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

2019年10月15日,是德國哲學家尼採誕辰175周年的紀念日。下文摘自周濂新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中論述尼採的部分,澎湃新聞獲得授權刊載。

尼採,1861年

尼採的死亡和出生

1889年1月3日,在義大利都靈的卡爾洛·阿爾弗貝爾託廣場上,剛剛離開住所的尼採,看見一個馬車夫正在虐待自己的馬。他衝上前去,熱淚盈眶地緊緊抱住馬脖子,高呼道:「我的兄弟!」尼採瘋了。醫生的診斷說明書上赫然寫著:精神錯亂症和漸進性麻痺。

作為肉身的尼採此後繼續苟活了11年,直到1900年8月25日才真正離世,但是作為思想者的尼採在1889年1月3日那一天就已經死亡了。在他精神失常前的一年中,尼採一口氣寫下了五本小冊子,分別是《偶像的黃昏》、《華格納事件》、《尼採反華格納》、《敵基督者》和《瞧,這個人》——就好像是超新星在歸入沉寂之前的最後爆發。

《瞧,這個人》

《瞧,這個人》是一本個人自傳。僅看書中小標題——「我為什麼如此智慧?」「我為什麼如此聰明?」「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好書?」「我為什麼是命運?」——你就知道,此時的尼採已經一腳踩在了瘋狂的邊緣。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出自羅馬總督彼拉多指認耶穌基督時說的名言:「瞧,這個人!」把這句話作為個人自傳的標題,尼採絕不是無意為之。要知道在同一年,尼採還寫出了《敵基督者》,作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基督教的反對者,尼採竟然像指認耶穌基督一樣來指認自己,其中的反諷和緊張非常耐人尋味。我們會在尼採專題的最後再回到這個問題。

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尼採的出生。1844年尼採出生在德國東部的一個小村莊,五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同年,兩歲的弟弟也因病去世。這兩件事情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可以說,命運女神從一開始就給尼採的人生塗抹上了濃厚的悲劇色彩。

六歲的時候,尼採與母親和妹妹一道去瑙姆堡投奔祖母和兩個姑姑。尼採從小在女性的環境中成長,但他卻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厭女症患者。關於女性,他說過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你到女人那裡去嗎,不要忘了帶上鞭子。但是有趣的是,在他與紅顏知己莎樂美擺拍的一張合影中,手拿鞭子的恰恰不是尼採,而是莎樂美。很多解釋者認為,這再一次證明世人對於尼採存在著太多的誤解。

左一持鞭者為莎樂美,右一為尼採,1882年

雖然成年之後的尼採反覆強調甚至炫耀自己的破壞性,比方說:「讓個體感到不快,這就是我的使命。」再比如:「我不是人,我是炸藥!」可是年少的尼採卻是一個特別安靜羞澀的人,因為父親和祖父都是牧師,所以尼採兒時的綽號是「小牧師」。事實上,即使成年之後,生活中的尼採依然是一個安靜羞澀的人。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好像隱藏了一座休眠火山,當它爆發的時候,不僅可以摧毀基督教的千年傳統,同時也可以摧毀整個理性主義的千年傳統。所以在讀尼採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的哲學跟人生結合在一起讀,他的哲學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學。如果你不能體驗他的體驗,不能設想他的狂想,那就很難真正進入他的哲學。

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尼採無疑是一個病人。他的病態首先體現在生理上,他有很嚴重的頭痛症,他的胃腸功能不好,眼睛也有問題。24歲的時候尼採就成為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學教授,但是到35歲的時候,他卻不得不離職,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眼睛幾乎失明,讀不了任何著作。尼採不僅有很嚴重的生理疾病,同時也有很嚴重的心理疾病和社交障礙症。第一次見到莎樂美的時候,尼採用蹩腳的幽默感說道:「尊敬的莎樂美小姐,我們是從哪個星球上降落到一起的呢?」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莎樂美,聽到這句話該作何反應呢?很顯然,這樣的尬聊是無法進行下去的。

但是如果你不去近距離地接觸尼採,而是遠遠地閱讀他的哲學和人生,就會被他深深地感動。因為這個病態的人一直在渴望一種健康的哲學。「健康」這個詞幾乎是尼採評判人生和哲學的終極標準。比如,他之所以批評蘇格拉底的哲學,理由正在於它不健康,他之所以批評基督教的道德,理由也在於它不健康。

什麼是健康?我在課堂上跟人大同學們說: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希望,你們的兩腿結實,身體充滿力量,更重要的是,用尼採的說法,你們的消化系統非常好,可以吃各種東西,睡很香甜的覺,你們可以大笑,開懷大笑,充滿了對生命的肯定、憧憬和渴望。這些對於健康的人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對於體弱多病的人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重要的是,尼採在28歲的時候,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染上了梅毒,這在當時的歐洲是不治之症,即使可以延緩病情的發展,但卻終身難愈,而且最終病毒會侵襲大腦,導致精神失常。我們沒有這樣的人生體驗,但是我們可以想像這種萬蟻噬骨的病痛感,它揮之不去,如影隨形,讓你時時刻刻都在反觀自己的身體和靈魂。

寫出《追憶逝水年華》的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就是這樣通過病痛來接近自己的靈魂的。他說:「病人,更多地覺得接近自己的靈魂。」普魯斯特還說:「生活是一樣貼得太近的東西,它不斷地使我們的靈魂受到傷害。一旦感到它的鐐銬有片刻的放鬆,人們便可以體驗到雋永的樂趣。」

我在18年前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寫下了這樣的讀後感:

生活貼得太近會傷害靈魂,靈魂貼得太近會疏遠生活。反正沒法過!!!但是時間不會戛然而止,時間在靈魂低眉舉目之間輕輕躍過,把狀態拉長成生活,歷史就是這樣完成的,生活就是這樣展開的,然而靈魂還在叢林的月光下沉思,想著沒有出路的出路。怎麼辦?於是我們決定不用理性去規劃生活。我們用意志力,用極大的輕蔑力去貶低生活,貶低一切來自生活幻想和幻象帷幕之下的幸福、快樂、溫馨、親近等等一切美好的詞彙,在這種大輕蔑中體會另一種力量,一種源自生命底層的力量,它狂飆突進,蕩滌一切。於是我們終於把握住生活的本質,我們手指前方,說道:「喏,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你們這些可憐的被蒙蔽的螻蟻。」——尼採就是這麼生活的,但是尼採首先摧毀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

可是尼採並不因此感到沮喪,相反,他在這樣的病痛中找到了自我救贖的道路。在《瞧,這個人》中,尼採寫道:

36歲時,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點——我還活著,但卻看不到離我三步遠的東西……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和喜悅,乃至於精神的繁茂興旺,不僅與最深刻的生理虛弱相一致,而且甚至與一種極端的痛苦感相一致……從病人的透鏡出發去看比較健康的概念和價值,又反過來根據豐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來探視頹廢本能的隱秘工作——這乃是我最長久的訓練,是我最本真的經驗,如果說是某個方面的訓練和經驗,那我在這方面就是大師了。

我認為這段話非常好地傳達出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之間的關係。用心體會尼採的用語,他用明亮、喜悅、繁茂興旺去刻畫精神的健康,這些詞彙最初是用來刻畫身體的健康,這對於尼採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狀態。尼採告訴我們,恰恰是從病人的視角出發,才能真正體會和理解什麼叫作「健康的概念和價值」,恰恰是通過虛弱和頹廢,才能真正地體會和理解什麼叫作「生命的充盈和自信」。這是一種自我克服的過程。

熱愛命運就是尼採最終的自我嘲諷

除了健康,「頹廢」是理解尼採哲學的又一個關鍵詞。頹廢是健康的反義詞,它不僅是生理性的,更是精神性的。什麼是頹廢?就是體會到生命的無意義,人生的虛幻感,以及自我的無能為力感。我們可以做一個區分,就是那個「名叫尼採的人」和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那個名叫尼採的人分明體會到了虛弱和頹廢,生命的無意義和人生的虛幻感,但是那個名叫尼採的角色卻是要肯定生命,熱愛命運,去贏得一種完全明亮、喜悅,乃至於繁茂興旺的精神生活。

美國學者羅伯特·所羅門在《與尼採一起生活》中告訴我們:「尼採主要關切的是理解他自己的那個遭受疾病折磨的、孤獨而又不幸福的人生,並由此肯定這個人生。」這裡的重點在於,在理解如此這般的悲慘人生之後,仍要「肯定」這個人生。我認為所羅門對尼採的總結,特別像一句流傳甚廣的人生雞湯:「看破這個世界,然後愛它。」這句話之所以像是人生雞湯,是因為你,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你,不能夠用自己的意志力、生命力去豐富和填充這個句式,於是這句話就成為一個徒有其表的表述,一個稀湯寡水、沒有實質內容的空洞形式。就好像我們衷心地熱愛C羅和梅西,因為衷心地熱愛,就誤以為我們也共同參與了他們的卓越和不凡,但其實我們只是英雄的影子,英雄們過真正的人生,我們喝影子裡的雞湯。

尼採說:「我怎麼能不感謝我的整個人生?」這句話真是讓人動容。它讓我想起我另外一個無比鍾愛的哲學家維根斯坦,他在臨終前的遺言是:「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好的一生。」從凡人的角度看,維根斯坦的人生經歷說不上好,但是他就像尼採一樣,在經歷了「遭受疾病折磨的、孤獨而又不幸福的人生」之後,肯定了自己的人生。為什麼可以這麼做?因為他們都坦然接受了命運女神交付在他們身上的必然性,所以尼採說:「熱愛命運!」

1889年,尼採陷入瘋狂,病歷記載:「這個病人喜歡擁抱和親吻街上的任何一個行人。」羅伯特·C.所羅門說,「熱愛命運就是尼採最終的自我嘲諷」,「他的人生就是對『熱愛命運』的檢驗。他沒有成功地通過這個檢驗」。

我並不認為尼採沒有成功地通過這個檢驗。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反問自己:你有沒有打算通過這個檢驗?你是不是能夠成功通過這個檢驗?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周濂/著,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 2019年4月版。

相關焦點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希臘文化與哲學 尼採 哲學不乏反對者。對於他們的反對之聲,人們最好還是聽一聽,特別是當他們勸告德國人的病態頭腦遠離形上學,勸告他們像歌德那樣通過自然得以淨化、像理察·華格納那樣通過音樂得以康復的時候。民族的醫生拒絕哲學。 所以,誰想為哲學做辯護,誰就必須表明健康的民族為什麼需要哲學並且已經運用了哲學。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尼採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從這樣來說,尼採比叔本華積極多了,但他的「超人」概念是帶有歇斯底裡的吶喊和病態。我個人認為和他本人的經歷肯定是分不開的。尼採說:「藝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01鐵錘哲學尼採認為:人生是虛無的,人生本來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為製造或者賦予的。在尼採看來這些理論掩蓋了人生虛無的真相,讓人們陷入虛假安慰的幻覺。尼採要揭露這種虛假,於是他將《偶像的黃昏》一書的副標題定為「如何用鐵錘來進行哲學思考」,他決定要用批判的鐵錘將以前的理論所創造的意義全部砸碎,讓人赤裸裸地無依無靠、無牽無掛、一無所有,直面虛無的絕境。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傳統哲學和科學一直只是在「說明」自然和世界,特別是因果說明,現在尼採說我們要「解釋世界」,所以不得不承認尼採的先見之明。第三個,「善惡的彼岸」,應該把它譯成「超善惡」,超越善惡。為什麼要「超善惡」?尼採是大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為「非道德論者」的哲學家,但他反對「奴隸道德」而提倡「主人道德」,所以他並不是不要道德,而是要所謂的「超」和「非」,否定基督教的奴隸道德。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在母親和姐妹的照顧下,尼採繼續活了10年,脾氣溫和,神志不清,至於那匹馬,我們一無所知。,而由此引申出對尼採哲學的思考,才是全篇的重中之重。03、引申出的尼採哲學具有強烈的反基督色彩,表達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層反思影片除了開篇提到了尼採外,沒有任何一處關於尼採哲學的鏡頭或語言,貝拉通過一則預言性的哲理故事順其自然地讓尼採與基督教發生了聯繫,連接點便是那匹馬,表面上感同身受的現實體驗成為尼採發瘋的根源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但是筆者在這裡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尼採在21歲上大二時,在一家舊書店裡偶然發現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且拿回家一讀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能是由於從小喪父,在女人堆裡被保護著長大的原因,使他天性敏感憂鬱。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G.梅裡奧 | 尼採、達爾文,和達爾文主義
    和費爾巴哈的人類學唯物主義、叔本華的求生存的哲學,以及前蘇格拉底哲學一起,達爾文主義讓人重新從天空來到了大地。所有這些靈感源頭都為尼採提供了反對柏拉圖理念論,以及基督教這種「民眾的柏拉圖主義」的基礎。同赫拉克利特,及其宇宙論緊密團結在一起的達爾文,有助於尼採將人重新自然化,有助於他構想一種人類學,一種自稱古希臘意義上的「物理」理論的哲學。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尼採哲學產生的背景,他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和時代對立起來的二十一歲,尼採在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半年後,他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那個時候,他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精神危機。之前,他像一個問題少年一樣,酗酒、鬥毆,突然間,開始離群索居,整日冥思苦想。他覺得人生不是一番消遣,人生的意義也不是為了考試。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小到1個人,大到一個國家1個民族任意1種命數歸根結底全部都是那類文化屬性的產物。
  • 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在西方哲學史中,尼採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哲學家,作為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從打破傳統的形上學到後期否定基督教,尼採通過宣告上帝死亡而摧毀傳統的精神哲學,建立起一種現世的和個體本位的生存哲學,這在當時簡直是顛覆式的,在一定意義上他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西方的主流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從教育的意義上也對人生產生積極作用。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無論如何,在人們通常的了解中,尼採向來被認為是反科學的或非科學的,特別是所謂「非理性主義」的代表。尼採給人的印象多半是:崇尚藝術和生命而反對宗教和科學,推崇本能而攻訐理性。正因此,以科學和邏輯為取向的哲學類型向來對尼採不屑一顧。英美主流哲學對尼採的接受史即證明這一點。
  • 尼採「振聾發聵」的10句話,越品越有味,不愧是哲學狂人
    尼採這段話堪稱人生指南。生命只有一次,早晚都會失去他,何必畏畏縮縮,活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之下,無視他,活出自己,當你充滿個性魅力的時候,很奇怪,那些曾經低看你的、批評你的人,反而過來讚賞你。8、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更強大。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如果你不宣布精神破產,誰也奈何不了你。別倒下,親愛的人兒,除了你自己,誰也殺不死你。
  • 書寫生命的哲學家尼採:寫作是思想和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同於上述流傳甚廣的看法,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亞歷山大·內哈馬斯在其論著《尼採:生命之為文學》中認為,尼採的文學特質無損於他的哲學水準,尼採的哲學不僅以文學為模型,而且還生成了文學的產物。與文學密切相關的視角主義和唯美主義,是透視尼採哲學的兩個至關重要的視角。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如今,當一個年輕人去了解佛學時,往往會有一個驚奇的感觸,並發出驚呼「這特麼是哲學啊!」。是的,從現代精神來說,它就是哲學,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與行為哲學。在佛學的語言裡,處處透露著哲學思維,比如「成住壞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常」「因果」等都是具有邏輯和辯證的特點。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宗教?
  •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極度悲觀主義的,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而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盡的我們無法擺脫的欲望。而尼採早年也是叔本華的忠實信徒,甚至可以說是叔本華點燃了尼採的哲學熱情。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說到法國哲學的「新尼採主義」轉向,我們不得不提到該運動的旗手德勒茲和福柯。其中,德勒茲的《尼採與哲學》是該轉向的最重要的轉折點。因此,德勒茲是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流變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德勒茲有助於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當代法國哲學裡的變遷,也有助於我們去除尼採身上第三帝國的陰影。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二十九: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但強者與弱者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對立性,尼採剛剛否定了基督教的偽世界,馬上就親手建立了一個新的對立世界。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十四節,孫周興譯)尼採哲學中的朋友,是實現超人事業中的同路人,需要戰鬥的精神和勇氣,應該是自我充盈的,朋友之間應該思想高度相同。而女人在他眼中,是無法在超越的層面進行合作的。尼採眼中的女性並不具備足夠的權力意志,來共同實現超人的理想。《權力意志》中也提到:「女人甚至還談不上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