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2021-01-09 懂球帝官方

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尼採的帖子,隨手回了一句,大家反響還不錯,後臺有小夥伴說博主假期閒著也是閒著,寫寫尼採唄。

其實我對尼採那些哲學也不敢說懂,不過我對他生平卻很熟。我今天不聊哲學,聊聊這人是幹啥的,怎麼就成雞湯導師了,以及怎麼跟納粹勾搭上了。

說尼採是雞湯導師,別不信,大家可以搜一下,搜出來的文章基本都是:

《尼採箴言:把人性看得透透的》

《尼採的這十句話,藏著人生必備的智慧》

《看懂了尼採,也就看懂了人生》

……

估計尼採看到這些東西,內心應該也掛不住了,拜託,自己是哲學家,很要臉的好不好?哲學家被當成雞湯狗,這跟要臉的公號博主被當成印度人有啥差別?

至於他為啥這麼出名,有三個原因吧:

首先他的名字比較好記,德國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哲學家由於名字太長導致大家完全沒印象,比如弗朗茲·布倫塔諾,阿那克西曼德,維根斯坦什麼的,起名時太激進,幾乎沒法翻身了。

其次他的眾多粉絲裡,有希特勒這樣的大嗓門,沒有希特勒,尼採的名聲應該也沒這麼大。

最後,他的言論朗朗上口。現在網上還流傳著他的各種深邃的語錄: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點,反正你難免一死;

我愛森林,城市不宜居住:城裡有太多淫蕩者;

男人骨子裡壞,女人骨子裡賤;

......

不過今天這篇不準備聊他的哲學,這玩意跟我所在的理工科相距太遠,不管說啥,都會有人說我理解錯了。事實上學哲學的人,內部對於尼採哲學也達不成共識。幾年前我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在一個哲學群裡問他們,尼採說的「上帝死了」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幾個「哲人」竟然吵得臉紅脖子粗最終憤而退群。

我今天說一些他的平生經歷,我個人覺得非常有意思。這人非常複雜,一篇文章肯定說不清楚,不過大家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下他,我保證大家看了不會困。

尼採出身於1844年的普魯士。

如果看過我以前的關於德國的文章,相信大家能從這句話裡看出不少信息。

1844年還沒有德國。現在德國那塊地在當時還四分五裂,上邊有幾百個大小邦國,普魯士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個,國家被一群叫「容克貴族」的人統治著。啥是容克呢?就是武裝地主,平時安安靜靜種地當地主,國家有需要就去打仗。後來的那個俾斯麥,就是個典型的容克貴族,他們家跟著普魯士國王打了幾百年的仗。

由於普魯士地處歐洲四戰之地,日常打仗,跟旁邊的大波波一樣,牛逼時狠踩旁邊國家,不牛逼時被旁邊人狠踩,總之出來混,就是互相踩。

由於經常目睹各種戰爭和動蕩,加上神學氣氛濃厚,德意志哲學家普遍有種悲觀主義氣質。包括後來的那個康德,也是普魯士人,跟尼採算是老鄉。

尼採家祖先,據他們自己說是波蘭破落貴族,這讓尼採一生對自己的血統非常滿意,也是他一生朝氣蓬勃的動力之一。他爹是個牧師,這個工作,在普魯士屬於上層階級。不過他在尼採四歲時就死了,死前精神出了問題,大家知道,後來尼採也進了精神病院,所以不少人懷疑這是他們家的遺傳病。

按理說沒了爹的孩子是根草,不過好在他們一家子人比較多,互相照顧過得也還湊合。而且普魯士王國有兩大根基,騎士的劍和教廷的十字架,所以政府對教廷工作人員家庭也有特殊照顧。

這樣尼採儘管很早就沒了爹,但日子過得非常可以,順便接受了普魯士最好的教育。當時的大學都是神學院——遠在大洋彼岸的哈佛、耶魯早期也是神學院,非常照顧他們這些宗教界人士的孩子,甚至還給了獎學金,尼採和他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中學期間,尼採就特立獨行,有種獨特的哲人氣質。比如他們德國有些奇怪的神話,說一個古代貴族把點著的火炭放在手裡,手竟然毫髮無損;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尼採說呵呵,你們覺得不可能那是因為你們都是土炮,我這樣的「真藍血貴族」給你們演示下;在大家驚訝的目光中,尼採被那塊火紅的炭燒得滿地打滾嗷嗷大叫,手上終身留了個大疤。

此後他經常反思這事,覺得那塊炭有毛病沒長眼,竟然連自己這樣的人都燒。但經過這事,尼採對自己的貴族血統並沒有懷疑。

除此之外,尼採的生活就是無限地閱讀,啥都看,看書還又快又多,除了數學長期不及格(畢業考試都沒及格),其他的都比較靠前,後來偏科比較嚴重,不過學校還是把畢業證給他了。

隨後去了大學,在大學跟中學差不多,一直都神叨叨的,不過博學程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大學期間,在一個叫《萊茵博物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語言學方面的文章,被一所叫「巴塞爾」的大學看上了,讚美有加,竟然熱情邀請24歲的尼採去大學教書,然後很快就成教授了。

去大學教書時認識了華格納真人。之前他一直聽說過這人,這次接上了頭,然後就開始了他倆一言難盡的糾葛。

先說下這個華格納是幹嘛的。大家可能都聽過他是個搞音樂的,屬於跟貝多芬齊名的德國音樂家。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人不僅搞音樂,還寫詩,對政治也非常積極,跟後來的希特勒一樣,討厭猶太人,討厭議會制、民主制,所有資產階級主張的東西他都討厭。

大家都說希特勒喜歡尼採的思想,其實希特勒弄錯了。他估計沒看過尼採的東西,看了也沒看懂,看不懂也正常。

他看懂的是華格納,畢竟華格納是個搞音樂的,還是個編劇,編導了他們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如果大家不了解這玩意也正常,故事內容性質跟咱們的「女媧補天」差不多,德國人的傳統保留節目,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指環王》或《阿凡達》,非常的時髦。

理解華格納門檻要低很多,就跟看電視劇《冰與火之歌》的人很多,讀原著的人比較少一樣,歌劇的傳播性非常好。希特勒和他的小夥伴顯然是這個歌劇的粉絲,大家看到的後來各種納粹的宏大場面,以及納粹的暴力美學,大部分都是從華格納那裡學來的。

這種情況下,華格納的反民主、反議會等觀念也就跑希特勒腦子裡了。希特勒分不清,還以為是從尼採那裡來的。

而此時尼採的觀念慢慢形成,說是自從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充滿了虛偽和反進步,道德淪為了「弱智對強者的限制」,他把大眾叫做「奴隸」,「庸眾」,「暴民」,大眾是弱者,他們那一伙人叫「超人」。這些觀念希特勒非常受用,不過尼採其他的東西跟希特勒的觀念大相逕庭。

我理解為啥一些人青年時期喜歡尼採,因為那個時期覺得自己是大牛逼,天才,超人,就自己清醒,「大眾」都是傻逼,動不動讓別人去看《烏合之眾》和《動物莊園》。到了中年就踏實了,因為發現自己才是那個「大眾」,自己才是烏合之眾。

也正是因為華格納後期的東西太過群眾化,太過討好老百姓,尼採認為庸俗不堪,他覺得華格納作品從高檔藝術變成了媚俗的垃圾,最終導致了兩人的決裂,不過尼採有生之年,對華格納念念不忘,哪怕在人生最後階段,也堅持寫作批評華格納,愛之深,恨之切。

「唯有戲子才能喚起群眾巨大的興奮。」(這種帶引號的都是尼採的原話)。

尼採和華格納都有一顆高傲而孤獨的心,沒法跟普通人聊。儘管年齡相差比父子都大,但倆人一見如故,開始了類似戀人一樣激情四射的交往——事實上很多學者懷疑他倆確實有基情。倆人聊藝術,聊音樂,聊哲學,根本停不下來,跟戀人似的如膠似漆。

尼採在給朋友的信中,毫不掩飾對華格納的崇拜,充滿基情地說華格納「有一顆富有、偉大、高尚的靈魂,個性強烈,富有魅力,值得所有人愛戴……」,最後還補了一句,「我也是這麼一個人」,絲毫不掩飾地開展表揚與自我表揚。

他還寫過一些更加那啥的信件,多年以後,把像我這樣的鋼鐵直男看得一頓尷尬。尼採跟華格納寫信說:「七年前,我第一次拜訪你。每年5月是你的生日,在大家慶祝你的生日時,我也在為自己的精神慶祝誕辰,因為那天起,你就像一滴新鮮血液,流進了我的血管,這滴血一直驅策、羞辱、鼓舞和刺激著我……」。

哎呀媽呀,這信抄不下去了,你們有興趣自己去看吧,反正那些信件到處都是。

華格納給尼採在自己家裡長期留了一間房,好讓尼採隨時到訪,在信中說,「你來或不來,房間都在那裡」。

還給尼採提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多次建議尼採去找個富婆結婚,當時歐洲藝術家找個富婆很正常,這樣才能安心搞創作不受世俗影響。比如巴爾扎克,他就找了個俄國富寡婦。還有盧梭,一個對他體貼入微的富婆無條件支持他創作。

我接著說尼採的人生經歷。就在1870年,他到達大學並和華格納接上頭後,歐洲戰雲密布,他的祖國普魯士和法國打起來了。

這場戰爭改變了整個現代史。因為這場戰爭,德國就統一了,而且是統一在那個好戰成性的普魯士周圍,歐洲大陸上於是崛起了一個鐵血強權。隨後它一直鬧騰,搞出來了兩次世界大戰。

在這次戰爭中,尼採作為知識分子,被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所召喚,去參加了戰爭。他在戰地醫院忙來忙去,儘管沒參加實地拼刺刀,不過依舊被嚇得不輕;天天接待各種缺胳膊斷腿的傷員,又擔心一發炮彈從天而降,精神處於極度緊張,得了「戰場PTSD」,並伴隨著一堆併發症,比如神經痛、失眠、眼病和胃病等等;精神也被炮火連天的戰場嚇得不太正常了,並且持續折磨了他後半生。

不過這些年又有了最新進展,美國人德博拉發現尼採身患梅毒。他找到了尼採醫生的記錄,發現尼採前半生身體不太好可能跟他參加戰爭有關,後半期身體狀況糟糕應該是梅毒原因。

這個得多說一句,我們現在說起梅毒感覺是很丟人的一件事,回到尼採生活的那個年代,依舊非常丟人。

不過在他們文化人的圈子裡,太平常了,那時候文化人得個梅毒,就跟現在東北主播喊個麥、精神小夥穿個緊身褲一樣習以為常,甚至包括邱吉爾他爹、都德、福樓拜、雨果和貝多芬等等,都有梅毒經歷。

說到梅毒,得再說幾句,因為這事非常有意思,一說就停不下來。

梅毒這個病吧,非常不簡單,是哥倫布從美洲帶回歐洲的。哥倫布自己應該是歐洲第一個感染梅毒的人,所以說他不僅是「發現新大陸第一人」,還是「舊大陸得梅毒第一人」,可以說非常有派頭了。

而且梅毒這個病非常調皮,有「偉大的模仿者」一說。感染了這個病後,不僅會出現梅毒特有的症狀,還會模仿其他病,出現難忍的頭疼、關節疼、發燒、失明(貝多芬晚年失明就跟梅毒有關)和胃疼,等等,身體每個部位都慢慢出問題,最後病毒入腦,精神也錯亂了(尼採後來確實進精神病院了)。

梅毒會刺激人的一些比較非主流的神經迴路,讓人在精神病發之前充滿創意,異常興奮,洞察力超強,會強化一些特長,比如搞音樂的會變得更有靈感,作家更文思泉湧,搬磚的也能多搬幾塊磚。對比尼採生前的表現,還真挺吻合。

不管是不是因為梅毒吧,尼採後半生幾乎是在各種病痛中度過。他不是腸胃不好,就是眼睛有問題,或者乾脆虛得下不了床,當時的醫生也沒啥特效藥,只能讓他安心靜養。

還好他的妹妹伊莉莎白經常陪著他。他這個妹妹又比較有意思,因為江湖上一直傳言他和他妹有不倫之戀,據稱在他自己寫的文稿裡,還有給朋友的信裡,多次提到這事。尼採有種啥事都跟別人說的毛病,不說就難受得不行,知識分子們好像都有這個毛病。

事實上後來尼採跟納粹扯上關係,跟他這個倒黴妹妹強相關。

他妹也非常有才華。跟希特勒不一樣,她能看懂他哥寫了些啥,並對她哥的文稿進行選擇性發表,最後表達的是她自己的意願。

問題是她自己是個狂熱的納粹信徒。通過偽造和塗抹,她大幅修改了尼採的文稿和傳遞出來的觀念,這樣就把尼採的東西改得跟納粹的觀念非常接近,把尼採變成了納粹的理論架構師。

恰好納粹內部又沒一個人仔細研究過尼採寫了些啥,也就湊合著用上了;恰好老百姓也沒明白尼採的東西,就以為尼採和希特勒是一夥的——現在不少人還這麼理解。下圖是希特勒注視尼採雕像的一張照片:

其實真實的尼採經常病懨懨的,情感非常細膩。我看他傳記,感覺這人應該風格和徐志摩差不多,甚至有點女性化。後來總生病,下不了床,乾脆從大學辭職了。

辭職後,他心情不大好,而且剛跟華格納決裂,決裂的原因我們上文說了,他覺得華格納的後期格局太媚俗,跟群眾攪合到一起去了,所以就很痛苦地分道揚鑣了,精神和肉體都面臨巨大的折磨。到處溜達散心,在羅馬碰上了自己的一生摯愛,也就是傳說中的莎樂美。這女人出身沙俄上層貴族,很早就在歐洲暴得大名,後來又跟弗洛伊德混過,與多個哲學家藝術家有染,江湖人稱「哲學家收割機」。

她跟尼採心靈相通,兩個人一見面聊得非常歡樂,以至於尼採一度發表了如下重要語錄並廣為流傳,成為了不少文藝青年的擇偶標準:

這麼看尼採竟然在婚姻方面這麼有心得,還是個婚戀專家。不過話是這麼說,專家往往是指導別人厲害,自己不一定,比如盧梭作為資深育兒專家,他的五個孩子都被他送到了孤兒院,以免孩子們影響自己寫育兒類文章。

尼採也一樣,指導了無數文青的感情生活,自己的感情生活卻非常坎坷,剛提出來要結婚,就被那個俄羅斯收割機給拒絕了。

比較成謎的是,求婚那天他們是三人一起約會的。至於三個人怎麼約會,難倒我了,畢竟文化人的世界,我也不太懂。就在那次約會過程中,尼採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婚姻專家尼採為了紀念這次不太成功的求婚,留下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張照片,他們仨其樂融融地留念合了個影:

畫風比較奇特,中間那個就是尼採,邊上的那個45度仰望星空的是哲學家「燈泡」保羅,後邊雙輪車上那個就是莎樂美,拿個小鞭子,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有啥特殊癖好。

至於為啥拿個鞭子,眾說紛紜,不少人還通過這個主題騙到了研究經費。親身經歷過此事的莎樂美現身說法,說是尼採給她的,她一開始是拒絕的。至於尼採為啥給她,這個更加成謎了,因為尼採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了句「Du gehst zu Frauen? Vergiss die Peitsche nicht!」不要奢求這句話能解釋你的困惑,這句話只能帶來更多的困惑,因為翻譯過來是:

「去女人那裡嗎?別忘了鞭子!」

有人說尼採求婚被拒後,得了厭女症,從此看見女人就想用鞭子抽。我感覺不太像,也太膚淺,跟事實不符,因為他後來又追了幾個,雖然都沒結果,但顯然他是熱愛女人的。女人們也願意跟他聊天,不過屬於容易發好人卡那種,聊完就沒然後了。

這個莎樂美後來玩得風生水起,嫁了另一個哲學家,她跟丈夫約定不發生那種關係,卻和我們上圖照片裡那個「燈泡」保羅保持著一言難盡的關係,直到這個保羅從山崖上摔下去摔死了,有一說是自殺。

後來在婚姻裡她多次跟其他人各種折騰,並和多人有不正常男女關係。更加離譜的是,她丈夫跟她不是沒有夫妻生活嘛,後來他老公就跟他們傭人生了一個娃,莎樂美一直把這個娃當成是親生的,這個娃繼承了他們夫婦的全部遺產。

當我了解了這一切,不禁感覺他們文化人的世界太魔幻。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寫了太多魔幻的事,我這個業餘寫手最大的問題就是詞彙量不夠,面對他們這些魔幻往事,只能是「牛逼」、「服」、「老鐵挺住」,「你們開心就好」。

不過尼採也沒開心到哪去,這事發生7年後,他就徹底瘋了,大概率是梅毒第三期症狀。不過他的哲學核心就是反傳統反秩序,精神上非常痛苦,正如他自己說的「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深淵將回以凝視」。

尼採的晚年基本在半瘋半抑鬱的狀態中度過。偶爾腦子正常,他就趕緊寫,不過寫不太長,時間長了頭疼的不行,或者乾脆又瘋了,所以內容都跟微博似的,一段一段的,好處是大家看起來好像輕鬆寫,毛病是他妹塗改起來也容易,刪掉某一段就跟刪掉一篇微博似的,根本沒人能注意到。

寫出來的東西爭議非常大,有人說是天才之作,有人說是瘋子的胡話。那些書反正我也看不進去,就不做評價了。不過他的部分語錄這個時候變得非常一言難盡,類似:

「太陽是我胯下金燦燦的睪丸」。

他的那個妹妹,一邊照顧他,一邊跟一個反猶主義者勾搭,最終結了婚。尼採反對這檔婚姻,甚至連婚禮都沒去,因為他是個「反‛反猶主義』者」(這事希特勒應該不知道)。不過出於對妹妹的感情,還是把長期掛在辦公室裡的一幅畫《騎士、死神和魔鬼》,送給了妹妹和妹夫做禮物。也就是下邊這幅:

眼尖的小夥伴已經看出來了,去年那個電影《無雙》裡,男主角高仿的第一張畫,就是這個——明顯在致敬尼採,順便暗示主人公也是個瘋子加天才:

由於尼採晚期基本沒自理能力,他妹妹一邊照顧他,一邊成了他的遺產繼承人。她繼承了他堆積如山的手稿,搞了一個「尼採檔案館」,並且選擇性地出版了他的作品。

1900年尼採死於瘋人院。

他死後,名聲越來越大,不少銀行家和實業家開始用真金白銀支持尼採檔案館。他們普遍喜歡尼採那種「反潮流」、「反現代的群眾化和庸俗化」,尤其喜歡那句「現在的道德就是弱者為了限制強者」,像極了現在的新自由主義邏輯。

尼採反潮流,不過潮流卻是幫了他不少忙,不少人看不懂他寫了啥,只是別人說尼採的書比較深刻,大家都買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德國士兵們讀得最多的書,就有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些前線大頭兵裡,就有希特勒下士。不過他應該沒看懂,只從字裡行間看懂了「超人」、「意志」等等詞彙,今後日常用,尼採的名聲也就跟著希特勒慢慢變得有點奇怪了。

到文末了,以往每篇都要總結下。這篇就不總結了,用一個遊戲博主的話說:「你看到的是第一層,以為我在第二層,其實我在第五層。」尼採也是,我今天寫的是他的第一層,但他到底在哪層,我也不太知道。

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尼採:好人都是軟弱的
    1874年,尼採創作了《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這本書本身就成為尼採哲學的重要代表作,從這本書的書名便可判斷尼採的身上已經始終有著叔本華的影子了。尼採和叔本華確實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比如他們都十分痛恨女人,將女人的地位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
  •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到底在幹啥?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到底在幹啥?深圳別稱「鵬城」,是廣東省的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也是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以及國際化大都市。深圳是一座人人嚮往的城市,由於深圳經濟發展很迅速,各行各業都處於頂尖領域,因此每年都會吸引大量人才湧入。隨著近幾年深圳的不斷發展,對基建要求和條件越來越高,所以深圳各方面基建設施也都陸續開工中。
  • 尼採眼中的人跟樹是到底是什麼樣?
    或許我們都不明白,尼採所說的上帝死了是什麼意思。在尼採的意識當中。他發現宇宙對於人類其實是冷酷無情的,沒有一絲的善意,並沒有無所不在的聖父聖子,聖靈這三位,無微不至像媽媽一樣照看著人類。所以他說的是,其實是奶媽死了。所以說既然沒有聖靈保護你的背後,你就必須自己守護自己。或者真的有可以信賴的人幫你守護,不然你走不了兩步就會中人暗箭。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但你必須去討好康德,海德格爾,和黑格爾等人,你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來理解他創造的這些個詞彙。尼採在第七章中我寫道:「自證者不需要邏輯。」物質是物質,不需要邏輯證明。但物質為什麼是物質,包含邏輯詞問題,就需要證明。而物質是意識,不是自證!需要繞一個圈來說明,物質為什麼是意識,懂了嗎?
  • 量子力學裡面的「波函數」到底是幹啥用的?其實用處非常大
    我們都聽說過量子力學裡面有個函數叫「波函數」,這個函數到底是啥,這個函數是用來幹啥的,很多人並不清楚,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解釋下「波函數」,解開這個函數背後的神秘面紗。其實前面早期的文章我都提過波函數,只不過沒有深入講解,今天我就從概念入手給大家詳細剖析下波函數的真實內涵。首先你要明白波函數本身是一個函數,什麼是函數?
  • 土狼到底是個啥?
    電影中有一群經典反派被叫做「土狼」的,按照電影中的臺詞就是一群「留著口水,四處晃蕩的傻瓜」,當時腦子裡就蹦出一個問題:「土狼到底是個啥?」當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開始在腦子裡搜索我知道的非洲動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有著「非洲二哥」稱號的斑鬣狗,這貨長這樣~~~~~~~~~      是不是生就一副猥瑣的小樣,別看長得不行,地位可不低呢。
  • 地緣政治平衡被打破,川普到底想幹啥?
    要聞 地緣政治平衡被打破,川普到底想幹啥?2018年5月10日 06:45:46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加州分析員」,作者為「加州分析員」,原標題為《地緣政治平衡被打破,川普到底想幹啥?——美國撤出伊核協議後的原油市場走勢分析》,文中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觀點。
  • 你們轉發的「粉紅海豚」到底是個啥?
    你們轉發的「粉紅海豚」到底是個啥? 發布時間:2017-01-17 19:29:42.0光明網       最近,有這樣一個神秘物種頻頻出現在人們的朋友圈中,傳說他能給人帶來好運——不是錦鯉!錦鯉已經過時了!它是——粉紅海豚!
  • 尼採說上帝已死,霍金說哲學已死,楊振寧似乎想說物理學已死
    一百多年前,尼採說上帝已死;幾十年前霍金說哲學已死;不久前楊振寧說:「高能物理盛宴已過」;或許楊先生本想說的就是「物理學已死」,但是他的地位和修養讓他不能像尼採和霍金一樣無所顧忌,因此換成了更為溫和的「高能物理盛宴已過」。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尼採隨即做了一個解說,說他的《悲劇的誕生》首次接近於自己的思想使命,即:「用藝術家的透鏡看科學,而用生命的透鏡看藝術……」這是尼採的一句名言了。但該作何解?生命、藝術、科學到底是啥關係?在尼採的話中差不多構成了一個層級關係:生命是第一位的,爾後是藝術,然後才是科學。朗佩特據此反駁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尼採是科學的敵人。尼採是科學的敵人、藝術的朋友嗎?
  • 錦旗一面接一面,龍沙區法院法官最近到底幹了啥?
    錦旗一面接一面,龍沙區法院法官最近到底幹了啥?澎湃號·政務 一面面錦旗一個個案件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2020年10月15日是尼採誕辰176周年。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文風深刻而又極具顛覆性,也往往發常人所不能發之語,「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等著名論斷影響深遠。其中,他關於女性的諸多論述也極富爭議性,許多表述都讓人覺得,尼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厭女者。那麼,從尼採的哲學著作中看,他如何理解女性?以及他對於女性的態度究竟如何?
  • 在衛星監控下,南海出現神奇一幕,各國無比困惑:中國到底想幹啥
    在衛星的監控下,南海出現了非常神奇的一幕,就連世界各國都無比困惑:中國到底想幹啥宣德群島南海屬於海域,周圍肯定有很多礁石以及群島存在,但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管理我國就想到了「填海造陸」的方式,想要將這些比較分散的小群島給連成一個整體,這樣一來也能夠堅定我國守護南海的居心,從而阻止個別國家的覬覦,而這其中比較出名的宣德群島其實就是由7個小島嶼組建而成的
  • 尼採的科學批判
    尼採那裡有一門科學嗎?若有,是何種科學?這是在尼採研究領域頗多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清理尼採的科學批判,特別是前期尼採對以蘇格拉底主義為標識的科學樂觀主義(理論文化)傳統的揭示,中期尼採主要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的科學新理解,以及後期尼採對於「作為謊言的科學」的批判。本文認為,無論在哪個時期,尼採的科學批判始終致力於揭示歐洲科學或歐洲知識理想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基礎。
  • 《道德經》到底要有哪些魅力?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那個人就是尼採,說到尼採這個人,大家或許有的並不熟悉他。尼採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說到這個人,尼採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梁啓超等人的精神導師。魯迅曾這樣評價過他:「若夫尼佉,斯個人主義之至雄傑者矣。」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所謂自由精神,是尼採從駱駝、獅子、嬰孩的「精神三變」之後的創造性精神,而「其他哲學家」指的是傳統的哲學家,也就是所謂的「柏拉圖主義者」。第二個命題,「世界解釋」和「世界說明」之間的明確區分,表明尼採雖然氣質狂野,但用詞的標準是非常審慎而準確的。「解釋」和「說明」的爭論,後來成為20世紀人文科學的持久爭論,尤其在解釋學-哲學的路線上。
  • 尼採《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1869年, 25歲的尼採被破格任命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文學教授。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的就職演說中說道:「語文學自身還包含有一種藝術式的,立足於美與倫理之上的強制性因素。」 至此,尼採開始向哲學中的古典派宣戰。
  • 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
    喜歡哲學的朋友,多少都聽說過尼採的大名,尼採在很多人眼裡,都是狂浪不羈的,因為尼採很多名言都很狂狼,感覺就沒有把世人放在眼裡,包括神,但他的言語裡都充滿了哲理,值得人們去反省自己。就像尼採比較出名的一句,「上帝死了!」,「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尼採到底是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後現代哲學的?德勒茲又是如何理解尼採的「權力意志」和「永恆回歸」的?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尼採與哲學》的修訂後記,略有刪節。《尼採與哲學》,[法] 吉爾·德勒茲著,周穎、劉玉宇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但強者與弱者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對立性,尼採剛剛否定了基督教的偽世界,馬上就親手建立了一個新的對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