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2021-01-16 法華論壇

《楞嚴經》倒數三段,一身具「四重、十波羅夷」之惡人,「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其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無非明白如來藏道理,還發願末劫中講給所有不懂此法門的人。怎有如此神奇?因如來藏乃真理實相,佛出世只為此事而來。如來藏能救一切眾生,能度一切眾生成佛,何況改命?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將如來藏的道理,清楚明白開示。若當面錯過,其損失無可估量。想要真正改變命運的仁者,不可不懂。

《了凡四訓》,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它是明代創世之作,百年流傳至今!
《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袁了凡真名叫袁黃,父親病逝,為了滿足父親學醫的心願,放棄學業去賣草藥,遇到了第一神算子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袁黃以後是仕途中人,如果繼續讀書明年就可以中秀才。孔先生見到袁黃母親,算中袁黃小時候很多事情。母親便同意了凡去趕考,結果真的中了秀才,隨後多次考試都跟孔先生預測的一樣,一家對孔先生非常信任。後來算到袁黃的未來:53歲壽終正寢,終身無子。後來經過了幾件事情,讓袁黃也相信了命數,一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貧富貴賤,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強求。命裡沒有的,怎麼努力都得不到;命裡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會有。直到遇到了一位禪師告訴他:一個人如果誠心竭力,為善不倦,數就拘他不得。反過來,如果肆無忌憚,怙惡不悛,數也保他不住。定數也可以逃脫,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個人只要真誠用功,多做善事,沒有不感應的。於是袁黃先生拜禪師為師,獲得了擺脫命數之法—《功過格》,把自己的號改為了凡,他每天記錄、反省自己的功與過。每個月總結一次,將功抵過。在一次科舉考試前,孔先生給他算的是他會考中第三名。但是袁黃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按照禪師說的認真、用心去做,結果這次他竟然考了第一名!接下幾次事件孔先生都算得失靈了,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再後來他不斷立誓行善,不僅順利得子還考上進士,不斷升官。甚至還活到了73歲,多活了20年。這都跟袁了凡踏實用心行善有關係,他一生做過無數善事,而且心懷人民,為民做實事,深得百姓們的愛戴。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訓誡後人。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關鍵因素,並不是風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數,而是一個人的心。縱觀《了凡四訓》全文,袁了凡為後人留下了快速改命的四大法寶。如果以前做了很多錯事,是不是過去就沒有了?不是的,所有的事情都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永遠不可能抹去。1、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只要我們留有一口氣,還活著,滔天的罪惡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從前有人一生作惡,到了臨死的時候方才悔悟,發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詳地善終。這是一念猛厲,足以洗滌百年之惡。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裡,拿燈來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過錯不論久近,只是以改為貴。但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氣不來,再要想改過,就無從悔改,將會沉淪在惡道裡了。2、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馳求,那麼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憑命運,道德與富貴都會失去,所以沒有一定益處。富貴要從心而覓,這就需要反省。能夠反省,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那命運就無從改起。曾國藩為什麼要每日三省?就是怕自己有過錯。所以,反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單單是改命的開始。世界上有兩種值得稱讚的人,一種是不犯過失的人,但這種人幾乎沒有,誰能說一輩子不犯錯誤呢?還有一種,就是有了過錯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夠做到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3、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一定要時時知道自己的不對,天天能改正過錯;如果一天不知道不對,那就一天安於自是的境地,一天沒有改正自己的過錯,那就一天沒有進步。世間聰明傑出的人不少,之所以品德沒有樹立,功業沒有廣大,就是被"因循"兩個字耽誤了一生啊。犯了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錯在哪裡,這樣才能保證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我們犯錯誤,就像走在迷途上一樣。知錯不改,則在迷途上越走越遠;知錯能改,猛然醒悟,一切歧路都變成了歸家的路。改過,從心開始。《了凡四訓》及後說:"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唯心所現;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寬恕看起來是對別人的大度,細究起來,真正的寬恕其實利人利己的。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寬恕,是原諒別人的錯,不要把別人的錯放在自己心中,讓自己和別人都活的輕鬆自在。1、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人們有不到之處,在情理上是應該加以寬怨的。我們不能自以為是而鄙視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沒有修,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2、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一定要和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義理再生之身啊。世事茫茫,人生匆匆,他人的缺點沒有計較的必要,抓緊時間完善自身才是正道。
寬恕他人,體現了自己的仁厚;白璧微瑕,人無完人。人生懷揣一顆寬容的心利己利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明白這個道理,你那顆寬恕的心,會給你帶來更大的福報。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會有多少苦。如果聽到別人毀謗我就大發雷霆,那就如同春蠶吐絲成繭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了。對於生氣,網絡上給出的解釋是: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為什麼要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都是因為遷怒他人。中國有無數的聖賢經典,但從沒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評別人的,因為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裡面沒有自以為是和怨天尤人的學問。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反求自身,這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古人的做法。對於一個反求自身的人來說,外界的毀謗雖然很多,謠言滿天飛,但都變成了他歷練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東西,他不但不會生氣,不會抱怨,反而會生出感恩心。因為正是這種毀謗為他提供了歷事練心的地方,他又怎麼會生氣呢?處事先做人,做人貴在心。永遠要記得幫助過自己的人,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你的路會越走越寬。祈禱最美好的東西,對著老天、聖賢、祖宗父母等,祈禱所有親人平安、喜悅、吉祥!當知有福沒福,都是由心而來。有智慧的人,曉得這都是自作自受;糊塗的人,就都推到命運頭上去了。1、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命由我自現,福由我自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2、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孟子說:求而能得到,由於所求的在我內心。道德仁義是內心的東西,可以力求;功名富貴,是由命運決定的,我怎麼能求得呢?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並沒有錯,只是你理解錯了。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壇經·行由品》),從內心覓求,與外在感無不通。從內心尋求,不單能求得道德仁義,也能求得功名富貴,那就是內外雙得,求對於得到是有幫助;如果不能返回自身省察內心,而一味地向外馳求,那就如孟子說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內外雙失,尋對於得到就沒有意義。還是那句話,決定一個人富貴貧賤的主要因素,不是風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數,而是一個人的"心念",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它就怎麼運行。信什麼,行什麼,便是什麼。幹什麼,是什麼,便成什麼。


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69755036。


素材 | 法悟

審核 | 觀自在

校對 | 右開

編輯 | 當揚

·END·

往期精彩回顧


自古「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法華論壇》是大力宣講《大乘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經典的大型綜合性佛教網站。網站致力於開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諦,悟正信之教,證解脫之道,以法華楞嚴所詮如來藏之理,揭示宇宙萬法的來龍去脈、相互關係,以令行人當下明心見性,了生脫死!


法華論壇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fahualuntan1

網址:http://www.fahua123.com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讀後感,《了凡四訓》心得體會
    近日託王先生的福,有幸拜讀《了凡四訓研習報告》,此書鍾茂森教授對了《了凡四訓》的分析和講解,小小的一本書,卻蘊藏著關乎「命運」的大智慧。《了凡四訓》是明朝年間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是一份戒子家訓,以其親身經歷講述了如何認清命運,識別善惡,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 《了凡四訓》文字解析《了凡四訓》讀後感
    贏家娛樂網訊《了凡四訓》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關於如何立命修身以及處世改命的書籍。由心的領會到有關自我醒悟,一念之間的力量之大。讀完這本書之後就認識了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用一生的教訓以身為鑑告誡子孫後代和後世有緣人。
  • 《了凡四訓》為何能堪比佛經?4句原文金言,道破天機
    《了凡四訓》並非一部佛學著作,但它的功德事卻不比任何一部佛經淺,因為此書奉行的是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法印,不但勸人向善,還教會世人許多安身立命的道理。古語云「賢達之人能安命也」,意思是說只有賢德良善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命運,從容處世。《了凡四訓》便是一本能令人成聖成賢的立世之書。最初此書乃是袁黃袁了凡先生所做的一部《誡子書》,是一本告誡子孫的醒世名篇,但因其問世後太過受人追捧,才改名為《了凡四訓》,接下來本篇總結此書中4條訓言與諸君拜讀,望能有處世之得悟。
  • 《了凡四訓》:想改變命運,先從這六點做起!
    《了凡四訓》這本書字數雖然不多,但內容份量很大。雖然已經為大家分享了幾篇了,但還只是冰山一角,不能盡意。這本書是了凡先生教導子孫的一部家訓,講的是如果改變命運,以及改變命運的方法、事例。改變命運之前,要先改過,那最先要改的是哪些過錯呢?
  • 《了凡四訓》的這段話給了我們啟示
    對於這種疑慮,《了凡四訓》這本書做出了自己的解讀,或許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啟發。《了凡四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書中對個人如何改變命運提出了明確的原理和方法。書中所述,難免涉及那個年代的一些封建迷信內容,但是拋開這些問題以外,書中所講的對於命運的理解和改變命運的做法,對現代人而言還是有很深的啟發意義。人生於世,個人的命運首先擺脫不了時代大環境的影響,這個是大的框架,生在富裕發達的國家還是貧窮戰亂的國家對個人命運的影響要遠遠大過個人的努力。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明《了凡四訓》這3點,一切福報,皆由心生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後為自己取一雅號「了凡」。了凡先生以其畢生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寫下《了凡四訓》啟迪世人。
  • 讀「《了凡四訓》謙德之效」,需要做到五個方面,才是謙善之人
    一個品德修養很高的人是不會外顯的,他往往跟一般的人沒什麼兩樣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凡四訓》謙德之效的意義和好處。了凡其實在開篇便點明謙德之禮的重要性,所謂的「謙德」就是一種道德規範,是對人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
  • 袁了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
    少年時期,袁了凡的命運就被一位先生算定,並且每一次都得到了驗證,完全按照他命中的定數發展。看著自己的命運已經算定,官之大尹,五十三歲壽終正寢,命中無子。未來的人生已經被安排妥當,沒有隱秘可言。於是袁了凡消極避世,採取「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的態度。直到拜訪雲谷禪師,在洞中對座三日之後,雲谷禪師告訴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 了凡四訓對於人生有何意義
    然而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讀《了凡四訓》1功善事,反思自己人生觀?二、準一功(記作1功,依次類推)準1功的善事總計有40件,經過梳理,可以歸納為個人修行事,勸人修行事,日常行善事,一切方便事四個方面。
  • 比風水厲害10000倍的九大宇宙定律,修造命運的終極奧秘(深度解讀)
    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 《朱子家訓》: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比如:一個人做了好事,要不要宣傳?做了壞事,要不要掩飾?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就每個人自己而言,你做的好事,別人要是主動宣傳,你不會恨之入骨的。你做的壞事,你也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吧,畢竟這很不光彩。
  • 《了凡四訓》之四:謙德之效
    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時,丁敬宇果然考中了。丁丑年(公元1577年)我在京城裡,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大大改變了他小時候的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霽巖,經常當面指責他的缺點,他都能平心靜氣地接受,從來不反駁一句話。
  • 心的力量很強大,不要動他心念
    那幾天,生病,發燒,躺在床上,有一些關心的電話打進來,我特別不願意接,只想一個人不被打擾地靜靜躺著。以前並非如此,生病了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一一接受他們的關心和問候,或許這就是向外攀和向內求的改變。師父一直說不要動他心念,心念的力量很強,會影響到他人。從人情的角度考慮,如果一個人生病或是遠在他方,或是有其它的事情,去關心、了解、甚至擔擾,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這樣做,會認為是不懂人情世故,甚至是對人冷漠的表現。殊不知,這些潛在的念力,特別是擔擾的心會打亂他人,讓他人受到幹擾,你總是擔擾他不好,他如何會好得了?
  • 鬼谷子:一個人,有這三個徵兆,可能是貴氣來臨的開始,恭喜你了
    福氣並不是什麼命運之言,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當你用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來生活的時候,福氣自然也就來了!鬼谷子是戰國時期一位風靡各國的人物,他非常善於揣摩人的心理而且在軍事謀略上也是有極高的造詣,作為中國歷史上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一直被後世稱之為千古奇人。