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2021-01-09 文眼看世界

在西方哲學史中,尼採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哲學家,作為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從打破傳統的形上學到後期否定基督教,尼採通過宣告上帝死亡而摧毀傳統的精神哲學,建立起一種現世的和個體本位的生存哲學,這在當時簡直是顛覆式的,在一定意義上他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西方的主流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從教育的意義上也對人生產生積極作用。

為了更好的了解尼採,認識他哲學中的核心思想點,今天咱們一起跟隨評論家馮慧通過尼採的四個主要方面來深度了解下。

1

打破傳統束縛

尼採從來就是反對基督教、反對理性主義的,認為理性主義支配下的人完全喪失了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所以尼採要求建立起以一種能夠發現和表達人的這種深層存在的哲學,並在希臘神話人物狄奧尼索斯和阿波羅的形象中找到了這種哲學文化,所以提出了酒神與日神並賦予其精神涵義。

尼採發現在古巴比倫和羅馬都有酒神節,但尼採認為這種癲狂式的放縱是「天性中最兇猛的野獸徑直脫開韁繩;肉慾與暴行令人憎惡地相混合」,因此不是酒神精神。只有到了希臘人那裡,這一本能衝動才以個體化的崩潰為契機而成為了一種藝術現象時,酒神與日神才被賦予了精神,而且在希臘文化中存在著理性與非理性因素,代表著破壞、瘋狂、彰顯本能的酒神精神則代表了希臘文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幻想、追求、道德的日神精神則代表著理性的因素。

同時尼採認為,酒神精神比日神精神更為重要,因為酒神精神體現了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意味著人的最原始的衝動獲得解放,不受任何理性觀念或原則的支配。代表著酒神精神的狄奧尼索斯的世界是一個狂醉的世界,尼採認為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是生命本能橫溢狀態下超越理性的人。

這之中的人會完完全全的彰顯人性,人的最深層次的一面會得到釋放,因為在理性支配的世界,人們都會按照「大方得體」的方式去生活,不會有釋放真我的狀態,不能感受到生命最強烈的世界,尼採一再強調這才是哲學的真正的世界,所以他才會每每以我是哲學家狄奧尼索斯的弟子自稱,寧肯做一個酒色之徒也不願做一個聖者。

無論是古代時期相對單向度的社會還是現代多元化的社會,除非到達了馬克思倡導的共產主義社會,不然我們身處的世界都是令人痛苦的、危險的世界,面對如此令人沮喪的事實,所以日神精神則美化生活,為生活披上了華美的外衣,讓人們覺得生活還可以繼續下去。可以說是掌握了張弛有度的「度」,使人們能夠在一定的規則範圍內生活並且有著自我管控的能力。酒神與日神精神都無法作為人們的生活態度單獨存在,就像倫理學中關於道德的論述一樣,我們社會中的道德是不可或缺的,道德缺失的部分如果用法律和傳統習俗來進行補充,就會導致社會過於嚴厲或過於放任,這都不是我們理想的社會狀態,降低了社會的張力。同樣的人應該同時具備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不僅有個人本性的衝動與釋放,還應有存在於社會生活的理性和自控力。尼採也只是認為酒神精神比日神精神重要而已,他主張的是釋放生命的本能,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展現強力的意志,不要在現實已經很苦難的社會中再進一步壓抑自身。

2

積極人生態度

尼採繼承了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但是卻有不同之處,提出了自己的強力意志,強力意志又稱為權利意志;強力意志可以理解為不是一般的意志,而是強大的力量,強大到具有支配力和統治力、爆發力。

尼採認為強力意志是體現在生命的成長之中的,而生命就是意志的載體,也可以說生命本身就是意志;雖然尼採曾深深地受到叔本華生命意志的影響,但是尼採本人反對叔本華把人的生命意志歸結為消極的、僅僅是對於追求生命的意志;尼採認為生命的本質不是盲目的追求生存而已,而應當為其設定更高的目的和意義;在生命本身就是意志這點中,強力意志雖然是蘊含在生命之中,但是只有在它作為意志而釋放其力量的時候,我們才會看到「生命」,而且它不僅僅是保存生命這樣簡單,而是在生命不斷增長的同時使生命彰顯出更大的價值,創造自己的同時超越自我,所以尼採用權利意志論代替了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這才是尼採對於強力意志的理解,他不贊同消極的人生態度,而且在無法改變的既定人生面前,建立一種最大限度發揮自我能動性和訴諸行動的「實踐哲學」。

尼採的強力意志學說為人生賦予了更高的價值,強力意志其意志並不在於本身的價值,也不是某種既定的可以追求到的東西,它是會隨著人生的閱歷、發展不斷的改善、擴張,存在於自身的成長中隨時會爆發並使自身完善的不確定性。所以,在基本的生活需要被滿足之外,人們對自身的不斷充實、創造,強力意志才被顯示出來。

3

理想完美主義

在尼採的思維藍圖中,關於人的理解,人應該是拋棄基督神學與理性束縛,回歸到現實的生活中來,在輪迴的生命中,盡情的展現、釋放生命的強力意志,完成對生命的另一層跨度,但是在尼採所設定的高層次追求中,人們對於這種理想的藍圖應該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追求,不是能夠輕易達到的。所以為了挽救和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和意義,為人尋找新的依靠和理想,同時用來取代基督教上帝和傳統理性學派的思想,尼採提出了關於「超人」的學說。

尼採認為人的一生追求都應該是去為了成為超人而努力,這種超人是最完美的關於人的學說,真正的哲學也應該是關於超人的哲學。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具備超人的特徵以及成為了超人呢,尼採用所謂的「末人」來與超人形成鮮明的對比。關於超人與末人的論述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相關論述,在次就不做贅述了。簡單來說就是末人缺乏創造性、自主性,擁有著平凡人生的人,被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道德傳統所綁架的人;超人則與之相反,充分發揚自身的權力意志,有著鮮明的個性與創新性,可以打破傳統。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來說,我們都是末人,都在凡塵俗世中為了生活奔波忙碌,尼採提出的超人是過於理想化的人。或許在每個人的孩童階段,沒有被太多的規則所框架,能夠充分展現自己,但是他沒有激發自身意志、釋放生命的能力;在成年階段被潛在的思想禁錮住,不敢再去衝破傳統。而且尼採本人也並沒有給超人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它是一個含糊不清、多層次多方面的含義,可以說是千人千面,人們可以對它做出不同解釋。在歷史的長河中,「時勢造英雄」可能更多的會體現出成為超人所具備的素質。

4

回歸現實人生

尼採否定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態度,肯定人對於生命的尊重和熱愛,生而為人,就要對生命顯示出一定的熱情。強力意志鼓勵人們不要只限於保存生命而已,而要在保存生命的基礎上使生命有所創造,有所迸發,發揮生命的所有能量。正像強力意志一樣,尼採提出了另一種經驗假說:永恆輪迴說,意思就是這種輪迴會永遠存在下去,不會消亡。

在當時歐洲基督教神學色彩的籠罩下,扼殺了人所具有的獨特的生命力和原始本能衝動,也抹殺掉了一切人的個性和自由,尼採認為消沉頹廢的人生應該被取代。尼採的永恆輪迴說一是為了駁斥這一觀點而被提出;二是為了肯定現世的積極作用。在輪迴中超越自我。

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

首先基督教是對於絕對的、彼岸終極目標的追求(人死後的世界),但是人終究還是生存在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不滿足於現世或是把現世的痛苦寄希望於彼岸的世界,但對於尼採來說,既然世界是永恆輪迴的,那麼一切活動也必然是圓圈式的運動著的,終點即起點,萬物所有都處於這個圓圈之中,也就無所謂彼岸的或此岸的世界,因為萬事萬物都在圈內運動、輪迴,無法掙脫這個輪迴。

其次,人們在輪迴的圓圈中只求得保存生命的最低要求,例如保證生命得以可能的衣食住行等,這並不是尼採所倡導的,但是人們只有在輪回中不斷的超越自我、突破生命,獲得內心最大的超脫,在輪迴中激發自身的意志顯示出對當下生活的積極性,這才是尼採所倡導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尼採認為世界是由無限的粒子構成的,就連人也不例外,而且現在的人很有可能再組合成將來的一樣的人,但是在輪迴中現世的人要做到對前世的人的超越,這才是尼採認同並提倡的。

尼採所說的在輪迴和佛教的輪迴並不相同,它並不是指人們感受不到的世界,而是代指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每一個當下真實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激勵人們珍惜眼前生活,在每一個生活瞬間都能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自己,使每一輪迴的生命都爆發出它應有的熱情與張力,人不應該庸庸碌碌、苟且偷安,應該要奮發有為、創造進取。這不僅是在否定基督教中「原罪說」給人們帶來的負罪感,也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對人的理解,非常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無數潛能,能夠進行主觀創造,重視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結語:

尼採說: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

從尼採的一生經歷來看,他是坎坷且孤獨的、是不幸的;但從尼採一生的豐富思想和為後世所做的貢獻來看,他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他創立了很多超前於那個時代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自己的哲學世界裡自得其樂,他雖是一位孤獨的哲學家,但是他從不寂寞。

尼採是一位孤獨的哲學家、他憤世嫉俗、他也曾飽受非議、他是那個時代的異己者。尼採留下的歷史,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思想中相當多的一部分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尼採用痛感來感知這個世界,他雖是孤獨的,但更是勇敢的。尼採的一生正應了他的那句話「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相關焦點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傳統哲學和科學一直只是在「說明」自然和世界,特別是因果說明,現在尼採說我們要「解釋世界」,所以不得不承認尼採的先見之明。第三個,「善惡的彼岸」,應該把它譯成「超善惡」,超越善惡。為什麼要「超善惡」?尼採是大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為「非道德論者」的哲學家,但他反對「奴隸道德」而提倡「主人道德」,所以他並不是不要道德,而是要所謂的「超」和「非」,否定基督教的奴隸道德。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談起哲學,繞不開希臘。 尼採說,「他們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生生的文化。唯有他們走得如此之遠,原因在於他們懂得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繼續前行。如果不具有完全的合理性,哲學便是危險的:只有一個民族(但也不是每一個民族)的健康,才會賦予哲學這種合理性。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如果你不能體驗他的體驗,不能設想他的狂想,那就很難真正進入他的哲學。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尼採無疑是一個病人。他的病態首先體現在生理上,他有很嚴重的頭痛症,他的胃腸功能不好,眼睛也有問題。24歲的時候尼採就成為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學教授,但是到35歲的時候,他卻不得不離職,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眼睛幾乎失明,讀不了任何著作。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尼採的帖子,隨手回了一句,大家反響還不錯,後臺有小夥伴說博主假期閒著也是閒著,寫寫尼採唄。其實我對尼採那些哲學也不敢說懂,不過我對他生平卻很熟。我今天不聊哲學,聊聊這人是幹啥的,怎麼就成雞湯導師了,以及怎麼跟納粹勾搭上了。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這地震是否由德勒茲引發,我沒有做充足的研究,不敢妄言;不過,上世紀60年代之前,雖有巴塔耶、克羅索夫斯基、布朗肖等人紹介尼採,但直到《尼採與哲學》問世,尼採才真正受到法國知識界的重視,成為思想家尋求靈感和動力的源泉,卻是不爭之事實。可以說,德勒茲的尼採解讀,是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吉爾·德勒茲(1925—1995),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而且我基本上沒有創造什麼所謂的自己的「哲學詞彙」都是大家常用的。我希望在「遊戲」中大家是公平的,你無需來討好我,來試圖理解我創造的詞。但你必須去討好康德,海德格爾,和黑格爾等人,你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來理解他創造的這些個詞彙。尼採在第七章中我寫道:「自證者不需要邏輯。」物質是物質,不需要邏輯證明。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尼採這裡所言,聽起來就比較公正了,而且與他在《悲劇的誕生》時期所形成的藝術與哲學(悲劇藝術與悲劇哲學)的關係觀並無二致。就我們這裡討論的課題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尼採稍後做的另一個文本:《快樂的科學》。這本《快樂的科學》原是為《曙光》(1881年)續篇而準備的。1882年1月25日,尼採致信彼得·加斯特:他已做完《曙光》第6-8部,正計劃做第9-10部。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周國平老師的著作《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完成於1985年。關於這本書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序言裡有這樣一段描述:「本書完成於1985年3月,出版於1986年7月,8個月內4次印刷,計9萬冊。這個數字不能說小,在當時算得上是非常暢銷的書了。」
  • 尼採逝世120周年 | 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 新京報 - 好...
    這地震是否由德勒茲引發,我沒有做充足的研究,不敢妄言;不過,上世紀60年代之前,雖有巴塔耶、克羅索夫斯基、布朗肖等人紹介尼採,但直到《尼採與哲學》問世,尼採才真正受到法國知識界的重視,成為思想家尋求靈感和動力的源泉,卻是不爭之事實。可以說,德勒茲的尼採解讀,是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 尼採說上帝已死,霍金說哲學已死,楊振寧似乎想說物理學已死
    然而尼採所說的上帝,似乎不僅是宗教之上帝,尼採所說的上帝是完整的上帝,既包括宗教之上帝亦包括形而上之上帝即哲學之上帝;當人類的認知打破宗教之束縛發展出獨立的人格,當科學戳破上帝造物的謊言,當哲學從以往的求真變成尼採的求存,當人類的認知足以建立嚴謹的認識論模型從而不再需要某種虛幻來寄託靈魂,那麼人將不需要上帝,於是尼採說上帝已死,正是因為上帝不得不死。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如今,當一個年輕人去了解佛學時,往往會有一個驚奇的感觸,並發出驚呼「這特麼是哲學啊!」。是的,從現代精神來說,它就是哲學,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與行為哲學。在佛學的語言裡,處處透露著哲學思維,比如「成住壞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常」「因果」等都是具有邏輯和辯證的特點。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宗教?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可以說,貝拉的堅韌與毅力遠超於常人,而他的電影也絕非單調無聊地展現父女生活那樣簡單,他運用寫實的敘述風格達到了寫意的哲理展現,用極簡主義的故事表象包裹起了關於基督教與尼採哲學的深層思考,構成貝拉對生命意義反思的影像表達。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提起尼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今天我們討論關於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而是想跟大家聊一聊,有可能導致他晚年精神失常的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遺傳的因素,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於腦病。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因為他對自己妹妹有了不應該有的感情。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尼採 《曙光》4、不要輕易去否定自己,接受自己,熱愛自己,無論是毫無經驗還是一事無成都應該將自己當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來看待。5、創造者所尋找的是同伴,不是死屍,也不是羊群,不是信徒,創造者所尋找的是共同創造者,他們要把新的價值寫在新的碑上。 創造者尋找的是同伴和共同收穫者;因為在他那裡,一切都已成熟,只等著收穫了。
  • 對尼採來說,生命的終極問題是:你會跳舞嗎?
    尤其是當他與一位女性伴侶共舞時,後者的身體和動作緊緊相伴,毫不費力地回應了尼採的肢體動作所傳達的每條微妙的線索。01,舞蹈貫穿在尼採的整個哲學思想中尼採的著作是出了名的難駕馭。他的寫作風格多種多樣,包括散文、格言、詩歌和小說等。
  • 尼採最有深度的一句話,僅15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富有哲理!
    尼採最有深度的一句話,僅15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富有哲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中了尼採的毒了,在沒有去喜歡尼採的時候,就曾有人勸過我,並且說,看尼採寫的書會瘋掉;所幸是,我沒有瘋掉,而且活得好好的。甚至有些人還曾說勸說過,看尼採的書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
  • 尼採《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尼採的《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1,以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世界觀為依託,去解釋希臘人的天性和希臘文化的本質。中國的部分學者認為進入和領會叔本華哲學思想的關鍵,是要認識到叔本華是一位先講認識論者,是「認識開啟了進入本體的通道」。
  • 尼採「振聾發聵」的10句話,越品越有味,不愧是哲學狂人
    既不像勞苦大眾那麼苦累,也不必像頭部富豪勞累一生。我一直都認為馬雲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功成名就之後,捨得放下江河,盡情幹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鄉村教師。如果你不小心登上山頂,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之感,不妨試試走下來,半山腰的風景,獨美。3、幸福所需的東西是多少?也許只是一支風笛的聲音。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小到1個人,大到一個國家1個民族任意1種命數歸根結底全部都是那類文化屬性的產物。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