,一座城堡,一件藝術品,一塊石頭,一條河,一座山,包括人的行事和創造的價值。從事物的出現,存在,破損,到消失的過程,即是無常。地球終有一天也會消失,更何況人呢?
是不是感覺有那麼一點消極了?這只是虛無的開始,當你體悟到世界一切無意義,人類必然徒勞,那才是真正考驗一個哲人的時候。
不管是因果、空色、無常,還是貪嗔痴慢疑、八苦,都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廣義的,包含各類人事的一種現象。如此循環往復的觀念,觸及到了意義層面,必將進入虛無。
到此為止,都有一個共通的點,佛陀和尼採都有自己對事物的思辨和邏輯漸進,並且都會遇上真正的大敵-----虛無。
假如,從虛無上來區別。
佛陀有應對的方法和思想,有效果。尼採也有應對的方法和思想,沒有效果。
佛陀的應對?
佛陀提出的每一個概念都是一個邏輯,都是具有輪迴性,像成住壞空,可以消極的看,也可以積極的看。意識的出發點,會決定你是看向消極,還是看向積極。
佛陀有最開始的發願心,是積極,大愛眾生萬物。於是,提出了人的五毒,貪嗔痴慢疑,也給了解決的方法「六度」;提出了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織盛,也給了對應的方法「因緣聚合」等,解決了人的基本問題。
當然,最高級別,需要面對「虛無」,即世界的無意義,人的作為無意義,一切無意義。其實「虛無」是從物質的角度和追求永恆的意願,兩個方面體現的,一個是物質的本源終歸一物,另一個是人類追求自身的永恆價值如思想和創造,因為終歸於消滅和重生。
佛陀的應對是「自性」,回歸到了人本身上。由「自性」發出一種看待世界的態度和確定在世上生存時的行為方法。便是哪管世界天崩地裂,只管好自己的心,坦然之道。但人終究會湮滅,對人們來說,還是會因此陷入「虛無」之中,於是佛陀補充了「涅槃」和「輪迴」。佛學至此,完美。
尼採的應對?
對尼採有些了解的都知道,他提出的:酒神精神、權利意志、永恆輪迴、超人等觀念。
尼採是從理性主義的批判開始,駁斥叔本華的生命枷鎖,否定宗教和人的愚昧行為等。
利用自己高超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尼採不斷的探索世界並進入人的內在心理。他發現了人思想受抑制,行為被操控,物質世界本身的真相。尼採是憤怒的,鄙夷的,批判的,並不包容的,駁斥他所發現的任何一處不夠自然的人事。尼採開始一件事物一件事物的觀察,一個心理一個心理的分析,指正不對,然後繼續下一個。他進入的太細了,這也是尼採後期要重新建立新體系的一個障礙或者隱患。
對於受抑制被操控,以及人的頹廢和消極,尼採提到了酒神精神的自由放縱,自我意識和那種張揚的生命力。但是「酒神精神」作為一種對比和批判,它只是一種反抗的象徵,不是一個完美的體系。雖不完美,至少尼採提出了一個掙脫的方向,卻也埋下了隱患。
同時,隨著觀察分析的深入,尼採又注意到,在人身上存在一種支配性的「權利意志」。「權力意志」意味著剝削,戰勝一切讓自己更為強大的東西,使別人為自己服役。甚至一切生命都存在權利意志的支配,如獅王,猴王,巨樹等等。生命的本能,強者俞強,而弱者卻被支配的殘酷現實。有種被註定的味道,淡淡的無意義感開始出現,又積累了隱患。
當尼採的觀察分析進入了時空層面後,他發現了事物循壞往復的現象,即同一事物在過去、現在、未來無數次的發生。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永恆輪迴」,一切無意義的概念在尼採這裡加深了,他陷入了「虛無」。毫無疑問,那些被觀察分析後得出的負面現象和被忽略的隱患,都匯聚在了這個關口周圍,聲援「虛無」。
尼採是從批判開始的,他所有觀察分析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著「反抗」而展開的。所以在面對「虛無」的折磨中,尼採必然竭力尋求出路,他提出了「超人」概念。超人的形象在人的內部,潛在於每個人心中;每個常人都是未經雕琢的大理石,對其進行雕琢就可以使得超人的形象顯現出來。只差最後一步的完善。至此,尼採離突破已經很近很近了,面對所有的分析,他無力匯總,被悲觀和虛無徹底淹沒了,很遺憾的以瘋癲宣告失敗。
他只是一個戰士,不是一個統御者。
借用尼採在著作中引用的拜倫詩段:
為什麼因為洞察永恆之謎 (quid aeternis minorerm
而折磨你的靈魂? consillis animum fatigas?
為什麼不躺在高高的梧桐樹下 cur non sub alta uel platano uel hac
或松樹下休憩——— pinu jacentes——)
把世界的真理比喻成地球,地球有山川、湖泊、森林、沙漠、沼澤、耕地等;尼採不停的在耕地上去探索黃土地黑土地、水稻玉米等,在湖泊上探索大湖小湖、魚類蝦米等,越來越細化,剖解越多越深,離窺視全貌越遠。而佛陀不一樣,是進退自由的,能由細往大推演,也能由大往細推敲。
結論:這就是佛陀與尼採兩者哲學探索上的終局,即是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