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好人都是軟弱的

2020-12-06 青史通鑑

尼採:好人都是軟弱的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語言學家、詩人、文化評論者、作曲家,代表作有《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權力意志》《論道德的譜系》《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等,尼採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後代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對後現代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尤其巨大。

尼採哲學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時,20多歲的尼採有機會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思想受到了巨大的震顫,自此之後尼採哲學始終有著叔本華的一定的影子,不過在某些地方實現了突破,或者進行了改裝,或者進行一些微不足道的、不涉及根本問題的批判。1874年,尼採創作了《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這本書本身就成為尼採哲學的重要代表作,從這本書的書名便可判斷尼採的身上已經始終有著叔本華的影子了。尼採和叔本華確實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比如他們都十分痛恨女人,將女人的地位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

尼採批判傳統道德,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對所有的理性哲學均展開了猛烈的、徹底的、毫不留情面的批判攻擊,而叔本華則是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可見尼採的非理性主義哲學也是繼承了叔本華的一些思想,但尼採反對理性主義、批判理性主義的力度更大、程度更徹底。尼採和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在某些地方和領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表面上來看,理性主義哲學容易得到多數人的支持贊同,說人類具有理性,好像許多人也認可,因為我們會思考、會計劃、會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但是在有些時候,人卻不一定是理性的,比如女人購物就不一定理性,因為他們總是會購買大量的自己並不需要的商品。

尼採在《權力意志》中寫道:「好人都是軟弱的,他們之所以是好人,是因為他們沒有強大到變惡的地步。」尼採在1885年到1886年的筆記當中,除了提出「好人都是軟弱」的觀點之外,雖然部分筆記可能與此觀點有些關聯,但是對此觀點並沒有進行更多的解釋。我對此觀點,暫時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本文僅僅是試圖從尼採的角度,結合尼採在1885年秋到1886年春的一些筆記進行說明,有的筆記或許與此觀點稍微有關。

根據尼採的觀點,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好人全部都是軟弱的,因為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軟弱,否則就會被弱肉強食的社會所擊垮;而那些足夠強大的人,他們都是壞人,都是惡的,但我們往往看到他們體現出一些好的行為特徵,這只不過是外在的表象,惡人最善於偽裝,是天生的演員。

尼採的「哲學之師」叔本華就強調過與此相關的思想,說人就是猛獸,是豺狼,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會露出殘暴的本性。

叔本華說「世界的一面是我的表象,世界的另一面是我的意志」,尼採則乾脆認為,人類追求權力的欲望是最可怕的,任何人都有著這種追求權力的可怕的欲望,這就是「權力意志」,意志就是權力,權力就是意志,這種欲望可怕到只要有條件,人們就會幹一切壞事。叔本華最為重要的著作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採認為可以用「作為性慾和沉思的世界」來代替,「性慾」等同於意志,是人們根本的一種東西,是潛藏起來的,許多時候並不表露在外,而「沉思」則是外在的表現,是偽裝出來的。

尼採為此指出,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倫理學、教育等途徑,就像馴化野獸一樣馴化人類,讓人們的這種「權力意志」、這種「欲望」長久地被限制起來,否則野獸出籠就要幹壞事。我們所謂的道德,就是一種「被馴化了的情緒」,德性就是一種偽裝,不讓那些惡的東西顯露出來而已。一旦一個人他認為足夠強大,外在的力量無法控制他的時候,他就會褪下「道德」和「善良」的偽裝,顯露出「野獸」的那一面。而在許多時候,他們以「君子」之外表行「惡人」之事,還在社會上獲得很多的榮譽和名聲。

相關焦點

  • 吳增定 |《敵基督者》: 尼採對西方文明的「價值重估」
    用尼採的話說,就是「權力意志」對它自身的「永恆輪迴」的無限肯定,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有限的生命對自身的無限肯定。這也是尼採哲學的中心思想。第三個階段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直至發瘋之前。尼採在《瞧!這個人》中說,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寫的東西都是「否定性的」,都是為了反對某種東西。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進行「價值重估」。什麼叫「價值重估」?
  • 吳增定 | 《敵基督者》: 尼採對西方文明的「價值重估」
    用尼採的話說,就是「權力意志」對它自身的「永恆輪迴」的無限肯定,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有限的生命對自身的無限肯定。這也是尼採哲學的中心思想。第三個階段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直至發瘋之前。尼採在《瞧!這個人》中說,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寫的東西都是「否定性的」,都是為了反對某種東西。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進行「價值重估」。什麼叫「價值重估」?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2020年10月15日是尼採誕辰176周年。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文風深刻而又極具顛覆性,也往往發常人所不能發之語,「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等著名論斷影響深遠。其中,他關於女性的諸多論述也極富爭議性,許多表述都讓人覺得,尼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厭女者。那麼,從尼採的哲學著作中看,他如何理解女性?以及他對於女性的態度究竟如何?
  • 尼採的科學批判
    尼採那裡有一門科學嗎?若有,是何種科學?這是在尼採研究領域頗多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圖清理尼採的科學批判,特別是前期尼採對以蘇格拉底主義為標識的科學樂觀主義(理論文化)傳統的揭示,中期尼採主要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的科學新理解,以及後期尼採對於「作為謊言的科學」的批判。本文認為,無論在哪個時期,尼採的科學批判始終致力於揭示歐洲科學或歐洲知識理想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基礎。
  • 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
    喜歡哲學的朋友,多少都聽說過尼採的大名,尼採在很多人眼裡,都是狂浪不羈的,因為尼採很多名言都很狂狼,感覺就沒有把世人放在眼裡,包括神,但他的言語裡都充滿了哲理,值得人們去反省自己。就像尼採比較出名的一句,「上帝死了!」,「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 書寫生命的哲學家尼採:寫作是思想和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以認為,「由於任何探究都預設了一個特定的視點,因此,它們都排除了無數其他的視點」,在這個意義上講,各種被宣稱為「真理」的知識都預設了負載其利益與價值的諸多視角,它們都不可避免地對這個世界做出了某種簡化與歪曲。
  • 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25.我喜歡用血寫的文字。26、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 ——尼採《快樂的知識》 27、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這樣尼採儘管很早就沒了爹,但日子過得非常可以,順便接受了普魯士最好的教育。當時的大學都是神學院——遠在大洋彼岸的哈佛、耶魯早期也是神學院,非常照顧他們這些宗教界人士的孩子,甚至還給了獎學金,尼採和他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中學期間,尼採就特立獨行,有種獨特的哲人氣質。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只是對於理性,並不能像尼採一樣通通打死,這樣就會過猶不及,因為理性同樣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手段之一。他說自己是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世界上沒有真理、沒有終極的價值和意義,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的產物。虛無主義的壞處是否定一切,對什麼都消極對待,根本無法形成個人價值,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反之則可以引發反思,找到新的價值和意義,促進人類的發展。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孫周興老師便開始翻譯,像海德格爾的《林中路》《路標》《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尼採》,像尼採的《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這些經典著作都收錄於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名著」裡。在我們的印象裡,哲學似乎是象牙塔裡對過往事物的懷舊,跟我們當下的生活毫無關係。
  • 尼採:不安的靈魂,在追尋的路上
    他是尼採。一個不安的追尋者。當所有人都無法自拔於對上帝的崇拜,尼採用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揭露了上帝的死去。此時此刻,他面對的是所有基督徒心中最高價值的缺失;他面對的是兩千多年來,以上帝和基督教為中心的西方文明。他不怕。他是勇敢的追尋者,他要推翻這一切。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可是年少的尼採卻是一個特別安靜羞澀的人,因為父親和祖父都是牧師,所以尼採兒時的綽號是「小牧師」。事實上,即使成年之後,生活中的尼採依然是一個安靜羞澀的人。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好像隱藏了一座休眠火山,當它爆發的時候,不僅可以摧毀基督教的千年傳統,同時也可以摧毀整個理性主義的千年傳統。所以在讀尼採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的哲學跟人生結合在一起讀,他的哲學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學。
  • 尼採名言警句55則
    ——尼採52、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尼採53、無選擇的求知衝動,猶如無選擇的性衝動一樣——都是一種下賤的本能! ——尼採 《初期遺稿》54、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坤鵬論要更好地理解尼採的哲學,特別是他的超人理論,就必須對進化論有所認知。在《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中講過,尼採將達爾文同時列到了他的好人榜和壞人榜,這又是為什麼呢?三、尼採的進化觀黑格爾與基督教都認為,人類有著共同的目標,歷史朝著這個目標不斷進步前行。但是,尼採認為,在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世界中,人類已經喪失了朝著目標活下去的氣力,轉而只求懶散地活過每一天。
  • G.梅裡奧 | 尼採、達爾文,和達爾文主義
    朗熱為尼採提供了一種關於達爾文主義的關鍵視角。1868年,尼採計劃寫一篇關於「康德以來的有機概念」的博士論文,它「一半是哲學的,一半是自然科學的」,如他在給保爾·德桑(Paul Deussen)的信中所說。在這封信裡,尼採已經表現出了他對形上學的關心:「形上學王國,因此還有『絕對』真理的行省,都應當被放在藝術和宗教那邊。」
  • 尼採眼中的人跟樹是到底是什麼樣?
    一:人和樹一樣,光和暗都能賦予力量1:光明與黑暗兩種方法論強者必同時經熟於光明和黑暗兩種方法論,尤其是黑暗是這個世界最為真實的基礎,如果不熟練掌握,就會被人一推就倒。或許我們都不明白,尼採所說的上帝死了是什麼意思。在尼採的意識當中。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前徵集並且篩選出了24名大學生實際參與實驗,在開始前他們都做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測試,結果均為「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他們在實驗開始前被隨機分組,有9名「囚犯「,9名「獄警」,他們的分工是輪三班每班3人,其餘6名為候補,而津巴多本人的角色為「監獄長」。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尼採認為一些哲學家(有所指)心理觀察和分析的水平不夠,指出了謬誤和原因。尼採並沒有說怎樣的心理觀察和分析才是精準無誤的,雖然他自己有一套方法。比如「不少人,也許是大多數人,為了在自己身上維持自尊和某種行為的功效,無論如何都必須在觀念中藐視和貶低他們認識的所有人。」
  • 尼採:什麼樣的民族,能夠始終保持強大和繁榮?
    尼採:什麼樣的民族,能夠始終保持強大和繁榮?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評論家尼採,被魯迅稱之為「雄傑」,深受尼採思想影響的魯迅先生則被稱之為「中國的尼採」。李大釗說尼採的思想是「最革命的」,郭沫若認為尼採的思想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意識中心」。正因為尼採反傳統、衝破思想禁錮的哲學觀點,和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反封建傳統的「主流」不謀而合,因此在該時期掀起了一場「尼採熱」,尼採的思想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