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2020-12-04 白易三戒

如今,當一個年輕人去了解佛學時,往往會有一個驚奇的感觸,並發出驚呼「這特麼是哲學啊!」。是的,從現代精神來說,它就是哲學,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與行為哲學。在佛學的語言裡,處處透露著哲學思維,比如「成住壞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常」「因果」等都是具有邏輯和辯證的特點。

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宗教?但又覺得好像很高深很厲害的樣子?

沒錯,在兩千多年的過程中確實成了宗教,但確實也是最高深的,沒有之一。當然了,關於變化和高度這方面的問題,不是現在所要討論的。

這裡主要討論的是佛陀與尼採兩者的思索方式,以及終局。

佛學的經典部藏不計其數,所講所說內容太多。而尼採的著作一共千萬多字,內容也是巨大。要往細深了,太多,那不是我關注的點。

假如,從思維方式上區別。

佛陀是走的歸納總結思維,有明確目標。尼採走的是碎片化思維,只管批判。

佛陀有明確的目標,就是所謂的悟道,解救眾生;而尼採的出發點是批判,駁斥蘇格拉底、叔本華等,攻擊宗教對人的束縛現象。兩者不同的出發點,決定了彼此的探索思維,而明顯的結果是,一個能回歸,一個竭盡精力後崩潰。

哲學,即邏輯思辨。

尼採的碎片化思維是怎樣的呢?

他像一個操持著手術刀的人,以極其精湛的技巧,解剖著人性和心理上的種種現象。

比如「最偉大的哲學家所犯的謬誤在於:他們通常是在對人類某些行為和感覺的錯誤解釋中找到其出發點。」再比如「心理觀察的膚淺為人的判斷和推論設下了最危險的陷阱。」尼採認為一些哲學家(有所指)心理觀察和分析的水平不夠,指出了謬誤和原因。尼採並沒有說怎樣的心理觀察和分析才是精準無誤的,雖然他自己有一套方法。

比如「不少人,也許是大多數人,為了在自己身上維持自尊和某種行為的功效,無論如何都必須在觀念中藐視和貶低他們認識的所有人。」再比如「人們不羞於思考骯髒的東西,但是當人們想像有人相信他們有這種骯髒念頭的時候,他們就感到羞恥了。」尼採把一些人行為的動機和心理狀態的變化,分析的很準確,像扒光衣服一樣。但尼採到此為止,沒有再進一步,給出方向和解決、避免的方法。

比如「通過思想的邏輯訓練和培養而出類拔萃,這在佛教徒那裡被要求作為神聖的標誌,同時這些東西在基督教世界中遭到拒絕並詆毀為非神聖的標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尼採說的沒錯,但只說了一半,因為並不是所有教徒都需要這樣。尼採的矛頭只對準其中一部分人,有所遺漏了。

比如「並非聖徒是什麼人,而是他在非聖徒的眼睛裡意味著什麼,這一點給了他世界史的價值,人們誤解了他,錯誤的解釋了他的心理狀態.....他自己不認識自己......他按照像關於《聖經》的聖靈解釋一樣誇張、一樣不自然的一種解釋藝術理解他的情緒、愛好和行為風格。」再比如「在任何禁慾的道德中,人都是將他自己的一部分作為上帝來膜拜,並因此必須將剩餘的部分妖魔化。」尼採揭露出這些現象,也是在批判,看到現象,指出問題,然後鞭笞,接著,接著就沒了......。尼採像是只享受手術探索過程的醫生,把病變的行為心理找到了,其它的你們自己看著辦。

其實,這些都是很碎片化的事物,一件一件的,尼採不辭辛勞的一個個觀察和分析,並寫下來批判它。儘管他的思維縝密,邏輯嚴謹,分析準確,技術高超,但卻未給出應對方案和方向,沒有主動的治癒縫合。

世間的人事現象是數不盡的,一個跟著一個,沒有窮盡,尼採能全部觀察和分析嗎?觀察分析的越多越是深入,就會碰到終極意義的層面,結果只能是陷入虛無。

佛陀的歸納總結思維是怎樣的呢?

從兩個事情看。

第一個,悉達多苦修多年,沒有悟道,但是身心卻在這個過程得到了磨礪,才有了菩提樹下「不證無上道不離此座」的誓言,鞏固了目標意志。這個立足點很重要,是進入虛無後回歸的燈塔。

第二個,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冥想時,出現了很多的幻想誘惑,當然也進入了虛無。但是,悉達多有目標並不受誘惑,面對虛無時,可以在目標意志的燈塔下,參透緣起、因果、無常等。

細看因果,空色。因果:每一件事物的都有起因和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環環相扣;空色:種子是色,發芽後種子沒了是空,幼苗是色,幼苗枯死化成養料是空,反過來亦是。

無我相、無人、眾生、壽者相。意思是大家平等無二,都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是由虛無匯聚而成(由空入色),誰也不要看不起誰。

無常。沒有什麼事物是永恆存在的,都會經歷成住壞空,一座城堡,一件藝術品,一塊石頭,一條河,一座山,包括人的行事和創造的價值。從事物的出現,存在,破損,到消失的過程,即是無常。地球終有一天也會消失,更何況人呢?

是不是感覺有那麼一點消極了?這只是虛無的開始,當你體悟到世界一切無意義,人類必然徒勞,那才是真正考驗一個哲人的時候。

不管是因果、空色、無常,還是貪嗔痴慢疑、八苦,都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廣義的,包含各類人事的一種現象。如此循環往復的觀念,觸及到了意義層面,必將進入虛無。

到此為止,都有一個共通的點,佛陀和尼採都有自己對事物的思辨和邏輯漸進,並且都會遇上真正的大敵-----虛無。

假如,從虛無上來區別。

佛陀有應對的方法和思想,有效果。尼採也有應對的方法和思想,沒有效果。

佛陀的應對?

佛陀提出的每一個概念都是一個邏輯,都是具有輪迴性,像成住壞空,可以消極的看,也可以積極的看。意識的出發點,會決定你是看向消極,還是看向積極。

佛陀有最開始的發願心,是積極,大愛眾生萬物。於是,提出了人的五毒,貪嗔痴慢疑,也給了解決的方法「六度」;提出了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織盛,也給了對應的方法「因緣聚合」等,解決了人的基本問題。

當然,最高級別,需要面對「虛無」,即世界的無意義,人的作為無意義,一切無意義。其實「虛無」是從物質的角度和追求永恆的意願,兩個方面體現的,一個是物質的本源終歸一物,另一個是人類追求自身的永恆價值如思想和創造,因為終歸於消滅和重生。

佛陀的應對是「自性」,回歸到了人本身上。由「自性」發出一種看待世界的態度和確定在世上生存時的行為方法。便是哪管世界天崩地裂,只管好自己的心,坦然之道。但人終究會湮滅,對人們來說,還是會因此陷入「虛無」之中,於是佛陀補充了「涅槃」和「輪迴」。佛學至此,完美。

尼採的應對?

對尼採有些了解的都知道,他提出的:酒神精神、權利意志、永恆輪迴、超人等觀念。

尼採是從理性主義的批判開始,駁斥叔本華的生命枷鎖,否定宗教和人的愚昧行為等。

利用自己高超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尼採不斷的探索世界並進入人的內在心理。他發現了人思想受抑制,行為被操控,物質世界本身的真相。尼採是憤怒的,鄙夷的,批判的,並不包容的,駁斥他所發現的任何一處不夠自然的人事。尼採開始一件事物一件事物的觀察,一個心理一個心理的分析,指正不對,然後繼續下一個。他進入的太細了,這也是尼採後期要重新建立新體系的一個障礙或者隱患。

對於受抑制被操控,以及人的頹廢和消極,尼採提到了酒神精神的自由放縱,自我意識和那種張揚的生命力。但是「酒神精神」作為一種對比和批判,它只是一種反抗的象徵,不是一個完美的體系。雖不完美,至少尼採提出了一個掙脫的方向,卻也埋下了隱患。

同時,隨著觀察分析的深入,尼採又注意到,在人身上存在一種支配性的「權利意志」。「權力意志」意味著剝削,戰勝一切讓自己更為強大的東西,使別人為自己服役。甚至一切生命都存在權利意志的支配,如獅王,猴王,巨樹等等。生命的本能,強者俞強,而弱者卻被支配的殘酷現實。有種被註定的味道,淡淡的無意義感開始出現,又積累了隱患。

當尼採的觀察分析進入了時空層面後,他發現了事物循壞往復的現象,即同一事物在過去、現在、未來無數次的發生。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永恆輪迴」,一切無意義的概念在尼採這裡加深了,他陷入了「虛無」。毫無疑問,那些被觀察分析後得出的負面現象和被忽略的隱患,都匯聚在了這個關口周圍,聲援「虛無」。

尼採是從批判開始的,他所有觀察分析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著「反抗」而展開的。所以在面對「虛無」的折磨中,尼採必然竭力尋求出路,他提出了「超人」概念。超人的形象在人的內部,潛在於每個人心中;每個常人都是未經雕琢的大理石,對其進行雕琢就可以使得超人的形象顯現出來。只差最後一步的完善。至此,尼採離突破已經很近很近了,面對所有的分析,他無力匯總,被悲觀和虛無徹底淹沒了,很遺憾的以瘋癲宣告失敗。

他只是一個戰士,不是一個統御者。

借用尼採在著作中引用的拜倫詩段:

為什麼因為洞察永恆之謎 (quid aeternis minorerm

而折磨你的靈魂? consillis animum fatigas?

為什麼不躺在高高的梧桐樹下 cur non sub alta uel platano uel hac

或松樹下休憩——— pinu jacentes——)

把世界的真理比喻成地球,地球有山川、湖泊、森林、沙漠、沼澤、耕地等;尼採不停的在耕地上去探索黃土地黑土地、水稻玉米等,在湖泊上探索大湖小湖、魚類蝦米等,越來越細化,剖解越多越深,離窺視全貌越遠。而佛陀不一樣,是進退自由的,能由細往大推演,也能由大往細推敲。

結論:這就是佛陀與尼採兩者哲學探索上的終局,即是歸宿。

相關焦點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傳統哲學和科學一直只是在「說明」自然和世界,特別是因果說明,現在尼採說我們要「解釋世界」,所以不得不承認尼採的先見之明。第三個,「善惡的彼岸」,應該把它譯成「超善惡」,超越善惡。為什麼要「超善惡」?尼採是大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為「非道德論者」的哲學家,但他反對「奴隸道德」而提倡「主人道德」,所以他並不是不要道德,而是要所謂的「超」和「非」,否定基督教的奴隸道德。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無論如何,在人們通常的了解中,尼採向來被認為是反科學的或非科學的,特別是所謂「非理性主義」的代表。尼採給人的印象多半是:崇尚藝術和生命而反對宗教和科學,推崇本能而攻訐理性。正因此,以科學和邏輯為取向的哲學類型向來對尼採不屑一顧。英美主流哲學對尼採的接受史即證明這一點。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僅看書中小標題——「我為什麼如此智慧?」「我為什麼如此聰明?」「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好書?」「我為什麼是命運?」——你就知道,此時的尼採已經一腳踩在了瘋狂的邊緣。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出自羅馬總督彼拉多指認耶穌基督時說的名言:「瞧,這個人!」把這句話作為個人自傳的標題,尼採絕不是無意為之。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談起哲學,繞不開希臘。 尼採說,「他們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生生的文化。唯有他們走得如此之遠,原因在於他們懂得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繼續前行。 希臘文化與哲學 尼採 哲學不乏反對者。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為什麼我說尼採是「病態」的,但在當下依然有意義,看完你就懂了。本文1萬字,閱讀時間需要40分鐘。為哲學作品,燒腦。第八章: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靈遁者在第七章的時候,提到過存在。哲學家們對於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存在非常驚訝,你呢?
  • 尼採:理性成就冰冷的客觀知識,讓人失去人文精神
    尼採不僅僅批判,而且還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大致如下:1、教育應為對人之「解放」:教育,不應教人向外追逐功利,不應僅講授冰冷的客觀知識,不應為國對民之操控。教育,相反的,應由外返內,去啟發、解放人內在之天分、活力、生命力!尼採說:「你的教育者,所能夠做的,無非是當你的解放者。」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這位思想史上的巨人在1900年去世,其思想遺產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的哲學思潮,並引發社會深刻變革。許多人都知道,尼採的妹妹伊莉莎白曾篡改尼採的文章,使得尼採思想成為第三帝國的重要思想。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提起尼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今天我們討論關於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而是想跟大家聊一聊,有可能導致他晚年精神失常的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遺傳的因素,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於腦病。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因為他對自己妹妹有了不應該有的感情。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尼採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前兩者是問題,後一者是解決方案。01鐵錘哲學尼採認為:人生是虛無的,人生本來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為製造或者賦予的。在尼採看來這些理論掩蓋了人生虛無的真相,讓人們陷入虛假安慰的幻覺。尼採要揭露這種虛假,於是他將《偶像的黃昏》一書的副標題定為「如何用鐵錘來進行哲學思考」,他決定要用批判的鐵錘將以前的理論所創造的意義全部砸碎,讓人赤裸裸地無依無靠、無牽無掛、一無所有,直面虛無的絕境。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
  • 尼採逝世120周年 | 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 新京報 - 好...
    許多人都知道,尼採的妹妹伊莉莎白曾篡改尼採的文章,使得尼採思想成為第三帝國的重要思想。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
  • 尼採說上帝已死,霍金說哲學已死,楊振寧似乎想說物理學已死
    一百多年前,尼採說上帝已死;幾十年前霍金說哲學已死;不久前楊振寧說:「高能物理盛宴已過」;或許楊先生本想說的就是「物理學已死」,但是他的地位和修養讓他不能像尼採和霍金一樣無所顧忌,因此換成了更為溫和的「高能物理盛宴已過」。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跟耶穌要求人們崇拜他和上帝不同,尼採從不要求別人崇拜他自己。尼採告訴我們,《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基本觀點乃是「永恆輪迴思想」,但是這本書採用了隱喻、抒情和箴言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一般系統性的哲學著作,因此讀起來更顯得晦澀難懂。海因裡希·馮·施泰因博士曾跟尼採說,他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完全不理解」。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二十九: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但強者與弱者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對立性,尼採剛剛否定了基督教的偽世界,馬上就親手建立了一個新的對立世界。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2020年10月15日是尼採誕辰176周年。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文風深刻而又極具顛覆性,也往往發常人所不能發之語,「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等著名論斷影響深遠。其中,他關於女性的諸多論述也極富爭議性,許多表述都讓人覺得,尼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厭女者。那麼,從尼採的哲學著作中看,他如何理解女性?以及他對於女性的態度究竟如何?
  • 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極度悲觀主義的,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而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盡的我們無法擺脫的欲望。而尼採早年也是叔本華的忠實信徒,甚至可以說是叔本華點燃了尼採的哲學熱情。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小到1個人,大到一個國家1個民族任意1種命數歸根結底全部都是那類文化屬性的產物。
  • 尼採的科學批判
    尼採那裡有一門科學嗎?若有,是何種科學?這是在尼採研究領域頗多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清理尼採的科學批判,特別是前期尼採對以蘇格拉底主義為標識的科學樂觀主義(理論文化)傳統的揭示,中期尼採主要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的科學新理解,以及後期尼採對於「作為謊言的科學」的批判。本文認為,無論在哪個時期,尼採的科學批判始終致力於揭示歐洲科學或歐洲知識理想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基礎。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可以說,貝拉的堅韌與毅力遠超於常人,而他的電影也絕非單調無聊地展現父女生活那樣簡單,他運用寫實的敘述風格達到了寫意的哲理展現,用極簡主義的故事表象包裹起了關於基督教與尼採哲學的深層思考,構成貝拉對生命意義反思的影像表達。
  • 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在西方哲學史中,尼採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哲學家,作為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從打破傳統的形上學到後期否定基督教,尼採通過宣告上帝死亡而摧毀傳統的精神哲學,建立起一種現世的和個體本位的生存哲學,這在當時簡直是顛覆式的,在一定意義上他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西方的主流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從教育的意義上也對人生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